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文殊 圓通速遞 楞嚴經 荊溪湛然 邊讀邊聊 2019-04-11

六根入圓通的法門,是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循本覺,由此解掉根、塵之結而證入圓通。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眼根見性雖洞然明徹,但只明前不明後,四個方位只能見到一半,怎麼能速獲圓通呢?”

阿那律陀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因旋見循元而獲得圓通。這個眼根入圓通的法門,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在於“四維虧一半”。眼根雖洞然徹視,但畢竟“後暗前明,左右旁觀三分之二”,所觀見的範圍不圓滿。如何以此不圓滿的眼根而證得圓通呢?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時才通嗅覺,出、入息轉換現前時,中間沒有交氣。如此出、入息支離,不能相互涉入,如何獲得圓通呢?"

周利槃特迦修習觀息法門,由反息循空而證得圓通。這個鼻根入圓通的法門,對於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在於“支離匪涉入”。出息、入息交接時,中間不出不入,且出息、入息相互支離,無法涉入。以此支離的鼻息,如何獲得完整的圓通呢?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舌根沒有味入就無所謂知味,因味入才能生出味覺明瞭。味塵消亡則味覺了知性也沒有了,如何能獲得圓通呢?”

憍梵缽提修習一味清淨心地法門,由還味旋知而證得圓通。這個舌根入圓通的法門,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在於“舌非入無端”。舌根必須與味塵相合,才能顯發知味性;如果無味塵,則知味性也不會顯發。因此,以時顯、時不顯的舌根知味性,如何能求得恆常的圓通呢?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身根知覺與所觸相同。合塵時,各各都不是圓覺觀;離塵時,天涯無量,即使冥中也不能知會,怎麼獲得圓通呢?”

畢陵伽婆蹉因足踩毒刺、思維身覺,由純覺遺身而證得圓通。這個身根入圓通的法門,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在於“身與所觸同”。

從合塵來看,“各非圓覺觀”。當身根和觸塵相合時,遇冷則冷,遇熱則熱,知覺隨所觸塵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所覺不是圓覺。

從離塵來看,“涯量不冥會”。當身根與觸塵遠離時,則身根知覺性不能顯現。

以這樣“合塵時有觸、離塵時無觸”的身根知覺性去修,如何能獲得圓通呢?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覺知意根夾雜狂思妄想,湛然覺了的體性終究無法見到。如果妄想不可脫離,如何獲得圓通呢?”

須菩提在母胎中就知道空寂,由旋法歸無而獲得圓通。這個意根而入圓通的法門,對於初發心者而言,難度在於“知根雜亂思”。即意根不清淨,總是夾雜著種種妄想。在這個妄念紛紛的情況下,如何能獲得圓通呢?


楞嚴經·卷六|文殊點評六根入圓通法門(18)

文殊菩薩對滅塵而入圓通法門的點評。

這裡文殊點評了除耳根之外的五根。對凡夫而言,六根功德中,眼、鼻、身三根具八百功能,為不圓滿之根。耳、舌、意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是功德圓滿之根。

而在三個圓滿根中,舌根要“因味”才能“生覺了”,舌根知味性不能恆常顯現,如何能求得恆常的圓通呢?意根之當機者須菩提生在母胎就知道空寂,這種沒有妄想雜念的根性也不是普通修行者具備的。耳根作為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選的修行圓通根,將在後面偈子中專門分析說明。

(當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