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 | 大柳鎮王城堡臥龍廟

明清兩朝王城堡幾代先民用勤勞的汗水和智慧,不惜耗費巨資相繼建起如此既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又玲瓏別緻、古樸清雅的臥龍廟,實乃古涼州建築史上之一大壯舉!儘管因時代變遷,歷盡滄桑;又幾經天災人禍,焚燬大半,然遺蹟尚存。

王城堡臥龍廟位於武威城外東北鄉13公里處的大柳鎮王城村。清順治十四年(1657)《丁酉重刊涼鎮志》雲:“王成堡,城北三十六裡。”乾隆十四年(1749)《五涼全志》亦云:“王成堡,縣東北二十五里。”今里程碑記距城十三公里,屬涼州區大柳鎮。堡東臨白塔河,西依小沙河,北枕七家沙窩,邑人贊其形勝,謂為“二水環抱,一龍高臥”。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王城堡”不單指今之王城村,而是包括王城、湖沿、東社、西社四個自然村(當時稱大隊)。此四個村,昔年農田灌溉屬同一水系,且皆為井泉灌區,故邑人統稱為“王城堡”。今俗稱王城堡者,仍指四村。

“王城堡”之由來有二說:一說元末有位姓王名成的土醫卜居於茲,在堡子門前開一處藥坊,專為嬰幼兒種牛痘,人稱“種花匠”。其人行醫有年,略有積蓄,遂於明初與眾鄉紳共舉盛事,倡修臥龍廟。該廟早期建築——燈山閣、黑虎靈光殿,玉皇臺及無量殿等均為其時所建。後邑人遂稱此地為“王成堡”。另一說謂堡名出自古語。古人云:“王成者,方十里為成,五百人為旅”。“王成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此王成之“成”,即為城堡之“城”。古文中不乏用諧音字者,今“王城堡”之“城”與舊稱之“成”,亦類乎此。

王城堡舊有臥龍廟,名聞遐邇。斯廟規模宏大,造型壯美,殿閣嵯峨,雕樑畫棟,斗拱交錯,富麗堂皇。外有大、小山門,門前四株老白楊,高入雲表。內有道院、三官殿、五聖宮、財神宮、牛王宮、鬥姆殿、龍王殿、三教殿、娘娘殿及魁星閣等十餘座建築;東、西二湖水色清碧,綠柳繞堤,水上長廊風光無限。

涼州文化 | 大柳鎮王城堡臥龍廟

武威市老年書畫家、邑人楊新年繪圖

王城堡臥龍廟原為涼州東北鄉著名道教聖地,其建築形制尤堪垂範,“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者俱全。既有元明建築特色,又有清代園林佈置特點。建築結構沿用了元明時土築臺基、木質圓柱、開間、大梁、斗拱、屋頂、山牆、藻井構成之土木構架結構,亦採用了清代小青瓦及磚雕、石雕、木雕技藝相結合之建築風格。

今武威著名書畫家、原涼州區工會副主席楊新年先生為王城堡人,年逾八旬,憶早年所見,臥龍廟僅楹聯匾額即有300餘塊,匾文有“忠正文武”、“神武承天”、“正大光明”、“大義春秋”及“保我赤子”等。此偌大的古建築群,民國初期尚座落在今王城中學院內,今已零落無存矣。楊新年先生於1990年中秋題寫《維修魁星閣記》,言“魁星閣為王城堡臥龍廟古建築之一,該廟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因其格局佈勢狀似臥龍,故名之。”若言昔之臥龍廟狀,則“既難見其真容,更難窺其全豹”。蓋憾其原物不存,鉤考無據,空留遺恨也。

“瞻彼前修,有懿文德”。餘亦為王城堡人,馬齒徒增,學識弇陋。閒暇之際,惟沉迷於涼土史地輯佚,尤喜蒐集堡邑掌故舊聞,經年累月尋訪郡縣耆舊,凡有些許史料價值者,無不視為瑰寶,加以整理,以為快事!

楊老先生記憶力頗佳,尚能憶起少時印象中之臥龍廟概貌,借與餘聊天之際,眨眼間即勾勒出一幅完整清晰、立體感極強的臥龍廟全景草圖。賞圖之餘,興猶未盡。餘再三敦請,楊老先生遂不顧年邁,揮毫潑墨,重繪了一幅山水寫意圖,題名曰《王城堡臥龍廟全景平面圖》。

我們不妨按圖索驥,領略一下當年臥龍廟的動人丰采。

當諸位沿著魁星閣上的女牆,依次由東向西、再由西向北緩緩遊走俯視,一條首尾俱全的龐大的臥龍,便會赫然出現在你的眼前:那大山門兩旁的兩隻龍眼,彷彿笑迎著遠道而來的貴客;而你腳下所站立的魁星閣和西隅不遠處巍然兀立的燈山閣,恰是臥龍的兩隻翹角。再看大山門內那兩棵濃廕庇日的老槐樹和廊房後面高逾屋頂的一棵柏樹,一棵松樹,虯角龍髯、披拂鱗皴,多麼像飄起來的龍鬚;而緊鄰娘娘殿東隅那長長的水上走廊則像龍身一樣,倏然往北伸展開去。“龍脊”正中恰有一眼月牙形水洞與東、西兩湖相互貫通;而長長的龍尾巴就甩在玉皇臺上,臺西隅無量殿門前那棵離奇飛舞的老白楊樹,枝柯盤屈、低椏橫斜,猶如龍爪一般揮舞在半空中,好像要抓住天上的雲彩似的。若放眼望去,整條巨龍即靜靜地酣睡在東、西兩湖正中,全然不聞魁星閣、燈山閣上飄來的悠揚鐘聲和遠近傳來的喧嚷人聲……


涼州文化 | 大柳鎮王城堡臥龍廟

王城堡臥龍廟遺蹟——魁星閣

然時乖運蹇,民國十六年(1927)農曆四月二十三日一場大地震,王城堡臥龍廟與涼州眾多古建築物皆毀於一旦,面貌全非,殊為可惜。加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十年浩劫,更是雪上加霜,焚燬了許多遺存的名勝古蹟。天災加人禍,怎不令人扼腕嘆息!所以,考其王城堡臥龍廟已原貌不存,現僅剩魁星閣和玉皇臺上的古門樓子、無量殿及殿外已步入殘年的老白楊,還有原大山門內的那兩棵老槐樹及不遠處的老柏樹,仍孤零零的兀立在校園裡。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刻,清風明月相伴著它們,偶爾尚能聽到輕輕的“刷刷”聲,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它們昔年的無限風光和今日的心頭酸楚……

往事不堪回首。原貌既然不存,吾等且繼續照圖尋覓王城堡臥龍廟遺蹟。

當諸位來到王城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明代建廟時所植四株幹壯數圍、高可參天的老白楊樹。它們就像守衛宮廷的“帶刀侍衛”,數百年如一日地守衛著大、小山門,不敢有絲毫懈怠。穿過白楊樹,便是臥龍廟神祕莫測的所謂“三門”,即大山門一、小山門二。大山門兩側自然是小山門。若行至大山門前,會看到兩隻龍眼炯炯有神,目不轉睛地注視者前方……

所謂“山門”,意為寺院正面的樓門,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為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於山林之間,因此又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於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如茲堡之臥龍廟。山門通常有三個門,所以又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如在佛教寺廟的三門殿中,中間的門叫無相門,東西兩門分別叫空門和無作門。

倘若從東小山門而入,向右行走三五十步,便可登上聞名已久、至今保存完好的魁星閣。茲閣因年久失修,樓臺欲傾,岌岌可危。遂於1990年由當地政府出資,邑人襄助,重增宏麗。2011年12月,此魁星閣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緩緩走下魁星閣,便可看到一座坐北向南的大殿,所謂“過殿”也。此殿正中前對大山門,後對三教殿;緊鄰過殿右側有一座小殿,舊稱“道士經壇”,也就是道士唸經的地方。據邑人楊新年先生講述:昔年臥龍廟十餘座大殿裡(包括這座過殿)尚分別懸掛著“忠正文武”、“神武承天”、“正大光明”、“大義春秋”和“神光普照”等300餘塊匾額,多為州邑官宦、鄉賢文士所題詞。

從正門即大山門跨檻而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寬敞的院落,這裡是臥龍廟的前院。院內有兩株老槐樹,昔年即聳立在過殿門前,一左一右,像一雙形影不離的難兄難弟。這兩株老槐樹,至今仍然存活於世,相依為命;且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眼前有前後錯落有致的數間廊房。所謂廊房,一說廳堂周圍的房舍。此處廊房無疑為道士和勤雜人員的宿舍。

從廊房出來,一直向西,走到西南拐角處,有一座三層樓高的燈山閣,直插雲表。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涼州舊俗:燈山打醮,好生熱鬧。以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燈山閣內燈架上油燈,如繁星滿天。堡邑同宗老小,都要到燈山來烤旺火。先人有給燈山閣寫的對聯是:“天燈地燈燈對燈,人山人海人看人”。每逢正月十五日夜,各家各戶室內四處懸掛燈籠,那一天不論大人小孩都要進到廟裡,聚在燈山閣下一邊賞燈,一邊禱告企盼來年有一個好收成。

距燈山閣不遠處,便是龍王殿。殿內塑各持兵器、形態怪異的“四海龍王”。龍王,道教神祇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故稱“四海龍王”。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出了龍王殿往東南方向走幾步,便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三教殿了。因於內塑雙手合掌、盤膝而坐、手捻佛珠、打坐誦經、惟妙惟肖的“送子觀音、文昌帝君、真武祖師”三教神像,故稱“三教殿”。另一說“三教殿”是體現 “三教合一”(儒、釋、道)的典型殿閣,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考其王城堡三教殿與前一說較合,而非儒、釋、道的殿閣。

三教殿門前,也就是過殿後面,即為臥龍廟的中院。此院面積要比前院大許多,左右兩邊東為娘娘殿,西為五聖宮。宮殿門前原來也有兩株大樹,一株松樹,一株柏樹。今松樹已不知去向,柏樹猶在,高入雲霄。

娘娘殿中供奉著造型優美、氣韻生動的“眼光娘娘、耳宮娘娘、送子娘娘”,均為觀世音菩薩化身。民間對三位娘娘極為崇拜,化人間不可化之事,解人間不可解之難。祈者紜紜,如願以償。乾隆三年(1738)大殿正中尚懸掛著堡邑陳氏族人捐助的大匾,書“保我赤子”四個大字。惜其殿與匾皆毀於民國時的大地震。

娘娘殿對面是五聖宮,因廟內正殿祀奉北帝,南殿祀奉龍母、天后,北殿祀奉伏波、三界,故名“五聖宮”。每月農曆初一或十五,這裡香霧繚繞,遠近香客絡繹不絕。

臥龍廟內外原來有東、西兩湖,東湖在外,西湖在內。三教殿後面即是西湖,也是臥龍廟的後院,這裡佔地面積最大。

在西湖偏西隅的地方,有一座鬥姆殿。此殿座落在一個高約二三丈的土石臺基上,坐北向南,有三間房屋。鬥姆是道教所尊奉的一位與眾不同的神,在漢語裡,“鬥”的意思是北斗星,“姆”是母親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諸多星星的母親,所以她的地位很尊貴。宋元以來崇奉漸盛,尊為“先天鬥姆大聖元君”。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無尊”,簡稱“先天道姥”,又謂之“象道之母”。

鬥姆殿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形象鮮明、色調豔麗。鬥姆神誕之日,一說是六月二十日,一說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於道觀內鬥姆殿舉行祈嗣或延生道場,祈禱健康長壽,子孫平安。

沿著一段柳絮飄颺的西湖土築堤壩,繼續拾階而上,即可登上一座名叫“黑虎靈光殿”的地方。靈光殿,一說為神異的光輝。其二,比喻帝王或聖賢的德澤。其三,特指佛教良善的本性。其四,又比喻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

出了靈光殿,抬頭仰視可以看到一處古門樓子,繼續拾階而上,邁過古門樓的門檻,又是一處雅緻的四合院。院內上房是無量殿,殿前數十步之外,院子正中有一株老白楊樹;樹左右兩側分別是財神宮和牛王宮。若從遠處觀望,無量殿和財神、牛王二宮就像是建在半山腰裡。

先說財神宮。財神宮內供奉財神爺趙公明塑像,高達2.5米。他右手執金鞭,左手撫元寶,坐騎猛虎,形象逼真,氣度不凡。正殿樓兩邊還有兩個偏殿。靠東是東方朔的像,手捧蟠桃,喜笑顏開。靠西是軒轅黃帝和螺母娘娘的像。財神宮每年都有一次廟會。

牛王宮自然供奉著“牛神”。牛神崇拜由來已久,源於史前動物和圖騰信仰,後來演變為動物神。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六月初六、八月十五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和廟會。

出了財神宮和牛王宮,正前方便是無量殿連著玉皇臺、三官殿。這裡也是臥龍廟最高的地方,所謂“玉皇頂”也。玉皇臺是一夯築土臺,此臺高約8.米,南北寬40米,東西長120米,因位居臥龍廟最高處,故稱“玉皇臺”。

若從玉皇臺上向下俯視,眼底一片汪洋;抬眼遠望,便會欣賞到臥龍廟的全景了。鄙人記得臺下左側原來有一眼水井,少時讀書尚曾見過此井,並時常汲水打掃校園衛生。玉皇臺上主要有兩大廟宇,一為“無量殿”;一為“三官殿。”

所謂“無量殿”,因殿內主供盤膝端坐、披衣袒胸、神態自然的無量壽佛,故名。無量殿一般建築形制為“明七暗三”。從外面看,通面寬七閫,28.2米,通進深三問,16米,重簷,歇山頂,總高20.3米。正面每層前面七個拱洞門。簷下用磚雕刻椽、飛、斗拱等構件。從裡面看,為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用拱門洞聯絡,頂為穹窿。

前面提到無量殿外有棵老白楊樹,雖已風燭殘年,但至今仍存活於世。距老白楊樹不遠有一個小門洞,穿過門洞不禁令人豁然開朗,原來這裡就是平坦寬闊的玉皇臺。緊挨臺北土牆根有後來增建的一排平房,約十多間,現用於教師宿舍。自西向東行走百米許,就是吾等此行的最後一站,即巍然聳立在玉皇臺東北隅的——“三官殿”。此殿位於整個臥龍廟的最高處,天、地、水三官就在這裡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佐理人間凡事。

涼州文化 | 大柳鎮王城堡臥龍廟

王城堡臥龍廟遺蹟——玉皇臺、無量殿

“三官殿”,分別為天官、地臺、水官。傳說每當人們遭受困苦危難之時,可向三官祈禱,並遞上寫有本人姓名和心願的“三宮手書”,分為三份,一份置於山上,一份埋入土中,一份沒入水底,同時誠心祈禱、悔過,便可解除危難。可惜此三官殿不知毀於何時。

前面提到臥龍廟內外,原有水色如碧,湖柳繞堤的東、西二湖。因茲湖被一條長長的水上走廊一隔為二,左東右西,妙然天成。恰似臥龍長長的身軀,靜靜地酣睡在兩湖正中;而東、西兩湖的水源則靠長廊正中下面的一眼月牙形水洞相互貫通。語云:“龍以水生,水以龍興”。想來昔年玉皇臺,就是用挖湖時多餘的土夯築起來的。今“王城中學”校園內的操場依然是凹下去的一塊平地,無疑乃舊時西湖的湖底。

明清兩朝王城堡幾代先民用勤勞的汗水和智慧,不惜耗費巨資相繼建起如此既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又玲瓏別緻、古樸清雅的臥龍廟,實乃古涼州建築史上之一大壯舉!儘管因時代變遷,歷盡滄桑;又幾經天災人禍,焚燬大半,然遺蹟尚存。故鄙人亦有感於唐人柳宗元所謂“……佳境罕到,不書所作,使盛跡鬱堙,是貽林澗之媿,故志之。”

附:《維修魁星閣記》

魁星閣為王城堡臥龍廟古建築之一,始建於明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因其格局佈勢狀似臥龍,故名之。廟內松柏蒼天,疏密交陰,清泉噴溢,繞流其間。有關聖殿、三教殿、無量殿,以及鬥姆閣、魁星閣等諸多殿閣,規模宏偉,建築嵯峨,曲致參差。形天地山川之勝,佔一方風水之靈。

滄海桑田,代有興之。臥龍廟歷經六百餘年至今,其它殿閣物隨時逝,蕩然無存,唯獨魁星閣巍然聳立。閣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危在旦夕,有王城堡人士劉永懷、劉元年、劉國德、劉廷芳、楊勝德、楊永節、楊新年、張生基諸君發起,經市黨政領導市政協大力支持和關懷,組建了王城堡魁星閣維修委會,發也呼籲書三千餘份,得到當地父老鄉親及省內外本籍人士熱情支持,慷慨集資六萬六千餘元。其中武威市人民政府投資一萬元,大柳鄉政府投資兩千元,於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二日開工維修,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峻工,又於一九九七年王城四個村委會投資二千一百元,六月新修廟門,依期舊制,修葺一新,煥發昔日風采,傳於子孫後代,實乃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百代不朽之基業也。

馮天民撰文 楊新年書丹

王城堡魁星閣維修委員會立

涼州文化 | 大柳鎮王城堡臥龍廟

《維修魁星閣記》

作者簡介:陳有順,字仲達,原武威市涼州區發改局退休幹部。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研究員,隴右姓氏文化與譜牒研究學者。先後在《甘肅日報》《甘肅文史》《民主協商報》《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工人報》《武威日報》及《回族詩刊》等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散文、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及文史作品等300餘篇。

來源: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