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感謝那些在精神上折磨你的人,他們像鏡子一樣讓你看到自己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樑冬|感謝那些在精神上折磨你的人,他們像鏡子一樣讓你看到自己

01

真正的“合一”是和而不同

之前講到,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腳所踩的地方以外有無限寬廣的大地,我們就可以走得更遠;如果我們知道在已知的知識以外有無限的知識,我們就會放心大膽地去開拓知識邊界。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我們先講“知大一”。

《齊物論》講“大塊噫氣”,《大學》《中庸》講“大道”。“大”本身就是一切,所以我們會發自內心地將我們尊重的人稱作“大大”。

要懂得“大一”不是幼兒園大班一班,也不是大學一年級,而是“大”這種道,它本身是一體的。萬物品類紛繁不同。但都是那一個大東西——“大塊”的不同側面。

我們未必要把世界統一成一個樣子,如果每個人有同樣的信仰,每個人都吃同樣的早餐……這不叫“世界大同”。

我理解的“世界大同”應該是相互彼此緊密聯繫、各自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相,事情有各自的因緣。

曾經我和一位朋友聊到“全球化”的問題。以前美國所設想的全球化,多少有種要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給別人,讓別人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的那種內在精神。

說得好聽一點兒叫作“己所欲施於人”,他們認為這樣的政治架構,這樣的文化表達就是好的,他們希望全世界人都跟他們一樣。

但是你看,今天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所提倡的全球化,並沒有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只需要我們聯繫在一起,你做你擅長的,我做我擅長的,你成為更好的你,我成為更好的我,君子合,互相配合,而不一定要同。

所以“大一”真正的意思是“合一”。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己所欲施於人”是一種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另一種善,兩者在境界上還是有略微不同的。

也許我不應該用這種不一樣的是非觀念來區別,但是語言嘛,總是很蒼白的,它只能夠略略地表達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世界應該朝著一個相互咬合、相互促進又相互剋制的邏輯去演化。彼此之間像榫卯結構一樣,它的縫對齊了,結構就穩了。

有些人是做鑰匙的,有些人是做鎖的。鑰匙插鎖,鎖包含鑰匙,然後一擰,鎖就打開了。

所以道家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陰符經》,《陰符經》就是說暗暗地符合,以建起陽而支起陰。

你看見了一把鑰匙,你就能想象得到在這個地球上有一坨鐵,鐵的肚子裡有些空格。這些空格的樣子,就跟鑰匙凸出來的地方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那坨鐵,沒有它肚子裡面的空格,這把鑰匙就沒用,這把鎖也沒用。

用木心先生的話來說:“鑰匙精美有樣子。”所以要懂得天地之間總是一個整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樑冬|感謝那些在精神上折磨你的人,他們像鏡子一樣讓你看到自己


02

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有利培養孩子獨立

很多人都有家庭矛盾,老公說“老婆不夠溫柔”,或者老婆說“老公情商不夠高”。

其實我觀察了一下,如果老公情商很高,那必然會有一個直愣愣的老婆;如果老婆情商很高,必然會有一個覺得自己信心滿滿的老公。其實這是陰陽互根,本為一體的結果。

如果老婆很聰明、很漂亮、很溫柔,怎麼能激發老公出去打拼的鬥志呢?他打拼的結果不就是要得到這樣一個人嗎?

所以,旺夫的女人在各方面必定都不會非常完美,但她一定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有時候甚至會讓老公不開心)——當老公膨脹的時候,她會恰當地給予提醒。

反過來父母也是一樣。我觀察到很多兒女長大後很有出息的家庭,大多是因為父母能力太弱,而且他們早早就知道自己能力弱,給不了孩子拼爹的可能,他們也承認這一點,並沒有裝。

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清楚地讓孩子知道這輩子別靠爹,爹自己都還在奮鬥呢。也別靠娘,你娘跟你爹智商差不多,能力也差不多。

於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不靠爹、不靠娘,唯有靠自己去闖。倒也能夠培養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所以我身邊很多本身能力很強的朋友,尤其是當媽的,她們會很巧妙地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兒女面前示弱。

因為一個弱勢的母親,會讓她的兒子產生一種“我要保護媽媽”的衝動,甚至爸爸敢欺負媽媽,兒子都要挺身而出。

所以你說這不是互相咬合、因弱而強嗎?但正是因為媽媽的示弱,所以讓兒子能夠綻放他的個性。

如果媽媽很強勢,有時候兒子就會容易陷入對強勢媽媽的依戀——反正這事兒有媽定,反抗也沒用,堅持想法,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都沒有意義。

更有甚者,老媽一個巴掌拍過來,嗓門一提高,兒子就想“唉,算了,我不要跟這個女人計較”。時間長了就不是計不計較的問題,而是慫了的問題。

一個人做成事情要有高人指路、貴人相助、小人監督。

沒有這三種人,一個人做不成事兒,這也是生態的一體性問題。

樑冬|感謝那些在精神上折磨你的人,他們像鏡子一樣讓你看到自己


03

看到萬物咬合,相互聯繫的那一面

我們看今天的中國,如果不是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人掙扎著,多生了幾個孩子,怎麼會有今天的主流消費人群七零後呢?

基本上來說,七零後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雖然有些人已經開始把能力和任務,有意或者無奈地交給八零後,但他們仍然是很重要的消費力量。

不相信的話,你看羅大佑的演唱會,你看那群中年大叔,他們對於門票到底是八百還是九百沒有那麼介意,因為他們消費得起。

如果有一天你看見周杰倫的歌迷,下面也是駝著背、花白頭髮的人,你就知道聽羅大佑、李宗盛和齊秦的朋友,已經成了更資深的中青年。

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當時多生出來的這些人,也就沒法構成今天中國強大消費力的一部分。所以從時間跨度上來說,當年的錯構成了今年的對。

很多年前,我和老吳在《冬吳相對論》裡討論過一個話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前的三十年(1949年~1979年)到底有什麼用?

最後發現有好幾個用。第一個用就是,由於那時大力發展重工業,所以為我們國家如今在鐵路、軍工這些領域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中國的臺灣地區、韓國,還有東南亞一些國家,他們早早地在消費領域發力,在短時間內過上了比較愜意的生活。但是重工業這一塊相比就落後一些。

重工業這種要艱苦樸素,需要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人才能幹出來的事業,還真得靠1949~1979年這三十年打下的基礎,才能夠做出今天的成就。

量子通信衛星也不是一天內就能突然冒出來的,也是經過幾代科學家不斷地累積發展出來的,這是第二大用處。

再比如,1949~1979年總體來說我國的消費能力不強,所以到1979年之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各種輕工業產品,比如容聲、科隆,甚至愛多VCD、小霸王學習機、步步高無繩電話……都是當年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一些公司生產出來的。

沒有小霸王、步步高,哪有今天的OPPO、vivo?這些都是從一個體系、一個團隊發展出來的。

所以,如果沒有前些年的苦,沒有前些年被壓抑的消費慾望,就不會有後面這些年巨大產能迅速轉化的價值,令中國企業迅速蓬勃發展。這是第三大用處。

“大一”,“大”是相互在時間和空間上咬合的過程,我們要看見“陽”而悟到“陰”(或者知道“陰”)。我們要在壞的地方看到好;在股市漲的時候看到跌;在股市陷入低潮的時候看到機會。

最近幾大藍籌,保險還有銀行這些公司,包括各個領域的龍頭企業,比如科大訊飛、海康威視、茅臺、海天味業、平安保險等公司。放在八個月或者一年以前,這些公司還處在很低的位置,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沒希望了,但當時就有一些“知其陰而得其陽”的人,買了大量籌碼,所以今天他們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回報。

“知大一”說的是不僅僅要看到萬物同齊的一面,更要看到萬物咬合、萬物聯繫的一面。

只有我們心裡有一個“大”的生態概念,才會對每個細節充滿它以外的可能性的洞察和理解,才能夠真正投入到一個豐富的生態當中。

對那些每天折磨你的人表示感謝吧,他之所以能在精神上折磨你,一定是他像一面鏡子一樣,讓你看到了你對自己最不滿的一面。

明白這一點,睡個好覺就變得沒那麼難了。甚至如果你今天真的睡不著,也可能是一個幫助你看內在的自己,所糾結的痛點的良好機會吧。

樑冬|感謝那些在精神上折磨你的人,他們像鏡子一樣讓你看到自己



當年的錯構成今天的對。

在你的經歷中有沒有,

當時覺得無法接受/承擔的,

今天忍不住感嘆“幸好”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