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遼寧:以創新突破“卡脖子”難題'

"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遼寧:以創新突破“卡脖子”難題

在遼寧瀋陽,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正在以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難題。

沈鼓生產的鼓風機、壓縮機等成品設備,常常被稱作“工業心臟”。伴隨著中國能源化工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沈鼓集團始終專注於行業內被國外“卡脖子”的重大裝備研發,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包括能源行業大型壓縮機的第一。

自主創新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人才,遼寧省有兩院院士52名,460萬產業技術工人分佈在各行各業。這些年,遼寧積極出臺各項措施,發揮人才優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儘可能“讓孔雀不再南飛”,不斷尋求創新突破,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技術骨幹待遇超一把手

在沈鼓車間展示區,撫摸著“閉式三元葉輪”,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告訴記者:“我們的很多產品主要是用於能源化工行業,通過能量轉換壓縮氣體或液體送到工業流程裡面去,再生產出各種油品和化工產品。其作用類似人的心臟在人體中的作用,所以稱之為‘工業心臟’。”

在戴繼雙看來,壓縮機作為石化行業的動力和核心裝備,不僅技術複雜、難度大,其技術水平還直接影響到石化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進步。業內素有“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為零”之說。“在百萬噸乙烯項目中,一臺2億元的壓縮機是否正常運轉決定著整個項目幾百億元投資的成敗,機組停機一次造成的損失相當於一臺壓縮機的價格。”

正是因為看到了行業發展對技術的依賴,以及人才對更新技術的重要性,沈鼓集團多年來一直在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和激勵機制。

“企業給技術人員最高的收入、最好的待遇和最大的榮譽,讓科技人員在企業名利雙收。”戴繼雙以公司研究院院長楊樹華為例,“他的待遇比我高。我們現在跟國外先進企業拼的不是價格,而是品質和技術指標。公司現在收入最高的都是技術人員,而不是行政領導。”

匯聚人才,不僅是公司內部予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還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對此,致力於無人機科技研發的瀋陽無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蘇文博頗有些“小感動”:“在招攬人才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的人才返稅政策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遼寧有完整的工業基礎,有高端裝備製造業,一些真正想在相關領域做出成就的科研人才願意來這裡,我們要做的是搭好平臺。”遼寧省科技廳廳長王大南表示,“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不是缺錢,是缺乏工作平臺。要讓幹事的人有事可做,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遼寧還對人員進行項目支持,對拔尖、領軍、青年人才等進行項目資助。在繼續破除制約人才活力的體制機制方面,出臺了在人才、項目、機構方面進行科學評價的“三評”機制。此外,打通國際交流渠道,幫科研人員建設國內外聯合合作項目、聯合實驗室等。

遼寧省近年來在引進創新人才方面,實施人才服務全面振興3年行動計劃和“興遼英才計劃”,拿出真金白銀招才引智,為人才開醫療、教育、住房便利之門,從“留人”過渡為“留心”,去年共引進高層次人才2516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供人才保障。

解決問題就是不斷填“坑”的過程

在瀋陽無距科技有限公司二樓樓梯間,蘇文博指著滿牆的榮譽證書、專利證書向記者介紹:“我們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叫作填‘坑’,做好一個產品到底能填多少‘坑’?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說再填100個‘坑’就解決了,但當填到80個的時候才發現後面還有很多,當解決幾百個問題的時候發現後面還有幾千個問題。”談及最艱難的一次技術攻關,蘇文博回憶說:“解決減震等問題涉及材料學,我們用了幾百種工業材料進行測試,大約用了10個月才成功,前邊9個月天天都在失敗,挺灰心喪氣的。”

創新之所以艱難,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在“灰心喪氣”中不斷填“坑”解決難題的過程,甚至很多時候是在突破國外技術“卡脖子”難題。

戴繼雙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前年冬天,為避免出現氣荒,有關方面要求入冬前必須將天然氣管道全部建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管道、配置壓縮機,但正常交貨需要10到12個月,現場裝要6個月,算下來需要一年多時間,在入冬前顯然是來不及的。當時擺在眼前就兩條路,一是進口,二是自己生產。而國外交貨也要12到14個月,而且是天價。於是沈鼓內部調動優勢資源,開展技術攻關,加班加點生產,最後僅用6到8個月的時間就按期交付了16臺管線壓縮機,這幾年為國家節省幾百億元。

用自主創新突破國外“卡脖子”難題,不僅僅是經濟效益問題,在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德海看來,自主創新就是“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在光洋科技公司科德廠五軸葉片銑加工中心前,于德海介紹說:“以前購置國外產品,他們報價2200萬元,聽說我們在搞自主創新研發後,立馬把價格‘腰斬’到1200萬元,但仍然進不了國門,因為我們研發的產品只要750萬元。”

技術賦能,敢與國外優勢產品“較勁”,這是包括蘇文博在內的遼寧企業家們通過自主創新獲得的自信與底氣。“我特別想用我們的X50無人機PK日本的雅馬哈。”自稱“理工男”的蘇文博經常說出一些“潮詞”,“雅馬哈的控制水平在level(水平、等級)1這個級別,而我們則是level 3。我們能做到自行監測和全自動,飛得更精準,起飛和降落的點是釐米級誤差。”

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表示,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方面,遼寧把資金優先投入到創新上,去年全省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438.2億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5.5%;在加快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推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試點,調動成果提供方、承接方、科技服務機構的積極性。去年,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達到53.8%,技術市場成交額增長20%。

“一體兩翼”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

在遼寧港口集團大連港汽車碼頭,記者看到一排排華晨寶馬汽車按不同型號整齊地停放在相應區域等待出港。從高空俯視,白色、黑色、灰色的汽車,猶如一個個“俄羅斯方塊”。截至去年底,這裡進出港汽車數量已達82.6萬輛,成為遼寧省擴大開放、加強對外合作的縮影。

“出海”的還有沈鼓集團。按照戴繼雙的話說,這叫“借船出海”。該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與中石油、中石化及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設計院開展戰略合作,實現抱團取暖、合作共贏。近年來,沈鼓取得了中東75萬噸/年合成氨及120萬噸/年尿素項目、油氣田開採開發項目、文萊800萬噸/年煉油項目等重要訂單,成功實現了中國高端設備“走出去”。

據瞭解,遼寧正在發揮區位和產業優勢,構建“一體兩翼”對外開放新格局,助力高質量發展。所謂“一體”,就是創建遼寧“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所謂“兩翼”,一是向西打造中國-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範區;另一翼是向東謀劃創建東北亞經貿合作先行區,深化與東北亞各國的交流合作。

遼寧省省長唐一軍表示,遼寧地處環渤海和東北亞區域中心地帶,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的沿海沿江沿邊省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是東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擴大開放是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必然抉擇。伴隨人才科研體制改革,自主創新不斷尋求技術突破,遼寧必將迎來光明未來。(記者 吳迪 車輝 劉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