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

林毅夫 陳春花 經濟 孟德斯鳩 北大國發院BiMBA 2017-05-09

【編者按】

本文由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從教三十年《我與林毅夫老師》徵文活動中選出。本文作者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金光管理學講席教授。

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

「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

請輸入標題 bcdef

沒有想過自己與林毅夫老師會有交集,認識林老師幾乎都是在論壇上,而且是遠遠地望過去。想不到2016年的某一天,我們在朗潤園相聚了,第一次近距離地交流,是聽林老師向發樹董事長介紹他對於中國經濟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研究的思考。一個經濟學家,一個實業家,暢談對於中國經濟的理性樂觀,讓人真的非常興奮。我特別記得當時林老師關於中國六代知識分子時代機遇的那段話,也是這段話,讓我有個視角去理解林老師,去理解朗潤園,那就是學術研究如何面向中國實踐,如果擔當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而這也恰恰是我最看重的部分。

林老師認為,他“應該是從鴉片戰爭以後為追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的第六代知識分子,並且認為這一代比前五代知識分子更加幸運。”林老師說到:“第一代知識分子是在鴉片戰爭之後、甲午戰爭之前推動洋務運動的那一代,包括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企圖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近代維新派,也出現了以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力求建立美式總統制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屬第二代知識分子,亦為民族振興付出了巨大代價。五四、新文化運動那一代認為中國要強盛,不僅需要洋槍大炮,模仿西方的體制,也要有西方的精神,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是第三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五四運動揭開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國的序幕,知識分子被新的思想所吸引,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知識分子,這就是以毛澤東、瞿秋白、鄧中夏為代表的第四代知識分子。第五代知識分子應該是建國之初考上大學、畢業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知識分子,他們為國家的繁榮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功不可沒。”

“前五代知識分子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各種努力和嘗試,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我認為最幸運的是第六代知識分子。第六代就是1979年後進入大學、畢業後投身改革開放的知識分子,因為我們經歷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林老師是這樣認為,也是這樣要求自己擔當起第六代知識分子的重任。

「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

我們開始在朗潤園相遇

想不到林老師有一天專門發郵件給我,約我一起交流,關心我到朗潤園之後是否習慣,這份細心讓我非常感動,在林老師的辦公室,我們自然會聊到研究,林老師拿出他的書籤好名給我,並詳盡介紹他所關注的問題,介紹他深入到一些國家所感受到的情形,在談到新結構經濟學的時候,更深感受到林老師如所說的那樣去擔當第六代知識分子的使命和責任,他的學術理念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理念,他的一系列觀點的提出,也正是基於中國發展的經驗。這一次交流,使得我可以體會直面國家發展問題,構建創新理論,是林老師內在的、不懈的追求。為了讓我更好地理解他的研究,林老師還細心地告訴我先從哪一本書開始閱讀,還特別介紹了整體的結構,細緻與耐心令我很感慨。

又過了一段時間,林老師約我一起交流一下有關實體企業情況的話題,這一次我們比較多談到中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戰略的問題,對於實體企業發展所遭遇到的挑戰,林老師從他的視角給我一些完全不同的感受,受益匪淺,我答應林老師把自己出版的書送給他,剛好自己的一套叢書出版,就高興地送到他的辦公室,感覺有點多,所以沒有敢簽名。想不到,過了一段時間,林老師告訴我說,還是希望每一本書籤好名字,並說等他回到辦公室就通知我,我快快回復說,我去找他的祕書籤,不敢再打擾到林老師的時間,這件事讓我很慚愧,知道自己依然沒有做好,要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感知林老師的平易和謙遜,都可以感知到他對於研究的敬重和理解。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論壇”邀請林老師做主旨演講,因為是在年度計劃外的時間裡確定舉辦這個論壇,非常擔心林老師和所有嘉賓的時間是否可以配合上,令我特別感動的是,在繁忙的年底,林老師和所有出席論壇的嘉賓老師們都毫不遲疑地答應了,作為主持的我雖然很忐忑,但是看到一大早就來到會場的林老師,維迎老師,姚洋老師,楊壯老師,曉波老師,國青老師,保群老師,佳利老師,宋志平董事長,看到全程參與的國發院老師們的投入和專注,看到其仁老師坐在會場最後一排和聽眾一起傾聽,自己也安定下來靜候大會智慧的分享。嘉賓們專注的投入,明確而獨特的見解,直面現實的觀點,使得整個論壇雖然長達約10個小時,但是聽眾依然意猶未盡,不肯離去。會後有媒體界的朋友說,只有國發院的論壇才會有如此的效果。是的,在林老師和朗潤園老師們的身上,隨處隨時可見大局觀、家國情懷、有為擔當以及智慧創造的知行合一風範。

4月的一天,林老師轉來一本小冊子——《新結構經濟學在波蘭和非洲經濟發展中的借鑑與運用》,展開閱讀了解到,新結構經濟學在致力於總結中國發展經驗以進行自主理論體系創新的同時,倡導“知成一體”的學風,在波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得到重視和實踐,林老師一步一步邁向理想高峰。

如何把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融合起來

真是一個充滿挑戰但又意義深遠的事情,每一代的知識分子,都把推動社會進步確定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正如林老師所言:“真正的知識分子要以天下為己任。”林毅夫、海聞、周其仁、張維迎、易綱、胡大源等教授設立的朗潤園之韻味,滲透的正是時代賦予的情懷、腳踏實地的素養、面向全球的視野與讀懂中國的睿智。每每回到朗潤園,我總是不經意地想起那些誕生思想和推動進步之地。記得在波爾多最令我心動之處,不是因為這是世界聞名葡萄酒產地,而是因為這是哲學家孟德斯鳩與文學家蒙田的故鄉。在孟德斯鳩那裡,一種基於責任、法律以及真正自由的意志,鮮活地呈現出來;孟德斯鳩正是深切感受“法的精神”是一種關係,是法律同政體、自然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的關係,同時也是法律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是“法的精神”的本質與核心,才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奠定了資產階級政權的理論基礎。在蒙田那裡,一種基於自然、愛與知識的美感,如芬芳圍繞在四周;蒙田說:“我需要三件東西:愛情、友誼和圖書。然而這三者之間何其相通!熾熱的愛情可以充實圖書的內容,圖書又是人們最忠實的朋友。”對於田園的嚮往,對於自然的熱愛,這些都是蒙田給我的開示以及內在的喜悅。

今日之朗潤園,也散發著田園般的清香,也交織著世界與中國,研究與實踐之間各種關聯,在清香與關聯之中,透著理想的光芒,更顯現著“研究”的本質與核心,因有林老師及國發院的老師們,研究的價值從朗潤園之處崛起,站在時代之高處,容故納新,初心恆久。慶幸自己可得渲染,踏實前行。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我與林毅夫」陳春花|林毅夫老師:一個理想主義的行動者

徵文系列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