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從那件事開始,Z的生活也進入了低谷,工作不順利,跟父母也開始鬧矛盾,她自責怨懟,為什麼明明是個理性的成年人,卻什麼事都處理不好?

Z的表現很反常,被自己的閨蜜和男友同時欺騙,5年的感情無法善終,怎麼會不恨,怎麼會如此冷靜?

她只是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了起來,藏不住的指向他人的恨都轉化成了對自己的責備,她堅持用理性武裝自己,但理性這個武器卻變成了傷害自己的凶器。

Z代表了比較典型的一類人,他們是向內攻擊型,這樣的人可能看起來脾氣不錯、善解人意,包容大度,但是對自己,他們做不到同樣的尺度。

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會對他人表露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壓抑情緒和需求導致的,情緒和需求找不到出口,鎖在自己的心裡,最後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困獸鬥。

“將軍知道”欄目收到的提問裡,也有這樣的讀者,明明是被對方傷害了,但他們卻不敢恨不敢表達。

他們甚至因為自己偶有討厭他人、討厭他人的情緒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善良不夠peace。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從那件事開始,Z的生活也進入了低谷,工作不順利,跟父母也開始鬧矛盾,她自責怨懟,為什麼明明是個理性的成年人,卻什麼事都處理不好?

Z的表現很反常,被自己的閨蜜和男友同時欺騙,5年的感情無法善終,怎麼會不恨,怎麼會如此冷靜?

她只是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了起來,藏不住的指向他人的恨都轉化成了對自己的責備,她堅持用理性武裝自己,但理性這個武器卻變成了傷害自己的凶器。

Z代表了比較典型的一類人,他們是向內攻擊型,這樣的人可能看起來脾氣不錯、善解人意,包容大度,但是對自己,他們做不到同樣的尺度。

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會對他人表露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壓抑情緒和需求導致的,情緒和需求找不到出口,鎖在自己的心裡,最後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困獸鬥。

“將軍知道”欄目收到的提問裡,也有這樣的讀者,明明是被對方傷害了,但他們卻不敢恨不敢表達。

他們甚至因為自己偶有討厭他人、討厭他人的情緒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善良不夠peace。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這不僅是性格原因,我們成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都不太允許我們表達負面情緒,尤其是指向他人的恨和討厭。

長大後,我們學會了世故和委婉,我們不說討厭不說恨,我們最多承認“不喜歡”。

但小孩子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不是我們的天性,人類的情緒其實都很直接,只是被壓抑住了。

我想起小時候,我跟父母提起過不喜歡一個鄰居家的小孩,因為每次一起玩,她都欺負我,弄壞了我的玩具也不道歉。

但是爸媽說,她不是故意的,要讓著她,你們還是要做好朋友,團結友愛。

那種最原始的討厭被父母拒絕了,那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被制止了,當我們習慣了只表達好的,不談壞的,這就成了我們潛意識要遵守的一種社會規則。

當然,長大之後再看父母的用心也沒錯,“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最愛講的道理之一,而凡事禮讓包容,確實也是很好的品質。

辯證的認知問題就會得到上面的結論,但情緒和認知總是兩碼事,認知說服不了情緒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那個欺負我的小孩,被我揍了。

這件事是我成長史中的一個汙點,小小年紀就那麼“凶殘”,我承認我錯了,打人不對。

但是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明白,因為情緒無法表達,被壓抑了,我只能在行為層面表達我的不滿和攻擊。

那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如果父母能允許孩子表達,接納他的情緒,合理化孩子的恨,也不讓孩子強求去做好朋友去原諒,那潛意識裡孩子會知道:

負面情緒也不是很糟糕,它不是要逃避的怪物,它是我們在某時某刻的一部分,就像快樂興奮一樣,它是中性的,會出現也會消失,它不是事兒。

而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負面情緒這個怪物,會一直藏在我們心裡,總想找到出口,既然不能指向他人,那就只好恨自己了。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從那件事開始,Z的生活也進入了低谷,工作不順利,跟父母也開始鬧矛盾,她自責怨懟,為什麼明明是個理性的成年人,卻什麼事都處理不好?

Z的表現很反常,被自己的閨蜜和男友同時欺騙,5年的感情無法善終,怎麼會不恨,怎麼會如此冷靜?

她只是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了起來,藏不住的指向他人的恨都轉化成了對自己的責備,她堅持用理性武裝自己,但理性這個武器卻變成了傷害自己的凶器。

Z代表了比較典型的一類人,他們是向內攻擊型,這樣的人可能看起來脾氣不錯、善解人意,包容大度,但是對自己,他們做不到同樣的尺度。

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會對他人表露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壓抑情緒和需求導致的,情緒和需求找不到出口,鎖在自己的心裡,最後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困獸鬥。

“將軍知道”欄目收到的提問裡,也有這樣的讀者,明明是被對方傷害了,但他們卻不敢恨不敢表達。

他們甚至因為自己偶有討厭他人、討厭他人的情緒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善良不夠peace。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這不僅是性格原因,我們成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都不太允許我們表達負面情緒,尤其是指向他人的恨和討厭。

長大後,我們學會了世故和委婉,我們不說討厭不說恨,我們最多承認“不喜歡”。

但小孩子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不是我們的天性,人類的情緒其實都很直接,只是被壓抑住了。

我想起小時候,我跟父母提起過不喜歡一個鄰居家的小孩,因為每次一起玩,她都欺負我,弄壞了我的玩具也不道歉。

但是爸媽說,她不是故意的,要讓著她,你們還是要做好朋友,團結友愛。

那種最原始的討厭被父母拒絕了,那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被制止了,當我們習慣了只表達好的,不談壞的,這就成了我們潛意識要遵守的一種社會規則。

當然,長大之後再看父母的用心也沒錯,“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最愛講的道理之一,而凡事禮讓包容,確實也是很好的品質。

辯證的認知問題就會得到上面的結論,但情緒和認知總是兩碼事,認知說服不了情緒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那個欺負我的小孩,被我揍了。

這件事是我成長史中的一個汙點,小小年紀就那麼“凶殘”,我承認我錯了,打人不對。

但是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明白,因為情緒無法表達,被壓抑了,我只能在行為層面表達我的不滿和攻擊。

那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如果父母能允許孩子表達,接納他的情緒,合理化孩子的恨,也不讓孩子強求去做好朋友去原諒,那潛意識裡孩子會知道:

負面情緒也不是很糟糕,它不是要逃避的怪物,它是我們在某時某刻的一部分,就像快樂興奮一樣,它是中性的,會出現也會消失,它不是事兒。

而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負面情緒這個怪物,會一直藏在我們心裡,總想找到出口,既然不能指向他人,那就只好恨自己了。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恨,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我倒覺得恨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它讓我們趨利避害。

我恨欺負我的鄰居小孩,這種恨提醒我離她遠一點,少挨欺負。

我恨給我帶來傷害的人,這種恨提醒我把時間精力多花在愛我的人身上,我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快樂的機會。

但你如果不讓我恨,我就要委屈自己的心意去跟討厭的人相處,讓自己長期陷入一種擰巴的狀態裡,不自洽,很痛苦,長期的自責,也會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和意志。

而恨這種情緒也會反彈,壓抑的越狠,破壞性越大

小時候的我承受不住,我揮起了拳頭,承受不了的成年人會怎麼樣呢?要麼自我崩潰,要麼加倍地報復他人。

說回來訪者Z吧,在我們的諮訪關係建立起信任之後,Z有放心表達情緒的端倪了。

她承認了對閨蜜和男友的怨恨,如釋重負之後,我記得她說過一句話,“把恨給了他們,把原諒給了自己,我現在輕鬆了很多”。

恨交出去,才能置換到愛,情緒不流動,凝固在心裡,它永遠不會自行消散。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從那件事開始,Z的生活也進入了低谷,工作不順利,跟父母也開始鬧矛盾,她自責怨懟,為什麼明明是個理性的成年人,卻什麼事都處理不好?

Z的表現很反常,被自己的閨蜜和男友同時欺騙,5年的感情無法善終,怎麼會不恨,怎麼會如此冷靜?

她只是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了起來,藏不住的指向他人的恨都轉化成了對自己的責備,她堅持用理性武裝自己,但理性這個武器卻變成了傷害自己的凶器。

Z代表了比較典型的一類人,他們是向內攻擊型,這樣的人可能看起來脾氣不錯、善解人意,包容大度,但是對自己,他們做不到同樣的尺度。

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會對他人表露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壓抑情緒和需求導致的,情緒和需求找不到出口,鎖在自己的心裡,最後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困獸鬥。

“將軍知道”欄目收到的提問裡,也有這樣的讀者,明明是被對方傷害了,但他們卻不敢恨不敢表達。

他們甚至因為自己偶有討厭他人、討厭他人的情緒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善良不夠peace。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這不僅是性格原因,我們成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都不太允許我們表達負面情緒,尤其是指向他人的恨和討厭。

長大後,我們學會了世故和委婉,我們不說討厭不說恨,我們最多承認“不喜歡”。

但小孩子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不是我們的天性,人類的情緒其實都很直接,只是被壓抑住了。

我想起小時候,我跟父母提起過不喜歡一個鄰居家的小孩,因為每次一起玩,她都欺負我,弄壞了我的玩具也不道歉。

但是爸媽說,她不是故意的,要讓著她,你們還是要做好朋友,團結友愛。

那種最原始的討厭被父母拒絕了,那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被制止了,當我們習慣了只表達好的,不談壞的,這就成了我們潛意識要遵守的一種社會規則。

當然,長大之後再看父母的用心也沒錯,“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最愛講的道理之一,而凡事禮讓包容,確實也是很好的品質。

辯證的認知問題就會得到上面的結論,但情緒和認知總是兩碼事,認知說服不了情緒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那個欺負我的小孩,被我揍了。

這件事是我成長史中的一個汙點,小小年紀就那麼“凶殘”,我承認我錯了,打人不對。

但是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明白,因為情緒無法表達,被壓抑了,我只能在行為層面表達我的不滿和攻擊。

那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如果父母能允許孩子表達,接納他的情緒,合理化孩子的恨,也不讓孩子強求去做好朋友去原諒,那潛意識裡孩子會知道:

負面情緒也不是很糟糕,它不是要逃避的怪物,它是我們在某時某刻的一部分,就像快樂興奮一樣,它是中性的,會出現也會消失,它不是事兒。

而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負面情緒這個怪物,會一直藏在我們心裡,總想找到出口,既然不能指向他人,那就只好恨自己了。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恨,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我倒覺得恨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它讓我們趨利避害。

我恨欺負我的鄰居小孩,這種恨提醒我離她遠一點,少挨欺負。

我恨給我帶來傷害的人,這種恨提醒我把時間精力多花在愛我的人身上,我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快樂的機會。

但你如果不讓我恨,我就要委屈自己的心意去跟討厭的人相處,讓自己長期陷入一種擰巴的狀態裡,不自洽,很痛苦,長期的自責,也會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和意志。

而恨這種情緒也會反彈,壓抑的越狠,破壞性越大

小時候的我承受不住,我揮起了拳頭,承受不了的成年人會怎麼樣呢?要麼自我崩潰,要麼加倍地報復他人。

說回來訪者Z吧,在我們的諮訪關係建立起信任之後,Z有放心表達情緒的端倪了。

她承認了對閨蜜和男友的怨恨,如釋重負之後,我記得她說過一句話,“把恨給了他們,把原諒給了自己,我現在輕鬆了很多”。

恨交出去,才能置換到愛,情緒不流動,凝固在心裡,它永遠不會自行消散。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五

至於這種恨會不會被髮酵擴大,會不會更直接的轉化成報復的行動呢?

其實不必過多擔心,如果你沒有人格缺陷,絕大多數人會在爆發的負面情緒後趨於平靜,這種平靜不是偽裝和防禦之下的平靜,它是情緒流動後的自然規律。

遇到開心的事,你會開心多久呢?一天一個月還是一年?

快樂是會淡化和消退的,因為每天會經歷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情緒的體驗,快樂也會流動,會被置換。

恨也是一樣的,所以不必感嘆快樂為何短暫,恨也未必會持久,只要你允許和接納自己的恨,它就可以被控制。

跟恨意長期纏鬥的人,不是因著恨太洶湧,而是自己在跟自己較勁,既想恨,又不敢恨,內心失衡比恨更可怕。

相反,那些接納了內心負面情緒的人,少了糾結的時間,才會集中力量去做該做的事情。

什麼是該做的事情?

我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個認知邏輯:歸根到底,恨落地到生活裡,無非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

但你控制不了別人啊,怎麼辦?

你可以控制自己,所以恨就成了一種動力,讓自己過得好,比你恨的人過得好,這就是該做的事。

承認自己是凡人,沒有絕對的理性,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份感性,保護自己,成就自己,會恨的人,其實更會愛。#恨自己#

"

上週收到了一位來訪者Z的郵件,她是我5年前做過的諮詢個案,持續1年多,因為她離開北京,所以只能結束諮詢。

這一次發郵件是告訴我她要結婚了,現在過得很幸福。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一

我對她的印象很深刻,或許因為她算得上我遇到的最擰巴的來訪者之一,而5年前,她以為自己再也遇不到幸福了。

Z當時有一個交往近5年的男友,感情很好,原計劃來年結婚,但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她始料未及,哀求了很久,男友都沒有回心轉意,給出的分手理由也很決絕,不愛了。

分手後沒多久,Z就發現男友有了新歡,這個所謂的新歡其實是自己的舊友,大學期間住上下鋪的好閨蜜。

從Z和男友談戀愛開始,閨蜜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個人經常一塊出去玩,閨蜜早就承諾過要做他們婚禮的伴娘。

可命運真愛開玩笑,伴娘要變新娘,新郎還是同一個。

閨蜜後來跟她講了真相,分手的半年前,閨蜜就跟男友有了情愫,兩個人無法自持,所以只能懇請她原諒。

Z跟我講述這一切的語氣特別像在講別人的故事,平靜又剋制,即便是偶爾夾雜了感慨,她也只是說造化弄人,再無多言。

如果真的能順利消化這段經歷,她是必然不會走進諮詢室的,當我問起她對男友和閨蜜的感覺,她說,“我不恨,我感激他們”。

感激什麼呢?

Z說是他們讓自己意識到世事無常,也幸好這一切發生在婚前,他們給自己上了一課。

不得不說,Z的表達很官方,充滿了防禦。

而至於恨,她不是不恨,她恨的是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從那件事開始,Z的生活也進入了低谷,工作不順利,跟父母也開始鬧矛盾,她自責怨懟,為什麼明明是個理性的成年人,卻什麼事都處理不好?

Z的表現很反常,被自己的閨蜜和男友同時欺騙,5年的感情無法善終,怎麼會不恨,怎麼會如此冷靜?

她只是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了起來,藏不住的指向他人的恨都轉化成了對自己的責備,她堅持用理性武裝自己,但理性這個武器卻變成了傷害自己的凶器。

Z代表了比較典型的一類人,他們是向內攻擊型,這樣的人可能看起來脾氣不錯、善解人意,包容大度,但是對自己,他們做不到同樣的尺度。

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他們也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會對他人表露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壓抑情緒和需求導致的,情緒和需求找不到出口,鎖在自己的心裡,最後成了自己跟自己的困獸鬥。

“將軍知道”欄目收到的提問裡,也有這樣的讀者,明明是被對方傷害了,但他們卻不敢恨不敢表達。

他們甚至因為自己偶有討厭他人、討厭他人的情緒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善良不夠peace。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這不僅是性格原因,我們成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環境,都不太允許我們表達負面情緒,尤其是指向他人的恨和討厭。

長大後,我們學會了世故和委婉,我們不說討厭不說恨,我們最多承認“不喜歡”。

但小孩子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不是我們的天性,人類的情緒其實都很直接,只是被壓抑住了。

我想起小時候,我跟父母提起過不喜歡一個鄰居家的小孩,因為每次一起玩,她都欺負我,弄壞了我的玩具也不道歉。

但是爸媽說,她不是故意的,要讓著她,你們還是要做好朋友,團結友愛。

那種最原始的討厭被父母拒絕了,那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被制止了,當我們習慣了只表達好的,不談壞的,這就成了我們潛意識要遵守的一種社會規則。

當然,長大之後再看父母的用心也沒錯,“以和為貴”是中國人最愛講的道理之一,而凡事禮讓包容,確實也是很好的品質。

辯證的認知問題就會得到上面的結論,但情緒和認知總是兩碼事,認知說服不了情緒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那個欺負我的小孩,被我揍了。

這件事是我成長史中的一個汙點,小小年紀就那麼“凶殘”,我承認我錯了,打人不對。

但是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才明白,因為情緒無法表達,被壓抑了,我只能在行為層面表達我的不滿和攻擊。

那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

如果父母能允許孩子表達,接納他的情緒,合理化孩子的恨,也不讓孩子強求去做好朋友去原諒,那潛意識裡孩子會知道:

負面情緒也不是很糟糕,它不是要逃避的怪物,它是我們在某時某刻的一部分,就像快樂興奮一樣,它是中性的,會出現也會消失,它不是事兒。

而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負面情緒這個怪物,會一直藏在我們心裡,總想找到出口,既然不能指向他人,那就只好恨自己了。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恨,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我倒覺得恨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它讓我們趨利避害。

我恨欺負我的鄰居小孩,這種恨提醒我離她遠一點,少挨欺負。

我恨給我帶來傷害的人,這種恨提醒我把時間精力多花在愛我的人身上,我能為自己爭取更多快樂的機會。

但你如果不讓我恨,我就要委屈自己的心意去跟討厭的人相處,讓自己長期陷入一種擰巴的狀態裡,不自洽,很痛苦,長期的自責,也會消磨一個人的自信和意志。

而恨這種情緒也會反彈,壓抑的越狠,破壞性越大

小時候的我承受不住,我揮起了拳頭,承受不了的成年人會怎麼樣呢?要麼自我崩潰,要麼加倍地報復他人。

說回來訪者Z吧,在我們的諮訪關係建立起信任之後,Z有放心表達情緒的端倪了。

她承認了對閨蜜和男友的怨恨,如釋重負之後,我記得她說過一句話,“把恨給了他們,把原諒給了自己,我現在輕鬆了很多”。

恨交出去,才能置換到愛,情緒不流動,凝固在心裡,它永遠不會自行消散。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 ​五

至於這種恨會不會被髮酵擴大,會不會更直接的轉化成報復的行動呢?

其實不必過多擔心,如果你沒有人格缺陷,絕大多數人會在爆發的負面情緒後趨於平靜,這種平靜不是偽裝和防禦之下的平靜,它是情緒流動後的自然規律。

遇到開心的事,你會開心多久呢?一天一個月還是一年?

快樂是會淡化和消退的,因為每天會經歷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情緒的體驗,快樂也會流動,會被置換。

恨也是一樣的,所以不必感嘆快樂為何短暫,恨也未必會持久,只要你允許和接納自己的恨,它就可以被控制。

跟恨意長期纏鬥的人,不是因著恨太洶湧,而是自己在跟自己較勁,既想恨,又不敢恨,內心失衡比恨更可怕。

相反,那些接納了內心負面情緒的人,少了糾結的時間,才會集中力量去做該做的事情。

什麼是該做的事情?

我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個認知邏輯:歸根到底,恨落地到生活裡,無非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

但你控制不了別人啊,怎麼辦?

你可以控制自己,所以恨就成了一種動力,讓自己過得好,比你恨的人過得好,這就是該做的事。

承認自己是凡人,沒有絕對的理性,但我們可以利用這份感性,保護自己,成就自己,會恨的人,其實更會愛。#恨自己#

“閨蜜搶走了我交往5年的男友,但我很感謝她”

​大將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諮詢經驗,微信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ID:staynormal),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正在熱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