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王禹村中央、畔池以西,建有氣勢恢宏的牛氏宗祠,當地人稱為“戶院”。中間大廳獸脊瓦面,左右各有一孔窯洞。順三級臺階往下,左右各有兩孔窯洞,大門前為一亭閣,兩側各有斜坡通接大路。每年春節牛氏族人均在此祭祖祈福,十分隆重。祠堂有土地財產,由族長經營管理。族內訂有族規,重大事項及族內糾紛均在祠堂議定解決。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王禹村中央、畔池以西,建有氣勢恢宏的牛氏宗祠,當地人稱為“戶院”。中間大廳獸脊瓦面,左右各有一孔窯洞。順三級臺階往下,左右各有兩孔窯洞,大門前為一亭閣,兩側各有斜坡通接大路。每年春節牛氏族人均在此祭祖祈福,十分隆重。祠堂有土地財產,由族長經營管理。族內訂有族規,重大事項及族內糾紛均在祠堂議定解決。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主人牛廷禧,字憲臣,為王禹牛氏十五世孫。牛廷禧一生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清未民初,開辦私塾,聘請名師授課。其長子牛仁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次子牛元畢業於國內清華大學。明國初年,牛廷禧慷慨解囊,捐資重建道美高級小學。次年又在運城創辦清華中學一所。抗戰爆發後,劉少奇、彭真、羅貴波等中共高級幹部曾在該校從事抗日救國活動,發展地下黨員,組織武裝力量。從建校直至運城解放,清華中學的辦學經費均由牛廷禧出資。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王禹村中央、畔池以西,建有氣勢恢宏的牛氏宗祠,當地人稱為“戶院”。中間大廳獸脊瓦面,左右各有一孔窯洞。順三級臺階往下,左右各有兩孔窯洞,大門前為一亭閣,兩側各有斜坡通接大路。每年春節牛氏族人均在此祭祖祈福,十分隆重。祠堂有土地財產,由族長經營管理。族內訂有族規,重大事項及族內糾紛均在祠堂議定解決。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主人牛廷禧,字憲臣,為王禹牛氏十五世孫。牛廷禧一生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清未民初,開辦私塾,聘請名師授課。其長子牛仁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次子牛元畢業於國內清華大學。明國初年,牛廷禧慷慨解囊,捐資重建道美高級小學。次年又在運城創辦清華中學一所。抗戰爆發後,劉少奇、彭真、羅貴波等中共高級幹部曾在該校從事抗日救國活動,發展地下黨員,組織武裝力量。從建校直至運城解放,清華中學的辦學經費均由牛廷禧出資。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在當時條件下斥巨資大興土木,建築宅院,可見其實力之雄厚。可惜連年戰亂,炮火摧殘,大院幾近破損。早年靈石縣“民高”曾利用牛家大院作為校舍,之後部分建築還作過鄉政府辦公場所。近些年人為改建拆毀嚴重,目前保留完整的僅有帳房院一處。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王禹村中央、畔池以西,建有氣勢恢宏的牛氏宗祠,當地人稱為“戶院”。中間大廳獸脊瓦面,左右各有一孔窯洞。順三級臺階往下,左右各有兩孔窯洞,大門前為一亭閣,兩側各有斜坡通接大路。每年春節牛氏族人均在此祭祖祈福,十分隆重。祠堂有土地財產,由族長經營管理。族內訂有族規,重大事項及族內糾紛均在祠堂議定解決。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主人牛廷禧,字憲臣,為王禹牛氏十五世孫。牛廷禧一生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清未民初,開辦私塾,聘請名師授課。其長子牛仁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次子牛元畢業於國內清華大學。明國初年,牛廷禧慷慨解囊,捐資重建道美高級小學。次年又在運城創辦清華中學一所。抗戰爆發後,劉少奇、彭真、羅貴波等中共高級幹部曾在該校從事抗日救國活動,發展地下黨員,組織武裝力量。從建校直至運城解放,清華中學的辦學經費均由牛廷禧出資。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在當時條件下斥巨資大興土木,建築宅院,可見其實力之雄厚。可惜連年戰亂,炮火摧殘,大院幾近破損。早年靈石縣“民高”曾利用牛家大院作為校舍,之後部分建築還作過鄉政府辦公場所。近些年人為改建拆毀嚴重,目前保留完整的僅有帳房院一處。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本文編寫中得到《王禹村志》編輯人員的鼎力相助,文中圖片由任峰毅先生提供,在此謹表謝意!

(2019年7月6日於榆次思源堂)

"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山西省靈石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說。居住在汾河西岸王禹村的牛家就是“八小家”之一。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相傳,王禹村原名顧村。遠古時大禹率治水隊伍行至該村,禹的坐騎被陷於泥沼之中,奮力脫困後,陷馬之處坍塌下陷,四周積水彙集於此,禹以為有靈氣,遂讓部下築池蓄水,用以飲馬,並命治水大軍在此紮營,觀察水勢,商議治水之策。之後便有了“打開三灣口,空出晉陽湖”的一段佳話。顧村人為紀念禹王之功德,便在望汾原修了“禹王祠”,並將顧村更名為禹王村。後來得悉晉南夏縣大禹故鄉也叫禹王村,為避免重迭,於是改為王禹,沿襲至今。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牛家祖居甘肅隴西,遠古遷入中原,在山西省靈石縣甘舍裡落戶建村,名曰牛家莊,延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地稀土薄,生活維艱,先祖牛英示二子牛遷、牛祿各謀生路,後長子遷便攜母居王禹村,次子祿仍隨父居牛家莊。父歸天后葬牛家莊,母仙逝後葬王禹村,瑩地名曰“老母墳”。此間二子雖多次商議將父母合葬,終因在具體細節上內部紛爭不斷,未能如願。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氏自攜母居王禹至今已490餘年,人丁興旺,尤以九世孫現平、現虎、現俊、現傑四兄弟為鼎盛,是為“四老門”。現平次子富利、孫良茂在河南經商發跡,良茂之子夢孔遂得位江蘇省鹽城縣代理知縣,之後歷經三代,至牛廷禧時已成為當地亦農亦商的望族。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王禹村牛家大院始建於明代,清時擴修,民國增補。整組建築群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向各為長150米,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該建築群由9處院落組成,共116孔窯洞,四面由窯壁自成高牆,院院相連,門門相通,院隨門轉,門因院生。擴建的兩個大院各有一大廳,上棟下宇,瓦頂獸脊,雕樑畫棟,鳥卉稼禾,栩栩如生,象徵五穀豐登,延年益壽。大廳外築有花園,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臺閣榭,相映成趣,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九院一體,可居可防,乃天然堡寨,據說當時常年有團練看家護院。大院有四隅四門,正門為拱形門洞,坐西向東,一對青石獅子蹲於大門兩側,雙目睽睽,威風凜凜。從大門到村道高約數丈,需經30個臺階。大門正對面是一座高達數丈的照壁,歷經百年,挺直矗立,可見當年匠心獨具。牛家兩處新院均為三進四合院,每院有正窯5孔,側窯6孔,正窯對面為大廳。裡院外院相依相套,重門洞群。進入正門,有一甬道,迎面是福字磚雕。往西北拐,曲徑通幽,有二門端立,門頭匾額高懸,上書“積厚流光”四個大字,筆力蒼勁,氣勢不凡。門內有屏風遮擋,行人從兩側進得三門,只見屋宇高綽,穿廊上刻有梅蘭竹菊、花鳥魚蟲、福祿壽禧等精美圖案,盡顯高雅之氣。離大門百步之外,築有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層樓房。每當夜幕四合,登樓仰望,皓月當空,繁星點點,有“手可摘星辰”之意境,因此被當地文人雅士稱為“星月樓”。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王禹村中央、畔池以西,建有氣勢恢宏的牛氏宗祠,當地人稱為“戶院”。中間大廳獸脊瓦面,左右各有一孔窯洞。順三級臺階往下,左右各有兩孔窯洞,大門前為一亭閣,兩側各有斜坡通接大路。每年春節牛氏族人均在此祭祖祈福,十分隆重。祠堂有土地財產,由族長經營管理。族內訂有族規,重大事項及族內糾紛均在祠堂議定解決。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大院主人牛廷禧,字憲臣,為王禹牛氏十五世孫。牛廷禧一生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清未民初,開辦私塾,聘請名師授課。其長子牛仁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次子牛元畢業於國內清華大學。明國初年,牛廷禧慷慨解囊,捐資重建道美高級小學。次年又在運城創辦清華中學一所。抗戰爆發後,劉少奇、彭真、羅貴波等中共高級幹部曾在該校從事抗日救國活動,發展地下黨員,組織武裝力量。從建校直至運城解放,清華中學的辦學經費均由牛廷禧出資。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牛家在當時條件下斥巨資大興土木,建築宅院,可見其實力之雄厚。可惜連年戰亂,炮火摧殘,大院幾近破損。早年靈石縣“民高”曾利用牛家大院作為校舍,之後部分建築還作過鄉政府辦公場所。近些年人為改建拆毀嚴重,目前保留完整的僅有帳房院一處。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在本文編寫中得到《王禹村志》編輯人員的鼎力相助,文中圖片由任峰毅先生提供,在此謹表謝意!

(2019年7月6日於榆次思源堂)

靈石王禹牛家大院(昊然)

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