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

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開始,康震就以現場作畫的形式給選手出題。從第一季的“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到第二季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從第三季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到第四季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

康震笑言,最直接的變化是繪畫工具進步了:“第一季就給我一個素描本和一黑一紅兩支馬克筆,後來發現這個環節的收視率挺高,於是第二季給的本子和筆高級了些,第三季有了彩色筆,到了第四季,不僅給準備了專門的桌子,還用上了毛筆。”

臺上寥寥幾筆,康震在臺下花了功夫琢磨:“畫‘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不能讓人一下子猜出來,也不能畫完了還猜不出來。所以得先畫石頭和泉水,與此相關的詩詞很多,讓選手猶疑……”不過,更讓觀眾好奇的是,一個研究詩詞的教授,怎麼畫上了畫?

仔細看,他筆下的人物、城池、山水,有沒有一點小人書的影子?

在康震小時候,小人書是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來源之一。他每次和父母外出,只要看到新華書店,就非要進去,進去直奔小人書專櫃,不買不走。媽媽同意給他買書,覺得能認字,但康震對上面的畫更感興趣。

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

當時很多優秀的連環畫出自大師級畫家之手,比如,劉繼卣的《雞毛信》、趙三島的《天水關》、王叔暉的《西廂記》、錢笑呆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康震看得愛不釋手,喜歡到極致,就想給黑白的線描畫上點兒顏色,還照著臨摹——這個習慣發展至今,他看到白色的帽子和圍巾,總有種想在上面畫點什麼的衝動。

康震從來沒有停止過繪畫,但從來沒有上過教繪畫的班,只是完全出於天性的喜歡,覺得繪畫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兒。用他媽媽的話說就是,“當康震全神貫注幹一件事,把周圍都忘了的時候,肯定不是在學習功課,而是在畫畫”。

初中是康震“創作”的高產期。當時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還掀起了習武的熱潮,有一本叫《武林》的雜誌印有各種拳法的套路。康震想學拳,但沒有零花錢買雜誌,就借來雜誌,把拳譜都臨摹了下來。得益於臨摹小人書的基本功,一套拳譜畫下來,招式絲毫沒“變形”。

當時沒有A4打印紙,練習冊都是格子,畫紙就成了康震要解決的一大難題。正好有個同學的爸爸在菸廠工作,印刷煙盒的紙板偶有殘次品,扔了可惜,同學就拿來給康震。“我把煙盒紙裁好,訂成一摞,在白色的那一面打上格子,學著小人書的樣子,上面畫畫,下行寫字”。

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

就這樣,康震自編自畫了兩部連環畫,背景都是清朝末年,天下大亂,一部講的是大俠行俠仗義報仇雪恨的故事,另一部是武林高手抵抗列強來華開礦的故事。媽媽最瞭解康震的心思,每次整理雜物和搬家時,都小心地把他的小人書收到一個穩妥的地方。所以連同這兩部自編連環畫,都被媽媽小心翼翼地收藏至今。

2015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時,節目組就設置了看圖猜詩的環節,原本的設計是用沙畫。臨第一次錄製前幾天,總導演顏芳偶爾聊起,康震提議,何不現場繪畫?導演擔心現場時間太短,萬一畫不好咋辦,再說哪裡去找合適的畫手。康震自告奮勇:“眼前不就有人選,還一人兩用,給節目節約成本。”為了自證,他隨手扯過一張餐巾紙,在桌上鋪開就畫,於是有了第一季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畫面。

康震:心中有詩,生活自然詩意

2018年年初,中華書局推出“康震書系”10種,包括《康震講詩詞經典》《康震講詩仙李白》《康震講詩聖杜甫》《康震講韓愈》《康震講柳宗元》《康震講歐陽修 曾鞏》《康震講王安石》《康震講蘇東坡》《康震講三蘇》《康震講李清照》。每一本都由他自己畫封面和插圖,每一插畫都表現了詩人的某一首詩。

“從小到大,繪畫是我最大的業餘愛好,從跟著小人書臨摹,到後來跟著《芥子園畫譜》學,漸漸從臨摹轉向原創,但一直畫得很不‘正規’,用的是鋼筆簽字筆,線描為主,畫在筆記本上、書的扉頁上,甚至吃飯時的餐巾紙上。這是我第一次‘成規模’地畫畫,還上了顏色呢——雖然還是用的彩色鉛筆。”

康震認為,中國傳統詩詞天然適合入畫:“蘇軾評價王維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是相通的。寫意造境是古典詩詞與中國畫的審美追求,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是古典詩詞和中國畫的相通之處。”

古代詩人創作詩詞,常常截取生活中一個或幾個場景來表達情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人寫詩的時候,心中即有一幅理想化的圖景。”康震說,比如,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畫面感極強。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在題目的設置上更加突出古代詩詞與當下生活的關聯性,節目首次增加傳統詩詞在現實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題。在康震看來,要讓詩詞真正融入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行萬里路,讀萬卷詩”。

“在中國古代,詩詞存在於人們豐富的生活當中。有多少豐富的生活實踐,就會有多少美好的詩篇。”康震說,即便是中國人都喜聞樂見地吃,也能吃出詩意。比如蘇東坡,雖然被貶謫到黃州,但依然覺得那裡的魚味美,竹筍香,“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到極為偏遠的惠州,也能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慨。

除了多走多看,康震還建議大家多背詩:“當頭腦中儲備了足夠詩篇後,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就都很容易喚起你對詩的記憶。心中有詩,看待生活也就不免是詩意的眼光,對你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會有很大的改變。”

聯繫康震時,他正在機場接朋友,這是一件十分現代的事情,也依然充滿詩意。“我們會想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代社會人們更容易相聚,但永恆的思念依然能用詩歌來表達”。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