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連環畫 民主 服裝 不完美媽媽 蒼蠅 讀書 滿族文化網 2019-09-15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我家離南五條北口的水站不遠,水站前人流聚集的熱鬧景象,好似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儘管自來水管直徑約有一寸粗,放水時亦水流如注,但架不住它要供幾百號甚至上千號人的日常用水,人們在此時常要排隊。再趕上有在旁邊兒洗菜洗衣服的主兒,您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所以各家各戶在那時都備有一個大水缸,還要預備一條扁擔和兩隻水桶。看到缸裡水不多了,就及時去挑兩挑水給滿上。街上也有專門挑擔送水的水工,同院孫奶奶家吃水就是由水工送上門,兩天一次,一次送3挑兒水,一挑兒水收3分錢。

自打各家各院的旱廁取消後,街上建起的沖水式廁所便呈現出賓客盈門的現象。特別是在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至上班上學前的高峰時段,廁所裡總是人滿為患。

南寬街那座距我家最近的廁所,男女廁僅各有四五個蹲位,因此常常“滿座”,以致廁所外總有扎堆“等座”的人。有內急實在等不了的,只好捨近求遠,多跑幾條衚衕去鄰近的廁所救急。而街坊四鄰就在這如廁和“等座”的過程中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侃起了大山,聊起了家常。現在看來,那也應該算是衚衕裡的“廁所文化”了。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我家離南五條北口的水站不遠,水站前人流聚集的熱鬧景象,好似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儘管自來水管直徑約有一寸粗,放水時亦水流如注,但架不住它要供幾百號甚至上千號人的日常用水,人們在此時常要排隊。再趕上有在旁邊兒洗菜洗衣服的主兒,您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所以各家各戶在那時都備有一個大水缸,還要預備一條扁擔和兩隻水桶。看到缸裡水不多了,就及時去挑兩挑水給滿上。街上也有專門挑擔送水的水工,同院孫奶奶家吃水就是由水工送上門,兩天一次,一次送3挑兒水,一挑兒水收3分錢。

自打各家各院的旱廁取消後,街上建起的沖水式廁所便呈現出賓客盈門的現象。特別是在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至上班上學前的高峰時段,廁所裡總是人滿為患。

南寬街那座距我家最近的廁所,男女廁僅各有四五個蹲位,因此常常“滿座”,以致廁所外總有扎堆“等座”的人。有內急實在等不了的,只好捨近求遠,多跑幾條衚衕去鄰近的廁所救急。而街坊四鄰就在這如廁和“等座”的過程中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侃起了大山,聊起了家常。現在看來,那也應該算是衚衕裡的“廁所文化”了。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雖說水衝式廁所要強於旱廁,但清潔隊抽糞車來的次數,卻遠遠趕不上週圍居民吐故出恭所做的奉獻。如是,夏季廁所裡的蒼蠅蛆蟲巨多,加上辣眼刺鼻的氨味兒,對如廁人的嗅覺和視覺真是個考驗。那些年無冬歷夏,不管風霜雪雨,你都得踏泥濘冒嚴寒去解手,那滋味兒回想起來也真夠受的。趕上廁所燈泡壞了,晚上摸黑或是帶上手電那是常事。大家知道,那時公廁裝的是木門,一到夏季受潮發漲拉不開推不開。我在北三條上廁所就趕上一回,那廁所門推了兩下都沒推開,只好改用腳使勁踹了一下,就聽砰的一聲,門是開了,剛要進去,卻見一位正要出來的鄰居大叔用手捂著額頭,手指縫隙處似有血跡。您說怎麼這麼寸!沒說的,撒完尿趕緊回家拿錢,帶大叔奔宣武醫院縫針去了……

提到醫院自然會說到槐柏樹的小醫院。可醫院雖小,兒科、內科、中醫、鍼灸都有設置,除了不能開刀縫針做手術,一般頭疼腦熱,跑肚拉稀等常見病,周圍居民圖近便都樂意去小醫院。住一條衚衕的任姨兒,是廣內醫院院部的兒科大夫,截長補短也會來小醫院坐診;住同院的蘭家大哥則在小醫院藥房任司藥。讓人從思想上就有種親近信任感。再趕上鬧病時想多歇個一天半天的假,大夫們一般也會給予照顧。

現如今,北京人吃早點,總感覺吃不出當年的正宗味道。也難怪,現在滿北京城經營早點的,還有幾個是咱北京的原住民呢!可當年槐柏樹街小食堂賣的早點就稱得上正宗。以致街坊四鄰想吃,都得起大早去排隊。那時的早點價格也親民,油餅8分錢、芝麻燒餅5分錢、大火燒6分錢。豆漿有白漿糖漿之分:白漿2分錢、糖漿5分錢。印象中,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常拿著鋼種鍋去小食堂打回滿滿一鍋的白漿。然後就等著母親給我們做她最拿手的燙麵紅糖炸糕和炸油餅,偶爾還會有炸排叉。那才叫趁著熱現炸現吃,味道噴香可口。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我家離南五條北口的水站不遠,水站前人流聚集的熱鬧景象,好似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儘管自來水管直徑約有一寸粗,放水時亦水流如注,但架不住它要供幾百號甚至上千號人的日常用水,人們在此時常要排隊。再趕上有在旁邊兒洗菜洗衣服的主兒,您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所以各家各戶在那時都備有一個大水缸,還要預備一條扁擔和兩隻水桶。看到缸裡水不多了,就及時去挑兩挑水給滿上。街上也有專門挑擔送水的水工,同院孫奶奶家吃水就是由水工送上門,兩天一次,一次送3挑兒水,一挑兒水收3分錢。

自打各家各院的旱廁取消後,街上建起的沖水式廁所便呈現出賓客盈門的現象。特別是在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至上班上學前的高峰時段,廁所裡總是人滿為患。

南寬街那座距我家最近的廁所,男女廁僅各有四五個蹲位,因此常常“滿座”,以致廁所外總有扎堆“等座”的人。有內急實在等不了的,只好捨近求遠,多跑幾條衚衕去鄰近的廁所救急。而街坊四鄰就在這如廁和“等座”的過程中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侃起了大山,聊起了家常。現在看來,那也應該算是衚衕裡的“廁所文化”了。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雖說水衝式廁所要強於旱廁,但清潔隊抽糞車來的次數,卻遠遠趕不上週圍居民吐故出恭所做的奉獻。如是,夏季廁所裡的蒼蠅蛆蟲巨多,加上辣眼刺鼻的氨味兒,對如廁人的嗅覺和視覺真是個考驗。那些年無冬歷夏,不管風霜雪雨,你都得踏泥濘冒嚴寒去解手,那滋味兒回想起來也真夠受的。趕上廁所燈泡壞了,晚上摸黑或是帶上手電那是常事。大家知道,那時公廁裝的是木門,一到夏季受潮發漲拉不開推不開。我在北三條上廁所就趕上一回,那廁所門推了兩下都沒推開,只好改用腳使勁踹了一下,就聽砰的一聲,門是開了,剛要進去,卻見一位正要出來的鄰居大叔用手捂著額頭,手指縫隙處似有血跡。您說怎麼這麼寸!沒說的,撒完尿趕緊回家拿錢,帶大叔奔宣武醫院縫針去了……

提到醫院自然會說到槐柏樹的小醫院。可醫院雖小,兒科、內科、中醫、鍼灸都有設置,除了不能開刀縫針做手術,一般頭疼腦熱,跑肚拉稀等常見病,周圍居民圖近便都樂意去小醫院。住一條衚衕的任姨兒,是廣內醫院院部的兒科大夫,截長補短也會來小醫院坐診;住同院的蘭家大哥則在小醫院藥房任司藥。讓人從思想上就有種親近信任感。再趕上鬧病時想多歇個一天半天的假,大夫們一般也會給予照顧。

現如今,北京人吃早點,總感覺吃不出當年的正宗味道。也難怪,現在滿北京城經營早點的,還有幾個是咱北京的原住民呢!可當年槐柏樹街小食堂賣的早點就稱得上正宗。以致街坊四鄰想吃,都得起大早去排隊。那時的早點價格也親民,油餅8分錢、芝麻燒餅5分錢、大火燒6分錢。豆漿有白漿糖漿之分:白漿2分錢、糖漿5分錢。印象中,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常拿著鋼種鍋去小食堂打回滿滿一鍋的白漿。然後就等著母親給我們做她最拿手的燙麵紅糖炸糕和炸油餅,偶爾還會有炸排叉。那才叫趁著熱現炸現吃,味道噴香可口。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小食堂的位置緊挨副食店(注:筆者曾發專稿記述副食店)處在21條衚衕的中心,其正餐經營也不差。除供應米飯、炒菜及小涼菜外,雞蛋炒飯、素炒疙瘩、炒餅賣得最好。而那撐時候的大火燒(又稱牛舌餅)和零打的白酒也很受顧客青睞。在此就餐的除了附近街坊,還有不少出門在外的過客。如蹬三輪的“板爺”,趕馬車的“車把式”,拉客運三輪的車伕以及扛活的裝卸工等。而這些人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飯量大好喝酒。常見他們各自要上二三兩白乾兒,四五個大火燒,然後蹁腿坐在車上,或隨便蹲個地方,在那兒邊喝邊就著一塊豆腐乾或老鹹菜,甚至就著根兒辣椒,就把幾個大火燒給墊補了。

相比起來,當年槐柏樹街糧店比小食堂的人氣又旺多了。居民每月的定量口糧都指著她,三天兩頭的就往糧店跑。尤其到了每年秋季,糧店大門外隔十天半月就會有“大解放”卡車運來上百袋麻袋裝的白薯,一旦等糧店員工把地秤推到店外的曠場上時,就會被街坊四鄰圍個裡三層外三層。那可不是圖稀罕,而是因為憑著一斤糧票加一毛四分錢可買五斤白薯,這被大多糧食虧空的人家兒視為難得的找補時機,自然每次都會爭相搶購。而我所以對此記憶猶新,皆因在一次搶購白薯的擁擠當中,白薯未買到,還丟了10斤糧票。時值1961年的蕭瑟深秋,在那糧食當命的年代,10斤糧票的丟失,使母親在焦急與自責中落下了高血壓的病根。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我家離南五條北口的水站不遠,水站前人流聚集的熱鬧景象,好似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儘管自來水管直徑約有一寸粗,放水時亦水流如注,但架不住它要供幾百號甚至上千號人的日常用水,人們在此時常要排隊。再趕上有在旁邊兒洗菜洗衣服的主兒,您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所以各家各戶在那時都備有一個大水缸,還要預備一條扁擔和兩隻水桶。看到缸裡水不多了,就及時去挑兩挑水給滿上。街上也有專門挑擔送水的水工,同院孫奶奶家吃水就是由水工送上門,兩天一次,一次送3挑兒水,一挑兒水收3分錢。

自打各家各院的旱廁取消後,街上建起的沖水式廁所便呈現出賓客盈門的現象。特別是在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至上班上學前的高峰時段,廁所裡總是人滿為患。

南寬街那座距我家最近的廁所,男女廁僅各有四五個蹲位,因此常常“滿座”,以致廁所外總有扎堆“等座”的人。有內急實在等不了的,只好捨近求遠,多跑幾條衚衕去鄰近的廁所救急。而街坊四鄰就在這如廁和“等座”的過程中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侃起了大山,聊起了家常。現在看來,那也應該算是衚衕裡的“廁所文化”了。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雖說水衝式廁所要強於旱廁,但清潔隊抽糞車來的次數,卻遠遠趕不上週圍居民吐故出恭所做的奉獻。如是,夏季廁所裡的蒼蠅蛆蟲巨多,加上辣眼刺鼻的氨味兒,對如廁人的嗅覺和視覺真是個考驗。那些年無冬歷夏,不管風霜雪雨,你都得踏泥濘冒嚴寒去解手,那滋味兒回想起來也真夠受的。趕上廁所燈泡壞了,晚上摸黑或是帶上手電那是常事。大家知道,那時公廁裝的是木門,一到夏季受潮發漲拉不開推不開。我在北三條上廁所就趕上一回,那廁所門推了兩下都沒推開,只好改用腳使勁踹了一下,就聽砰的一聲,門是開了,剛要進去,卻見一位正要出來的鄰居大叔用手捂著額頭,手指縫隙處似有血跡。您說怎麼這麼寸!沒說的,撒完尿趕緊回家拿錢,帶大叔奔宣武醫院縫針去了……

提到醫院自然會說到槐柏樹的小醫院。可醫院雖小,兒科、內科、中醫、鍼灸都有設置,除了不能開刀縫針做手術,一般頭疼腦熱,跑肚拉稀等常見病,周圍居民圖近便都樂意去小醫院。住一條衚衕的任姨兒,是廣內醫院院部的兒科大夫,截長補短也會來小醫院坐診;住同院的蘭家大哥則在小醫院藥房任司藥。讓人從思想上就有種親近信任感。再趕上鬧病時想多歇個一天半天的假,大夫們一般也會給予照顧。

現如今,北京人吃早點,總感覺吃不出當年的正宗味道。也難怪,現在滿北京城經營早點的,還有幾個是咱北京的原住民呢!可當年槐柏樹街小食堂賣的早點就稱得上正宗。以致街坊四鄰想吃,都得起大早去排隊。那時的早點價格也親民,油餅8分錢、芝麻燒餅5分錢、大火燒6分錢。豆漿有白漿糖漿之分:白漿2分錢、糖漿5分錢。印象中,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常拿著鋼種鍋去小食堂打回滿滿一鍋的白漿。然後就等著母親給我們做她最拿手的燙麵紅糖炸糕和炸油餅,偶爾還會有炸排叉。那才叫趁著熱現炸現吃,味道噴香可口。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小食堂的位置緊挨副食店(注:筆者曾發專稿記述副食店)處在21條衚衕的中心,其正餐經營也不差。除供應米飯、炒菜及小涼菜外,雞蛋炒飯、素炒疙瘩、炒餅賣得最好。而那撐時候的大火燒(又稱牛舌餅)和零打的白酒也很受顧客青睞。在此就餐的除了附近街坊,還有不少出門在外的過客。如蹬三輪的“板爺”,趕馬車的“車把式”,拉客運三輪的車伕以及扛活的裝卸工等。而這些人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飯量大好喝酒。常見他們各自要上二三兩白乾兒,四五個大火燒,然後蹁腿坐在車上,或隨便蹲個地方,在那兒邊喝邊就著一塊豆腐乾或老鹹菜,甚至就著根兒辣椒,就把幾個大火燒給墊補了。

相比起來,當年槐柏樹街糧店比小食堂的人氣又旺多了。居民每月的定量口糧都指著她,三天兩頭的就往糧店跑。尤其到了每年秋季,糧店大門外隔十天半月就會有“大解放”卡車運來上百袋麻袋裝的白薯,一旦等糧店員工把地秤推到店外的曠場上時,就會被街坊四鄰圍個裡三層外三層。那可不是圖稀罕,而是因為憑著一斤糧票加一毛四分錢可買五斤白薯,這被大多糧食虧空的人家兒視為難得的找補時機,自然每次都會爭相搶購。而我所以對此記憶猶新,皆因在一次搶購白薯的擁擠當中,白薯未買到,還丟了10斤糧票。時值1961年的蕭瑟深秋,在那糧食當命的年代,10斤糧票的丟失,使母親在焦急與自責中落下了高血壓的病根。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提起當年的居委會,人們普遍印象也就是查個衛生、調解一下婆媳鄰里糾紛。但“文革”期間居委會的用房曾做過紅衛兵串聯接待站,開辦過街道“五七”工廠。而在1967年新年前後,當北京市政府為城區街道居委會統一配發了黑白電視機後,曾在居民中掀起空前的“收視熱”。記得每晚吃罷晚飯,衚衕裡的男女老少便會自發來到槐北居委會,等待收看“北京電視臺”(當年只有一家電視臺)的新聞及戲曲電影節目。但因放電視的屋子擠不下爭相收視的眾多人群,經常導致現場秩序失控。無奈之下,居委會只好印製了“電視票”,並採取預售票的辦法,以控制入場人數,維護收視秩序。電視票分為兩種,一種是成人票,5分錢一張;一種是學生票,二分錢一張。先到先買,售完為止。即使這樣,電視室仍常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景,而未買到票的人,亦不甘離去,便會扒在門外或窗臺上伸長脖子看蹭場。其癮頭之大,對於未親身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很難理解。

"

回顧在槐柏樹街衚衕中的生活,就不能不憶起與衚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槐柏樹街有21條衚衕,街南側由東向西為南頭條至南11條,街北側由東向西為北頭條至北10條。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南側的服務設施有:南頭條的物資回收公司廢品收購站(緊鄰宣武公園西門鐵柵欄外),門臉是三開間的平房。南二條屬交通要道,路東有一間面積不大的雜貨鋪。南五條北頭臨街位置由東向西呈凹字型建有公用傳呼電話站、民主水站(俗稱公用水管子)、槐柏樹街食堂(小食堂)、槐柏樹街副食店。南六條(原南寬街)在緊靠副食店的西門處,建有公共廁所。南六條至南八條的北頭是一片曠場,拔地而起的四五棵參天古槐以濃密的綠茵將其覆蓋。樹旁便是槐柏樹蔬菜售貨大棚和廣內菜站泵房。其間的南七條把口位置有一個別樣的門庭院落,門前懸掛著廣內醫院槐柏樹街門診部(小醫院)牌匾。南九條北頭有一處公廁,南頭是廣內香廠,廠區外成排的架子上常晾晒著綠色盤香。南十一條南頭則是槐柏樹街煤廠(煤鋪)。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街北側的服務設施有:北二條南頭臨街的槐北居委會。北三條南口是私營剃頭棚,剃頭師傅姓馮。旁邊有一處公廁。北四條南頭街面有一間牛羊肉部,衚衕里路西開有一傢俬人診所。北五條(原北寬街)南口東側的街面房屋,設有公用傳呼電話站和小百貨店。北七條北頭有個門臉是花生店。北八條南頭臨街是一家公立理髮館,理髮館前空地上建有民主水站。西側是小人書克朗棋店,店主因兼營烤白薯,官稱“白薯大爺”。小人書店旁邊還有一家專賣芝麻火燒的燒餅鋪。北十條南頭臨街高坡處就是槐柏樹街糧店。

就是這些看似零散無序,實則有機配套的服務設施,與附近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與便利。

當年小人書店對衚衕裡的孩子來說,似有一種魔力在吸引。那時小學半日制,下午在學習小組做完作業後,我和同學們便會結伴來到“白薯大爺”的“小人書店”看書或租書。書店約有十幾平方米,書架上陳列著數百本連環畫,一水兒的牛皮紙書皮,且有編號。牆上貼著圖書目錄,待報上書名或編號後即可交款取書。在店裡看,一分錢一本,租書是三分錢兩本。我們一般都是租回家看,為的是相互交換,一次能多看幾本。後來小夥伴們還時常到廣安門大街路北一家更大的“小人書店”看書,成了那裡的忠實讀者。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住在衚衕裡,鄰里間還真有一種“拆了牆是一家,不拆牆也是一家”的感覺。孫嬸兒李姨兒蘭大爺張大哥,不僅稱呼上透著近乎,進進出出也有著“接地氣兒”的踏實自在。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得不直面兩大短板:吃水與如廁。

原本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老營房派出所,有一間帶上下水的伙房和兩間男女廁所。院裡的三四戶人吃水做飯上廁所都很方便。但院裡的廁所屬於旱廁,每隔一兩天就要由清潔隊的掏糞工人肩背糞桶,手提糞勺來清理,既辛苦也不衛生。60年代末,環衛部門統一在街上建起了沖水式公廁,並隨之填埋了散落在各個院裡的旱廁。房管部門也協同跟進,將院裡的廁所和伙房翻建成了住房,並解決了幾家無房戶的困難。但這樣一來,吃水難、如廁難便成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常態。

由於平房院裡大多沒有上下水,因此人們吃水都要到街上的民主水站去打。據資料記載:過去人們的飲用水都是直接取自河水與井水。解放後,北京市政府於1950年開始建立“民主水站”,將甘甜衛生的自來水引入城內。水站設立在勞動人民聚居的地區,一處水站可供150戶以上的居民使用,居民自由取水,按人口計算水費。截至1957年,全市已建立1400多處民主水站。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我家離南五條北口的水站不遠,水站前人流聚集的熱鬧景象,好似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儘管自來水管直徑約有一寸粗,放水時亦水流如注,但架不住它要供幾百號甚至上千號人的日常用水,人們在此時常要排隊。再趕上有在旁邊兒洗菜洗衣服的主兒,您可以想象那個畫面。

所以各家各戶在那時都備有一個大水缸,還要預備一條扁擔和兩隻水桶。看到缸裡水不多了,就及時去挑兩挑水給滿上。街上也有專門挑擔送水的水工,同院孫奶奶家吃水就是由水工送上門,兩天一次,一次送3挑兒水,一挑兒水收3分錢。

自打各家各院的旱廁取消後,街上建起的沖水式廁所便呈現出賓客盈門的現象。特別是在每天早晨,人們起床後至上班上學前的高峰時段,廁所裡總是人滿為患。

南寬街那座距我家最近的廁所,男女廁僅各有四五個蹲位,因此常常“滿座”,以致廁所外總有扎堆“等座”的人。有內急實在等不了的,只好捨近求遠,多跑幾條衚衕去鄰近的廁所救急。而街坊四鄰就在這如廁和“等座”的過程中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侃起了大山,聊起了家常。現在看來,那也應該算是衚衕裡的“廁所文化”了。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雖說水衝式廁所要強於旱廁,但清潔隊抽糞車來的次數,卻遠遠趕不上週圍居民吐故出恭所做的奉獻。如是,夏季廁所裡的蒼蠅蛆蟲巨多,加上辣眼刺鼻的氨味兒,對如廁人的嗅覺和視覺真是個考驗。那些年無冬歷夏,不管風霜雪雨,你都得踏泥濘冒嚴寒去解手,那滋味兒回想起來也真夠受的。趕上廁所燈泡壞了,晚上摸黑或是帶上手電那是常事。大家知道,那時公廁裝的是木門,一到夏季受潮發漲拉不開推不開。我在北三條上廁所就趕上一回,那廁所門推了兩下都沒推開,只好改用腳使勁踹了一下,就聽砰的一聲,門是開了,剛要進去,卻見一位正要出來的鄰居大叔用手捂著額頭,手指縫隙處似有血跡。您說怎麼這麼寸!沒說的,撒完尿趕緊回家拿錢,帶大叔奔宣武醫院縫針去了……

提到醫院自然會說到槐柏樹的小醫院。可醫院雖小,兒科、內科、中醫、鍼灸都有設置,除了不能開刀縫針做手術,一般頭疼腦熱,跑肚拉稀等常見病,周圍居民圖近便都樂意去小醫院。住一條衚衕的任姨兒,是廣內醫院院部的兒科大夫,截長補短也會來小醫院坐診;住同院的蘭家大哥則在小醫院藥房任司藥。讓人從思想上就有種親近信任感。再趕上鬧病時想多歇個一天半天的假,大夫們一般也會給予照顧。

現如今,北京人吃早點,總感覺吃不出當年的正宗味道。也難怪,現在滿北京城經營早點的,還有幾個是咱北京的原住民呢!可當年槐柏樹街小食堂賣的早點就稱得上正宗。以致街坊四鄰想吃,都得起大早去排隊。那時的早點價格也親民,油餅8分錢、芝麻燒餅5分錢、大火燒6分錢。豆漿有白漿糖漿之分:白漿2分錢、糖漿5分錢。印象中,每到星期天休息,我常拿著鋼種鍋去小食堂打回滿滿一鍋的白漿。然後就等著母親給我們做她最拿手的燙麵紅糖炸糕和炸油餅,偶爾還會有炸排叉。那才叫趁著熱現炸現吃,味道噴香可口。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小食堂的位置緊挨副食店(注:筆者曾發專稿記述副食店)處在21條衚衕的中心,其正餐經營也不差。除供應米飯、炒菜及小涼菜外,雞蛋炒飯、素炒疙瘩、炒餅賣得最好。而那撐時候的大火燒(又稱牛舌餅)和零打的白酒也很受顧客青睞。在此就餐的除了附近街坊,還有不少出門在外的過客。如蹬三輪的“板爺”,趕馬車的“車把式”,拉客運三輪的車伕以及扛活的裝卸工等。而這些人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飯量大好喝酒。常見他們各自要上二三兩白乾兒,四五個大火燒,然後蹁腿坐在車上,或隨便蹲個地方,在那兒邊喝邊就著一塊豆腐乾或老鹹菜,甚至就著根兒辣椒,就把幾個大火燒給墊補了。

相比起來,當年槐柏樹街糧店比小食堂的人氣又旺多了。居民每月的定量口糧都指著她,三天兩頭的就往糧店跑。尤其到了每年秋季,糧店大門外隔十天半月就會有“大解放”卡車運來上百袋麻袋裝的白薯,一旦等糧店員工把地秤推到店外的曠場上時,就會被街坊四鄰圍個裡三層外三層。那可不是圖稀罕,而是因為憑著一斤糧票加一毛四分錢可買五斤白薯,這被大多糧食虧空的人家兒視為難得的找補時機,自然每次都會爭相搶購。而我所以對此記憶猶新,皆因在一次搶購白薯的擁擠當中,白薯未買到,還丟了10斤糧票。時值1961年的蕭瑟深秋,在那糧食當命的年代,10斤糧票的丟失,使母親在焦急與自責中落下了高血壓的病根。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提起當年的居委會,人們普遍印象也就是查個衛生、調解一下婆媳鄰里糾紛。但“文革”期間居委會的用房曾做過紅衛兵串聯接待站,開辦過街道“五七”工廠。而在1967年新年前後,當北京市政府為城區街道居委會統一配發了黑白電視機後,曾在居民中掀起空前的“收視熱”。記得每晚吃罷晚飯,衚衕裡的男女老少便會自發來到槐北居委會,等待收看“北京電視臺”(當年只有一家電視臺)的新聞及戲曲電影節目。但因放電視的屋子擠不下爭相收視的眾多人群,經常導致現場秩序失控。無奈之下,居委會只好印製了“電視票”,並採取預售票的辦法,以控制入場人數,維護收視秩序。電視票分為兩種,一種是成人票,5分錢一張;一種是學生票,二分錢一張。先到先買,售完為止。即使這樣,電視室仍常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景,而未買到票的人,亦不甘離去,便會扒在門外或窗臺上伸長脖子看蹭場。其癮頭之大,對於未親身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很難理解。

說說當年老北京槐柏樹衚衕中的生活

如今,槐柏樹街的21條衚衕及其上述服務設施早已隨著危房改造而消逝。衚衕裡的人們也在遷入槐柏樹南里北里社區的樓群后,過上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自在生活。當回首過往,憶起那曾經數十載的苦樂年華,你是否感受到了時代的腳步……

(畫:況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