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前幾年去孃家,要路過二灑手抓城,每次都會看到食客盈門的景象,店門口停滿車輛,門裡門外人聲鼎沸,上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戴白帽帽的夥計們手擎著裝滿羊肉的盤子,在店堂裡往來穿梭。難道二灑的手抓羊肉就那麼好吃嗎?這個疑問,每次路過時就產生,直到在那裡吃過手抓,並且養成每週要吃一次的慣例,才算沒有了。

在甘肅,東鄉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說20多年前,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裡掛起了“東鄉手抓羊肉”的牌子。自此,手抓羊肉的香味就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

手抓羊肉已有上百年的製作歷史,之所以叫手抓,是吃者用手抓著吃,儘管現在用筷子,可是手抓的稱呼一直沒有改變。作為西北地區的一道特色名菜,甘肅各地都有東鄉手抓的招牌。東鄉手抓羊肉烹煮,說起來簡單,把新鮮的羯羊肉用白水煮開,打掉血沫子之後,在湯裡放上一點花椒粒、鹽、生薑片煮熟即可。可是一樣的方法,在家煮的就沒有那個濃郁的味道。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常說,“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不管是肋條肉還是其他部位的,一口肉,一口蒜,或者蘸著椒鹽、辣椒油和醋,一塊肉下肚,味覺和感覺舒坦到極點了。

為何東鄉手抓羊肉如此受歡迎呢?細究,該是東鄉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的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煮出的羊肉肉質自然非凡。有個文化典故說,東鄉羊肉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早在南北朝前後,是帝王的貢品,到了明代時志書還有“貢湯羊87只”的記載,稱之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

臨夏市東門一帶的手抓館較多,什麼毛溝手抓城、老毛溝手抓城等等,都是東鄉人開的。食客滿座的手抓城,生意四季火爆,除了手抓,也有開鍋涮。

就這樣,諸多臨夏人的胃囊被東鄉手抓所吸引。哪裡的手抓好吃,哪裡的面片味道極好,只要坐在出租車上,跟司機一打聽,總會得到答案。他會答得頭頭是道,說東家的手抓肉嫩,西家的肉水氣較大,總之,臨夏人一般下館子吃飯,只要進了手抓館,不要上幾斤東鄉手抓,感覺不算吃飯似的。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民以食為天,瞅準商機的東鄉人,紛紛在臨夏乃至更多的地方落腳,做起手抓生意。東鄉手抓羊肉現在是東鄉縣獨有的餐飲品牌,招牌一打出去,只要是正宗的,保準一下子就火起來,名揚西北五省。蘭州的馬忠華手抓大王、唐汪手抓羊肉手抓餐廳、尕奴東鄉手抓餐廳等都是知名餐飲企業,之所以有名,還是因為東鄉手抓羊肉的魅力。聽說,東鄉手抓羊肉的年產值超過2億元,圍著手抓羊肉打工的就有2萬人。

不管怎麼說,吃慣手抓羊肉的人,外出幾天,都會抵擋不住手抓的誘惑。若見到清真餐廳有“正宗東鄉手抓”的招牌,就會身不由己地走進。儘管感覺比不上本地飯館,但還是會在菜單裡翻出手抓,並叮囑夥計上好點。所謂上好點,就是手抓要肥瘦勻稱的,太肥吃不下,太瘦不好吃。直到一塊手抓入肚,才覺得舒坦。

說來也怪,吃什麼不好,反正是羊肉,反正是手抓羊肉,又不是別的,但偏偏好那一口,就是吃一塊,也要東鄉手抓的,大有人在。

生活好起來了,舌尖的幸福,人人都會享用,嘴巴自然也刁鑽了。

我的侄女和外甥女就是那樣的,小小年紀,對家裡做的羊肉面片和煮的羊肉,端上桌了,愛理不理,瞅著她們吃的樣子,很想來幾巴掌。可是,一到手抓館,肋條什麼的能吃兩塊,一碗麵片也不在話下。

責怪孩子的同時,也暗自埋怨自己,自個都喜歡多吃幾塊,何況孩子呢?味覺是不分性別,不分老少的,我們愛吃,孩子們也一樣的。

最為可笑的是,去新疆旅遊那年,在車上有個小冷凍箱,心想路上要吃點手抓,所以買了三斤的東鄉手抓,因為箱子小,也就裝那麼多。盛夏七月,車在高速路上疾馳,過張掖後,計劃著在嘉峪關的路上把那些手抓吃了。可還沒有到嘉峪關,車上一股怪味飄過來,琢磨了好一陣,才疑心到手抓壞了。果不其然,由於小冷凍箱沒有拾掇好,把好端端的三斤手抓就那樣給“凍”壞了。那十幾天,一路行來,儘管有手抓羊肉,儘管在伊犁的大姑姑們給我們宰了羊,煮了新鮮的羊肉,可是總覺得缺點什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別處的手抓羊肉怎比得上東鄉手抓呢。所以,一到家,就美美地吃了一頓東鄉手抓。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臨夏的大街小巷,諸多的清真飯館裡,“東鄉手抓”、“河沿面片”成了名招牌。有些飯館門面看似簡陋,可是走到裡面,卻別有洞天。

北塬頭上就有一家,是東鄉手抓館。進去後,上樓了,視線一下子大了,坐在傘下,蓋碗茶倒上了,一盤手抓,一碟東鄉土豆片,一盤肉末粉條,一碟炒白菜,居然也是招待朋友的美食。

起先,外地人怎麼也不理解我們臨夏人吃手抓的習慣。我大學的同學就是的,說到我們吃手抓羊肉,他很不理解。說大塊吃肉,像什麼,吃相難看不說,想不通為何要煮了,還不用筷子,要用手抓著吃。

手抓羊肉,自然要手抓,要不然為何叫手抓羊肉呢?解釋白搭,他就是不理解。直到我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搞了個發行儀式,他特地趕來祝賀,吃了手抓羊肉後,竟然羨慕我有福氣,能夠吃到新鮮的手抓羊肉。

此後,他落腳蘭州,成家立業,說“忠華手抓大王”的生意火爆,手抓肉也貴,但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有癮似的,隔幾天要吃一次。

也難怪我同學那樣,我們生活在此的人,一週也吃一次。

四川的文友瞭解了我們吃手抓的習慣後,居然反問,說夏天吃火不大嗎?呵呵,我們才不管大不大呢,一年四季,只要想吃,隨時就吃,不分季節。大概,我們的身體需要手抓的滋養,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是大補的。再說,我們還喝降火除燥的八寶茶呢。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當文友沾沾自喜,在網上告訴我,她們在冬至那天吃了手抓羊肉,喝了羊肉湯時,我一個偷笑的表情令她驚訝。她大概不知,和羊肉湯、吃手抓羊肉,那是我們日子裡司空見慣的,在冬至吃羊肉大補的一說,還沒有聽過。

不過,文友大概還不知道手抓羊肉還有多種吃法,打成股份的“平夥”,估計聞所未聞。“平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AA”制,據說這是東鄉族的先民們在古代狩獵時分配獵物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種飲食習俗。吃“平夥”時,七八個人或者五六個人,選個日子,在圈子裡找個鍋灶手藝好些的人,挑選中意的一隻羊後,把羊宰後整體下鍋,煮熟後,卸成前件、後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大塊,再把每一大塊按當初定的人數剁成若干小塊,參與的人均一份。每份裡都有七個部分的肉。依照吃平夥的人數,把肉塊剁得大小均等,按份子剁成分好後,回家吃還是當場享用,全在自己。不過,一般都是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吃的,因為他們還有“發子”(就是把羊的心、肺、肝等內臟剁碎,拌上調料蒸熟)、面片可吃。完了臨走前,每人一份,攤錢給主人就行了。

公公退休前,雙休日老去東鄉吃平夥,回家時也帶給我們一份,倒是從來沒有在意過有幾塊的。每每那會,他就給我們顯擺人家的手藝如何好,面片揪得怎麼小,不像我們揪的,面片都很“團結”,言外之意是說我們揪到鍋裡的面片都粘到一起了。我們也不理會,先吃平夥。

見過一行文字,因為很獨特,就記住了。說不吃手抓羊肉就不知道肉中極品,如果不吃手抓,就不知道甘肅的味道,一種狂野的味道。

狂野的味道!形容得多好!東鄉手抓羊肉,被公認為是東鄉風味食品中的“金字招牌”,那個美譽想必是有原因。

央視4套《遠方的家》百川百山行節目播出後,東鄉手抓得到了更多觀眾的青睞。中國·臨夏——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全國清真食品與民族用品交易大會暨“康美杯”全國清真小吃和名宴大獎賽上大賽中,農家樂東鄉平夥獲得銀獎,而全羊宴又備受大家喜歡。

在淘寶網上,看到有人開闢新的途徑,在網上賣“東鄉手抓羊肉”,這下更多的食客可以享受“東鄉手抓羊肉”的肉質細嫩,不羶不膩,醇香可口,鮮美無比的滋味了,這是創舉,也是創業。


李萍文字:關於東鄉一:西部味道之手抓羊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