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臨沂新聞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改革開放以來,

沂蒙山區的幹部群眾

用勤奮的創業故事、

鄉村脫貧的好日子、

匠心鑄造的創新名片,

續寫著老區“不老”的篇章……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近日,上級媒體再次聚焦臨沂,

31日出版的《農村大眾》用三個版面版刊登文章,

展現沂蒙老區新面貌。

《農村大眾》用三個版面聚焦沂蒙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有一首歌,叫《沂蒙山小調》,情濃意切,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種精神,叫沂蒙精神,歷經風雨,屹立不倒。

在戰火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沂蒙革命老區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了紅色的沂蒙精神。戰爭年代雖已久遠,但那忠心向黨、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沂蒙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走進新時代,無論是山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平原的現代農業生產,還是工業車間、田園綜合體在村鎮星羅棋佈式的發展,都在改變著沂蒙鄉村的舊日模樣。臨沂,走出一條沂蒙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上篇

沂蒙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戎 寧 祝超群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大美新臨沂。

作為農業大市,臨沂是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在沂蒙大地響起,這片革命老區就有了新變化。近年來,臨沂不遺餘力,讓老區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產業引發鉅變

5月25日一大早,平邑縣卞橋鎮果蔬交易市場已是車水馬龍,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收購商把蔬菜一車車運往外地。“原來種菜的很少,也沒有專門賣菜的市場,我們得到幾十公里外的地方去賣。現在不僅方便多了,成本也降了不少。”前東莊村村民張繼東說,早上他從大棚裡運來300多斤芸豆,賣了500多塊錢。

十年前,卞橋鎮的土地還都種著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年畝均純收入不足300元。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卞橋鎮在蔬菜產業上投入的“真金白銀”。2016年初,卞橋鎮將全鎮37個行政村的各類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全都投進了灘汪湖農業產業扶貧基地,用於發展果蔬產品種植。目前,已建成溫室大棚400多個,以及一個線下實體果蔬交易市場和一個網上果蔬交易平臺。

“網上交易平臺解決了農產品上行難的問題,通過訂單配送,打通了蔬菜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供應渠道。交易平臺還跟種植戶簽訂了購銷協議,蔬菜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1元的價格收購,確保了菜農的收益。”卞橋鎮扶貧辦主任馬強說,通過產業項目租賃,全鎮37個行政村都實現集體增收1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實現就地脫貧,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裕,鉅變在沂蒙大地上處處上演。在沂蒙山腹地的沂南縣岸堤鎮,有個名為朱家林的小山村。曾經的閉塞和貧困讓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闖蕩,朱家林村逐漸成了空心村。閒置宅院隨處可見,有些甚至已坍塌成為廢墟。

三年前,田園綜合體項目在此開工。一群懷揣田園夢想的年輕人來到這兒,立志改變村裡山清水美卻人貧村空的狀況。“朱家林和許多村子一樣都很普通,沒有什麼資源,逐漸空心化。但這畢竟是家,村子沒了的話,人該回哪兒呢?”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發起人宋娜說,她從小生活在沂蒙山區。

與很多鄉村旅遊項目不同的是,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並沒有把村民遷出村莊。在宋娜看來,村民才是村莊的靈魂,才是項目的主角。村裡老房子的改造,採用當代鄉村的建築理念,但是手藝全都出自村裡的老石匠、老木匠。

古老的石牆、錯落有致的宅院,讓曾經的窮鄉僻壤吸引來大批遊客,前來尋找“詩和遠方”。2017年,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

從2016年開始,設計師和創客們陸續來到朱家林,農業、文創項目紛紛落地。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聽聞了家鄉的變化,很多人選擇返鄉創業。

朱家林的成功,在臨沂市掀起了一股建設田園綜合體的風潮。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下艾崮村村東往日是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薄地,經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一番打造,如今已是連片的花海和果園。開心農場、精品民宿和拓展體驗等項目,覆蓋在這片曾經荒蕪貧瘠的土地上。

臨沂市將田園綜合體定為產業振興的抓手,重點建設規劃總面積55萬餘畝的31個市級田園綜合體,成功舉辦山東臨沂首屆田園綜合體招商會,簽訂市外投資協議29個、總資金162億元。目前,全市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完成投資68億元,尹家峪田園綜合體成為省級試點。

未納入田園綜合體建設範圍的村莊,臨沂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七改”,將“四好農村路”、村內道路硬化、廁所改造、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列入民生工程。2018年改造農村危房5678戶,新增農村清潔取暖3.4萬戶,改建農村公路4974公里。同時,重點推進清潔村莊、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庭院“四清”,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5萬餘噸,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清理溝渠汪塘2800餘座,清理黑臭水體;清理農業廢棄物5萬餘噸,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3%;創建“美在農家”示範村200個、示範戶3000戶。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傳承非遺技藝,臨沂農民靠製作虎頭帽走上致富路。

能人帶動發展

牛慶花是蒙陰縣野店鎮北晏子村農民,1983年出生的她結婚時,家裡窮得連個新房都蓋不起,婚後丈夫便開始外出打工。除了在家贍養老人、照顧孩子,她還種著20畝果園。雖然還養著豬和雞,但仍沒有脫離貧窮。

2015年冬天,牛慶花先後參加了村裡和市裡的電商培訓。回來之後她買了臺電腦,在淘寶上註冊了個叫“孟良崮果園”的網店,在網上銷售自家種的蘋果。為了得到大家的認可,每個蘋果牛慶花都嚴格把關。一個月的時間內,1萬多斤蘋果全部賣光。

網店越做越紅火,2016年2月,牛慶花註冊成立了孟良晏園電商公司和晏嬰故里果品專業合作社。在蘋果銷售旺季,一個月能賣到60多噸。去年蜜桃銷售旺季,一個月銷量達到了100噸。在她的帶動下,周邊村莊開起了6家網店。

北晏子村共有貧困戶16戶24人。為儘快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牛慶花和12戶貧困戶簽訂了農產品訂購合同,同等級的農產品每斤按至少高於市場價0.5元予以收購。還有10戶貧困戶在公司從事果品分揀、包裝、物流等工作,每天工資80元。

臨沂市以“兩新培育”為重點推動人才振興,培養、吸引了很多像牛慶花這樣的新農人。在全市範圍內,推廣蘭陵縣“四雁”工程經驗做法,實施鼓勵人才留鄉、能人回鄉、大學生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浙大臨沂現代農業研究院建設,2018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9萬人。同時,深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個100”示範工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7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到20941家、8395家。

80後張曉岑就是一名年輕的“歸雁”,如今她是臨沭縣綠珍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07年大學畢業後,張曉岑曾做過5年財務工作,之後跟隨丈夫一起從事食用菌技術工作。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夫妻二人放棄了在別人眼中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

“現在80後從事農業生產的越來越少,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更是不願意到農村,到基層去從事初級的農業生產,但我認為農業將是一個充滿前景的行業。”張曉岑說,用了兩年時間,合作社就成為臨沭縣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日產2噸鮮菇,年產值達500多萬元。

為了適宜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張曉岑還開闢出網銷這一渠道。在網上銷售各種適合家庭種植的蘑菇菌包,充分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迅速提高,當年10月一躍升至全網銷售第一。張曉岑去了很多地方學習電商知識,不斷在活動策劃、產品包裝等方面進行完善,通過一年的發展,網店銷售額達到了1000多萬元。

在臨沭縣曹莊鎮政府倡議下,張曉岑參與到對當地貧困戶的幫扶工作中。除了招收貧困戶到合作社裡打工,張曉岑還手把手教他們用電商的渠道,將地瓜、花生、生薑等特色農產品和柳編制品銷售出去。

精神代代相傳

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有這樣一個紅色習俗——大年初一第一碗餃子敬先烈。作為“鋼八連”戰鬥過的地方,朱村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沂蒙精神在這個小村莊以獨特的方式代代傳承。

朱村建造了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紀念館、朱村民俗展館、歷史文化陳列室,並對烈士墓、紀念碑進行了改造整合;投資41萬元建設臨沭縣支前文化展館、檔案展覽館和朱村榮譽展覽館,均向遊客開放;還配套建成了朱村遊客中心,將紅色文化與旅遊相融合。

朱村內傳統建築佔村莊建築面積的36%,是不可多得的生態山水古村落。其中,清代民居古建築還保存有百餘間,朱村將對古村落進行“一街一巷一園七戶”的復建,投資60萬元對50間明清古民居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村內的古老建築群為旅遊增加了別樣特色,也為傳承歷史文化遺蹟做出貢獻。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臨沂市以鄉風文明為突破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充分利用革命戰爭年代的指揮部舊址、戰鬥遺址、堡壘村莊等紅色資源,打造了孟良崮戰役紀念地、馬牧池鄉紅色教育基地等教育場館,發展3A級以上紅色旅遊景區15家。臨沂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是全國8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之一。同時,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全市推廣使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點單平臺,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7個,實踐分中心118個,實踐站547個。

沂蒙精神在臨沂煥發新活力,紅色基因轉化為幹事創業的生動實踐,代村、厲家寨、九間棚、後峪子,這些生動的案例都映照著沂蒙人敢闖敢試的傳統。如今的沂蒙大地,一批批新時代的沂蒙人譜寫著鄉村振興的篇章。

蘭陵縣卞莊街道泇右村黨支部書記張霞的駐村日記上這樣寫道:“2019年1月1日,我踏上了卞莊街道這片離我本就不遠的土地,正式開啟我的駐村之路。到村報到,心裡有忐忑,有雄心,更有慾望想在這片土地上有所收穫。”

2018年12月3日,蘭陵縣委組織部印發了《蘭陵縣公開選拔部分村黨支部書記簡章》,面向縣直機關、鄉鎮、街道、開發區在職在編幹部,公開選拔18名村黨支部書記。

18個村是蘭陵縣18個鄉鎮中較為薄弱的村莊,臨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將這18名機關幹部稱為“18勇士”。作為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張霞之前任職蘭陵縣向城鎮房建辦主任。“趁著年輕,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說起報名村黨支部書記的緣由,張霞這樣說。

“18勇士”是臨沂市鄉村組織振興的一個縮影,為了提升基層黨支部戰鬥力,臨沂市紮實開展“頭雁”引領行動,實施鄉村振興“雙百培育工程”,遴選“王傳喜式”好支書107名、“代村式”好支部85個,選派1880名第一書記到892個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印發《開展村黨組織書記選配改革試點激勵優秀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全面開展村黨組織書記選配改革試點,目前已確定試點村385個,新選配村黨組織帶頭人143名。

同時啟動的還有“幹部下基層”工作,計劃從市縣選派約800名幹部到50個鄉鎮、270個村服務,集中創建鄉村振興示範片區。成立全市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清產核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等綜合措施,力爭2020年所有村莊村集體收入都達到5萬元以上。

中篇

文旅融合的臨沂答卷

戎 寧 祝超群

臨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有著豐富的山水資源和獨特的地質地貌。今年,臨沂市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旅遊的產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產品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在富口袋的同時,也要富腦袋、豐內涵。

鄉村遊蹚出致富路

鄉村遊蹚出致富路

沿蘭陵縣蒼山街道北行3公里左右,來到一個名為“壓油溝”的村子。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村裡有古樸氣息濃厚的石頭板房,樹木遮天蔽日,溝內溪流淙淙,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吸引了大批遊客來此觀光休閒和度假。

卻不曾想,這個熱鬧繁華的地方几年前還是省定扶貧重點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落後村。為了致富,村裡先後建過工廠、開過礦山,由於位居深山,這些都沒有成功。2015年底,當地民營企業蘭陵城投開元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積極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壓油溝村重新定位,找準了發展方向,探索出一條鄉村旅遊扶貧的特色之路,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變成賣點,實現了產區變景區、田園變樂園、產品變商品、民房變客房(民宿)的轉變。

壓油溝村的蛻變,也是蘭陵縣實施旅遊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蘭陵縣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旅遊+扶貧”戰略,將鄉村旅遊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堅持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市場運作、農民主體和社會參與的原則,為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增收搭建平臺,探索出了產業扶貧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蘭陵縣立足旅遊扶貧現實需要,組織開展旅遊資源普查和旅遊扶貧摸底調查,確定了13個具有發展鄉村旅遊條件的貧困村作為旅遊扶貧工程的實施對象,將壓油溝村申報為國家旅遊扶貧試點村,將北塢丘村納入省級重點旅遊扶貧村。全縣形成了以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壓油溝旅遊扶貧項目為龍頭,以寶山、鄧王山、果蔬小鎮、環會寶湖為輻射的鄉村旅遊扶貧集群。

根據產業規劃佈局,蘭陵縣緊抓項目建設“牛鼻子”,立足村莊生態資源優勢和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因地施策,引導鼓勵企業家投身旅遊扶貧產業發展,興建旅遊扶貧項目。全縣旅遊扶貧項目累計投資超過35億元,統籌使用扶貧資金1800餘萬元,掀起了全縣旅遊扶貧產業發展的熱潮。

當地政府在完善旅遊基礎、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上下功夫,積極幫助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及時研究、協調解決旅遊開發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旅遊扶貧項目以企業為管理運營主體,同時牢牢把握貧困戶增收這一根本環節,通過“公司+農戶”等方式,讓村民獲得勞務、租金、股金等收入,在項目建設、管理運營、保安保潔上優先安排當地農民就業。通過實施旅遊扶貧,先後帶動875戶1673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實施旅遊精準扶貧,不僅實現了群眾脫貧致富與鄉村旅遊發展的共贏,還有效拉動了全縣旅遊產業的發展。2018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608.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3億元。“堅持‘政府主導、企業運作、農民參與’的旅遊扶貧發展模式,是蘭陵探索出的脫貧攻堅和產業致富的新路子。”臨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說。

四塞之崮到全景崮鄉

提起臨沂旅遊,岱崮地貌肯定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沂境內共有大小崮百餘座,素以沂蒙72崮著稱,“岱崮地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

蒙陰風光秀麗、一步一景,古木古蹟歷史悠久,有漢代故城、山寨、寨堡等歷史遺蹟;有龍鬚崮暴動、南北岱崮保衛戰、大崮保衛戰等革命遺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崮鄉”文化。

2013年,山東東蒙企業集團響應蒙陰縣委、縣政府突破岱崮戰略和“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勇挑重擔,主動承擔起發展岱崮旅遊的重任。通過幾年持續不斷地用力,對岱崮地貌實施保護性開發,把自然地質奇觀、紅色旅遊、“三線”歷史內涵等多種文化融入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實現了一年大變樣、三年創4A、五年見效益的目標。

開發建設中,岱崮地貌景區按照“高點定位、循序開發、景村共建”的發展思路,對每一項工程都反覆論證,反覆研究,高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對景村共建,從農副特產、鄉村環境治理、旅遊精準扶貧三個方面用力:註冊了“崮鄉老農”“岱崮紅山羊”“岱崮紅公雞”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當地特產商標品牌,與景區內農戶開展訂單種植養殖;在駐地和周邊村居,大力發展農家樂,建設採摘養生基地;在交通、水利、村居面貌、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景區與村居統一規劃、科學佈局、統籌發展,結合各村區位及特色,升級村落功能及風格,既美化環境,又“一村一景”,保留原生態鄉村的固有美感,達到“村居是景點、景點融村居”的效果。此外,景區還與笊籬坪、公家莊、十字澗等5個村居73個貧困戶結對幫扶,通過安排就業,提供農資種苗、土地參股、愛心捐助、農家樂、採摘園等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獨特的地質地貌,使得臨沂旅遊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群崮之下,暗藏地下溶洞群,其規模之大,沉積物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在江北實屬罕見。臨沂還是亞洲唯一的金伯利原生礦藏地,“常林鑽石”聞名世界,是著名的“鑽石之都”。沂蒙奇石集“瘦、漏、透、皺”於一體,被稱為“北太湖石”,是中國園林奇石的一朵奇葩。沂蒙大地還蘊藏著大量遠古恐龍足跡化石和隕石等,擁有多條地震大裂谷。

沂水縣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與周邊市縣相較旅遊資源並不佔優勢,面對發展旅遊“一窮二白”的家底,時任決策者們將旅遊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通過定位“地質奇觀、山水風光、沂蒙風情、紅色之旅”四大板塊,確立了“區域整合、優勢互補、共塑品牌”的集群式發展。從寂寂無聞到山東旅業新支點,被業界譽為“沂水現象”定格在中國旅遊跨千年的大時代刻度尺上。

2000年,是沂水旅遊業發展的起點。沂蒙七十二崮、沂蒙山根據地、地下大峽谷、江北第一溶洞——“天然地下畫廊”、雪山彩虹谷等一大批優質景區相繼開發出來,成為沂蒙山旅遊的核心區。

做好“文化+”文章

在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簡易的後臺內,幾個化完妝的老姐妹又湊在一起,抓緊最後一點時間再熟練熟練剛剛排好的原創曲藝節目《姐妹拉幸福》。自搭的舞臺上,她們的演出生動活潑、極具戲劇效果,唱腔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臺下的百姓看得津津有味,還不停地相互議論:“哎,你別說,這老王家裡的唱得還挺專業”“哎呀,還是俺婆婆演得好”,邊評論邊不時地跟著唱一段。這樣的場景在臨沭縣經常上演。

自2013年起,臨沭縣著力打造了“激情四季·唱響臨沭”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使之成為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大眾性的品牌文化活動。“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工程按照“政府補貼、市場運作、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總體思路,各級各類文藝單位深入鄉間地頭和群眾中間,給老百姓奉獻了精神食糧。

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位於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腹地,因地處群山深處,發展滯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作為沂蒙革命老區的根據地中心,常山莊村有著豐富的革命史蹟,紅色文化內涵極為豐富。

2017年,在沂南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常山莊村立足紅色旅遊資源基礎和沂蒙紅色影視拍攝基地資源,探索了“一區帶四員”的紅色旅遊扶貧新模式,即土地入股當社員、景區務工當職員、穿上戲服當演員、售賣產品當店員。村民們還在景區擺起60多處商品售賣攤位,開了20多家商店和網店,自家生產的蔬菜、瓜果就地轉化成旅遊消費品,附加值增加好幾倍。沂蒙大煎餅、大碗茶、草編等百姓家中尋常物品,都成了遊客競相購買的旅遊商品。

現如今,常山莊村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建成沂蒙精神體驗地,附近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務工、當群眾演員等方式實現增收,每天人均收入過百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村裡還投資8000多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社區,讓村民免費住進了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房。

常山莊村是臨沂發展紅色旅遊帶動群眾脫貧眾多成功的案例之一。作為全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臨沂將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發展相結合,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孟良崮等紅色旅遊景區周圍群眾做起“旅遊生意”,通過開辦農家樂、採摘園、旅遊購物店等,拓寬了致富路子,走出了一條具有沂蒙特色的紅色旅遊發展路子。

在臨沭縣,杞柳栽培與加工歷史悠久。早在唐朝貞觀年間,以柳命名的臨沭縣柳莊村村民,就以傳統手工藝將沭河岸邊的“杞柳”編織成箱、囤、鬥、升、箢子、簸箕等生產、生活用品,其產品具有經濟環保、藝術觀賞等特點,深受群眾喜愛。

臨沭柳編經過千年的積澱、60年的產業化、十多年的集群化和近幾年的創新化發展,持續融合了資源、人文、歷史、藝術、創新等特色,逐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出口為一體,具有高度原料指向型、工藝創造型、手藝引領型、勞動密集型、市場創新型、需求導向型、出口外貿型的產業體系,圍繞新舊動能轉換,找準了轉型升級的前行之路。

2018年,全市柳編制品按人民幣計算實現出口24.8億元,臨沭縣柳編制品實現出口13.6億元,同比增長5.34%,佔全市柳編制品出口的54.8%,臨沭柳編的區域集中度全市最高。

近年來,臨沂著力實施文化資源開發和鄉村文化旅遊示範等工程,做強了文化產業,讓以紅色文化為主的豐富文化資源,不僅為沂蒙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還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沂蒙小棉襖、臨沭柳編、郯城中國結、費縣刺繡……臨沂叫響了一個個文化產業品牌,並通過打造“淘寶村”“非遺+電商”等成功經驗,推動文化產業開發,使每個鄉鎮至少培植和扶持了1個以上的文化創意產品。以紅色文化為魂,臨沂開展鄉村文化旅遊示範工程,出臺了《臨沂市紅色旅遊總體規劃》,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自然生態良好的村落,融入全域旅遊,打造集觀光、體驗、餐飲、民宿、加工、土特產銷售等於一體的文旅特色小鎮,帶動鄉村文化振興。同時,讓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設施、民居佈局、內外裝飾等各個細節中,建設具有臨沂特色的美麗鄉村。

下篇

“四雁”工程吹響蘭陵鄉村振興衝鋒號

戎 寧 祝超群

去年以來,蘭陵縣堅持正向激勵、搭建平臺、扶持培育相結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四雁工程”,即啟動實施以培養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為核心的“頭雁工程”、以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新創業為核心的“歸雁工程”、以培養本土人才為核心的“鴻雁工程”、以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為核心的“雁陣工程”,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吹響了蘭陵鄉村振興的衝鋒號。

“18勇士”下鄉村,

拓寬村支書任用渠道

5月23日,蘭陵縣礦坑鎮郭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倪偉正在指揮村裡危房改造工程。這一天最高溫到了36度,他身上卻依然穿著長袖。“已經兩週沒回過家了,村裡沒有短袖衣服,先湊合著穿。來村裡已經晒黑了不少,穿長袖正好還防晒。”倪偉說。

眼前膚色黝黑的倪偉,是蘭陵縣委黨校教務處主任,一名副科級的機關幹部。去年12月,蘭陵縣結合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整頓工作,在全縣範圍內公開考選18名機關幹部到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倪偉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今年年初,倪偉正式到村報到,到現在已經整整五個月。“五個月的工作總結下來就是汗水和淚水。”倪偉說,“挑出來的村都是各個鄉鎮比較薄弱的村,條件比較艱苦,村裡問題也很多,人家都叫我們這一批人是‘18勇士’。我們都是跨鄉鎮跨村任職,對村莊需要慢慢了解,但既然來了,就不能怕得罪人,就要真給老百姓辦實事兒。”

蘭陵的“四雁”工程始於“頭雁”。“‘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黨支部。’一隻‘領頭雁’,可以改變一個村。打破常規,選拔一批願做事、能幹事的村黨支部書記到縣、鄉鎮掛職,能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臨沂市委常委、蘭陵縣委書記任剛說。

為了讓基層黨組織發揮堅強戰鬥堡壘作用,“頭雁”工程在村支部書記的選任上,創新推出“1+X”選人機制,打破“本村選、選本村”的管理,讓真正有才能的人、幹實事的人投身到農村中去。

今年2月,蘭陵縣從退休軍官、公益性崗位中退役軍人、自由職業退役軍人中遴選15人,成為村黨支部書記。近期,蘭陵縣委組織部又針對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鴻雁”“歸雁”人才進行專題調研,從中選任村黨支部書記,著力拓寬村黨支部書記選拔任用渠道。目前,蘭陵縣共有203名復退軍人、92名“鴻雁”鄉土人才、43名各級機關幹部(其中脫產20名)、19名“歸雁”人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這兩天,向城鎮徐皇路村剛剛完成了3000畝土地的流轉,徐皇路村黨支部書記徐振東正在忙著量地劃片,規劃項目。徐振東是一名“歸雁”村支書。當年懷揣300元錢,隻身闖蕩上海的徐振東,經過十多年努力拼搏,成就了一番事業。如今他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創辦合作社,建起住宅樓,完善村莊的綠化美化及道路硬化工程。

“建大棚時,我們村種植傳統農作物,一年收入1000塊錢。現在我們收入翻了好幾倍,一畝地一年能收入1萬塊錢。合作社現在規模達到3200畝,有425戶社員,人年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徐振東說,下一步村裡將建設老年公寓,集中供養孤寡老人及70歲以上的老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還要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帶著周圍的村一起致富。

徐振東這個村支部書記不僅得到了村民的稱讚,還得到了蘭陵縣委的肯定。就在上個月,徐振東和其他3位村支部書記掛職所在鄉鎮經濟副鄉鎮長,辦理了掛職手續。

支部不硬,諸事不成。在任剛看來,要打造一支過硬的“頭雁”隊伍,重在激勵,要讓更多的村支部書記看到前途。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掛職蘭陵縣委常委,這就是在政治待遇上打通上升通道的“天花板”。在收入方面,蘭陵縣還出臺了補貼報酬、績效獎勵、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政策。

“蘭陵縣財力非常緊張,但縣委縣政府還是想方設法擠出了2500萬元資金,來保障‘頭雁’工程的實施。除了任職年限補貼外,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每年最高能拿到41000元。經濟待遇的提高,能夠極大緩解部分農村黨支部書記的經濟壓力,同時進一步增強崗位吸引力。”蘭陵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馬新華說。

激勵的同時,蘭陵縣也對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的建設進行了嚴格約束。5月初,蘭陵縣委決定,對鄉鎮(街道)、經開區書記抓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實行季度述職報告考核制度。全年每個季度末進行一次,將邀請市、縣兩級領導幹部及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每位書記的工作述職進行打分,記入考核檔案,年底累計考核,對得分最後一名的鄉鎮黨委書記免職。

引返鄉人才“歸雁”,育本土人才“鴻雁”

“四雁”工程的政策紅利,不僅讓村黨支部書記幹勁十足,更是吸引了眾多在外經商的成功人士回鄉發展。在蘭陵縣礦坑鎮興龍社區湖子峪村,有一處榛子種植示範基地。出生於這片土地的李金鵬,放棄了待遇豐厚的工作,回到家鄉發展榛子種植特色產業。“我流轉了500畝嶺地栽上了榛子樹,打算明年再流轉500畝,打造千畝榛子示範基地。”李金鵬說。

待這批榛子樹苗試種成功後,李金鵬還準備在周邊村莊進行大面積推廣,成立榛子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打造以林下經濟、觀光采摘、休閒垂釣為一體的農旅項目,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擴大產業帶貧效果。

像李金鵬這樣的“歸雁”在蘭陵還有很多,常年在外從事蔬菜運銷的更是達到30多萬人。蘭陵縣著力加強與在外人才的聯絡溝通,增進互信瞭解,激發他們關注家鄉、熱愛家鄉之情,積極引導有回鄉發展意願的專業技術人才、科研工作者、行業知名人士、成功企業家等返鄉創業,把原本本地人力大量“外流”的劣勢轉化為在外人才積極“迴流”的優勢,使“歸雁”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江浙創業的魏麟回到家鄉,帶領村民考察市場,成立合作社,種植白菊花,成為帶領老百姓致富的“歸雁”。“菊花產業有發展的空間,村裡流轉土地600畝,建成現代化的產業園。”蘆柞鎮圩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魏麟說,“資金的缺口,有各大銀行為我們‘歸雁’優先提供貸款支持。園區的手續,也有縣政府一對一幫扶,少跑彎路,也能讓我們甩開膀子使勁幹。”

目前,在蘆柞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裡,1200畝菊花基地正在建設中,計劃投資2億元。一期工程計劃投資3600萬元,建設33個智能溫室大棚種植日本幽香菊花。現在,綠油油的菊花苗正在茁壯生長。魏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棚種8萬株菊花,每株保留兩朵花盤,每朵花的收購價是0.6元,算下來一個棚一茬就能賣到10萬元,這種菊花一年種植兩茬,兩茬能賣到20多萬元。

產業支撐,安居為先。在讓村民富起來的同時,魏麟還積極帶領村“兩委”班子實施新農村建設,讓鄉村美起來。2016年,圩子村就開始了舊村改造,新建樓房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採取統一規劃,統一格局、統一樣式,並配備天然氣、地暖等設施。

除了返鄉“歸雁”,蘭陵“土專家”“田秀才”在鄉村振興中同樣重要。蘭陵縣磨山鎮西疃社區牧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成林,就是從養雞“門外漢”一步步發展成為養雞專業戶的。這個養雞場,沒有印象中的髒亂差,雞舍喂料、飲水、集蛋、清糞等工序全部實現了自動化。

為了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打造一支技能出眾、示範突出的“鴻雁”隊伍,蘭陵縣出臺了對本土人才的激勵機制。每年,從種植高手、養殖能手、經營好手等當地各類人才中選拔出100名“鴻雁”,通過每年5000元的崗位津貼、到省內外高等院校進行主題培訓、優先推薦為勞動模範、列為基層黨組織重點培養對象等舉措,激勵他們加快成長成才,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雁陣齊飛,鄉村振興“大合唱”

“通過近三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國家權威機構的認可,真是太高興了。”捧著綠色食品A級產品證書的孔德成,臉上樂開了花。

孔德成是蘭陵德成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自1996年中專畢業之後,就一直致力於綠色無公害農資的推廣和應用。2016年10月,在長城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召喚下,德成農業作為農業重點項目正式入駐長城鎮李宅村。完成流轉土地、修路、架電、通水等基礎配套設施後,德成農業建起了一處佔地1400畝的農業產業園。

一半的土地都被孔德成種上了獼猴桃,孔德成有一套自己的種法:新流轉的土地要經過半年的養地、凍土後方允許種植果苗,果苗養護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科學灌溉,並有意識地“養草”。這樣的做法引發了老莊戶們的質疑:“這是在種果樹還是荒廢地啊?哪有這樣種地的,草長得比人都高。”

“第一年種的裡邊有20畝的兩年獼猴桃苗,去年結果一萬斤。在朋友圈裡按五塊錢一個賣的,全都搶光了。”孔德成說,初獲成效的德成農業引發了周邊群眾的圍觀,入園學習、電話諮詢的種植戶絡繹不絕。

這時候,長城鎮黨委正大力倡導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孔德成跟李宅村黨支部書記李輝龍一拍即合,在村裡成立了李宅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52戶,土地267畝。合作社實行“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農資、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採摘收穫、統一產品包裝、統一產品銷售”的“八統一”管理模式,每畝地能降低生產成本20%以上,讓群眾切實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在實現收益後,根據合作社章程,按照農戶92%,合作社4%,村委4%的固定比例進行分紅。

“有些外地的商超想採購我們的產品,但現在產量還達不到,主要以電商平臺為主,等明年產量上來之後,準備發展訂單農業,再做一個獼猴桃採摘節,把李宅村建成獼猴桃種植特色產業村。”孔德成說。

按照“典型帶動、示範引領、分步實施、逐步展開”的工作思路,去年9月,長城鎮在付村、居村、城南、沙園、李宅等6個村先行試點“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這一模式。隨後全面鋪開,截至目前,長城鎮共有46個村完成合作社發起創辦,吸收社員近3000戶,流轉土地8000餘畝。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鎮共新增現代農業示範基地25個(約2100餘畝),其中獼猴桃種植基地6個,蔬菜大棚種植基地9個,葡萄種植基地1個,秋月梨種植基地1個,良種培育基地3個,訂單種植基地3個,苗木種植基地2個。

“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是蘭陵“雁陣”工程的一個縮影,為了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蘭陵縣在財政支持、信貸扶持、項目傾斜、服務環境等方面出臺了政策。

1978年出生的郭軍見是蘭陵縣向城鎮東村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大學畢業後,他種過地、賣過農資、開過礦、搞過蔬菜運輸。2010年,郭軍見創辦了蘭陵縣鴻強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種苗繁育服務。

據統計,合作社平均每天收購入社群眾交售的各類蔬菜300多噸,平均每畝增收500元,入社群眾年均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郭軍見始終認為,自己富了不算什麼,能讓周邊群眾分享合作社發展的成果才是他一直考慮的問題。為此,他購買了10臺技術服務專車,每天帶領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進棚面對面地進行指導,真正做到“種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幹”。

鄉村人才面廣量大,蘭陵縣“四雁工程”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發揮出了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優勢和作用。據瞭解,“四雁工程”實施以來,已培養“頭雁”市、縣典型60名、“歸雁”落地開工項目78個、“鴻雁”100名、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298家,帶動社會資本投資10.2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400餘元。

進入新時期,

就應該有新擔當、新作為。

弘揚沂蒙精神,振興家鄉發展,

每一個人都是一隻火把,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讓我們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來源|農村大眾報

〖 新媒體合作熱線:0539-2952107

點亮

厲害啦!《農村大眾》三個整版關注臨沂!說了啥?

,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