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巴金、金庸、魯迅、老舍

他們都為賣自己的書做過努力。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在亞馬遜大廈將傾的時候,我特意去網站瀏覽了一些書籍,其中有一本書很有趣:《愛看書的廣告》

裡面收錄了魯迅、老舍、巴金等作家為書刊撰寫的廣告文字,過去書籍廣告的式樣,以及各名家對書籍廣告的漫談隨筆。

在那個時代,作家們不僅為自己的書寫廣告,作家之間也互相寫。

畢竟作家也需要生活的嘛~

《愛看書的廣告》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當時魯迅寫圖書廣告是最有名的一個,文筆深刻,同時不忘批判現實,直戳社會痛點。(是先生的風格無疑了...)

下面部分摘抄,供大家欣賞下以前的文人是怎麼賣書的~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魯迅撰寫的廣告文字

《蕭伯納在上海》

蕭伯納一到上海,就給了中國一個衝擊。定期出版物上幾乎都有記載或批評,稱讚的也有,嘲罵的也有。編者用了剪刀和筆墨,將這些擇要彙集起來,又一一加以解剖和比較,說明了蕭是一面平面鏡子,而一向在凹凸鏡裡見得平正的臉相的人物,這一回卻露出了他們的歪臉來。是一部未曾有過的書籍。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老舍撰寫的廣告文字,老舍的廣告較為“幽默”...

《牛天賜傳》是本小說,正在《論語》登載。

《老舍幽默詩文集》不是本小說,什麼也不是。

《趕集》是本短篇小說集,並不是去趕集。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貓城記》是本小說,沒有真事。

《離婚》是本小說,不提倡離婚。

《小波的生日》是本童話,又不大像童話。

《二馬》又是本小說,而且沒有馬。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這類在書上刊印的廣告還有很多,就不多說了,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好像在哪裡見過的樣子?

沒錯,發展到當代,在賣書這塊變成了“腰封”,真的是妖風...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簡直是...沒營養...

其實,好的文案,的確可以幫作者賣的更多,但現在的腰封文案,已經變得為銷量不擇手段,甚至辣眼睛、無下限。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即使妖風詭異無底線,但是人們還會去購買閱讀,關鍵在於文字充滿著無限的智慧和魅力。

藝術家們同樣也為之著迷,

並將文字作為一種藝術形象進行描繪和創造。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1917年,杜尚在作品《泉》送到展廳之前,他在小便池上寫下一行字:“R.MUTT 1917”,併為其拍攝了一張照片。

關於《泉》是不是藝術品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然而就是因為這幾個字,這個小便池卻變得極其神祕,隨後杜尚便一發不可收拾,他於1919年創作了《50 CC Of Paris Air》,其實就是一個燈泡,上面寫著字。

《泉》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50 CC Of Paris Air》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美國著名抽象派藝術大師賽·託姆佈雷Twombly受古地中海歷史、地理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史詩的感染,他的作品常常充滿了隱喻和神祕,他的雕塑傳達了光亮的愉悅感怎樣存在於事物中,以及事物怎樣存在於光亮中。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然而關於他的話題還有:高昂的拍賣價格、讀不懂的文字。

2015年,賽·託姆佈雷的代表作《無題》,在紐約蘇富比“戰後與當代”藝術拍賣會上,以7050萬美元拍出,是蘇富比當年拍出價格最高的畫作。

看了好久都不知道這寫的什麼的作品...

賽·託姆佈雷《無題》1968年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或許這是他平時的寫作習慣,成為靈感,進而昇華為藝術作品了吧。

賽·託姆佈雷《"blackboard" painting》1970年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文字是一種強大的工具。除了承載信息功能性外,還包含了對文化的認同。無論是圖形漢字,還是拉丁字母和數字,在藝術創作中都成了傳達理念的橋樑。

公平自發的熱情改變世界和慶賀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柏林革命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藝術家Bruce Nauman運用影音裝置、雕塑、攝影等方式創作,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霓虹燈符號作品。

《生死百態》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他的作品集中表現了單詞微妙改變對理解的影響。用藝術形式來探討文字意義與文字形式的關係問題。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認為:“Nauman作品的主題可以被理解為感知自我,觀眾身心在與藝術品之間建立聯繫。”

《真正的藝術家幫助世界揭示神祕真相》費城藝術博物館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Jaume Plensa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及概念藝術家,很多作品都融合了文字元素。

《Spiegel》約克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比如在陸家嘴IFC商場前的巨大雕塑,是以古代和當代的中國文字結合多國字符組成的人體型態,他創作的人物雕塑沒有面部表情,卻通過文字和光影引導著思考,把思維帶入一個永恆之地,追求內心的平靜。

《回憶之家》上海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日本藝術家清水玲Ryo Shimizu以文字為載體,用文字裝置作品和空間的關係討論了自我和他者的關係。

清水玲讓漢字的一部分被丟失。殘缺的漢字與周圍空間形成了對話,即使觀眾在第一時間無法解讀,也無妨讓質疑和批判成為一種思考。

《原診療所》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文字總能不斷刺痛著旁觀者的神經,文字的畫面變得更加簡潔,但思想卻不再單純,比如WTF。

藝術家描繪文字,看似表達的內容變少了,實際上是傳遞的信息變得更多了,你慢慢體會下。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歡迎關注藝術眼公眾號//

把生活過成藝術,

讓每天都充滿驚喜和美好。

以前的文人是這樣賣書的

//歡迎掃碼入群//

想了解更多的藝術、設計、新媒體新知識

這裡有一個地方,給你

//歡迎關注藝術眼店鋪//

蒐羅全球藝術精品

只為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