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50人劉潤: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成功的標配是······

新零售50人劉潤: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成功的標配是······

採訪整理:陳賦明,新零售商業評論欄目主編。

零售君說:

13年前,他寫的文章《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火爆整個中國互聯網;

6年前,他離開工作了近14年的微軟,開始追求個人夢想。他的一封離職信前後被閱讀了近百萬次;

3年前,他在“得到”開設專欄《5分鐘商學院》,2年時間裡,訂閱學員達到28萬人;

去年,他出版《新零售》一書,定義了新零售,梳理了新零售的三大核心邏輯。

他是《商業評論》雜誌的資深作者,從2014年開始先後發表了22篇專題文章和商業案例。

他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進化島,登頂非洲乞力馬紮羅。

他,就是劉潤,潤米諮詢董事長、互聯網轉型專家、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也是《商業評論》“新零售50人”成員。

作為創業者、商業觀察者和研究者,以及幫助傳統企業轉型的諮詢顧問,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創業方向的?他對新零售有怎樣獨到的理解?該怎麼理解“以消費者為中心”“數據驅動”?如果他是投資人,會選擇什麼樣的新零售企業?在他眼中,雷軍、侯毅、葉國富這些商界領袖厲害在哪裡?


諮詢行業被打回了原形

每一次重大的商業變革,肯定源於基礎要素的改變,比如蒸汽機、內燃機、鐵路、公路、互聯網等。基礎要素一旦變化,每行每業都會發生結構性變革,從而孕育出很多新的機會。

2013年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年份,你能感覺到身邊發生了很多變化。手機、App、移動互聯網、新的商業模式,都在暗地裡蓬勃發展,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崛起,如果不參與其中,感覺這一生就錯過了什麼。那麼,我的機會點在哪裡?

有一天,一位做保險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們找了一家全球前五大的諮詢公司做諮詢診斷,看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保險公司應該怎麼做到以客戶為中心。

那家諮詢公司進行了大量調研,最後給出的建議是,建立一個更大的呼叫中心。朋友想聽聽我對此事的看法。我當時一聽,就覺得諮詢公司的建議不靠譜,這跟移動互聯網時代離得太遠了。

跟他聊完後,我深有感觸,為什麼會這樣?諮詢行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就是一個手藝活。它把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和實踐變成知識庫,然後招募一群從MIT、斯坦福等名校畢業,掌握MECE法則、金字塔原理、七步諮詢法等方法論的年輕人,以知識庫加方法論進行復制,就變成了諮詢公司。

那麼,朋友的保險公司為什麼會遇到那種不靠譜的事情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世界的交易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諮詢公司積累的那些成功經驗和實踐就失效了。換句話說,在新的時代,諮詢公司被打回原形,它們需要從零開始,建立新的知識庫。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點,讓我能夠跟知名的諮詢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新零售50人劉潤: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成功的標配是······

這就是我在2013年離開微軟,追求個人夢想時,大體上框定的創業方向。在當年8月註冊成立潤米諮詢時,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

這是戰略層面的事情,面對時代變化時,每個行業都需要重新制定戰略。所以,我們的諮詢也叫戰略諮詢。從現在來看,我們當時切入這一點還是比較準確的。

新零售是商業底層邏輯上開出的一朵花

作為諮詢公司,我們首先要研究的問題是商業的底層邏輯。當理解了商業的底層邏輯,你就會發現新零售是這個底層邏輯上開出的一朵花。

我正在寫下一本書,暫定的書名叫去中心化,它也是商業底層邏輯上開出的一朵花。那麼,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就是交易結構。交易結構的改變和優化,孕育了新零售、新商業、新制造、新金融,等等。

其實我們在寫《新零售》一書時,並沒有對新零售做專門的研究,我們只是梳理了零售領域交易結構的變化,就有了這本書。

整個商業世界的交易結構只有一個前進方向,就是交易結構越來越優化,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假如一個產品的生產成本是1元,到消費者手上變成了50元,兩者的差額49元就是交易成本。

我們研究商業,不只研究這個產品怎麼用1元錢生產出來,更重要的是研究差額的49元是怎麼來的,能否減少。如果49元能變成30元,消費者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服務和體驗。這就是整個商業應該發展的方向。新零售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給新零售下的定義是,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怎麼更容易地降低交易成本,更容易地觸達消費者。由此,我們就可以判斷哪些企業做的是新零售,哪些不是。

比如,在線下門店安放一個智能試衣鏡,消費者站在鏡子前,可以看到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這樣,商家就不用在門店堆放所有庫存。這是不是新零售?當然是,因為它節省了庫存成本,增加了消費者體驗,交易成本因此降低。

但是,它是不是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新零售?那就值得探討了,也許還有更有效的方式,比如我能否站在自己家的電腦前面,通過攝像頭進行3D試衣,而不是跑到門店。所以,效率的優化是相對的,更高效率的零售一定勝過相對低效的零售,由此不斷往前跑。

豬能不能不被吃

以消費者為中心這句話,永遠是對的,因為在任何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就是零售的本質。但是,零售也永遠是要追求更高的效率。所謂更高的效率,就是讓消費者以更便宜的價格、更快的物流,買到更好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零售,才真正是以消費者為中心

你把1元成本的產品以50元賣給消費者,這叫以消費者為中心嗎?當消費者利益跟你的利益衝突時,你是保護消費者還是保護自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網上流傳一個笑話,說有個農夫養了一隻豬,有一天他對豬說,今天晚上你打算怎麼被吃,紅燒、清蒸,還是做成豬頭肉?我尊重你的意見。那個豬說,我的意見是能不能不吃我。農夫說,你跑題了,我們討論的是被吃的問題。

農夫覺得討論被吃的問題,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其實不是,豬不想被吃,這才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應該考慮的問題。今天,很多企業在做新零售,在講以消費者為中心時,心裡有個大前提,就是我什麼都願意做,但是別動我的既得利益。這就像那個農夫說的,能不能不吃我這件事免談。

新零售50人劉潤: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成功的標配是······

可是,我們今天做新零售,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就是要動既得利益,這樣才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讓消費者用上更好的東西。所以,企業做新零售,要轉型,首先得把過去的既得利益清零,重新思考整個交易結構

以消費者為中心是永遠不變的,而技術手段是在不斷進步的,比如大數據。大數據有機會通過預先把東西放在你家門口這樣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舉例來說,阿里的天貓小店就是很有意思的嘗試。我們知道,便利店一般有兩種業態,一種是連鎖便利店,一種是夫妻老婆店。相比前者,後者往往不懂經營,效率低下。

我們假設連鎖便利店的總庫有7,000個SKU,每個門店優選700個,做到了千店千面。再假設某個門店所在的社區對狗糧的需求很大,但是,由於總庫7,000個SKU裡面從來沒有過狗糧,所以,這個門店永遠也不會想到賣狗糧。

天貓平臺上可能有7,000萬個SKU,很多人都在天貓上買過東西。天貓就可以用天貓小店周邊3公里內住戶的網購數據來武裝小店,幫它選品、供貨。

零售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週轉率

1元錢進貨,1年才把貨品賣出去,這1元錢1年只能轉1次。如果1元錢進貨,1個月就把貨品賣出去,這1元錢可以再去進貨,1年可以轉12次。

這樣,效率就極大提升,資產收益率也極大提升。所以,通過大數據選擇最合適的商品來幫助夫妻老婆店,小店的效率就會遠遠高於連鎖便利店。

所以,以消費者為中心是本,它應該是我們推動新零售的動力。既要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又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這才是真正的以消費者為中心。而大數據是推動新零售的工具,但它也只是工具之一,因為還有其他的工具。

總之,商業世界的大方向永遠是交易成本不斷降低,商業效率不斷提升。所以,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新商業,就是更高效率的商業。

誰能優化交易結構,誰就值得投資

我是兩家基金的有限合夥人,所以我也參與了對一家新零售公司的投資。這家公司是做社區服裝零售的,是一個特別好的案例。我們上面說過,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所以,在任何維度上,只要有機會提高效率,就是新零售

新零售50人劉潤: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成功的標配是······

這家公司在社區裡銷售女裝,通過智能搭配推薦和跨界營銷,能做到很高的客戶轉化率,保持很低的庫存率,這就是效率的提升,必定會帶來交易成本的降低。它其實是建立了一種戰略勢能。

我作為自己公司的CEO和創始人,做的核心事情也是建立戰略勢能。什麼叫戰略勢能?就是我們團隊花同樣的努力,能比別人做得更好。如果勢能比別人小,就等於逼著團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可是,我們知道,以多勝少才是常態。

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勢能,做事情的效率要比別人高,這樣才能居高臨下輕鬆打敗別人。而有些企業在轉型的時候,是建立在低效的邏輯之上,試圖用看上去很美好的東西,比如智能試衣鏡,來勝過那些高效的企業。它們覺得自己已經在擁抱新零售了,但沒有在零售效率上做持續優化。

如果投資新零售企業有個標準的話,還是看基本的商業邏輯。49元的交易成本能不能降到30元?如果能,就是新零售,戰略勢能就高。所以,能把交易結構大幅優化的新零售企業,都是值得投資的企業。

雷軍、侯毅、葉國富,他們厲害在哪裡

我在寫《互聯網+:小米案例版》的時候,跟雷軍交流過,後來又跟他單獨聊過新零售話題。我發現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他能看透商業邏輯和商業機會有非常強大的戰略思考和佈局能力

他當初為什麼做小米,就是因為看到蘋果利用手機、App、用戶等建立了一個生態,而安卓體系裡面還沒有這樣的生態。雷軍的這種能力怎麼養成的?我研究了一下,發現他在中學的時候,獲得過圍棋大賽的冠軍。所以後來,我讓我兒子也去學圍棋了。

跟侯毅先生也有過交流,他給我的感受是,很淡定,思維沒有邊界,沒有框架。他在傳統行業幹過,也在互聯網行業幹過,最後做了一個互聯網+線下的商業模式。

儘管他的歲數不小了,但思維非常開闊。現在,他仍在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像盒馬小站、F2、盒馬菜市,等等。不斷嘗試新東西,是做新零售、新商業的人特別重要的特質。

我跟名創優品的葉國富非常熟,他性格特徵鮮明,很有攻擊性。但是,他的商業思維極其縝密。我們認為他在玩一個三個球的遊戲,掉一個球,就會全盤皆輸,這是隻有高智商的人才能玩。

什麼意思?名創優品需要有足夠的門店體量,才能跟OEM廠商談產品價格;產品的性價比只有足夠好,才會刺激更多消費者購買;有了更多消費者,才會有合作伙伴願意來開店。這三個球,先拋哪個?他選擇在短期之內迅速開出1,100家店,以此來推動整個遊戲。

其實,他們三個人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樣的。在這個時代,靠努力來成功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對商業本身具有極其清晰的思考,同時擁有非常有勢能的打法,這樣才有機會獲得巨大的成功

-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