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無論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還是全縣第一,甚至全省第一,第一隻有一個。能成為第一固然可喜!但唯第一是求則不可取。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只爭第一實不可取

10歲的小惠,讀小學四年級,平時考試成績總在班上前三名,但有一次她考了班級第七名,嚇得躲在離家不遠的公園一角不敢回家。因為她的媽媽每次只要她沒有考到全班第一,就會一頓嚴厲批評:考第二名都要受訓,考第三就得捱打。第七名對她來說簡直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她不敢想象自己的媽媽會如何接受它。後來小惠的媽媽報警,才在警察的幫助下找回小惠。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小惠媽媽一貫爭強好勝,做什麼都要爭先,從三歲多開始,小惠就跟著媽媽奔波於各種特長培訓班,樣樣都要爭個第一,學習更是如此。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本無可厚非,但這種唯第一是求的做法,實在不可取。

最有出息者往往不是第一名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狀元,古代科舉制度自隋朝大業二年(606年)創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4年)結束,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總計可以考證的狀元數為777人,可是其中能讓人記住的又有幾個呢?歷數那些耳熟能詳的傑出人物,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他們都不是狀元,但他們卻比狀元建樹更多,永留青史,讓後人銘記。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現在的名人中,馬雲三次高考才考取杭州師範大學,俞敏洪也是二次落榜後才考進北大。可見,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要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建樹,與考試成績是不是第一併沒有多大關係。

唯第一是求或會毀掉孩子

唯第一是求的父母都有哪些人呢?至少有這麼兩種:一種是父母自己非常優秀、非常要強,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像自己一樣出類拔萃;另一種是父母自己沒什麼能力,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試圖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兩種父母都是要不得的。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有人會問:難道不該讓孩子爭當第一?當然不是。只是成績第一,鋼琴要不要爭第一?長跑要不要爭第一?書法要不要爭第一?繪畫要不要爭第一?表演要不要爭第一?是不是有一項沒有爭得第一名,人生就是失敗?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對此,白巖鬆就特別強調“不爭第一”。他曾經說過:“爭第一的人,眼睛總是盯著對手,為了得到第一,也許會不擇手段。”如果是這樣,爭當第一就成了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

健全人格比成績更重要

畢竟第一名只有一個,孩子稚嫩的雙肩,很難挑起這份重擔。

學習成績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愛心、信心、責任心和抗挫力等也是孩子需要具備的重要部分,這些加起來才是一個孩子的健全人格。所以,讓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適應社會,這比成績更重要的。千萬別讓孩子成為除了成績好,其它一無是處的人!

成績第一名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後來最有出息的不是他?

人格健全、內心有愛的孩子,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成為未來的社會棟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