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以道德代宗教的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以證悟覺知的佛家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和以重邏輯思辨的西方文化如同三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照亮著孜孜前行世人的心靈,引領著先民的腳步一直走到現在,而關於這三種文化的思慮及探索也一直未曾停止過。

尤其在近現代中國,當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了東方的大門,征服自然、追求物質的西方文明席捲中國時,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出路普遍表現出驚恐及擔憂。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梁漱溟進行了深入探尋及思考,提出了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吶喊。

梁漱溟晚年對佛教很有興趣。在一堆複雜拗口的概念中,他試圖為人類尋找一條更加持久的道路。梁漱溟早年崇佛,後來由佛入儒,晚年又著重對佛與儒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佛學的宇宙觀、人生觀是終極的真理,大多數人暫時不可能懂得它。佛教認為世上沒有彼此之分,萬物是一體的,這和人們的實際生活體驗相差太遠。佛家的精髓,好是好,但是隻有極個別的人能認識它。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以道德代宗教的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以證悟覺知的佛家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和以重邏輯思辨的西方文化如同三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照亮著孜孜前行世人的心靈,引領著先民的腳步一直走到現在,而關於這三種文化的思慮及探索也一直未曾停止過。

尤其在近現代中國,當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了東方的大門,征服自然、追求物質的西方文明席捲中國時,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出路普遍表現出驚恐及擔憂。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梁漱溟進行了深入探尋及思考,提出了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吶喊。

梁漱溟晚年對佛教很有興趣。在一堆複雜拗口的概念中,他試圖為人類尋找一條更加持久的道路。梁漱溟早年崇佛,後來由佛入儒,晚年又著重對佛與儒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佛學的宇宙觀、人生觀是終極的真理,大多數人暫時不可能懂得它。佛教認為世上沒有彼此之分,萬物是一體的,這和人們的實際生活體驗相差太遠。佛家的精髓,好是好,但是隻有極個別的人能認識它。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晚年梁漱溟

最接地氣的主張,梁漱溟認為就是儒家。“儒家從不離開人來說話,他這個立足點呢是人的立足點。說來說去總還歸結到人身上,不在其外。而佛家呢就相反,佛家是站在遠高於人的那個立場上,總是超開人來說話,可也並不歸結到人身上。”

他覺得再也沒有比儒學更積極、樂觀,同時也穩妥的思想了。儒學是一種生活的學問,而不是人生的學問,能夠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當。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學這一步正合適,佛學則太高了。

在他看來,西方文化向外用力過猛,忽略了向內和諧;印度文化應當為人類終極的走向,當前階段還不足以達到。而現階段而言,中國文化是最容易有所作為的。因此,在比較了中、西、印三種文化之後,梁漱溟得出了一個結論:未來人類文化的趨勢將是儒學代表的中國文化復興,並擴散轉變為世界文化。

這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邏輯。梁漱溟認為,人類的文明有三個階段:一是人與物的問題,二是人與人的問題,三是人與人自己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應該按照一二三的順序發展。但是到了中國卻偏偏出了岔子,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聖在第一階段就提前揭示出了人的理性,即人與人的問題。所以中國文化早熟,就像一個嬰兒的身體卻有著成年人的思維成熟,而身體上的幼稚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造成的。

從內涵來看,西方文明的長處在於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而東方文明以“反躬自省”為特色。他覺得東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早熟品,眼下雖然“西風壓倒東風”,但是在未來,終究是“東風引領西風”。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以道德代宗教的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以證悟覺知的佛家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和以重邏輯思辨的西方文化如同三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照亮著孜孜前行世人的心靈,引領著先民的腳步一直走到現在,而關於這三種文化的思慮及探索也一直未曾停止過。

尤其在近現代中國,當西方的堅船利炮叩開了東方的大門,征服自然、追求物質的西方文明席捲中國時,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出路普遍表現出驚恐及擔憂。正是基於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梁漱溟進行了深入探尋及思考,提出了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吶喊。

梁漱溟晚年對佛教很有興趣。在一堆複雜拗口的概念中,他試圖為人類尋找一條更加持久的道路。梁漱溟早年崇佛,後來由佛入儒,晚年又著重對佛與儒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佛學的宇宙觀、人生觀是終極的真理,大多數人暫時不可能懂得它。佛教認為世上沒有彼此之分,萬物是一體的,這和人們的實際生活體驗相差太遠。佛家的精髓,好是好,但是隻有極個別的人能認識它。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晚年梁漱溟

最接地氣的主張,梁漱溟認為就是儒家。“儒家從不離開人來說話,他這個立足點呢是人的立足點。說來說去總還歸結到人身上,不在其外。而佛家呢就相反,佛家是站在遠高於人的那個立場上,總是超開人來說話,可也並不歸結到人身上。”

他覺得再也沒有比儒學更積極、樂觀,同時也穩妥的思想了。儒學是一種生活的學問,而不是人生的學問,能夠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當。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學這一步正合適,佛學則太高了。

在他看來,西方文化向外用力過猛,忽略了向內和諧;印度文化應當為人類終極的走向,當前階段還不足以達到。而現階段而言,中國文化是最容易有所作為的。因此,在比較了中、西、印三種文化之後,梁漱溟得出了一個結論:未來人類文化的趨勢將是儒學代表的中國文化復興,並擴散轉變為世界文化。

這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邏輯。梁漱溟認為,人類的文明有三個階段:一是人與物的問題,二是人與人的問題,三是人與人自己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應該按照一二三的順序發展。但是到了中國卻偏偏出了岔子,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聖在第一階段就提前揭示出了人的理性,即人與人的問題。所以中國文化早熟,就像一個嬰兒的身體卻有著成年人的思維成熟,而身體上的幼稚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造成的。

從內涵來看,西方文明的長處在於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而東方文明以“反躬自省”為特色。他覺得東方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早熟品,眼下雖然“西風壓倒東風”,但是在未來,終究是“東風引領西風”。

幾十年前梁漱溟便預言:人類文化的未來趨勢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晚年的梁漱溟在打太極拳

生活在激盪的20世紀,梁漱溟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有獨特的解讀。他主張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將從“以身為主”的資本主義轉變為“以心為主”的社會主義;而中華文化正是“以心為主”的文化,所以其“可因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而得復興”。

梁漱溟反對將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割裂開來,很早就強調“即便是建設社會主義,也得標出‘中國特色’,才能在中國生根開花”。他認為,這條全新的中國道路既符合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又有中華文化作支撐。

《至道無餘蘊矣》記錄的是梁漱溟在近四十年前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思考,歲月流轉,他的主張和見識仍能如新風拂面帶給我們許多啟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