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個家只是指你的小家,也可能是指我們共同的家園,總之只要你心中有一個家,你就會常常想到他,無論你走多遠,家都是你最終的歸宿,和你當初出發的地方。所以我在想張籍的《秋思》,既帶領我們回到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小家,但也讓我們聯想到了我們共同的大家,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無論是張籍還是韓愈,都是當年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和中堂詩歌革新運動的干將,換句話說這批人不是簡單的詩人他們也是政治家,同時他們也是自覺的推動中唐時期政治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的干將。個體情感的抒發自由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自覺,很完美統一在一個個體的身上,寫出來的一個詩就不能輕易看作是一個單體的情感抒發的載體。

3

自然人文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純真歲月”,選了宋代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而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一個讀書的單元,選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先看王觀的這首詩,浙東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風光獨絕,一個浙東一個皖南,不去一生的遺憾。真的是要走萬里路,行萬里路才能讀萬卷書,到了浙東不需寫詩自然便是詩篇。如果你不去,你根本沒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寫,你看王觀寫的浙東景象: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詩人和春天展開了賽跑,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完全變成了一個擬人的朋友,景象首先就是美人,水是秋波山是眉峰,你要去的地方給你擠眉弄眼的,景象在跟你調情呢。天人合一能寫到這種景象,有個前提,表達必須非常的簡明,而不能繁瑣,所以這裡面不能用任何典故,他完全屬於自然一派。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我剛把春天送走,你現在又要走,你們倆正好一路打一個車,拼車得了,你要是到了江南還能追得上春天的腳後跟,千萬和春住。你注意我們現代白話語言已經很難精準的表達和自然這種親密的關聯性,注意這是一個親密的關聯性,自然怎麼變成人文,人文當中怎麼會有自然的景象,有時候必須調動古典的詩詞才能幫助完成我們更多的理解。

王觀寫的這首詞,不要做任何深入的解讀,只需告訴學生,曾經我們的先人跟自然是如此的親密,而我們現在往往只能寫一段景色,然後抒發我們的情感,天是瓦藍瓦藍的,麥苗綠油油的,看到眼前的景象內心非常激動,覺得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這個不是天人合一,這個沒有做到抒情、寫景、議論、說理完美的結合,嚴格來講其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結合,他本來就是一體,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還有一種你非要說我必須得結合議論、寫景、抒情,就接下來看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你看到他什麼都沒說,但他什麼都說了,我們並不是在厚古薄今,而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必有他的可貴之處。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是個詩人,高手中的高手,我們怎麼樣進行深入細緻、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工作,你寫一首詩,如果這首詩能流傳一千年,被人們反覆詠歎不能忘記,思政政治工作就做到家了。朱熹沒有捏著你的頭皮非得讓你把這首詩背下來,但是你覺得你缺不了這首詩,等你要講什麼道理的時候,還想讓人聽的很明白,還覺得你挺高雅不掉價,你就想起這首詩了,不能替代。裡面有典故嗎,沒有,道理講的深刻不深刻,很深刻,深刻的道理不一定講很多典故才能明白,關鍵在於運用的意象要很生動,所以一切深刻的理論都來自於對生活非常細緻入微的生動的觀察,把這個東西直接展示出來,就是在說道理。

如果說我們的理論,闡發的還不能讓人盡如人意的話,那說明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還不夠生動,甚至我們自己在生活的面前就沒有生動起來。其實朱熹類似這樣的詩還有很多,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長期以來被扣上理學家的帽子,覺得他好像受到了理學的束縛而不能抒發情感。其實恰恰相反,朱熹跟王陽明很像,做官也做得,寫詩也寫得,道理也講得,門牌也樹得,可以說是一個古今的完人,所以他被尊為聖人是一點不奇怪的事情,這些聖人都是最生動的人,這是一定要必須理解的一件事情,否則他的思想不會傳播這麼久遠,根本不可能。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

避開車馬喧,獨享身心安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一單元,選用了陶淵明的《飲酒》。我就在想,他題目明明是《飲酒》,為什麼是建設美麗中國呢?就是他飲完酒之後看到的是美麗中國,我們飲完酒之後啥都看不見了,為酒所昏昏然也。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個家只是指你的小家,也可能是指我們共同的家園,總之只要你心中有一個家,你就會常常想到他,無論你走多遠,家都是你最終的歸宿,和你當初出發的地方。所以我在想張籍的《秋思》,既帶領我們回到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小家,但也讓我們聯想到了我們共同的大家,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無論是張籍還是韓愈,都是當年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和中堂詩歌革新運動的干將,換句話說這批人不是簡單的詩人他們也是政治家,同時他們也是自覺的推動中唐時期政治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的干將。個體情感的抒發自由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自覺,很完美統一在一個個體的身上,寫出來的一個詩就不能輕易看作是一個單體的情感抒發的載體。

3

自然人文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純真歲月”,選了宋代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而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一個讀書的單元,選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先看王觀的這首詩,浙東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風光獨絕,一個浙東一個皖南,不去一生的遺憾。真的是要走萬里路,行萬里路才能讀萬卷書,到了浙東不需寫詩自然便是詩篇。如果你不去,你根本沒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寫,你看王觀寫的浙東景象: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詩人和春天展開了賽跑,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完全變成了一個擬人的朋友,景象首先就是美人,水是秋波山是眉峰,你要去的地方給你擠眉弄眼的,景象在跟你調情呢。天人合一能寫到這種景象,有個前提,表達必須非常的簡明,而不能繁瑣,所以這裡面不能用任何典故,他完全屬於自然一派。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我剛把春天送走,你現在又要走,你們倆正好一路打一個車,拼車得了,你要是到了江南還能追得上春天的腳後跟,千萬和春住。你注意我們現代白話語言已經很難精準的表達和自然這種親密的關聯性,注意這是一個親密的關聯性,自然怎麼變成人文,人文當中怎麼會有自然的景象,有時候必須調動古典的詩詞才能幫助完成我們更多的理解。

王觀寫的這首詞,不要做任何深入的解讀,只需告訴學生,曾經我們的先人跟自然是如此的親密,而我們現在往往只能寫一段景色,然後抒發我們的情感,天是瓦藍瓦藍的,麥苗綠油油的,看到眼前的景象內心非常激動,覺得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這個不是天人合一,這個沒有做到抒情、寫景、議論、說理完美的結合,嚴格來講其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結合,他本來就是一體,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還有一種你非要說我必須得結合議論、寫景、抒情,就接下來看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你看到他什麼都沒說,但他什麼都說了,我們並不是在厚古薄今,而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必有他的可貴之處。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是個詩人,高手中的高手,我們怎麼樣進行深入細緻、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工作,你寫一首詩,如果這首詩能流傳一千年,被人們反覆詠歎不能忘記,思政政治工作就做到家了。朱熹沒有捏著你的頭皮非得讓你把這首詩背下來,但是你覺得你缺不了這首詩,等你要講什麼道理的時候,還想讓人聽的很明白,還覺得你挺高雅不掉價,你就想起這首詩了,不能替代。裡面有典故嗎,沒有,道理講的深刻不深刻,很深刻,深刻的道理不一定講很多典故才能明白,關鍵在於運用的意象要很生動,所以一切深刻的理論都來自於對生活非常細緻入微的生動的觀察,把這個東西直接展示出來,就是在說道理。

如果說我們的理論,闡發的還不能讓人盡如人意的話,那說明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還不夠生動,甚至我們自己在生活的面前就沒有生動起來。其實朱熹類似這樣的詩還有很多,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長期以來被扣上理學家的帽子,覺得他好像受到了理學的束縛而不能抒發情感。其實恰恰相反,朱熹跟王陽明很像,做官也做得,寫詩也寫得,道理也講得,門牌也樹得,可以說是一個古今的完人,所以他被尊為聖人是一點不奇怪的事情,這些聖人都是最生動的人,這是一定要必須理解的一件事情,否則他的思想不會傳播這麼久遠,根本不可能。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

避開車馬喧,獨享身心安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一單元,選用了陶淵明的《飲酒》。我就在想,他題目明明是《飲酒》,為什麼是建設美麗中國呢?就是他飲完酒之後看到的是美麗中國,我們飲完酒之後啥都看不見了,為酒所昏昏然也。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個家只是指你的小家,也可能是指我們共同的家園,總之只要你心中有一個家,你就會常常想到他,無論你走多遠,家都是你最終的歸宿,和你當初出發的地方。所以我在想張籍的《秋思》,既帶領我們回到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小家,但也讓我們聯想到了我們共同的大家,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無論是張籍還是韓愈,都是當年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和中堂詩歌革新運動的干將,換句話說這批人不是簡單的詩人他們也是政治家,同時他們也是自覺的推動中唐時期政治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的干將。個體情感的抒發自由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自覺,很完美統一在一個個體的身上,寫出來的一個詩就不能輕易看作是一個單體的情感抒發的載體。

3

自然人文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純真歲月”,選了宋代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而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一個讀書的單元,選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先看王觀的這首詩,浙東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風光獨絕,一個浙東一個皖南,不去一生的遺憾。真的是要走萬里路,行萬里路才能讀萬卷書,到了浙東不需寫詩自然便是詩篇。如果你不去,你根本沒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寫,你看王觀寫的浙東景象: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詩人和春天展開了賽跑,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完全變成了一個擬人的朋友,景象首先就是美人,水是秋波山是眉峰,你要去的地方給你擠眉弄眼的,景象在跟你調情呢。天人合一能寫到這種景象,有個前提,表達必須非常的簡明,而不能繁瑣,所以這裡面不能用任何典故,他完全屬於自然一派。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我剛把春天送走,你現在又要走,你們倆正好一路打一個車,拼車得了,你要是到了江南還能追得上春天的腳後跟,千萬和春住。你注意我們現代白話語言已經很難精準的表達和自然這種親密的關聯性,注意這是一個親密的關聯性,自然怎麼變成人文,人文當中怎麼會有自然的景象,有時候必須調動古典的詩詞才能幫助完成我們更多的理解。

王觀寫的這首詞,不要做任何深入的解讀,只需告訴學生,曾經我們的先人跟自然是如此的親密,而我們現在往往只能寫一段景色,然後抒發我們的情感,天是瓦藍瓦藍的,麥苗綠油油的,看到眼前的景象內心非常激動,覺得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這個不是天人合一,這個沒有做到抒情、寫景、議論、說理完美的結合,嚴格來講其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結合,他本來就是一體,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還有一種你非要說我必須得結合議論、寫景、抒情,就接下來看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你看到他什麼都沒說,但他什麼都說了,我們並不是在厚古薄今,而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必有他的可貴之處。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是個詩人,高手中的高手,我們怎麼樣進行深入細緻、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工作,你寫一首詩,如果這首詩能流傳一千年,被人們反覆詠歎不能忘記,思政政治工作就做到家了。朱熹沒有捏著你的頭皮非得讓你把這首詩背下來,但是你覺得你缺不了這首詩,等你要講什麼道理的時候,還想讓人聽的很明白,還覺得你挺高雅不掉價,你就想起這首詩了,不能替代。裡面有典故嗎,沒有,道理講的深刻不深刻,很深刻,深刻的道理不一定講很多典故才能明白,關鍵在於運用的意象要很生動,所以一切深刻的理論都來自於對生活非常細緻入微的生動的觀察,把這個東西直接展示出來,就是在說道理。

如果說我們的理論,闡發的還不能讓人盡如人意的話,那說明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還不夠生動,甚至我們自己在生活的面前就沒有生動起來。其實朱熹類似這樣的詩還有很多,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長期以來被扣上理學家的帽子,覺得他好像受到了理學的束縛而不能抒發情感。其實恰恰相反,朱熹跟王陽明很像,做官也做得,寫詩也寫得,道理也講得,門牌也樹得,可以說是一個古今的完人,所以他被尊為聖人是一點不奇怪的事情,這些聖人都是最生動的人,這是一定要必須理解的一件事情,否則他的思想不會傳播這麼久遠,根本不可能。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

避開車馬喧,獨享身心安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一單元,選用了陶淵明的《飲酒》。我就在想,他題目明明是《飲酒》,為什麼是建設美麗中國呢?就是他飲完酒之後看到的是美麗中國,我們飲完酒之後啥都看不見了,為酒所昏昏然也。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不同的人格在經過酒的過濾之後呈現出的鏡像都是很不一樣的,陶淵明的《飲酒》折射出來的是什麼呢?雖然住在最繁華的大街上,但是卻聽不到任何車馬的喧鬧,你問我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切,因為我的心並不喧鬧,所以周圍的一切都是安靜(如滅)。你怎麼才能做到這點,因為你每天的生活是什麼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每天生活都是慢節奏的,而且在你們看來都是很無聊枯燥的,我採一點菊花把它當藥酒喝下,我站起來看看南山依然的巍然,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扛起鋤頭下地,到了晚上我再回到家裡接著喝酒,沒有酒的時候我就跟別人乞酒來喝,我們知道陶淵明寫了很多乞酒的詩,實在沒有酒我就在家裡看著草屋八九間。他是一種隨著自己的心性而生活的節奏,就是我是我的主人,雖然我很貧困,但是我內心很自由,也很舒適,他很享受這一切,所以他才能寫出這一切。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我看到山裡面雲霧繚繞,我看到飛鳥在自由的飛翔,我感覺這一切才是我的本來,我覺得這裡面肯定蘊含一個什麼理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已經感覺到了。所以在飲酒的詩裡面,詩人表達的是對一種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種享受,其實最高的生活境界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生活,來選擇。最美麗的中國其實就在最大的限度上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只不過陶淵明在1500多年以前,在他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了這個心願,其實這樣的心願歷朝歷代都會有。美麗中國不僅僅只是存在我們現在的心中,未來的心中,在古人的心中也存在著,只不過那個時候不叫中國,那個時候叫東晉或者別的什麼王朝的名字。

4

立身行事

《語文》八年級上冊:

借錦繡山川以言吾志

不管是愛國,親情友情還是自然人文,最終要落實的是不僅要立身還要會做事。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山川之美”,剛才我們引的那首《龜雖壽》是山川之美,但是我們都知道《龜雖壽》雖然寫了山川,其實重心還是在寫怎麼立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就是立身的根本。怎麼來做事呢,龔自珍的這首《己亥雜詩》,過去了這麼多年,今年也是己亥年,他是在託物言志。龔自珍出身望族,他的外公段玉裁,著名的文字學大家。他從小接受非常好的教育,考中進士之後,長期在朝廷做官。後來辭官不做,南下去南京,從事實際上是私學的教育活動。從北京去南京這一路上,他寫了很多詩,當時都寫在小紙條上,然後扔在一個袋子裡面,後來把它們都倒出來就是《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還有這兩句,後來都用來形容人民教師了,其實最開始都跟人民教師沒關係,特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後來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非得把我們人民教師都形容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兩句詩本來是形容愛情的,我愛你可以愛到蠟燭燒完為止,我愛你可以哀悼像春蠶吐盡最後一根絲。落紅不是無情物是說我雖然離開了北京,但是我的心是跟人民在一起的,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個說的是他到南京要做的是教育工作,雖然我作為紅色的花瓣已經落下來了,但是我化做春泥是要培護更多的紅花綻開。

所以我們說在中國的古典詩詞當中,孕育的思想資源、教育資源、情感資源,異乎尋常,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含蓄而蘊藉,總要說言外之意,總要說蘊外之志,所以當他講一個現象的時候,在那個現象背後,因為詩裡面用了一些典故,詩裡面用了多元化的意象,使得你要生髮很多聯想,由一個美的鏡像、意象,生髮出一個意義的延展,生髮出一段人生的故事,我覺得對於我們的語文課的教學,包括像思政課的教學這都是一個很巨大的啟發,就是這一堂課裡頭我要講一個故事,我要講一個人物,我要出現一個金句,我要留下一段思考這就夠了。

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孩子頭腦至少60%的部分是留給了玩耍,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現實,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一個人從小到大誰沒玩過?玩耍也是思政的教育過程。就看你玩什麼了,玩彈球也是玩,再說彈球裡面還體現你的運籌帷幄呢,你滾個鐵環,跳個繩還團隊協作呢,所以玩耍當中有真情,玩耍當中有思政,這一節課裡面容量太巨大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在想,真的就是講一個人物,講一段故事,出現一個金句然後留下一段思考,剩下的部分讓孩子們去玩耍吧,玩耍的時候引導他在玩耍的過程裡面可能會呈現這些。

我來的時候正好北師大也是畢業季,畢業季我們有很多規定動作,比如畢業典禮,學位授予儀式這都很重要,但是我們文學院的學生,他們其實沒在忙這些,他們知道學校的學工部門會忙這些,他們在非常忙碌的排話劇,他們在各種樓道里面,各種場合裡面排西方的話劇,排莎士比亞的話劇,排曹禺的話劇。我說你們這麼忙怎麼排話劇呢?他說我們不僅排了話劇我們還拍了我們文學院的新聞聯播,我們回頭要在畢業晚會上給你們看。學生想留給我們的,可能是我們自己主動去設計的時候不會去想到的,他們有他們的思想,他們有他們心目當中的那個思政,我們首先要想到思政的主導是老師,但是思政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想什麼,學生想要什麼,他們想自發的做什麼,我想這是問題的關鍵。

(本文根據康震教授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的主題講座《千古詩心,從心開始》整理而成,未經作者核對)

"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

《千古詩心,從心開始》的角度是語文、歷史、德法這三科的教材是怎麼樣通過詩歌這樣一種很特殊的形式來傳遞他們要傳達的精神,不管是親情友情,不管是家國情,不管是在德法課裡面還是在語文課裡面,還是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都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貫穿其中。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康震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做《千古詩心 從心開始》的主題講座

《語文》一年級上冊:

小兒初入學

學習優秀的同齡人如何持續成長

在統編小學《語文》一年級的上冊,第一首古代詩歌就是《詠鵝》,這是整個語文課從幼兒園結束以後進入到上課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首或者第一篇古代的作品。

在眾多短小精粹的古文中,為什麼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要選《司馬光砸缸》作為第一篇文言文?這其中是有規律的。

第一,這兩個作者(或當事人)在當時都是小孩子,《司馬光砸缸》的時候,他也就是7、8歲,因為年齡太大這個故事就不成立了。那麼駱賓王寫《詠鵝》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因為唐書裡面記載駱賓王7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

第二,這詩雖然是小兒所作,故事雖然是小兒所為,但是影響力極大。

第三,這兩個主人公後來都真正成才了,而不是傷仲永。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說為什麼要回溯教材文本,這都是專家經過認真考量的,首先這兩個事是真事,這首詩是真的駱賓王在小時候寫的;第二這個也是名篇,小孩子寫名篇,小孩子幹大事;第三,後來他們得到了持續的成長,他們當年是神童,有神一般的行為,做出了跟自己年齡不匹配的,非常牛氣的事情,長大也成才了。這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傳統文化就是在講一個優秀的苗子是怎麼持續成長的,他不僅僅是在講這首詩。這首詩首先告訴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有顏色,有動作,有節奏,好背誦,拉到誰跟前背下來炫耀都足夠。但是老師要講駱賓王以後怎麼樣,司馬光砸完缸之後還砸別的了嗎,也砸了,他砸開了通向科舉進士的大門,他還砸開了通向資治通鑑的大門,這是微言大義。要找小神童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多如數十萬計,但這些人後來都泯然眾人矣,這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我們學生的。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群雄紛爭的年代

學習“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天下觀

《短歌行》,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選的古詩。作為一個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學者非常驕傲,你看歷史課也少不了我們。這個是在講到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引用的一首詩。這裡面隱含了一個什麼問題呢,三國很難講,因為在三國時代,即便像關雲長這樣的人也不能真正做到,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底下完全的、毫無條件的忠誠一個人。這充分說明在那個時代,傳統儒家的“從一而終”這種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難道不是嗎,三國的時代為什麼這麼多人,今天是他的,明天是我的,曹操帳下的那些謀士,那些兵將,包括劉備手底下的,很多都是半路“截胡”來的,很多都是從別的地方引進來的。

所以這個時候在三國時代怎麼講他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挺挑戰的,曹操這時候的出現就非常重要了,天下再亂曹操的價值觀從來沒亂。在《短歌行》裡面他的價值觀是: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要你我以誠信待天下,廣攬人才,天下歸的是什麼心,大一統的心,只有大一統才能利益最大化,才能讓絕大多數的人享受到國家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曹操,那是天下觀,在三國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曹操為什麼很偉大,他提出的天下觀是非常重要,他的天下觀是跟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天下觀都是統一的,在亂世裡提大一統的天下觀。第二,個人的成長觀念,個人的志向觀念,這個非常重要,到底在這個時代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曹操打敗了袁紹,北征烏桓,徹底平定了北上的亂,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站在碣石這個地方,再長壽都會成為土灰,一切的生命都會消失,但是什麼不會消失呢?壯心不會消失。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毛澤東在《沁園春》裡面,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知道射大雕,從先秦一直到元代,後面他沒寫是什麼意思呢,後面都不值得我寫,能否入到我的《沁園春》裡面我能批評你的,那還是我看得上你,難道不是嗎,就說明你們還是做了一點事,但是我告訴你們,你們還是略輸稍遜,但是那還是有文采,還能射大雕,至於沒有列進去的,對不起,根本沒有在我的眼界之內。但是對一個人他有相當的篇幅予以讚美,就是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站在北戴河想起了當年的曹孟德,最後結尾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沒錯,我們這個時代換了人間,但是前面接的歷史是誰,是曹操,毫無疑問他認為曹操在他的時代也改換了人間,沒有曹操的三國是沒有光彩的,為什麼,因為曹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雖然現在五十多了,但是我的壯心我的志向沒有一刻停留。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天爺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切,事在人為。主席喜歡曹操的詩,喜歡曹操不是沒有原因的,都說他跟魯迅是同聲相求的,他們是知音,我看他跟曹操往事越千年也是知音,這個知音的點在什麼地方,我們說詩心的點在什麼地方,就是他的價值觀念,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

異國他鄉的中秋節

學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國心

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又找到了我們的古詩,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宰相,宰相能賦詩在唐代並不稀奇,但是宰相賦詩能得名篇,並流傳久遠這個不容易。在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九齡風度,什麼意思呢,張九齡當時侍奉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幾乎是開天盛世的一個代表,換言之,張九齡在開元十九年,在開元二十六年被罷免宰相,史學上一般認為,這是開天盛世是唐玄宗時代走下坡路的開始,而九齡風度就代表著整個盛唐時代的一種氣象,這充分說明一個賢良的宰相,他的風度氣質,他的治國方略,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所以在中秋節裡面既傳誦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也傳誦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不是偶然的,一個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他情思廣遠,用古人的話說叫心遊萬仞,思接千載,他的思維是很廣大的,所以一般在中央四套喜歡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話,因為中央四套是國際頻道,用來說明,不管在遙遠的地方我們都有一顆共同的心——中國心。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秋節的詩,卻能在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四套國際頻道被用作一個宣傳語,這說明張九齡的詩是跨越時代內涵的,而我們《道德與法治》教材,又把這首詩放在中秋節這個節點來講,你認真去思索這裡面的那種牽念,各種各樣情感的聯繫是非常豐富的。

前面是我們簡單概說一下,我自己通過瀏覽教材我發現在語文課裡,在歷史課裡,在德法課裡面都灌注著傳統文化古典詩詞。我認真歸納了一下,發現在這幾個方面,我們這些詩歌是起到了這樣一個課程思政的作用,因為現在大學裡面也特別強調課程思政,我們前一段時間填很多表格的時候,重點就是要求怎麼做到三全育人,怎麼做到課程思政,因為對我們這樣一個北師大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來講,我們不可能做到思政課程,但是我們是課程思政,尤其是古代文學的課程,其實應該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連自己都不意識到的,就已經做到了課程思政了。

1

愛國情懷

《語文》四年級上冊:

天下興旺 匹夫有責

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裡,我選了有這麼幾首詩,有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代人思想觀念有時候是比較奇怪的,他不像宋代人旗幟鮮明的喊出殺賊,維護國家安全,他往往要追溯一個歷史,通過一個歷史上的場景來婉轉的表達這種愛國情。像王昌齡這首《出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藉助了一個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把秦漢唐緊密聯繫在一起。唐朝的愛國是建立在非常強大的基礎上,他的邊關擁軍盛眾,在當時應該說是一個強國,在軍事上是非常強大的。所以你看他的氣勢是不一樣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特別是還有王翰那首詩才叫奇怪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我正要在喝兩口的時候,突然要上戰場了,槍都拿到手裡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根本不是悲涼的,很多人以為這首詩寫的很悲涼,沒有,上戰場就沒打算活著回來,只是有個要求,讓我再喝一口。為什麼再喝一口呢,我不喝的話,我不是唐朝人。裡面表達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威脅和恐懼卻流露出一種蠻不在乎的那樣一種豪情,王翰本人並沒有去過邊塞,這不是寫他自己,但是唐代文人善於提煉他們的愛國主義,他把這種愛國主義提煉成為一種非常浪漫瀟灑的,不可一世的面對死亡威脅。

而李清照就不一樣了,李清照寫《夏日絕句》的時候,已經是北宋完了,她已經南渡了。最難過的就是李清照這樣的詩人,為什麼呢,要麼是像到了辛棄疾、陸游的時候,對這個局面已經固化了,收復中原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已經無法實現了,要不就是像北宋這樣,但是對一個南渡的詩人來講,內心是無比的糾結,所以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你們這些宋代的官員都是幹什麼吃的,還不如我一個女流,你們天天想的都是跑跑跑,真是範跑跑。所以李清照的愛國主義的篇章就和王昌齡在時代上特點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個女同志,沒工作,家庭主婦,只是認得幾個字,寫得幾首詩,但是這個詩比我們當時宋代很多男士,給我們留下的愛國主義的歷史的印跡要深得多。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細節裡的盛世讚歌

在《中國歷史》課本里面的愛國情懷又是另一種表現,體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課裡,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選了杜甫這首《憶昔》。以前說起杜甫大家都很愁得慌,“三吏”、“三別”,各種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於苦難的現實的揭露,和對於偉大盛世細節的描寫是統一在杜甫的身上,他的“詩聖”既是對於現實的無情的暴露和揭露,同時也是對於盛世的滿懷激情的歌頌,這是統一在一起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什麼意思?有錢有糧有朋友,走遍天下根本不用怕,在當時山東青州一斗米只賣二三文錢,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一斗米賣七萬文錢,你就知道戰亂的破壞更加促發了人們對於和平時代無比的嚮往,對於盛世的回憶,《憶昔》是杜甫在成都的時候寫的詩,所以我們說什麼是愛國主義,什麼是鑄魂什麼是育人,必須深入到歷史材料和詩情當中去,杜甫是真愛他的國,我們現在說厲害了我的國,杜甫當時是我愛我的國,我是真愛,那是真的是骨灰級的粉絲。為什麼呢,因為很少有詩人,我說的是李杜的時代,極罕見有詩人用如此細節的描寫來歌頌他的國。李白表達的情感都是通過別的方式,“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是從“我”出發的,高興了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高興就是“安能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我們把他解讀為在一個偉大的盛世,詩人有著如此自由表達自己理想和意願的能力,這就是盛世,但是他從“我”的角度出發的。王維是什麼角度呢: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個更”自我“,上完班以後,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一看一個多小時,手機放在一邊也不看,各種文件也不看,當時他的官已經做到很大了,給事中了,用我們現在話至少也是個正廳級的官員,人閒,怎麼會閒呢,人閒桂花落,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花,也是從我出發。但是我們從王維身上解讀的盛世是什麼,在偉大的盛世裡面,是可以如此雍容而閒暇的歌詠著屬於自己內心的田園。只有杜甫非常老實的寫了很多當時的人並不喜歡看的詩。只有杜甫給我們留下了關於那個盛會細節的印跡,讓我們真正知道一個人要愛他的國,會真的愛到骨頭裡頭,他寫這個國家有糧食,有錢,有地種,朋友們的關係都很密切,為什麼中學歷史課本里面把這首詩放在歷史課本里面,因為他是可以作為史料來讀的,這就叫史實。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能當信史來讀嗎,很麻煩,他代表一種歷史的情緒,但是不能作為歷史的材料。

2

親情友情

《語文》七年級上冊:

漂泊途中遇故知

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個詩大家可能看不出什麼歷史背景來。那些年杜甫離開長安到了成都,漂泊西南,就在成都過了大概四到五年的安穩日子,從此之後就再沒過過好日子,為什麼呢?因為力挺他的幾個好兄弟,當時在成都做大官的,比方說岑參(嘉州刺史),比如嚴武(劍南節度使),整個就是西南王,再比如高適,劍南西川節度使,也是小西南王啊。有這哥幾個給他撐著,把他的草堂給他蓋起來,他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後來嚴武死了,高適調走了,岑參也走了,他沒有了依靠,就成了漂泊西南,內心已經亂了,生活已經敗了,大唐已經不再了。對於杜甫來講他的大唐就是那艘破船,他沒有依靠,一直向南,本來去長沙的,到了長沙大火兵亂,接著向南去了湖南耒陽,發大水把他自己還困在水上,又回船向北,過了湖南嶽陽再向北他想回洛陽,最後再經過湖南平江的時候,彭德懷著名的平江起義的發生地,他就死了湖南的平江。

就是在這樣的破敗的漂泊之旅上,他遇到了當年盛唐著名的樂師李龜年,在離亂之代回憶盛世之情。在其他盛唐詩裡面,我們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詩了,杜甫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大時代的變動底下,人們對於偉大時代和盛世的那種嚮往之情。想當年岐王都是我們共同的好朋友,現在岐王不在了,崔九也不在了,我們兩個也老了,但是我們依然看到有江南好風景,今日還能相會,共同回憶盛世之情,這說明一代之詩心尚未隕落。詩人的感慨是非常深沉的,所以人們都說年輕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讀杜甫的詩,人過中年之後讀杜甫的詩有別樣之感慨。杜甫的情感之豐富,我們可以毫不保留的講,絕對不比李白的差,李白只是表現形式比較簡單直接,後人學杜甫的詩多,學李白的詩很少,因為杜甫詩裡面所蘊含的內容,所使用的技巧後人是可以仿效的。

《語文》九年級上冊:

中秋佳節倍思親

在《語文》九年級上冊《江山覽勝》一單元,選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這裡面雖然講的是親情友情,但是實際上把景象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作者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喝高了,我們很吃驚的發現,好詩都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寫出來的,你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從大時代來講是亂世代裡寫出來的,杜甫的《憶昔》也是這樣,安史之亂之後寫出來的,《江南逢李龜年》更不用說了,而蘇東坡寫這首詞是他在山東密州所作,當時他在密州做知州心情壞透了,他心情極壞。為什麼,第一密州的生活太艱苦,第二當時王安石搞改革變法,所有的舉措他都不同意,第三他跟他弟弟有七年的時間沒見面了,他們兄弟兩個關係特別好,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舒服的感覺齊集心頭,又碰上一個中秋節,就寫了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真不想在這地方呆了,為什麼不想在這呆了呢,人間煩惱太多,我欲乘風歸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真想就此走掉,就像他在另一首詞裡說的一樣,江海寄餘生,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呆了,但是高處不勝寒,也有高處的難處,所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轉眼的功夫他開始跳舞,不知道到底是該上去還是應該下來。這首詞是可以跟李白的《月下獨酌》對讀的,李白那首詩: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那首詩裡,李白表達了對人間的絕望,因為他心情很不爽,懷才不遇,但是在這首詞裡面蘇軾不是這樣,蘇軾一開始也想要走,後來覺得不能走,他給了自己一個臺階,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跟著月光從天上一直往下走,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什麼叫思政工作,這就叫思政工作,他在給自己做說服工作,不要埋怨了,何事長向別時圓,對不對,不可能的嘛,人生如果都很美滿了,那還能可愛嗎?極度的圓滿達到了超級的自覺,那就是非人的境界,什麼樣的人沒有缺點錯誤呢,就是變成了泥塑的,不發展的他就沒有缺點了,只要你還在成長你就有缺點,而且缺點是成長和發展的前提,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彌補我們的缺點,克服我們的缺點,把缺點轉化成優點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他說,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他在一點一點的說服著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埋怨,七年沒見,第八年總會見的,今天晚上喝醉了,明天早上會清醒的。蘇軾為什麼能招我們喜歡?是因為他說人話,而且他能把人話變成藝術的話,不僅美而且我們聽得懂而且我們能受用,這個很重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候給了一個解決的方案,沒事,月光有多遠親情就有多遠。

所以蘇軾這個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講了一句話,中國人一想起李白,就會想起天上劃過的流星,但是中國人一想起蘇東坡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所以蘇東坡對我們來講像是一個家常的鄰家大叔那種感覺,但是這個大叔不尋常,你要成長為這樣一個大叔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很多契機。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語文教材裡面,蘇軾這首詞雖然是如此讓我們熟悉,但是我們一定要理解,這是他在不爽的情況下寫的,他從不爽走向爽,是他自己在給自己做思想工作,他把自己給說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最是希望別人把自己說通,但是蘇軾能把自己說通,並且他把自己說服自己的過程寫成一首很美的詞跟你分享,而且這首詞能經過將近一千多一點年的時間還能流傳,歷代說服你自己,這就叫經典。

《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

萬金家書抵洛陽

在有“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節,選用了唐人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人寫詩表達情感比較直接,張籍是中唐的詩人,韓愈的好朋友。詩歌在中唐的時候功能性增強,這也是由杜甫開創的,就是詩人用詩寫個便條、借款條,給你寫一封信,這都是非常常見的,用古人的話說叫無一不可入詩,什麼都可以用詩來寫。這首詩也是一樣,情景性很強,這其實就是在跟對方進行對話,有一個人在外地做官,有人要去洛陽,他託這個人去給洛陽的家裡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都是一樣的意思。後來洛陽和長安就成了一個意象,“長安不見使人愁”“長相思催心肝”“長相思,在長安”,長安和洛陽既是都城也是人們千千念念縈懷於心不能忘的地方,也許佳人在長安,也許你的理想在長安,這已經都不重要了。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所以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個家只是指你的小家,也可能是指我們共同的家園,總之只要你心中有一個家,你就會常常想到他,無論你走多遠,家都是你最終的歸宿,和你當初出發的地方。所以我在想張籍的《秋思》,既帶領我們回到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小家,但也讓我們聯想到了我們共同的大家,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無論是張籍還是韓愈,都是當年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和中堂詩歌革新運動的干將,換句話說這批人不是簡單的詩人他們也是政治家,同時他們也是自覺的推動中唐時期政治運動和詩文革新運動的干將。個體情感的抒發自由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自覺,很完美統一在一個個體的身上,寫出來的一個詩就不能輕易看作是一個單體的情感抒發的載體。

3

自然人文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純真歲月”,選了宋代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而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有一個讀書的單元,選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先看王觀的這首詩,浙東建議大家一定要去,風光獨絕,一個浙東一個皖南,不去一生的遺憾。真的是要走萬里路,行萬里路才能讀萬卷書,到了浙東不需寫詩自然便是詩篇。如果你不去,你根本沒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寫,你看王觀寫的浙東景象: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詩人和春天展開了賽跑,春天在詩人的筆下完全變成了一個擬人的朋友,景象首先就是美人,水是秋波山是眉峰,你要去的地方給你擠眉弄眼的,景象在跟你調情呢。天人合一能寫到這種景象,有個前提,表達必須非常的簡明,而不能繁瑣,所以這裡面不能用任何典故,他完全屬於自然一派。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我剛把春天送走,你現在又要走,你們倆正好一路打一個車,拼車得了,你要是到了江南還能追得上春天的腳後跟,千萬和春住。你注意我們現代白話語言已經很難精準的表達和自然這種親密的關聯性,注意這是一個親密的關聯性,自然怎麼變成人文,人文當中怎麼會有自然的景象,有時候必須調動古典的詩詞才能幫助完成我們更多的理解。

王觀寫的這首詞,不要做任何深入的解讀,只需告訴學生,曾經我們的先人跟自然是如此的親密,而我們現在往往只能寫一段景色,然後抒發我們的情感,天是瓦藍瓦藍的,麥苗綠油油的,看到眼前的景象內心非常激動,覺得應該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這個不是天人合一,這個沒有做到抒情、寫景、議論、說理完美的結合,嚴格來講其實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結合,他本來就是一體,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還有一種你非要說我必須得結合議論、寫景、抒情,就接下來看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你看到他什麼都沒說,但他什麼都說了,我們並不是在厚古薄今,而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必有他的可貴之處。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是個詩人,高手中的高手,我們怎麼樣進行深入細緻、春風化雨的思想政治工作,你寫一首詩,如果這首詩能流傳一千年,被人們反覆詠歎不能忘記,思政政治工作就做到家了。朱熹沒有捏著你的頭皮非得讓你把這首詩背下來,但是你覺得你缺不了這首詩,等你要講什麼道理的時候,還想讓人聽的很明白,還覺得你挺高雅不掉價,你就想起這首詩了,不能替代。裡面有典故嗎,沒有,道理講的深刻不深刻,很深刻,深刻的道理不一定講很多典故才能明白,關鍵在於運用的意象要很生動,所以一切深刻的理論都來自於對生活非常細緻入微的生動的觀察,把這個東西直接展示出來,就是在說道理。

如果說我們的理論,闡發的還不能讓人盡如人意的話,那說明我們對於生活的理解還不夠生動,甚至我們自己在生活的面前就沒有生動起來。其實朱熹類似這樣的詩還有很多,只是因為長期以來認為他是一個哲學家,長期以來被扣上理學家的帽子,覺得他好像受到了理學的束縛而不能抒發情感。其實恰恰相反,朱熹跟王陽明很像,做官也做得,寫詩也寫得,道理也講得,門牌也樹得,可以說是一個古今的完人,所以他被尊為聖人是一點不奇怪的事情,這些聖人都是最生動的人,這是一定要必須理解的一件事情,否則他的思想不會傳播這麼久遠,根本不可能。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

避開車馬喧,獨享身心安

《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一單元,選用了陶淵明的《飲酒》。我就在想,他題目明明是《飲酒》,為什麼是建設美麗中國呢?就是他飲完酒之後看到的是美麗中國,我們飲完酒之後啥都看不見了,為酒所昏昏然也。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不同的人格在經過酒的過濾之後呈現出的鏡像都是很不一樣的,陶淵明的《飲酒》折射出來的是什麼呢?雖然住在最繁華的大街上,但是卻聽不到任何車馬的喧鬧,你問我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切,因為我的心並不喧鬧,所以周圍的一切都是安靜(如滅)。你怎麼才能做到這點,因為你每天的生活是什麼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每天生活都是慢節奏的,而且在你們看來都是很無聊枯燥的,我採一點菊花把它當藥酒喝下,我站起來看看南山依然的巍然,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扛起鋤頭下地,到了晚上我再回到家裡接著喝酒,沒有酒的時候我就跟別人乞酒來喝,我們知道陶淵明寫了很多乞酒的詩,實在沒有酒我就在家裡看著草屋八九間。他是一種隨著自己的心性而生活的節奏,就是我是我的主人,雖然我很貧困,但是我內心很自由,也很舒適,他很享受這一切,所以他才能寫出這一切。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我看到山裡面雲霧繚繞,我看到飛鳥在自由的飛翔,我感覺這一切才是我的本來,我覺得這裡面肯定蘊含一個什麼理我說不出來,但是我已經感覺到了。所以在飲酒的詩裡面,詩人表達的是對一種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種享受,其實最高的生活境界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生活,來選擇。最美麗的中國其實就在最大的限度上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只不過陶淵明在1500多年以前,在他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了這個心願,其實這樣的心願歷朝歷代都會有。美麗中國不僅僅只是存在我們現在的心中,未來的心中,在古人的心中也存在著,只不過那個時候不叫中國,那個時候叫東晉或者別的什麼王朝的名字。

4

立身行事

《語文》八年級上冊:

借錦繡山川以言吾志

不管是愛國,親情友情還是自然人文,最終要落實的是不僅要立身還要會做事。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山川之美”,剛才我們引的那首《龜雖壽》是山川之美,但是我們都知道《龜雖壽》雖然寫了山川,其實重心還是在寫怎麼立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就是立身的根本。怎麼來做事呢,龔自珍的這首《己亥雜詩》,過去了這麼多年,今年也是己亥年,他是在託物言志。龔自珍出身望族,他的外公段玉裁,著名的文字學大家。他從小接受非常好的教育,考中進士之後,長期在朝廷做官。後來辭官不做,南下去南京,從事實際上是私學的教育活動。從北京去南京這一路上,他寫了很多詩,當時都寫在小紙條上,然後扔在一個袋子裡面,後來把它們都倒出來就是《己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還有這兩句,後來都用來形容人民教師了,其實最開始都跟人民教師沒關係,特別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後來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非得把我們人民教師都形容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兩句詩本來是形容愛情的,我愛你可以愛到蠟燭燒完為止,我愛你可以哀悼像春蠶吐盡最後一根絲。落紅不是無情物是說我雖然離開了北京,但是我的心是跟人民在一起的,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個說的是他到南京要做的是教育工作,雖然我作為紅色的花瓣已經落下來了,但是我化做春泥是要培護更多的紅花綻開。

所以我們說在中國的古典詩詞當中,孕育的思想資源、教育資源、情感資源,異乎尋常,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含蓄而蘊藉,總要說言外之意,總要說蘊外之志,所以當他講一個現象的時候,在那個現象背後,因為詩裡面用了一些典故,詩裡面用了多元化的意象,使得你要生髮很多聯想,由一個美的鏡像、意象,生髮出一個意義的延展,生髮出一段人生的故事,我覺得對於我們的語文課的教學,包括像思政課的教學這都是一個很巨大的啟發,就是這一堂課裡頭我要講一個故事,我要講一個人物,我要出現一個金句,我要留下一段思考這就夠了。

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孩子,孩子頭腦至少60%的部分是留給了玩耍,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現實,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一個人從小到大誰沒玩過?玩耍也是思政的教育過程。就看你玩什麼了,玩彈球也是玩,再說彈球裡面還體現你的運籌帷幄呢,你滾個鐵環,跳個繩還團隊協作呢,所以玩耍當中有真情,玩耍當中有思政,這一節課裡面容量太巨大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在想,真的就是講一個人物,講一段故事,出現一個金句然後留下一段思考,剩下的部分讓孩子們去玩耍吧,玩耍的時候引導他在玩耍的過程裡面可能會呈現這些。

我來的時候正好北師大也是畢業季,畢業季我們有很多規定動作,比如畢業典禮,學位授予儀式這都很重要,但是我們文學院的學生,他們其實沒在忙這些,他們知道學校的學工部門會忙這些,他們在非常忙碌的排話劇,他們在各種樓道里面,各種場合裡面排西方的話劇,排莎士比亞的話劇,排曹禺的話劇。我說你們這麼忙怎麼排話劇呢?他說我們不僅排了話劇我們還拍了我們文學院的新聞聯播,我們回頭要在畢業晚會上給你們看。學生想留給我們的,可能是我們自己主動去設計的時候不會去想到的,他們有他們的思想,他們有他們心目當中的那個思政,我們首先要想到思政的主導是老師,但是思政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想什麼,學生想要什麼,他們想自發的做什麼,我想這是問題的關鍵。

(本文根據康震教授在統編教材西部巡講甘肅臨夏站的主題講座《千古詩心,從心開始》整理而成,未經作者核對)

教師必讀!如何講好統編教材裡的詩詞?《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全面解讀

設計:王璐瑤(實習)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