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兩棲類動物9種,鳥類232種,獸類46種,爬行類23種,分別佔全省總種數的69%、71.8%、44.29%和82.1%。

臨汾市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黑鸛、金雕、褐馬雞、大鴇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黃獼、豺狗、水獺、青鼬、石貂、原麝、林麝、大鯢、綠鷺、大天鵝、鳶、蒼鷹、雀鷹、鬆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措隼、遊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隼、勺雞、灰鶴、領角鴞、紅角鴞、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

區域人口

民族構成

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別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傈僳族、羌族、景頗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村有9個,分別是翼城縣北關村、中石橋、下高村、曲沃縣東關、吉縣辛村、寨子壕、襄汾縣晉城村、侯馬市金沙村、北堡村。有少數民族小學一所,翼城縣北關小學。

常住人口

2018年臨汾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450.03萬人,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88萬人,同比增長0.42%。

性別和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84819人,佔50.98%;女性人口為2215793人,佔49.0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4.2)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2下降為104.0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76772人,佔17.99%;15-64歲人口為3245938人,佔75.2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3902人,佔6.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9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5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9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993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690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14066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229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510人上升為69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31人上升為1521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891人上升為4959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1209人下降為2020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603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0579人,文盲率由4.60%下降為1.40%,下降3.20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兩棲類動物9種,鳥類232種,獸類46種,爬行類23種,分別佔全省總種數的69%、71.8%、44.29%和82.1%。

臨汾市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黑鸛、金雕、褐馬雞、大鴇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黃獼、豺狗、水獺、青鼬、石貂、原麝、林麝、大鯢、綠鷺、大天鵝、鳶、蒼鷹、雀鷹、鬆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措隼、遊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隼、勺雞、灰鶴、領角鴞、紅角鴞、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

區域人口

民族構成

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別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傈僳族、羌族、景頗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村有9個,分別是翼城縣北關村、中石橋、下高村、曲沃縣東關、吉縣辛村、寨子壕、襄汾縣晉城村、侯馬市金沙村、北堡村。有少數民族小學一所,翼城縣北關小學。

常住人口

2018年臨汾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450.03萬人,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88萬人,同比增長0.42%。

性別和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84819人,佔50.98%;女性人口為2215793人,佔49.0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4.2)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2下降為104.0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76772人,佔17.99%;15-64歲人口為3245938人,佔75.2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3902人,佔6.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9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5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9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993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690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14066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229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510人上升為69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31人上升為1521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891人上升為4959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1209人下降為2020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603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0579人,文盲率由4.60%下降為1.40%,下降3.20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城市簡介----臨汾

總體狀況

2018年臨汾市GDP實現增加值14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從三次產業增長情況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8億元,同比下降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0.8億元,同比下降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85.4億元,同比增長8.8%。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GDP現價總量達到144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9.7億元,現價增速達到9.1%,經濟總量躍上1400億新臺階。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6.5%、45.9%和47.6%,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回落0.7和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服務業拉動作用最強。從對經濟的拉動力來看,2018年服務業拉動全市GDP增長4.1個百分點,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高出4.4、5.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逐步穩固

財政收支

2018年臨汾市財政總收入201.6億元,增長7.0%。一般預算收入110.8億元,增長24.3%。稅收收入51.6億元,增長3.2%,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42.9億元,增長1.2%。一般預算支出2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7.6%,教育支出增長3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增長7.0%,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0.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8.7%,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3%。

農業

全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5.98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3147.8公頃,下降0.6%。2017年糧食產量222.2萬噸,比2016年增加7.6萬噸,增產3.6%。其中,夏糧98.2萬噸,增產7.7%;秋糧124萬噸,增產0.5%。201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39.9萬千瓦,增長4.0%。機械耕地面積36.7萬公頃,比2016年下降6.9%;機械播種面積38.5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9.1萬公頃,分別比2016年增長3.0%和10.6%。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2.3億元,增長4.7%。

201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情況項目

種植面積(公頃)

較上年增減狀況(公頃)

糧食

50.94萬

減少2116.2

油料

11887.7

減少894.5

棉花

3091.1

減少751.7

玉米(包含於糧食)

21.36萬

增加6244.8

小麥(包含於糧食)

23.57萬

減少6676. 4

林業

2018年完成造林40152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7820公頃。經濟林面積8903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1814立方米,增長82.7%。

工業

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0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7億元,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970.76萬噸,增長2.89%,發電量141.63億千瓦時,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73.01萬噸,下降2.45%,鋼材產量1195.67萬噸,增長25.43%。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2.8億元,增長45.8%。

能源

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3550.6萬噸,增長3.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6470.8萬噸,比上年增長11.5%。

煤炭

2017年全市向省外運輸煤炭666.6萬噸,下降21.4%,外運煤炭佔煤炭產量6.5%。在外運煤炭中,鐵路運輸643萬噸,下降23.1%;公路運輸23.6萬噸,增長95.5%;向省外運輸焦炭958.5萬噸,下降21.8%,外運焦炭佔焦炭產量51.2%。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兩棲類動物9種,鳥類232種,獸類46種,爬行類23種,分別佔全省總種數的69%、71.8%、44.29%和82.1%。

臨汾市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黑鸛、金雕、褐馬雞、大鴇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黃獼、豺狗、水獺、青鼬、石貂、原麝、林麝、大鯢、綠鷺、大天鵝、鳶、蒼鷹、雀鷹、鬆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措隼、遊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隼、勺雞、灰鶴、領角鴞、紅角鴞、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

區域人口

民族構成

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別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傈僳族、羌族、景頗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村有9個,分別是翼城縣北關村、中石橋、下高村、曲沃縣東關、吉縣辛村、寨子壕、襄汾縣晉城村、侯馬市金沙村、北堡村。有少數民族小學一所,翼城縣北關小學。

常住人口

2018年臨汾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450.03萬人,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88萬人,同比增長0.42%。

性別和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84819人,佔50.98%;女性人口為2215793人,佔49.0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4.2)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2下降為104.0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76772人,佔17.99%;15-64歲人口為3245938人,佔75.2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3902人,佔6.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9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5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9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993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690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14066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229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510人上升為69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31人上升為1521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891人上升為4959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1209人下降為2020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603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0579人,文盲率由4.60%下降為1.40%,下降3.20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城市簡介----臨汾

總體狀況

2018年臨汾市GDP實現增加值14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從三次產業增長情況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8億元,同比下降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0.8億元,同比下降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85.4億元,同比增長8.8%。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GDP現價總量達到144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9.7億元,現價增速達到9.1%,經濟總量躍上1400億新臺階。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6.5%、45.9%和47.6%,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回落0.7和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服務業拉動作用最強。從對經濟的拉動力來看,2018年服務業拉動全市GDP增長4.1個百分點,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高出4.4、5.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逐步穩固

財政收支

2018年臨汾市財政總收入201.6億元,增長7.0%。一般預算收入110.8億元,增長24.3%。稅收收入51.6億元,增長3.2%,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42.9億元,增長1.2%。一般預算支出2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7.6%,教育支出增長3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增長7.0%,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0.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8.7%,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3%。

農業

全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5.98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3147.8公頃,下降0.6%。2017年糧食產量222.2萬噸,比2016年增加7.6萬噸,增產3.6%。其中,夏糧98.2萬噸,增產7.7%;秋糧124萬噸,增產0.5%。201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39.9萬千瓦,增長4.0%。機械耕地面積36.7萬公頃,比2016年下降6.9%;機械播種面積38.5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9.1萬公頃,分別比2016年增長3.0%和10.6%。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2.3億元,增長4.7%。

201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情況項目

種植面積(公頃)

較上年增減狀況(公頃)

糧食

50.94萬

減少2116.2

油料

11887.7

減少894.5

棉花

3091.1

減少751.7

玉米(包含於糧食)

21.36萬

增加6244.8

小麥(包含於糧食)

23.57萬

減少6676. 4

林業

2018年完成造林40152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7820公頃。經濟林面積8903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1814立方米,增長82.7%。

工業

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0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7億元,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970.76萬噸,增長2.89%,發電量141.63億千瓦時,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73.01萬噸,下降2.45%,鋼材產量1195.67萬噸,增長25.43%。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2.8億元,增長45.8%。

能源

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3550.6萬噸,增長3.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6470.8萬噸,比上年增長11.5%。

煤炭

2017年全市向省外運輸煤炭666.6萬噸,下降21.4%,外運煤炭佔煤炭產量6.5%。在外運煤炭中,鐵路運輸643萬噸,下降23.1%;公路運輸23.6萬噸,增長95.5%;向省外運輸焦炭958.5萬噸,下降21.8%,外運焦炭佔焦炭產量51.2%。

城市簡介----臨汾

電能

2017年全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72.9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4.2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2.4%;第二產業用電136.7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9.0%,其中工業用電134.2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12.4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2%;城鄉居民用電16.6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9.6%。

商業

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億元,增長16.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5億元,增長1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7億元,增長12.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381.3億元,增長16.3%;餐飲收入額36.9億元,增長12.2%。

對外貿易

2017年對外經濟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82554萬美元,增長3.7%。其中,進口額54829萬美元,下降6.5%;出口額27725萬美元,增長32.0%。

服務業

金融

20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56.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9億元,比年初增長13.6%。各項貸款餘額749.57億元,比年初增加90.99億元,增長13.8%。

投資

2017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822.5億元,增長2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77.1億元,增長23.7%;民間投資432.7億元,增長38.8%。

郵電

2017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0.8億元,增長18.9%。

旅遊

201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遊者14.5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1739.8萬人次,分別增長21.2%和27.4%;旅遊外匯收入3100萬美元,國內旅遊收入157.98億元,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分別增長22.7%、31.8%和31.6%。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830件,比上年增長30.7%。受理髮明專利申請269件,比上年增長31.2%。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家,培育認定科技創新型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12家。全市已建立國家級研發中心1家,省級研發中心19家,市級研發中心27家。

2017年末全市共有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7個,市授權行業建立的檢定機構3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7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3588臺件。氣象臺17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7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5萬平方公里。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2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7個。專業綜合地震臺站17個,市級地震臺網中心6個,數字測震地震臺網1個,數字測震子臺2個。

衛生體育

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153家,其中婦幼保健院18家。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76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2萬張,衛生院床位3539張。衛生技術人員2.1萬人。全市各縣均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00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98.37%。在山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臨汾市體育代表團共獲得金牌20枚、銀牌25枚、銅牌30枚,總分868分的好成績。

生活保障

201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8.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6.2%。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6583.6萬元,比上年減少277.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814.8萬元,比上年減少1241.4萬元。全市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212張,收養人數1871人。城鎮建立各種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08個。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7年末耕地保有量741.66萬畝。年末全市7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681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877.萬畝,森林覆蓋率28.%;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2.66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1%。

2017年市區空氣質量好於二級以上天數342天,比上年增加3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118天,比上年增加10天,全市17個縣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汾河臨汾段出境斷面與入境斷面相比,主要汙染物COD濃度平均下降16%,水質明顯改善,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2年末全市城市汙水處理率81.12%,提高0.43個百分點;市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連續兩年達到100%;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55.58%,提高2個百分點。

2017年森林沒有發生火災事故,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0.2‰,嚴格控制在國家要求的5‰以內。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847起,下降16.%;安全生產事故死亡330人。全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7。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市高等院校達到4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61.2%。校舍維修改造項目進展順利,改造面積15.63萬平方米,改造項目學校197所,總投入資金4916萬元。

學校

山西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獨立院校)

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管理職業學院、臨汾職業技術學院、華北科技專修學院

中學

臨汾一中、臨汾二中、臨汾三中、臨汾四中、臨汾五中、臨汾六中、臨汾七中、臨汾八中、臨汾九中、臨汾十中、臨汾十一中、臨汾十二中、臨汾市第一實驗中學、臨汾市第二實驗中學、平陽中學、光明中學、精華中學、新立中學、新華中學

文化藝術

2017年末臨汾市共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6個,博物館14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8個。廣播電視臺17座。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83.7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6.13%,電視人口覆蓋率98.09%。臨汾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7個,檔案館24個,共有5個縣級圖書館和8個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標準以上。2011年臨汾市創作編排了現代戲《酸棗嶺》、大型古裝戲《屠夫狀元》等優秀劇目,再奪中國“小梅花”獎稱號,臨汾市大小“梅花”獎總數達到51個,居中國地級市之首。截至2013年,在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臨汾市有國家級項目17項,省級項目54項,位居山西省前列,晉南威風鑼鼓和翼城花鼓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稱號。

臨汾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請批次

項目

第一批

晉南威風鑼鼓、天塔獅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

第二批

平陽木版年畫、大槐樹祭祖習俗、洪洞走親習俗、洪洞道情

第三批

翼城琴書、曲沃琴書、通背纏拳、尉村跑鼓車、曲沃碗碗腔、任莊扇鼓儺戲、晉南眉戶、麒麟採八寶、晉作傢俱製作技藝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徵。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翼城花鼓

翼城歷經千年傳衍,遍及全縣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節奏歡快、情緒熱烈、動作奔放、幽默風趣,給人們帶來無盡樂趣。翼城以“花鼓之鄉”而聞名遐邇。翼城花鼓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姿態美,鏗鏘有力快節奏。它不僅受到廣大、群眾喜愛,而且多次參加國內多種文化藝術大賽,榮獲金獎,得到藝術家們的高度評價。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8年12月,翼城被文化部命名為“花鼓之鄉”。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於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後,由於那裡盛產雕版印刷的白麻紙、墨錠、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平水韻》,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歷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經藏《趙城金藏》、唱本《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諸宮調;醫書《銅人鍼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平陽所印書冊,常標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

基礎設施

公路

截至2013年,臨汾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6082公里,全省排名第一。其中,臨汾市境內高速公路里程為208公里,國省道幹線公路里程為1506公里,農村公路里程為1436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達79.3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位第六。公路通車裡程按照行政等級分:國道703公里,省道1011公里,縣道2312公里,鄉道5155公里,村道6822公里,專用公路79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208公里,一級公路219公里,二級公路1748公里,三級公路2725公里,四級公路9403公里,等外路1779公里;按路面等級里程分:有鋪裝路面4562公里,簡易鋪裝路面5210公里,未鋪裝路面6310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2176公里,佔到全部路網的13.53%。全市2958個建制村已有2622個村通了水泥(油)路,通達率達88.64%,比全省平均值88%高0.64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八;2795個建制村通客車,通達率達94.49%,比全省平均值94%高0.49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六。

臨汾市境內公路公路級別已有公路在建公路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大運高速)、青蘭高速(臨吉高速)青蘭高速(長臨高速)、呼北高速、臨汾環城高速、黎永高速過境國道108國道、209國道、309國道無一級公路霍侯一級公路、臨汾內環一級公路、臨汾機場大道無

臨汾市客運站已有客運站

在建客運站

臨汾長途客運站、臨汾城北客運站、堯都區堯廟客運站、侯馬東客運站、侯馬西客運站、曲沃客運站

霍州客運站、蒲縣客運站

安澤客運站、隰縣客運站、襄汾客運站、古縣客運站、汾西客運站、永和客運站、大寧客運站、浮山客運站

臨汾城西一級客運站、洪洞客運站、吉縣客運站、翼城客運站、鄉寧客運站、吉縣壺口客運站

鐵路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兩棲類動物9種,鳥類232種,獸類46種,爬行類23種,分別佔全省總種數的69%、71.8%、44.29%和82.1%。

臨汾市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黑鸛、金雕、褐馬雞、大鴇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黃獼、豺狗、水獺、青鼬、石貂、原麝、林麝、大鯢、綠鷺、大天鵝、鳶、蒼鷹、雀鷹、鬆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措隼、遊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隼、勺雞、灰鶴、領角鴞、紅角鴞、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

區域人口

民族構成

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別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傈僳族、羌族、景頗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村有9個,分別是翼城縣北關村、中石橋、下高村、曲沃縣東關、吉縣辛村、寨子壕、襄汾縣晉城村、侯馬市金沙村、北堡村。有少數民族小學一所,翼城縣北關小學。

常住人口

2018年臨汾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450.03萬人,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88萬人,同比增長0.42%。

性別和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84819人,佔50.98%;女性人口為2215793人,佔49.0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4.2)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2下降為104.0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76772人,佔17.99%;15-64歲人口為3245938人,佔75.2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3902人,佔6.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9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5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9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993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690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14066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229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510人上升為69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31人上升為1521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891人上升為4959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1209人下降為2020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603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0579人,文盲率由4.60%下降為1.40%,下降3.20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城市簡介----臨汾

總體狀況

2018年臨汾市GDP實現增加值14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從三次產業增長情況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8億元,同比下降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0.8億元,同比下降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85.4億元,同比增長8.8%。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GDP現價總量達到144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9.7億元,現價增速達到9.1%,經濟總量躍上1400億新臺階。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6.5%、45.9%和47.6%,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回落0.7和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服務業拉動作用最強。從對經濟的拉動力來看,2018年服務業拉動全市GDP增長4.1個百分點,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高出4.4、5.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逐步穩固

財政收支

2018年臨汾市財政總收入201.6億元,增長7.0%。一般預算收入110.8億元,增長24.3%。稅收收入51.6億元,增長3.2%,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42.9億元,增長1.2%。一般預算支出2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7.6%,教育支出增長3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增長7.0%,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0.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8.7%,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3%。

農業

全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5.98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3147.8公頃,下降0.6%。2017年糧食產量222.2萬噸,比2016年增加7.6萬噸,增產3.6%。其中,夏糧98.2萬噸,增產7.7%;秋糧124萬噸,增產0.5%。201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39.9萬千瓦,增長4.0%。機械耕地面積36.7萬公頃,比2016年下降6.9%;機械播種面積38.5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9.1萬公頃,分別比2016年增長3.0%和10.6%。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2.3億元,增長4.7%。

201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情況項目

種植面積(公頃)

較上年增減狀況(公頃)

糧食

50.94萬

減少2116.2

油料

11887.7

減少894.5

棉花

3091.1

減少751.7

玉米(包含於糧食)

21.36萬

增加6244.8

小麥(包含於糧食)

23.57萬

減少6676. 4

林業

2018年完成造林40152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7820公頃。經濟林面積8903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1814立方米,增長82.7%。

工業

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0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7億元,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970.76萬噸,增長2.89%,發電量141.63億千瓦時,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73.01萬噸,下降2.45%,鋼材產量1195.67萬噸,增長25.43%。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2.8億元,增長45.8%。

能源

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3550.6萬噸,增長3.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6470.8萬噸,比上年增長11.5%。

煤炭

2017年全市向省外運輸煤炭666.6萬噸,下降21.4%,外運煤炭佔煤炭產量6.5%。在外運煤炭中,鐵路運輸643萬噸,下降23.1%;公路運輸23.6萬噸,增長95.5%;向省外運輸焦炭958.5萬噸,下降21.8%,外運焦炭佔焦炭產量51.2%。

城市簡介----臨汾

電能

2017年全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72.9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4.2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2.4%;第二產業用電136.7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9.0%,其中工業用電134.2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12.4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2%;城鄉居民用電16.6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9.6%。

商業

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億元,增長16.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5億元,增長1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7億元,增長12.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381.3億元,增長16.3%;餐飲收入額36.9億元,增長12.2%。

對外貿易

2017年對外經濟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82554萬美元,增長3.7%。其中,進口額54829萬美元,下降6.5%;出口額27725萬美元,增長32.0%。

服務業

金融

20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56.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9億元,比年初增長13.6%。各項貸款餘額749.57億元,比年初增加90.99億元,增長13.8%。

投資

2017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822.5億元,增長2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77.1億元,增長23.7%;民間投資432.7億元,增長38.8%。

郵電

2017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0.8億元,增長18.9%。

旅遊

201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遊者14.5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1739.8萬人次,分別增長21.2%和27.4%;旅遊外匯收入3100萬美元,國內旅遊收入157.98億元,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分別增長22.7%、31.8%和31.6%。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830件,比上年增長30.7%。受理髮明專利申請269件,比上年增長31.2%。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家,培育認定科技創新型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12家。全市已建立國家級研發中心1家,省級研發中心19家,市級研發中心27家。

2017年末全市共有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7個,市授權行業建立的檢定機構3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7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3588臺件。氣象臺17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7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5萬平方公里。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2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7個。專業綜合地震臺站17個,市級地震臺網中心6個,數字測震地震臺網1個,數字測震子臺2個。

衛生體育

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153家,其中婦幼保健院18家。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76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2萬張,衛生院床位3539張。衛生技術人員2.1萬人。全市各縣均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00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98.37%。在山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臨汾市體育代表團共獲得金牌20枚、銀牌25枚、銅牌30枚,總分868分的好成績。

生活保障

201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8.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6.2%。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6583.6萬元,比上年減少277.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814.8萬元,比上年減少1241.4萬元。全市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212張,收養人數1871人。城鎮建立各種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08個。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7年末耕地保有量741.66萬畝。年末全市7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681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877.萬畝,森林覆蓋率28.%;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2.66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1%。

2017年市區空氣質量好於二級以上天數342天,比上年增加3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118天,比上年增加10天,全市17個縣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汾河臨汾段出境斷面與入境斷面相比,主要汙染物COD濃度平均下降16%,水質明顯改善,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2年末全市城市汙水處理率81.12%,提高0.43個百分點;市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連續兩年達到100%;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55.58%,提高2個百分點。

2017年森林沒有發生火災事故,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0.2‰,嚴格控制在國家要求的5‰以內。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847起,下降16.%;安全生產事故死亡330人。全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7。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市高等院校達到4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61.2%。校舍維修改造項目進展順利,改造面積15.63萬平方米,改造項目學校197所,總投入資金4916萬元。

學校

山西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獨立院校)

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管理職業學院、臨汾職業技術學院、華北科技專修學院

中學

臨汾一中、臨汾二中、臨汾三中、臨汾四中、臨汾五中、臨汾六中、臨汾七中、臨汾八中、臨汾九中、臨汾十中、臨汾十一中、臨汾十二中、臨汾市第一實驗中學、臨汾市第二實驗中學、平陽中學、光明中學、精華中學、新立中學、新華中學

文化藝術

2017年末臨汾市共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6個,博物館14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8個。廣播電視臺17座。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83.7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6.13%,電視人口覆蓋率98.09%。臨汾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7個,檔案館24個,共有5個縣級圖書館和8個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標準以上。2011年臨汾市創作編排了現代戲《酸棗嶺》、大型古裝戲《屠夫狀元》等優秀劇目,再奪中國“小梅花”獎稱號,臨汾市大小“梅花”獎總數達到51個,居中國地級市之首。截至2013年,在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臨汾市有國家級項目17項,省級項目54項,位居山西省前列,晉南威風鑼鼓和翼城花鼓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稱號。

臨汾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請批次

項目

第一批

晉南威風鑼鼓、天塔獅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

第二批

平陽木版年畫、大槐樹祭祖習俗、洪洞走親習俗、洪洞道情

第三批

翼城琴書、曲沃琴書、通背纏拳、尉村跑鼓車、曲沃碗碗腔、任莊扇鼓儺戲、晉南眉戶、麒麟採八寶、晉作傢俱製作技藝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徵。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翼城花鼓

翼城歷經千年傳衍,遍及全縣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節奏歡快、情緒熱烈、動作奔放、幽默風趣,給人們帶來無盡樂趣。翼城以“花鼓之鄉”而聞名遐邇。翼城花鼓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姿態美,鏗鏘有力快節奏。它不僅受到廣大、群眾喜愛,而且多次參加國內多種文化藝術大賽,榮獲金獎,得到藝術家們的高度評價。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8年12月,翼城被文化部命名為“花鼓之鄉”。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於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後,由於那裡盛產雕版印刷的白麻紙、墨錠、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平水韻》,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歷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經藏《趙城金藏》、唱本《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諸宮調;醫書《銅人鍼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平陽所印書冊,常標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

基礎設施

公路

截至2013年,臨汾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6082公里,全省排名第一。其中,臨汾市境內高速公路里程為208公里,國省道幹線公路里程為1506公里,農村公路里程為1436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達79.3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位第六。公路通車裡程按照行政等級分:國道703公里,省道1011公里,縣道2312公里,鄉道5155公里,村道6822公里,專用公路79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208公里,一級公路219公里,二級公路1748公里,三級公路2725公里,四級公路9403公里,等外路1779公里;按路面等級里程分:有鋪裝路面4562公里,簡易鋪裝路面5210公里,未鋪裝路面6310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2176公里,佔到全部路網的13.53%。全市2958個建制村已有2622個村通了水泥(油)路,通達率達88.64%,比全省平均值88%高0.64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八;2795個建制村通客車,通達率達94.49%,比全省平均值94%高0.49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六。

臨汾市境內公路公路級別已有公路在建公路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大運高速)、青蘭高速(臨吉高速)青蘭高速(長臨高速)、呼北高速、臨汾環城高速、黎永高速過境國道108國道、209國道、309國道無一級公路霍侯一級公路、臨汾內環一級公路、臨汾機場大道無

臨汾市客運站已有客運站

在建客運站

臨汾長途客運站、臨汾城北客運站、堯都區堯廟客運站、侯馬東客運站、侯馬西客運站、曲沃客運站

霍州客運站、蒲縣客運站

安澤客運站、隰縣客運站、襄汾客運站、古縣客運站、汾西客運站、永和客運站、大寧客運站、浮山客運站

臨汾城西一級客運站、洪洞客運站、吉縣客運站、翼城客運站、鄉寧客運站、吉縣壺口客運站

鐵路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區有火車站3座,分別是臨汾站(南同蒲線)、臨汾北站(貨運、南同蒲線)、臨汾西站(大西高鐵)。臨汾市南北以全國鐵路大動脈同蒲鐵路縱貫,東西以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的侯西、侯月橫穿,三大鐵路幹線在臨汾境內所架構的鐵路體系,縱橫1835公里。

航空

機場:臨汾喬李機場、臨汾南軍用機場

臨汾喬李機場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喬李鎮北,佔地總面積2086畝,機場按4C標準設計,機位數9個。目前機場跑道長2600米、寬45米,航站樓面積4200平方米,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車320等系列飛機。航站樓面積26000平方米,總投資12.9億,是山西省第7個民用機場。目前,臨汾喬李機場開通了三個航班。

風情民俗

地方特產

特色小吃

臨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屬於平價小吃。

2008年,臨汾市委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方便之城”的先進民生理念,全面啟動了標準化公廁工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公廁革命”,連續5年市區新建標準化公廁69座,各縣(市、區)新建180座,基本覆蓋臨汾市區26條主要街道、大型公共場所和所轄17個縣城。市區公廁總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下34座,100平方米以上35座。臨汾市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辦法,5年累計投資3200多萬元,平均每座公廁投資約45萬元,以每年600多萬元的極小投入,解決了幾十萬人的入廁難題。以此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北方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聯合國評選組織者認為:“臨汾公廁不僅適應社會發展,而且提高了公眾的生存空間,體現了生活標準和公共設施的提高,希望全社會更多的關注公廁並向臨汾學習。”第九屆“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頒獎大會在迪拜隆重舉行,山西省臨汾公廁建設主要推動者、臨汾市住建局局長宿青平應邀出席,捧回中國唯一“全球十佳”的國際大獎。

風景名勝

文保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國遺址、丁村民宅、陶寺遺址、天馬遺址、牛王廟戲臺、霍州州署大堂、千佛庵柿子灘遺址、大悲院、洪洞玉皇廟、柏山東嶽廟、霍州窯址、老君洞、鄉寧壽聖寺、汾城古建築群東羊后土廟、霍州觀音廟、四聖宮、普淨寺、王曲東嶽廟、南撖東嶽廟、喬澤廟戲臺堯陵、鐵佛寺、師家溝古建築群、媧皇廟、小西天(千佛庵)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堆遺址、金城堡遺址、堯廟、下靳遺址、仙洞溝碧巖寺、彭真故居、祝聖寺、霍州鼓樓、韓壁遺址追封吉天英碑、掛甲山摩崖造像、大墓塬墓地、克難坡、狄城遺址、安坪遺址、千佛洞(隰縣)麻衣寺磚塔、郎寨塔、翠微山遺址、芝麻灘遺址、清微觀、文廟大成殿、橋北遺址、熱留關帝廟隰縣鼓樓、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丁村民宅、寺頭遺址、趙康古城遺址、晉襄公墓、沙女遺址南大柴遺址、大張遺址、關帝樓、普淨寺、汾城古建築群、永和文廟大成殿、千佛洞、真武祠南石遺址、裕公和尚道行碑、翼城棗園新石器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河雲遺址、四牌坊、故城遺址曲沃古城遺址、裡村西溝遺址、方城遺址、四牌樓、薛家大院、東許遺址、望絳墓地、薛關遺址明代監獄、永凝堡遺址、坊堆遺址、上村遺址、侯村遺址、明代移民遺址、碧霞聖母宮、泰雲寺師村遺址、上張遺址、洪洞關帝廟、淨石宮、馬牧華嚴寺、女媧陵、商山廟、腰東漢墓群國家AAAA級景區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臨汾汾河公園雲丘山風景區、臨汾市堯廟-華門旅遊區、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彭真故居國家級森林公園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

其他風景區麻衣寺、歷山舜王坪、堯山森林公園、荀子文化園、金代磚墓、真人祠、永和關、龍子祠延慶觀、海東摩崖、姑射山、五鹿山、皇天后土廟、水神廟、馬頭關、藺相如故里、元代戲臺平陽鼓樓、大雲寺、剪桐封國、四十里山、龍澍峪、觀日亭、結義廟、景明旅遊區

特色景點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態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於北京猿人而早於新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溼,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鬥爭中生存著,過著狩獵和採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著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汾河流域。

棗園稼穡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裡優越的生活生產環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唐堯建國

約4500年前,臨汾盆地分佈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於唐”,“遊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佔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石磬、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裡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進的歷史舞臺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匯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確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佔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併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於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採納卿韓厥的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臺神、北塢、呈王、馬莊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護城河,城內有宮殿建築遺蹟,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併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範、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鶴壁),魏都安邑(即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於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佔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景帝把大女兒(即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產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后。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即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晉武帝咸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公元308年,遷都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公元309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係,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幷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晉懷帝擄至平陽,公元316年,又破長安將晉愍帝擄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將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蹟,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遊歷30多國,行程4萬餘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公元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遊歷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曆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繫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咸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絳,達龍門、蒲阪,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樑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10月,金軍佔領了平陽。農民樑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1134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樑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岳飛帳下。1140年5月,樑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鬥爭。1140年夏天,先後收復沁水、翼城、趙州以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1141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樑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斗爭。1148年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獻身。

明代移民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的一場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美譽。元代政權,建立在軍事暴力征服基礎上,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由於階段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戰亂連年不斷,加上自然災害的肆虐,使河南、山東、陝西等原黃河流域地區民不聊生,出現了“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現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著手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面對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的荒涼情形,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泉、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由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由於地形原因,山西境內鮮有波及大的戰亂,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過自然災害,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因而成為大批難民的庇護所”,使得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記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四人,是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洪洞縣是平陽府人口大縣,是晉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賈村驛,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設在洪洞縣城北賈村驛旁的廣濟寺,在這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川資。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薈萃、開拔外遷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樹也由此走進歷史的記憶,成了記錄滄桑移民歷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樹移民是中國古代範圍最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

景點概況

"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城市簡介----臨汾

歷史前沿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臨汾市行政區劃規模市轄

臨汾市行政區劃詳情縣市鎮、縣級行政單位堯都區

解放路街道 西街街道 水塔街街道 南街辦事處 鄉賢街街道 辛寺街街道 鐵路東街道 車站街街道 汾河街道 濱河街道 屯裡鎮 喬李鎮 大陽鎮 縣底鎮 劉村鎮 金殿鎮 吳村鎮 土門鎮 魏村鎮 堯廟鎮 段店鄉 賀家莊鄉 賈得鄉 一平垣鄉 枕頭鄉 河底鄉

曲沃縣

樂昌鎮 史村鎮 曲村鎮 高顯鎮 裡村鎮 北董鄉 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 南樑鎮 裡砦鎮 隆化鎮 橋上鎮 西閆鎮 中衛鄉 南唐鄉 王莊鄉 澆底鄉

襄汾縣

新城鎮 趙康鎮 汾城鎮 南賈鎮 古城鎮 襄陵鎮 鄧莊鎮 陶寺鄉 永固鄉 景毛鄉 西賈鄉 南辛店鄉 大鄧鄉

洪洞縣

大槐樹鎮 甘亭鎮 曲亭鎮 蘇堡鎮 廣勝寺鎮 明姜鎮 趙城鎮 萬安鎮 劉家垣鎮 淹底鄉 興唐寺鄉 堤村鄉 辛村鄉 龍馬鄉 山頭鄉 左木鄉

古縣

岳陽鎮 北平鎮 古陽鎮 舊縣鎮 石壁鄉 永樂鄉 南垣鄉

安澤縣

府城鎮 和川鎮 唐城鎮 冀氏鎮 馬必鄉 杜村鄉 良馬鄉

浮山縣

天壇鎮 響水河鎮 張莊鄉 東張鄉 槐埝鄉 北王鄉 北韓鄉 米家垣鄉 寨圪塔鄉

吉縣

吉昌鎮 屯裡鎮 壺口鎮 車城鄉 文城鄉 東城鄉 柏山寺鄉 中垛鄉

鄉寧縣

昌寧鎮 光華鎮 臺頭鎮 管頭鎮 西坡鎮 雙鶴鄉 關王廟鄉 尉莊鄉 西交口鄉 棗嶺鄉

大寧縣

昕水鎮 曲峨鎮 三多鄉 太德鄉 徐家垛鄉 太古鄉

隰縣

龍泉鎮 午城鎮 黃土鎮 陽頭升鄉 寨子鄉 陡坡鄉 下李鄉 城南鄉

永和縣

芝河鎮 桑壁鎮 閣底鄉 南莊鄉 打石腰鄉 坡頭鄉 交口鄉

蒲縣

蒲城鎮 薛關鎮 黑龍關鎮 克城鎮 山中鄉 古縣鄉 紅道鄉 喬家灣鄉 太林鄉

汾西縣

永安鎮 對竹鎮 勍香鎮 和平鎮 僧念鎮 佃坪鄉 團柏鄉 邢家要鄉

侯馬市

路東街道 路西街道 澮濱街道 上馬街道 張村街道 新田鄉 高村鄉 鳳城鄉

霍州市

鼓樓街道 北環路街道 南環路街道 開元街道 退沙街道 白龍鎮 辛置鎮 大張鎮 李曹鎮 陶唐峪鄉 三教鄉 師莊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座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城市簡介----臨汾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千米,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其中,平川面積3933.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10421.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5920.2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9.2%。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普遍分佈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全市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佈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干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干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8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310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流經境內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955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佈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臨汾市水資源總量為15.2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13.2億立方米(含泉水4.7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26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7.88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5.09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35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

礦產資源

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8餘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佔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11個市中位居第二位。煤炭是全市第一大礦產資源,探明儲量398億噸,佔全省的14%。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為全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採。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佈在本市永和縣、大寧縣和吉縣。2011年,全市原煤產量4813萬噸,佔全省5%;焦炭產量1920萬噸,佔全省21.2%;生鐵產量1053.7萬噸,佔全省27.96%;鋼產量864.4萬噸,佔全省24.77%;鋼材產量943萬噸,佔全省27.99%。

生物資源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兩棲類動物9種,鳥類232種,獸類46種,爬行類23種,分別佔全省總種數的69%、71.8%、44.29%和82.1%。

臨汾市野生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黑鸛、金雕、褐馬雞、大鴇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黃獼、豺狗、水獺、青鼬、石貂、原麝、林麝、大鯢、綠鷺、大天鵝、鳶、蒼鷹、雀鷹、鬆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措隼、遊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隼、勺雞、灰鶴、領角鴞、紅角鴞、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

區域人口

民族構成

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別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傈僳族、羌族、景頗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村有9個,分別是翼城縣北關村、中石橋、下高村、曲沃縣東關、吉縣辛村、寨子壕、襄汾縣晉城村、侯馬市金沙村、北堡村。有少數民族小學一所,翼城縣北關小學。

常住人口

2018年臨汾市年末常住人口數量為450.03萬人,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88萬人,同比增長0.42%。

性別和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84819人,佔50.98%;女性人口為2215793人,佔49.0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4.2)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22下降為104.02。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76772人,佔17.99%;15-64歲人口為3245938人,佔75.20%;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3902人,佔6.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9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5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9個百分點。

受教育程度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9933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690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14066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229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510人上升為69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31人上升為1521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1891人上升為4959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1209人下降為2020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6034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70579人,文盲率由4.60%下降為1.40%,下降3.20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城市簡介----臨汾

總體狀況

2018年臨汾市GDP實現增加值14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8%。從三次產業增長情況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8億元,同比下降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60.8億元,同比下降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85.4億元,同比增長8.8%。

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GDP現價總量達到1440.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19.7億元,現價增速達到9.1%,經濟總量躍上1400億新臺階。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6.5%、45.9%和47.6%,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回落0.7和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服務業拉動作用最強。從對經濟的拉動力來看,2018年服務業拉動全市GDP增長4.1個百分點,比第一、第二產業分別高出4.4、5.1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逐步穩固

財政收支

2018年臨汾市財政總收入201.6億元,增長7.0%。一般預算收入110.8億元,增長24.3%。稅收收入51.6億元,增長3.2%,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42.9億元,增長1.2%。一般預算支出2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7.6%,教育支出增長32.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1%,醫療衛生支出增長7.0%,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10.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8.7%,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3%。

農業

全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5.98萬公頃,比2016年減少3147.8公頃,下降0.6%。2017年糧食產量222.2萬噸,比2016年增加7.6萬噸,增產3.6%。其中,夏糧98.2萬噸,增產7.7%;秋糧124萬噸,增產0.5%。201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39.9萬千瓦,增長4.0%。機械耕地面積36.7萬公頃,比2016年下降6.9%;機械播種面積38.5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9.1萬公頃,分別比2016年增長3.0%和10.6%。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2.3億元,增長4.7%。

201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情況項目

種植面積(公頃)

較上年增減狀況(公頃)

糧食

50.94萬

減少2116.2

油料

11887.7

減少894.5

棉花

3091.1

減少751.7

玉米(包含於糧食)

21.36萬

增加6244.8

小麥(包含於糧食)

23.57萬

減少6676. 4

林業

2018年完成造林40152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7820公頃。經濟林面積8903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1814立方米,增長82.7%。

工業

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0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7億元,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970.76萬噸,增長2.89%,發電量141.63億千瓦時,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73.01萬噸,下降2.45%,鋼材產量1195.67萬噸,增長25.43%。全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2.8億元,增長45.8%。

能源

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3550.6萬噸,增長3.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6470.8萬噸,比上年增長11.5%。

煤炭

2017年全市向省外運輸煤炭666.6萬噸,下降21.4%,外運煤炭佔煤炭產量6.5%。在外運煤炭中,鐵路運輸643萬噸,下降23.1%;公路運輸23.6萬噸,增長95.5%;向省外運輸焦炭958.5萬噸,下降21.8%,外運焦炭佔焦炭產量51.2%。

城市簡介----臨汾

電能

2017年全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72.9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4.2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2.4%;第二產業用電136.7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9.0%,其中工業用電134.2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12.4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7.2%;城鄉居民用電16.6億千瓦時,佔全部用電量9.6%。

商業

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億元,增長16.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5億元,增長1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7億元,增長12.2%。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381.3億元,增長16.3%;餐飲收入額36.9億元,增長12.2%。

對外貿易

2017年對外經濟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82554萬美元,增長3.7%。其中,進口額54829萬美元,下降6.5%;出口額27725萬美元,增長32.0%。

服務業

金融

20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56.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9億元,比年初增長13.6%。各項貸款餘額749.57億元,比年初增加90.99億元,增長13.8%。

投資

2017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822.5億元,增長2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77.1億元,增長23.7%;民間投資432.7億元,增長38.8%。

郵電

2017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0.8億元,增長18.9%。

旅遊

2017年全市接待海外旅遊者14.5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1739.8萬人次,分別增長21.2%和27.4%;旅遊外匯收入3100萬美元,國內旅遊收入157.98億元,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分別增長22.7%、31.8%和31.6%。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830件,比上年增長30.7%。受理髮明專利申請269件,比上年增長31.2%。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家,培育認定科技創新型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12家。全市已建立國家級研發中心1家,省級研發中心19家,市級研發中心27家。

2017年末全市共有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7個,市授權行業建立的檢定機構3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7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3588臺件。氣象臺17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7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5萬平方公里。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2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7個。專業綜合地震臺站17個,市級地震臺網中心6個,數字測震地震臺網1個,數字測震子臺2個。

衛生體育

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153家,其中婦幼保健院18家。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76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2萬張,衛生院床位3539張。衛生技術人員2.1萬人。全市各縣均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00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98.37%。在山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臨汾市體育代表團共獲得金牌20枚、銀牌25枚、銅牌30枚,總分868分的好成績。

生活保障

2017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28.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6.2%。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6583.6萬元,比上年減少277.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814.8萬元,比上年減少1241.4萬元。全市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212張,收養人數1871人。城鎮建立各種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08個。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2017年末耕地保有量741.66萬畝。年末全市7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681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877.萬畝,森林覆蓋率28.%;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2.66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1%。

2017年市區空氣質量好於二級以上天數342天,比上年增加3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118天,比上年增加10天,全市17個縣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汾河臨汾段出境斷面與入境斷面相比,主要汙染物COD濃度平均下降16%,水質明顯改善,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12年末全市城市汙水處理率81.12%,提高0.43個百分點;市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連續兩年達到100%;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55.58%,提高2個百分點。

2017年森林沒有發生火災事故,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0.2‰,嚴格控制在國家要求的5‰以內。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847起,下降16.%;安全生產事故死亡330人。全年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7。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市高等院校達到4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61.2%。校舍維修改造項目進展順利,改造面積15.63萬平方米,改造項目學校197所,總投入資金4916萬元。

學校

山西師範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現代文理學院(獨立院校)

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管理職業學院、臨汾職業技術學院、華北科技專修學院

中學

臨汾一中、臨汾二中、臨汾三中、臨汾四中、臨汾五中、臨汾六中、臨汾七中、臨汾八中、臨汾九中、臨汾十中、臨汾十一中、臨汾十二中、臨汾市第一實驗中學、臨汾市第二實驗中學、平陽中學、光明中學、精華中學、新立中學、新華中學

文化藝術

2017年末臨汾市共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6個,博物館14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8個。廣播電視臺17座。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83.7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6.13%,電視人口覆蓋率98.09%。臨汾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7個,檔案館24個,共有5個縣級圖書館和8個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標準以上。2011年臨汾市創作編排了現代戲《酸棗嶺》、大型古裝戲《屠夫狀元》等優秀劇目,再奪中國“小梅花”獎稱號,臨汾市大小“梅花”獎總數達到51個,居中國地級市之首。截至2013年,在國家、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臨汾市有國家級項目17項,省級項目54項,位居山西省前列,晉南威風鑼鼓和翼城花鼓獲文化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稱號。

臨汾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請批次

項目

第一批

晉南威風鑼鼓、天塔獅舞、翼城花鼓、蒲州梆子

第二批

平陽木版年畫、大槐樹祭祖習俗、洪洞走親習俗、洪洞道情

第三批

翼城琴書、曲沃琴書、通背纏拳、尉村跑鼓車、曲沃碗碗腔、任莊扇鼓儺戲、晉南眉戶、麒麟採八寶、晉作傢俱製作技藝

晉南威風鑼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徵。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於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於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翼城花鼓

翼城歷經千年傳衍,遍及全縣各地的“翼城花鼓”以其節奏歡快、情緒熱烈、動作奔放、幽默風趣,給人們帶來無盡樂趣。翼城以“花鼓之鄉”而聞名遐邇。翼城花鼓的藝術風格可概括為:氣勢逼人似猛虎,神態逗人像頑猴,靈巧多變姿態美,鏗鏘有力快節奏。它不僅受到廣大、群眾喜愛,而且多次參加國內多種文化藝術大賽,榮獲金獎,得到藝術家們的高度評價。2006年6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08年12月,翼城被文化部命名為“花鼓之鄉”。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於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後,由於那裡盛產雕版印刷的白麻紙、墨錠、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平水韻》,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歷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經藏《趙城金藏》、唱本《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諸宮調;醫書《銅人鍼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平陽所印書冊,常標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

基礎設施

公路

截至2013年,臨汾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6082公里,全省排名第一。其中,臨汾市境內高速公路里程為208公里,國省道幹線公路里程為1506公里,農村公路里程為14368公里。全市公路密度達79.3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位第六。公路通車裡程按照行政等級分:國道703公里,省道1011公里,縣道2312公里,鄉道5155公里,村道6822公里,專用公路79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208公里,一級公路219公里,二級公路1748公里,三級公路2725公里,四級公路9403公里,等外路1779公里;按路面等級里程分:有鋪裝路面4562公里,簡易鋪裝路面5210公里,未鋪裝路面6310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2176公里,佔到全部路網的13.53%。全市2958個建制村已有2622個村通了水泥(油)路,通達率達88.64%,比全省平均值88%高0.64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八;2795個建制村通客車,通達率達94.49%,比全省平均值94%高0.49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六。

臨汾市境內公路公路級別已有公路在建公路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大運高速)、青蘭高速(臨吉高速)青蘭高速(長臨高速)、呼北高速、臨汾環城高速、黎永高速過境國道108國道、209國道、309國道無一級公路霍侯一級公路、臨汾內環一級公路、臨汾機場大道無

臨汾市客運站已有客運站

在建客運站

臨汾長途客運站、臨汾城北客運站、堯都區堯廟客運站、侯馬東客運站、侯馬西客運站、曲沃客運站

霍州客運站、蒲縣客運站

安澤客運站、隰縣客運站、襄汾客運站、古縣客運站、汾西客運站、永和客運站、大寧客運站、浮山客運站

臨汾城西一級客運站、洪洞客運站、吉縣客運站、翼城客運站、鄉寧客運站、吉縣壺口客運站

鐵路

城市簡介----臨汾

臨汾市區有火車站3座,分別是臨汾站(南同蒲線)、臨汾北站(貨運、南同蒲線)、臨汾西站(大西高鐵)。臨汾市南北以全國鐵路大動脈同蒲鐵路縱貫,東西以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的侯西、侯月橫穿,三大鐵路幹線在臨汾境內所架構的鐵路體系,縱橫1835公里。

航空

機場:臨汾喬李機場、臨汾南軍用機場

臨汾喬李機場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喬李鎮北,佔地總面積2086畝,機場按4C標準設計,機位數9個。目前機場跑道長2600米、寬45米,航站樓面積4200平方米,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車320等系列飛機。航站樓面積26000平方米,總投資12.9億,是山西省第7個民用機場。目前,臨汾喬李機場開通了三個航班。

風情民俗

地方特產

特色小吃

臨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屬於平價小吃。

2008年,臨汾市委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方便之城”的先進民生理念,全面啟動了標準化公廁工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公廁革命”,連續5年市區新建標準化公廁69座,各縣(市、區)新建180座,基本覆蓋臨汾市區26條主要街道、大型公共場所和所轄17個縣城。市區公廁總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以下34座,100平方米以上35座。臨汾市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辦法,5年累計投資3200多萬元,平均每座公廁投資約45萬元,以每年600多萬元的極小投入,解決了幾十萬人的入廁難題。以此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為北方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聯合國評選組織者認為:“臨汾公廁不僅適應社會發展,而且提高了公眾的生存空間,體現了生活標準和公共設施的提高,希望全社會更多的關注公廁並向臨汾學習。”第九屆“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頒獎大會在迪拜隆重舉行,山西省臨汾公廁建設主要推動者、臨汾市住建局局長宿青平應邀出席,捧回中國唯一“全球十佳”的國際大獎。

風景名勝

文保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國遺址、丁村民宅、陶寺遺址、天馬遺址、牛王廟戲臺、霍州州署大堂、千佛庵柿子灘遺址、大悲院、洪洞玉皇廟、柏山東嶽廟、霍州窯址、老君洞、鄉寧壽聖寺、汾城古建築群東羊后土廟、霍州觀音廟、四聖宮、普淨寺、王曲東嶽廟、南撖東嶽廟、喬澤廟戲臺堯陵、鐵佛寺、師家溝古建築群、媧皇廟、小西天(千佛庵)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堆遺址、金城堡遺址、堯廟、下靳遺址、仙洞溝碧巖寺、彭真故居、祝聖寺、霍州鼓樓、韓壁遺址追封吉天英碑、掛甲山摩崖造像、大墓塬墓地、克難坡、狄城遺址、安坪遺址、千佛洞(隰縣)麻衣寺磚塔、郎寨塔、翠微山遺址、芝麻灘遺址、清微觀、文廟大成殿、橋北遺址、熱留關帝廟隰縣鼓樓、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丁村民宅、寺頭遺址、趙康古城遺址、晉襄公墓、沙女遺址南大柴遺址、大張遺址、關帝樓、普淨寺、汾城古建築群、永和文廟大成殿、千佛洞、真武祠南石遺址、裕公和尚道行碑、翼城棗園新石器遺址、葦溝北壽城遺址、河雲遺址、四牌坊、故城遺址曲沃古城遺址、裡村西溝遺址、方城遺址、四牌樓、薛家大院、東許遺址、望絳墓地、薛關遺址明代監獄、永凝堡遺址、坊堆遺址、上村遺址、侯村遺址、明代移民遺址、碧霞聖母宮、泰雲寺師村遺址、上張遺址、洪洞關帝廟、淨石宮、馬牧華嚴寺、女媧陵、商山廟、腰東漢墓群國家AAAA級景區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臨汾汾河公園雲丘山風景區、臨汾市堯廟-華門旅遊區、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彭真故居國家級森林公園太嶽山國家森林公園

其他風景區麻衣寺、歷山舜王坪、堯山森林公園、荀子文化園、金代磚墓、真人祠、永和關、龍子祠延慶觀、海東摩崖、姑射山、五鹿山、皇天后土廟、水神廟、馬頭關、藺相如故里、元代戲臺平陽鼓樓、大雲寺、剪桐封國、四十里山、龍澍峪、觀日亭、結義廟、景明旅遊區

特色景點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態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於北京猿人而早於新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溼,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鬥爭中生存著,過著狩獵和採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著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汾河流域。

棗園稼穡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裡優越的生活生產環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唐堯建國

約4500年前,臨汾盆地分佈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於唐”,“遊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佔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石磬、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裡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進的歷史舞臺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匯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確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佔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併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於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採納卿韓厥的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臺神、北塢、呈王、馬莊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護城河,城內有宮殿建築遺蹟,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併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範、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鶴壁),魏都安邑(即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於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佔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景帝把大女兒(即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產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后。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即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晉武帝咸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公元308年,遷都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公元309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係,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幷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晉懷帝擄至平陽,公元316年,又破長安將晉愍帝擄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將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蹟,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遊歷30多國,行程4萬餘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公元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遊歷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曆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繫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咸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絳,達龍門、蒲阪,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樑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10月,金軍佔領了平陽。農民樑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1134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樑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岳飛帳下。1140年5月,樑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鬥爭。1140年夏天,先後收復沁水、翼城、趙州以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1141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樑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斗爭。1148年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獻身。

明代移民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朝的一場大移民,成就了洪洞“天下故鄉、華人老家”的美譽。元代政權,建立在軍事暴力征服基礎上,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個最野蠻、最黑暗的朝代。由於階段矛盾與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末明初,戰亂連年不斷,加上自然災害的肆虐,使河南、山東、陝西等原黃河流域地區民不聊生,出現了“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的現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礎,著手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面對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累年租稅不入”的荒涼情形,朱元璋採納了鄭州知府蘇琦、戶部郎中劉九泉、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移民屯田、獎勵開墾,由此開始了長達50年的明代官方大移民。

由於地形原因,山西境內鮮有波及大的戰亂,大部分地區沒有發生過自然災害,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因而成為大批難民的庇護所”,使得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記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四人,是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洪洞縣是平陽府人口大縣,是晉南交通要道,城北官道有賈村驛,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設在洪洞縣城北賈村驛旁的廣濟寺,在這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發放川資。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薈萃、開拔外遷的集散之地,洪洞大槐樹也由此走進歷史的記憶,成了記錄滄桑移民歷史的物象化石。古大槐樹移民是中國古代範圍最廣、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官方移民,被稱為“世界移民之最”。

景點概況

城市簡介----臨汾

簡介

臨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文物古蹟甚多,自然景觀秀麗,野生動物種類豐富。著名的黃河壺口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壯觀綺麗;霍山為我國古代十大歷史名山"五嶽五鎮"之中鎮,山勢崢嶸,奇山異石;堪稱民族建築之奇觀的朱家大院;還有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臨汾市堯廟-華門旅遊區、臨汾市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雲丘山風景區等,景色怡人,值得一遊。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春夏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1-2天

當地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語言

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