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在經緯中國10週年的慶典上,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展開了深度討論,其中有一個問答我印象很深。

張鵬問:“這麼多年積累下來,這些優秀的創業者最後被你們印證,不管你看對、看錯,然後最終成功了。如果你現在覆盤,他們身上核心的那一點點氣質會是什麼東西?”

張穎的回答是:“如果你去發現那些頂級的創始人,試圖總結一些共性的話,首先我覺得就是心胸,渴望去贏的決心,固執但是又變通的思考。其次,要有人格魅力,能夠讓自己的團隊持續提升。最後一點,我比較有信心,我們每次見他們頻率如果是一兩個月,你會發現他們持續在提升。舉個例子,楊浩湧、何小鵬、米雯娟等這些人,當你以一定頻率跟他們接觸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他們在吸收資本、業績的支持,整個市場給他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自己快速提升,這個非常非常明顯。”

不由想起了小米剛創業幾年的時候業界對雷軍的評價,關鍵字也是“成長”,同樣是“幾個月不見,雷軍就迭代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我一直很好奇,這些所謂的“成長”、“迭代”的特質,為什麼在不同人的身上會如此不同,他究竟由什麼所驅動的?

直到最近我讀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我想我可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德韋克教授認為思維模式對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成長曆程,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她把人的思維模式劃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天賦只是起點,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學習來培養和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我從網上找到了一張表格,清晰的梳理了作者對兩種思維模式的分析。

"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在經緯中國10週年的慶典上,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展開了深度討論,其中有一個問答我印象很深。

張鵬問:“這麼多年積累下來,這些優秀的創業者最後被你們印證,不管你看對、看錯,然後最終成功了。如果你現在覆盤,他們身上核心的那一點點氣質會是什麼東西?”

張穎的回答是:“如果你去發現那些頂級的創始人,試圖總結一些共性的話,首先我覺得就是心胸,渴望去贏的決心,固執但是又變通的思考。其次,要有人格魅力,能夠讓自己的團隊持續提升。最後一點,我比較有信心,我們每次見他們頻率如果是一兩個月,你會發現他們持續在提升。舉個例子,楊浩湧、何小鵬、米雯娟等這些人,當你以一定頻率跟他們接觸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他們在吸收資本、業績的支持,整個市場給他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自己快速提升,這個非常非常明顯。”

不由想起了小米剛創業幾年的時候業界對雷軍的評價,關鍵字也是“成長”,同樣是“幾個月不見,雷軍就迭代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我一直很好奇,這些所謂的“成長”、“迭代”的特質,為什麼在不同人的身上會如此不同,他究竟由什麼所驅動的?

直到最近我讀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我想我可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德韋克教授認為思維模式對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成長曆程,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她把人的思維模式劃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天賦只是起點,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學習來培養和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我從網上找到了一張表格,清晰的梳理了作者對兩種思維模式的分析。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我覺得這張表格外殘酷,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這張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別往右面看,我說的是左邊“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欄)。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事情的結果和別人的評價,來自對自己天賦和能力的證明。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自持續的學習和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一次考試沒考好、一場比賽失利、一次創業失敗、一次被拒絕,都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不具有這方面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從失敗中學習並糾正自己,相反,他們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到沒有天賦或者歸罪到別人,他們更關心如何修復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意面對挑戰。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沒有盡最大努力或者自己沒有成長,才意味著失敗。挫折和挑戰,會被看做是提高的機會;質疑和反對,會被看做是難得的反思角度。這些都可以幫助自己不斷改善和進步。

正因為此,“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在遇到各種情況下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下圖所示:


"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在經緯中國10週年的慶典上,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展開了深度討論,其中有一個問答我印象很深。

張鵬問:“這麼多年積累下來,這些優秀的創業者最後被你們印證,不管你看對、看錯,然後最終成功了。如果你現在覆盤,他們身上核心的那一點點氣質會是什麼東西?”

張穎的回答是:“如果你去發現那些頂級的創始人,試圖總結一些共性的話,首先我覺得就是心胸,渴望去贏的決心,固執但是又變通的思考。其次,要有人格魅力,能夠讓自己的團隊持續提升。最後一點,我比較有信心,我們每次見他們頻率如果是一兩個月,你會發現他們持續在提升。舉個例子,楊浩湧、何小鵬、米雯娟等這些人,當你以一定頻率跟他們接觸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他們在吸收資本、業績的支持,整個市場給他們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自己快速提升,這個非常非常明顯。”

不由想起了小米剛創業幾年的時候業界對雷軍的評價,關鍵字也是“成長”,同樣是“幾個月不見,雷軍就迭代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我一直很好奇,這些所謂的“成長”、“迭代”的特質,為什麼在不同人的身上會如此不同,他究竟由什麼所驅動的?

直到最近我讀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我想我可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德韋克教授認為思維模式對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成長曆程,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她把人的思維模式劃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聰明才智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認為,天賦只是起點,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學習來培養和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我從網上找到了一張表格,清晰的梳理了作者對兩種思維模式的分析。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我覺得這張表格外殘酷,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從這張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別往右面看,我說的是左邊“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欄)。

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事情的結果和別人的評價,來自對自己天賦和能力的證明。而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成功來源於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自持續的學習和提高。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一次考試沒考好、一場比賽失利、一次創業失敗、一次被拒絕,都意味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不具有這方面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從失敗中學習並糾正自己,相反,他們會將失敗的原因歸咎到沒有天賦或者歸罪到別人,他們更關心如何修復自己的自尊心,不願意面對挑戰。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沒有盡最大努力或者自己沒有成長,才意味著失敗。挫折和挑戰,會被看做是提高的機會;質疑和反對,會被看做是難得的反思角度。這些都可以幫助自己不斷改善和進步。

正因為此,“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在遇到各種情況下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下圖所示:


人和人是怎麼變得不一樣的

圖片來源: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

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著每個當下面對不同情況的選擇。就像投資的複利一樣,隨著時間的拉長,慢慢會造成越來越大的不同。想起一句話:“有些美好的東西乘以時間,才會真正成為傳奇”。

德韋克教授在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向我們介紹了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下,在體育、商業上導致的不同的結果。

德韋克認為冠軍的標誌就是在事情進展不那麼順利,表現得不夠好、情緒不太對的情況下,依然有取得勝利的能力。“ 勝利是秉性決定的,是一種當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而行時,依然能夠挖掘和尋找力量的能力 ”。

是的,我想體育迷們看到這裡一定想到了前天晚上一個打十個、吸粉無數的霸道總裁 C羅,也想到了半個月前一個打五個、讓不少人路轉粉的籃球皇帝詹姆斯。他們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天賦嗎?並不是。天賦可以幫助他們走上巔峰,但太多的天才很快就會泯然眾人。德韋克教授是這樣解釋的:“僅有專業技能或動力或許能讓我們取得暫時的成功,但無法幫助我們儘可能維持成功。而巔峰狀態的持續需要一種健康、積極、不斷進取的思維模式,一種不推崇智商或成功本身,而將關注點投放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態度上的長期的思考方法。”

C羅、詹姆斯、科比、納達爾、費德勒,都是這樣的成長型思維的傑出代表。

德韋克教授認為我們大多數人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綜合體,幸運的是,思維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

固定型思維在我們身上都或多或少會有。改變的第一步,是你需要 接受 觀察 那個阻止你進步的小人在哪裡。

以我為例,這些都曾經或依然在我的身上:

  • 怕別人挑代碼的毛病不願意把代碼放到 Github 上
  • 怕丟面子不願意提問
  • 爭論的最終變成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不是一起努力找到什麼是正確的
  • 公眾號文章選題經常寫自己最熟悉和得心應手的話題
  • 做業務有一些成績後就開始墨守成規
  • 有時候和別人介紹做的好的事情的時候會說 “我” 而不是 “我們”(巴菲特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從來說的都是“Charlie and I”)

第二步是 “命名”:給這個小人起個名字,抽離出來旁觀他,逐漸將他與自己分離。然後 教育 和自己分開的這個小人,幫助他變成“成長型”人格。

有趣的是,達里奧在《原則》裡面教給我們的是同樣的方法。達里奧認為人生的終極任務是進化,但自我進化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它有非常多的障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 Ego(自我)。怎麼辦呢?

想象一下自己有兩個角色。其中一個角色(孟巖A)負責設定自我進化的目標、監督執行的過程,而具體的決定和選擇是由執行角色(孟巖B)來完成的。當“孟巖A”發現“孟巖B”開始自我保護了,“孟巖A” 可以清醒的指出問題並阻止“孟巖B”。

比如,當 “孟巖B” 聽到別人挑戰自己買某隻股票的邏輯,第一反應是和那人爭論,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理由。此時,時刻 Watching (見頭圖)著的 “孟巖A” 應該馬上站出來提醒:嘿,哥們兒,認真聽聽別人怎麼說吧,別隻顧著證明自己 NB,說不定這會避免損失很大一筆錢。

當你習慣於站在第三方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很多事情會豁然開朗。

雖然這篇文章已經很長了,如果你有時間,我還是建議你讀一下“閱讀原文”中的文章。這是我最近剛好看到的一篇《中國慈善家》對神童邵亦波的採訪。邵亦波在採訪中描述了當年對“第一名”的焦慮,以及現在對“進步”的專注。

15年過去,邵亦波嘗試解析當年的自己

“最大的焦慮是,因為易趣大家覺得我了不起,那易趣做得不好,是不是我就不牛了?第二個擔心是,如果我不去做任何事情,不單是我自己可能在退步,而且別人在成長,那我這個排名、江湖地位就更落後,我就更不牛了。”

多年以後,

邵亦波發現,當他不介意自己是否名聲很大,是否被別人仰慕的時候,“得到的自由,真的是能夠讓人落淚的自由”。時至今日,對於自己是不是優秀,邵亦波還是會很在意。“但之前是在意別人覺得我是不是優秀,現在是更多地關注自己是不是做得好。”他覺得蠻大的變化是,後者比較容易令自己快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