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曾於裡

時下,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親子類戶外真人秀《一路成長》在年輕人當中火了起來。

節目播出後,#徐錦江反差萌#、#徐錦江自我反省#等一再登上微博熱搜,徐錦江對兒子的依賴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知道”和你談談,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也像徐錦江一樣黏人,我們還會覺得“可愛”嗎?


"

文 | 曾於裡

時下,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親子類戶外真人秀《一路成長》在年輕人當中火了起來。

節目播出後,#徐錦江反差萌#、#徐錦江自我反省#等一再登上微博熱搜,徐錦江對兒子的依賴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知道”和你談談,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也像徐錦江一樣黏人,我們還會覺得“可愛”嗎?


如果父母像徐錦江一樣黏人,你會怎麼做?

徐錦江和妻子螞蟻姐 (IC photo/圖)

時下,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親子類戶外真人秀《一路成長》在年輕人當中火了起來。該節目堪稱成人版的“爸爸去哪兒”。五個剛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在年過半百的父親的陪伴下,一同探訪祖國祕境,同吃同住、共同勞動,觀察彼此成長。

節目邀請了五組嘉賓:演員吳剛和兒子吳羽卿,演員徐錦江和兒子徐菲,演員梁家輝和雙胞胎女兒樑穎晨、樑靜曦,歌手信和女兒小丸子,以及新生偶像李汶翰及其父親李劍。節目播出後,#徐錦江反差萌#、#徐錦江自我反省#等一再登上微博熱搜,徐錦江對兒子的依賴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也像徐錦江一樣黏人,我們還會覺得“可愛”嗎?

"黏人“的父母

徐錦江是知名反派演員,演過很多惡人,比如《鹿鼎記》中的鰲拜、《倚天屠龍記》中的謝遜、《仙劍奇俠傳》中的拜月教主、《射鵰英雄傳》中的歐陽鋒,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不近人情、凶神惡煞。在節目中,兒子徐菲用四個詞來形容徐錦江,總結得非常精闢到位,那就是:反差、嚴厲、婆媽、健忘。


反差在於,真實的徐錦江是一個敏感細膩、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感傷落淚、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大齡寶寶”。當妻兒偷偷出門,他自己做早餐很生疏還有點茫然,準備食材的時候多次忘關冰箱門;把雞蛋放進煮蛋器,過了一陣兒才發現沒插電;不太懂外賣是什麼流程,得靠兒子訂餐;搞不太明白電腦的操作,隨時有不明白的就給兒子打電話詢問求助……


徐錦江的嚴厲與婆媽是一體的,他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希望妻兒也去遵守。比如徐錦江不讓母子倆吃垃圾食品,他愛吃麵包,一家人就都得吃。徐錦江的妻子已經二十多年沒吃過這些東西了,而兒子徐菲十五歲才第一次吃慶豐包子。


徐錦江對兒子還有一套嚴格的“家規”。早上起來兒子要給老爸請安:道聲早上好、握手、臉頰對一下;出門要先知會老爸一聲;不許外宿在朋友家,晚上必須12點之前回家;孩子寫作文給他看,包括進組之後的感受,還有這次旅行的心情……如果兒子外出沒有報備,徐錦江就會來個“奪命連環call”。像先導片妻兒沒打招呼出門,幾個小時徐錦江給兒子打了至少七個電話。


像徐錦江如此黏人的父母,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很多子女也“苦不堪言”,因為黏人往往意味著對孩子的干涉與控制。但為什麼年輕觀眾對於徐錦江的黏人如此“寬容”?

"

文 | 曾於裡

時下,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親子類戶外真人秀《一路成長》在年輕人當中火了起來。

節目播出後,#徐錦江反差萌#、#徐錦江自我反省#等一再登上微博熱搜,徐錦江對兒子的依賴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知道”和你談談,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也像徐錦江一樣黏人,我們還會覺得“可愛”嗎?


如果父母像徐錦江一樣黏人,你會怎麼做?

徐錦江和妻子螞蟻姐 (IC photo/圖)

時下,某視頻網站推出的一檔親子類戶外真人秀《一路成長》在年輕人當中火了起來。該節目堪稱成人版的“爸爸去哪兒”。五個剛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在年過半百的父親的陪伴下,一同探訪祖國祕境,同吃同住、共同勞動,觀察彼此成長。

節目邀請了五組嘉賓:演員吳剛和兒子吳羽卿,演員徐錦江和兒子徐菲,演員梁家輝和雙胞胎女兒樑穎晨、樑靜曦,歌手信和女兒小丸子,以及新生偶像李汶翰及其父親李劍。節目播出後,#徐錦江反差萌#、#徐錦江自我反省#等一再登上微博熱搜,徐錦江對兒子的依賴也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也像徐錦江一樣黏人,我們還會覺得“可愛”嗎?

"黏人“的父母

徐錦江是知名反派演員,演過很多惡人,比如《鹿鼎記》中的鰲拜、《倚天屠龍記》中的謝遜、《仙劍奇俠傳》中的拜月教主、《射鵰英雄傳》中的歐陽鋒,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不近人情、凶神惡煞。在節目中,兒子徐菲用四個詞來形容徐錦江,總結得非常精闢到位,那就是:反差、嚴厲、婆媽、健忘。


反差在於,真實的徐錦江是一個敏感細膩、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感傷落淚、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大齡寶寶”。當妻兒偷偷出門,他自己做早餐很生疏還有點茫然,準備食材的時候多次忘關冰箱門;把雞蛋放進煮蛋器,過了一陣兒才發現沒插電;不太懂外賣是什麼流程,得靠兒子訂餐;搞不太明白電腦的操作,隨時有不明白的就給兒子打電話詢問求助……


徐錦江的嚴厲與婆媽是一體的,他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希望妻兒也去遵守。比如徐錦江不讓母子倆吃垃圾食品,他愛吃麵包,一家人就都得吃。徐錦江的妻子已經二十多年沒吃過這些東西了,而兒子徐菲十五歲才第一次吃慶豐包子。


徐錦江對兒子還有一套嚴格的“家規”。早上起來兒子要給老爸請安:道聲早上好、握手、臉頰對一下;出門要先知會老爸一聲;不許外宿在朋友家,晚上必須12點之前回家;孩子寫作文給他看,包括進組之後的感受,還有這次旅行的心情……如果兒子外出沒有報備,徐錦江就會來個“奪命連環call”。像先導片妻兒沒打招呼出門,幾個小時徐錦江給兒子打了至少七個電話。


像徐錦江如此黏人的父母,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很多子女也“苦不堪言”,因為黏人往往意味著對孩子的干涉與控制。但為什麼年輕觀眾對於徐錦江的黏人如此“寬容”?

如果父母像徐錦江一樣黏人,你會怎麼做?

徐錦江和徐菲 (IC photo/圖)

“黏人”背後的孤獨

觀眾看《小歡喜》中宋倩與英子,都發怵於宋倩的掌控欲,但互聯網上對於徐錦江的“黏人”,接受度大得多。


一方面,徐錦江解釋道,他的黏人是刻意為之,是故意要煩兒子。“我其實是故意地煩,我想他去多點關心我,多點陪伴我。其實我內心很孤獨,我會拒絕外面的一切。”“成年就意味著長大,長大就意味著離開你……我喜歡的是,但願人長久。珍惜眼前的一切,那是最幸福的。”說到這裡,徐錦江便哽咽了起來,眼眶含淚,又努力擠出微笑。


換句話說,從徐錦江身上,觀眾看到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的孤獨,他不愛社交,無法融入外界環境,希望兒子多關心自己。於是對兒子故意地“沒事找事”。


這也是俗話說的:老去的父母就像是我們的小孩。隨著年齡增長,父母的身體、心智都慢慢退化,會有更多孩子氣的一面;以前是我們依賴他們,老去的他們也越來越多依賴我們。


另外,徐錦江的黏人,與宋倩式的強行控制也有差別。像徐錦江細膩的心思總能接收到外界的愛意與善意,他無比珍視;並且他有強烈的自省能力,當他發現自己離開兒子啥也不會時,對著攝像頭自言自語自己“沒用”。


由此,觀眾也可以窺見徐錦江的良好“家風”:珍惜善意,懂得感恩,善於反省。這樣的家教下,兒子徐菲也是一個溫柔、有耐心、懂得尊重人的人。他對於父親徐錦江的黏人,表現出了極好的耐心,接受父親對自己的需要。

如果父母不那麼“懂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對於子女只有黏人和控制,卻少了徐錦江式的尊重與自我反省。也不是每一個子女都可以像徐菲這麼有耐心,更多的時候,面對父母的關心、嘮叨以及依賴,子女的態度是不耐煩和反感。


“煩”是因為不愛嗎?也不盡然。小津安二郎的傳世經典《東京物語》中,父母滿懷憧憬去東京看自己的子女,他們以為子女會很歡迎,可未曾料到,大兒子忙到沒時間帶他們去玩,二女兒把他們安排去住廉價旅館,偌大的東京二老無處安身……等到母親逝去,子女結束葬禮便匆匆回東京。小女兒對此非常不平,二兒媳婦勸慰她:“我像你這麼大時也這樣想。但是子女長大後,總會離開父母,會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存心不良才這樣的。大家都會以自己的生活為重。”


小津被認為是東方電影大師,深諳東方人的倫理和感情。這裡點出現代東方人的無意識觀念,即生命存在的意義是延續,家庭的繁衍比個體的幸福更重要。於是,成家立業後,我們總是傾其所有撫養子女,父母不再是我們生活的重心;而當子女成人時,我們即便再不捨,也只是目送他們的身影漸行漸遠,我們也不再是他們生活的重心……生命就是如此,周而復始地延續和傳承,既慈悲又不免殘酷。


所以,有作家這樣寫道,“父母親,對於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傢俱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徐錦江的兒子徐菲,可以說是為許多子女樹立了一個榜樣:“老”與“小”都照顧得面面俱到並不容易,但請對父母更耐心一點,也更勇敢地表達對父母的愛。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兼顧,也不必過於自責,這是生命繁衍生息的常態,盡力為之即可。


當然,東方式的父母總是習慣式地為孩子傾其一切,甚至也因此沒有了自己。但孩子總歸得成年,總有一天會遠走,過度依賴孩子既可能讓孩子感到沉重,自己也難免患得患失。所以,父母過於黏孩子,父母自個也需要檢討。


像《一路成年》中,吳剛的親子關係是比較健康的,也很值得效仿。吳剛與妻子都很愛兒子,他們夫妻倆也非常恩愛,兒子有時就像是“電燈泡”;夫妻倆有自己的生活與空間,他們不是將全部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也不需要從孩子身上獲取過多的情感需求,孩子就能更獨立、更自由、更舒展地成長。親密無間,又彼此獨立,這或許是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吧。


概而言之,對於黏人的父母,可以試著讓他們尋找新的興趣愛好或情感寄託,轉移對孩子的過分關注。但假若父母總是像“不懂事”的孩子,身為子女在能力範圍內,請多耐心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