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丨系列新聞發佈會寧遠專場答記者問實錄'

"

永州新聞網訊(記者 彭麗霞 謝思佳)9月12日上午,永州市“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新聞發佈會舉行寧遠縣專場,寧遠縣委副書記、縣長唐何發佈新聞,並與寧遠縣副縣長楊友忠分別就承接產業轉移、脫貧攻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問題答記者問。

記者:2018年11月省委、省政府啟動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後,寧遠縣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率先發力,承辦了今年全市承接產業轉移現場會,並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請問寧遠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唐何: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實施以來,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決策部署,積極搶抓重大機遇,改革創新謀發展,敢於擔當抓承接,先行先試幹在前。成功躋身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省級高新區、臺灣工業園、智慧園區、綠色園區、大數據產業園區。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是聚焦一個目標。我們牢牢把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總目標,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民營經濟,強力推進製造強縣建設,重點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光電智能終端、食品生物醫藥、輕紡製鞋四大產業集群,打造十億企業、百億產業、千億園區。

二是突出兩個重點。一個是抓規劃。堅持把全縣作為宜居宜業宜遊生態文化大公園來規劃,精準確定發展定位,精細選擇主導產業,實行縣城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工業園區規劃“多規合一”。工業園區面積由105.8公頃調整擴大到673.2公頃。將原來的循環經濟產業區規劃為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西部工業新城規劃為光電智能終端產業園,臺灣產業園規劃為輕紡製鞋產業園,形成“一區三園”發展新格局。第二個是抓平臺。實行產城、景城、城鄉三相融合。紮實推進園區“135”升級工程,近兩年就建成標準廠房80萬平方米,在建的還有40萬平方米;園區路網、物流、倉儲、商貿、供水和汙水處理等設施進一步完善。南部生態文化新城“一軸貫通、十字拓展、五大片區”加快建設,“十城同創、文明共建”全面展開,學位、床位、車位、攤位、廁位“五個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產業聚集力、人口吸納力、要素集約力持續增強。

三是強化三個擔當。我們始終保持頑強的鬥爭精神、堅韌的鬥爭意志、高超的鬥爭本領,在產業承接主戰場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在破解融資難題上敢於擔當。在融資方式、渠道等方面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引進國企央企通過EPC模式,聯合建設標準廠房和園區基礎設施。開展銀企對接,幫助23家企業意向融資20億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1億元,支持企業發展生產。在破解用地難題上敢於擔當。採取多條腿走路,擴總量、活存量、抓增量、優質量。積極包裝項目進入省市重點項目的籠子,爭取單列用地指標。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獲國務院通報表揚激勵,得到獎勵用地指標1000畝,被評為省級節約集約用地先進園區,得到獎勵用地指標150畝。開展園區閒置土地專項清理行動,收回土地1000畝。通過加大徵地拆遷力度,儲備土地1.6萬畝。在破解審批難題上敢於擔當。建立部門會審、集中交辦、聯繫企業等制度,推行“母親式”服務,精準幫扶企業。將37項行政管理權限下放園區,推行全程代辦“一站式”服務,園區把關蓋章、部門見章蓋章,企業辦證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2.5個工作日。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全縣一次辦率、可網辦率分別達到96%、100%。

四是實現四個轉變。我們始終把創新招商模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關鍵一招”。這四個轉變是:由全民招商向專業化招商轉變。用“3個48小時”,完成與深圳無界集團對接考察、合作簽約和企業入園,打造光電智能終端、新能源新材料兩個百億產業園,簽約引進7批次33家高新技術企業,獲評全省“5個100”十佳優秀項目。由單個招商向產業鏈招商轉變。圍繞光電智能終端、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開展產業鏈專題招商。光電智能終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已聚集多家上下游企業。先後引進“500強”企業10家,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13家。由供地招商向供房招商轉變。以標準廠房建設促企業降低成本、縮短週期,實現企業“拎包入駐”。裕寧電子、海粵達科技等8家企業從落地到投產不到90天,創造“寧遠速度”。由招商引資向擇商引智轉變。引進裕寧電子帶來沈超博士團隊,企業投產一年即被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博士集團研發、生產、營銷團隊全面遷往寧遠,形成總部經濟。建成全省首個縣級院士專家服務中心,博士工作站達到6個,引進高層次人才349名。

承接產業轉移、深化對外開放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勁。下段,我們將繼續精準對標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以更有力舉措、更大工作力度,在對接省市開放大戰略,拓展開放大市場,打造開放大平臺,優化開放大環境上發力增效,努力開創承接產業轉移新局面。

記者:我們注意到,寧遠縣脫貧攻堅工作在省市有位置、有影響,連續三年躋身全省先進行列,請問有哪些可以推廣分享的經驗?

楊友忠: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寧遠脫貧攻堅的基本情況。2000年的時候,按照865元的國家貧困線標準,全縣有18.9萬的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6.9%,絕對貧困標準線625元以下的多達10.85萬人。在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下,2002年寧遠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寧遠脫貧摘帽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大突破、五年奔小康”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用心用情用力推進精準扶貧,2017年如期脫貧摘帽。至2018年底,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99187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 0.6%,2015至2017年連續三年躋身全省脫貧攻堅先進行列。工作上,我們主要下了“四個功夫”:

一是在牢記根本遵循下功夫。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主動對標對錶中央、省市脫貧攻堅部署,建立了“1+1+X+行業”政策支撐體系。(“1+1”,即出臺《關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編制《寧遠縣“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規劃》;“X”,即出臺了工作考核、精準識別、督查巡查、資金整合、駐村幫扶等多個配套文件;“行業”,即細化了水、電、路、訊、房、環、業、教育、醫療、兜底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29個行業扶貧政策),確保了各項工作不折不扣、高效高質落實。

二是在壓實層級責任上下功夫。我們堅持縣、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構建“1+15+X”(“1”即扶貧開發領導小組;“15”即15個脫貧攻堅專項工作組,“X”即31個行業扶貧部門)的扶貧開發領導機構和組織架構;選拔147名優秀年輕幹部擔任貧困村、後進村任“第一書記”;派駐331個扶貧工作隊,到119個貧困村和212個貧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駐村幫扶;選派20名鄉鎮(街道)扶貧工作隊總隊長,全部掛職班子成員或列席黨委委員;調動9200餘名黨員、幹部、職工,與2.7萬戶貧困戶結成“窮親”;發動超過30萬人次的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項目建設,實現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全覆蓋。

三是在緊扣精準要義上下功夫。我們嚴格對標“兩不愁三保障”,嚴格落實“一覆蓋、兩補齊一統一、兩特惠、一落實、兩加強”教育扶貧政策、“三提高、兩補貼、一減免、一兜底”基本醫療保障政策,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率100%。按照“五靠”原則,建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5個,完成搬遷17493人,實施危房改造13607戶。統籌推進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六到農家”項目建設,近三年投入35億元,實施項目6批2850個,農村面貌尤其是貧困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是在鞏固脫貧成果上下功夫。脫貧摘帽後,我們牢記使命、繼續前進,創新實行分區分類分色精準幫扶“三分模式”,對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按照貧困程度分別標識為紅色、黃色、藍色、綠色,對應實施“3+X”幫扶措施。探索實施百企幫千戶、特崗幫千戶、萬人幫千戶就業扶貧“三千工程”,開設就業扶貧基地13家、扶貧車間216家、特設崗位2000個,就地就近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5084人。全面開展問題清零行動,鎖定“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不達標的“五單預警”對象2115戶5896人,全部實現限時問題清零。2018年,健康扶貧、易地搬遷、就業扶貧、資金整合等工作被評為全省先進,全市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就業扶貧等多個現場會在寧遠召開。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下段,我們將遵照中央和習總書記的“四個不摘”要求,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一鼓作氣、頑強作戰,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實現徹底脫貧。

記者:我們注意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來,寧遠的整治工作在省市多次作典型推介。請問有哪些可以推廣分享的經驗?

楊友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開展以來,我們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則,緊緊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全力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第一戰”,打響村莊清潔行動“第一槍”,精緻細膩繪好鄉村工筆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供兩治、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等工作多次在省市作典型發言。在做法上,我們主要突出了與群眾的“四個共同”。

一是突出責任傳導,與群眾共謀。圍繞把寧遠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生態文化公園,聚焦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急需解決的環境難題,以“五治五化”為主抓手,以“三清一改一拆一掛鉤”為著力點,顯山、亮水、露田園、整院落、美家園,打造山清、水秀、地乾淨、人文明、治安好的新鄉村。大力推行“鄉村吹哨,部門報到”、“四自兩會三公開”、農戶“門前三包”、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服務管理模式,實現村為主、民自治,構建起縣主導、鄉主責、村主抓、民主體四級聯動的責任共同體,解決了到村不到戶、到戶不到人的責任斷鏈問題。

二是突出獎補誘導,與群眾共建。徹底摒棄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採取以獎代補、以補代免、以工代賑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變“政府幹、群眾看”為“群眾幹、政府幫”。縣財政列支獎補資金,對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省市美麗鄉村示範創建村、點亮農村行動、村莊綠化、特色小鎮等17個項目進行獎補。堅持“受益者付費”原則,根據農戶家庭情況適當收取垃圾處理費,縣財政、鄉鎮(街道)財政分別按所收取總金額30%、20%予以獎補,全縣已有285個村(社區)實現了農戶環境衛生繳費。將拆除廢棄茅廁房、殘破房、堆肥房、烤煙房“四類”廢棄房與拆除“空心房”結合,與“一戶一宅”改革結合,統一納入村莊清潔行動,分別獎補100-150元/平方米,建設綠地、遊園、公廁、健身場所等設施,結餘用地參與土地整理,全縣拆除廢棄房空心房1萬餘座60多萬平方米。結合脫貧攻堅,針對具有部分勞動力、無力交納環境衛生費的貧困戶,開發衛生保潔員、生態護林員、河道巡邏員等特設崗位2000個,每人獎補7000元/年。

三是突出市場引導,與群眾共治。引進央企、國企、名企和行業領軍企業,通過市場手段引導農戶參與社會分工,實現專業的事情由專業企業做、農戶的事情由農戶自己做。在垃圾治理上,引進行業領軍中聯重科、企業蘇州伏泰,建立“戶清掃-村收集-鎮清運-縣處理”四級鏈式收轉運系統和“2+X”分類利用系統,全縣垃圾集中處理率、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99%、80%,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入選全省環衛行業標杆項目、全國僅有的2個示範案例;引進亞洲最大的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光大國際,建設永州東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覆蓋周邊三縣180萬人口,提供生活垃圾處理服務。在汙水治理上,引進國企航天凱天環保集團,負責工業園和農村汙水一體化治理;引進名企湖南建工集團,負責縣城及周邊黑臭水體治理和汙水處理廠一期提標工程,建立以點為核心、覆蓋周邊人居的汙水治理圈、循環圈、生態圈,城區、園區和城郊村全部納入城市管網一體化治理,在縣城建立3個汙水處理廠和全省首座汙水汙泥無害化處置設施;集鎮和中心村生活汙水統一納管、集中處理,建立10個集鎮和40箇中心村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其餘村建立微型溼地汙水處理系統,各戶建立分散式四格池汙水處理設施,全縣城鄉汙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48.5%,實現了死水變活水、汙泥變淨土。

四是突出文明倡導,與群眾共護。抓住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契機,通過道德浸潤、實踐養成、規範約束,倡導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共同守護家園清潔。建立縣、鄉、村三級實踐中心(站點),持續開展衛生清潔、文明勸導、扶貧幫困、巡河護綠等文明實踐活動,建成示範點101個、示範創建片2個、專業志願服務隊8個、志願服務組織54家,登記註冊志願者10.6萬人。堅持“一季一主題”,緊密結合農村實際、農戶需求,全縣範圍內每季度開展一次村莊“十佳”“十差”評選,對獲得“十佳”村莊的各獎勵1臺價值1.2萬元的三輪電動垃圾清運車,對評為“十差”村莊的扣減村兩委主幹績效工資200元。各村(社區)召開一次代表大會、組建一個理事組織、制定一份村規民約、設立一支保潔隊伍,實行民間河長制、路長制、田長制、樓(棟)長制,採取“季度村比+月度戶比”的模式,常態化開展清潔戶、星級文明戶、黨員示範戶、道德模範戶等評選活動,凝聚共識,形成共為,422個村(社區)實現村規民約全覆蓋,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得以解決,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講衛生、村村講乾淨的良好氛圍。

下段,我們將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緊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突出重點,加強統籌,壓實責任,嚴格督查,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民參與機制,強化典型示範引領,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鋪開、順利推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