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老子 道德經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地球 道德經智慧密碼 2019-08-16
"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開篇講到“上善”時,並沒有說明上善是什麼,而是用“若水”二字來形容,並不是指水的具體形態,而是指水的本性,並且在後面強調“幾於道”,就是說“上善”跟道非常相近。

水是人們最常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物質。我們天天都要用到水,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卻做不到七天不喝水。我曾做過辟穀,七天時間裡沒有吃飯,之後體重瘦了好多斤,精神狀態還挺好,但是在這期間每天都是要喝水的,因為水和我們的生命生活非常密切,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離開了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會失去生命和生機。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卻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過什麼,儘管它如此重要,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與誰比高低。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但水從不爭名,比如我們泡茶的時候,其中水佔到99%以上,把茶葉放入水中,水的顏色被改變了,此時不再稱為水,而改稱為茶。所以水任何時候都隱在一件事物的後面,它從來不爭,也不炫耀自己。水的品德境界在物質世界是最接近於道的,水也始終保持一顆謙虛淡定的心,不驕不躁,從不張揚,往低處流,往窪中聚。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開篇講到“上善”時,並沒有說明上善是什麼,而是用“若水”二字來形容,並不是指水的具體形態,而是指水的本性,並且在後面強調“幾於道”,就是說“上善”跟道非常相近。

水是人們最常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物質。我們天天都要用到水,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卻做不到七天不喝水。我曾做過辟穀,七天時間裡沒有吃飯,之後體重瘦了好多斤,精神狀態還挺好,但是在這期間每天都是要喝水的,因為水和我們的生命生活非常密切,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離開了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會失去生命和生機。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卻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過什麼,儘管它如此重要,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與誰比高低。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但水從不爭名,比如我們泡茶的時候,其中水佔到99%以上,把茶葉放入水中,水的顏色被改變了,此時不再稱為水,而改稱為茶。所以水任何時候都隱在一件事物的後面,它從來不爭,也不炫耀自己。水的品德境界在物質世界是最接近於道的,水也始終保持一顆謙虛淡定的心,不驕不躁,從不張揚,往低處流,往窪中聚。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改變自己的水,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

水裝進杯裡,就成了杯的形狀;裝進壺裡,就成了壺的形狀;裝進盆裡,就成了盆的形狀。水流進池裡,就成了池的形狀;流進潭裡,就成了潭的形狀;流進湖裡,就成了湖的形狀。 面對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環境,水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己。改變自己的水在不斷改變自己中,改變了這個世界,它讓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方成為了水,成為了浩瀚的海。對於水來說,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而是在改變自己中改變世界的一種智慧、一種策略、一種力量。

"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開篇講到“上善”時,並沒有說明上善是什麼,而是用“若水”二字來形容,並不是指水的具體形態,而是指水的本性,並且在後面強調“幾於道”,就是說“上善”跟道非常相近。

水是人們最常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物質。我們天天都要用到水,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卻做不到七天不喝水。我曾做過辟穀,七天時間裡沒有吃飯,之後體重瘦了好多斤,精神狀態還挺好,但是在這期間每天都是要喝水的,因為水和我們的生命生活非常密切,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離開了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會失去生命和生機。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卻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過什麼,儘管它如此重要,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與誰比高低。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但水從不爭名,比如我們泡茶的時候,其中水佔到99%以上,把茶葉放入水中,水的顏色被改變了,此時不再稱為水,而改稱為茶。所以水任何時候都隱在一件事物的後面,它從來不爭,也不炫耀自己。水的品德境界在物質世界是最接近於道的,水也始終保持一顆謙虛淡定的心,不驕不躁,從不張揚,往低處流,往窪中聚。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改變自己的水,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

水裝進杯裡,就成了杯的形狀;裝進壺裡,就成了壺的形狀;裝進盆裡,就成了盆的形狀。水流進池裡,就成了池的形狀;流進潭裡,就成了潭的形狀;流進湖裡,就成了湖的形狀。 面對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環境,水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己。改變自己的水在不斷改變自己中,改變了這個世界,它讓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方成為了水,成為了浩瀚的海。對於水來說,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而是在改變自己中改變世界的一種智慧、一種策略、一種力量。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像水一樣至淨至柔

在這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然後又說明“水幾於道”,其實是讓我們每一個人要做到像水一樣至淨至柔,那麼我們離聖賢就更近了。我們接近於聖賢的狀態,就能夠承擔一些不好的東西,因此承擔不好的,並不是什麼壞事,一個人能受得了委屈,那才是一種擔當,甚至具備做聖賢的素質。

"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開篇講到“上善”時,並沒有說明上善是什麼,而是用“若水”二字來形容,並不是指水的具體形態,而是指水的本性,並且在後面強調“幾於道”,就是說“上善”跟道非常相近。

水是人們最常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物質。我們天天都要用到水,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卻做不到七天不喝水。我曾做過辟穀,七天時間裡沒有吃飯,之後體重瘦了好多斤,精神狀態還挺好,但是在這期間每天都是要喝水的,因為水和我們的生命生活非常密切,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離開了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會失去生命和生機。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卻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過什麼,儘管它如此重要,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與誰比高低。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但水從不爭名,比如我們泡茶的時候,其中水佔到99%以上,把茶葉放入水中,水的顏色被改變了,此時不再稱為水,而改稱為茶。所以水任何時候都隱在一件事物的後面,它從來不爭,也不炫耀自己。水的品德境界在物質世界是最接近於道的,水也始終保持一顆謙虛淡定的心,不驕不躁,從不張揚,往低處流,往窪中聚。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改變自己的水,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

水裝進杯裡,就成了杯的形狀;裝進壺裡,就成了壺的形狀;裝進盆裡,就成了盆的形狀。水流進池裡,就成了池的形狀;流進潭裡,就成了潭的形狀;流進湖裡,就成了湖的形狀。 面對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環境,水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己。改變自己的水在不斷改變自己中,改變了這個世界,它讓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方成為了水,成為了浩瀚的海。對於水來說,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而是在改變自己中改變世界的一種智慧、一種策略、一種力量。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像水一樣至淨至柔

在這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然後又說明“水幾於道”,其實是讓我們每一個人要做到像水一樣至淨至柔,那麼我們離聖賢就更近了。我們接近於聖賢的狀態,就能夠承擔一些不好的東西,因此承擔不好的,並不是什麼壞事,一個人能受得了委屈,那才是一種擔當,甚至具備做聖賢的素質。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故幾於道”,順勢而為

“故幾於道”,就是說水有如此之多美好的品性、品德,所以它跟道非常相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傳道之樸實,水是往低處流的,人喜歡高處,而水偏偏流向人們不喜歡的地方,這就是低姿態、高境界,同時水是順勢而為的,可以包容萬物,還可以洗滌汙垢,所謂水就是“道”的化身。

"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在開篇講到“上善”時,並沒有說明上善是什麼,而是用“若水”二字來形容,並不是指水的具體形態,而是指水的本性,並且在後面強調“幾於道”,就是說“上善”跟道非常相近。

水是人們最常見的物質,也是人體必需物質。我們天天都要用到水,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卻做不到七天不喝水。我曾做過辟穀,七天時間裡沒有吃飯,之後體重瘦了好多斤,精神狀態還挺好,但是在這期間每天都是要喝水的,因為水和我們的生命生活非常密切,水是萬物生命之源,離開了水,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會失去生命和生機。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卻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過什麼,儘管它如此重要,但是它卻從來沒有與誰比高低。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水,但水從不爭名,比如我們泡茶的時候,其中水佔到99%以上,把茶葉放入水中,水的顏色被改變了,此時不再稱為水,而改稱為茶。所以水任何時候都隱在一件事物的後面,它從來不爭,也不炫耀自己。水的品德境界在物質世界是最接近於道的,水也始終保持一顆謙虛淡定的心,不驕不躁,從不張揚,往低處流,往窪中聚。這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改變自己的水,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

水裝進杯裡,就成了杯的形狀;裝進壺裡,就成了壺的形狀;裝進盆裡,就成了盆的形狀。水流進池裡,就成了池的形狀;流進潭裡,就成了潭的形狀;流進湖裡,就成了湖的形狀。 面對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環境,水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己。改變自己的水在不斷改變自己中,改變了這個世界,它讓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地方成為了水,成為了浩瀚的海。對於水來說,改變自己,並不意味著軟弱,並不意味著屈從,而是在改變自己中改變世界的一種智慧、一種策略、一種力量。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像水一樣至淨至柔

在這裡老子提出“道”的概念,然後又說明“水幾於道”,其實是讓我們每一個人要做到像水一樣至淨至柔,那麼我們離聖賢就更近了。我們接近於聖賢的狀態,就能夠承擔一些不好的東西,因此承擔不好的,並不是什麼壞事,一個人能受得了委屈,那才是一種擔當,甚至具備做聖賢的素質。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故幾於道”,順勢而為

“故幾於道”,就是說水有如此之多美好的品性、品德,所以它跟道非常相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傳道之樸實,水是往低處流的,人喜歡高處,而水偏偏流向人們不喜歡的地方,這就是低姿態、高境界,同時水是順勢而為的,可以包容萬物,還可以洗滌汙垢,所謂水就是“道”的化身。

老子的處世哲學:水的“上善”品質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幅出自《孔子家語》的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意思是如果我們能像水一樣,不把自己抬得很高,能往下沉,最終的境界就像大海一樣博大了;山不自詡其高,反而可與天比齊。通俗地說就是,謙虛低調,善待他人,胸懷廣闊,不驕不躁,才能成就大業。我們知道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是海洋,這裡的海是水的另外一個概念,不管是清水、汙水,還是雨水、生活用水,大海都可以容納,所以水是跟“道”非常接近的。

關注【道德經智慧密碼】,帶您解密《道德經》兩千多年智慧密碼,詮釋老子五千言深層奧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