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北京也不遠了

隨著上海施行“最嚴垃圾分類令”,“你是什麼垃圾?”成了上海市民每天都要面臨的“靈魂拷問”,網上段子層出不窮。其實,不光上海,包括北京、天津、武漢、杭州等在內的其它45個重點城市也正在加快垃圾分類各項環節的建設。今年6月,住建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知明確表示,“今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就是說,不止是上海,各大城市接下來都將實行垃圾強制分類,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內都要啟動垃圾分類工作。

日前,小編在北京街頭採訪時發現,“垃圾應該分類”的觀念已經得到北京市民的普遍認同,但同時也有人表示,垃圾分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普及相應的知識,期待綜合性、全局性的統籌安排。

針對受訪市民提及率較高的幾個焦點性問題,記者採訪了長期研究垃圾分類工作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

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北京也不遠了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王先進 攝)

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咋還跟上海不一樣呢?

據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介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新修訂的條例不光對單位,也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且罰款不低於上海。“到時候,不分類就是違法。”

但是,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並不完全一致,分為: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它垃圾和有害垃圾。而上海的分類標準為: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於是有市民擔心,標準不同會不會容易弄混?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對此解釋道,叫法雖略有差異,但實質基本一致。上海的“幹垃圾”和“溼垃圾”,到了北京,就變成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比較容易區分的,大家不必糾結。建議大家不要因為網上調侃的那些極端個案,就否定自己在垃圾分類上的努力。

具體來講,北京的四類垃圾可以這樣來分。可回收物是循環利用的,如報紙、紙箱、飲料瓶、易拉罐等,可由再生資源企業回收利用,俗稱“收破爛兒”;廚餘垃圾是廚房產生的,像菜葉果皮、剩飯剩菜等;其他垃圾是保鮮膜、塑料袋、紙巾等,可送到焚燒廠發電或者是填埋;有害垃圾是對身體和環境有害的,如廢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可充電電池等,需用特殊方法安全處理。

我見過垃圾車“混裝混運”,

會不會“白分”一場?

採訪中,一些市民直言,“混裝混運”打擊了自己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好不容易分好類,可是垃圾車是混在一起拉走的,完全白乾了!”

劉建國表示,“混裝混運”確實是垃圾運收工作的一個尷尬現象,實則也是在面對居民垃圾分類不到位時的無奈之舉。

過去,很多分類垃圾桶裡,乾溼垃圾混雜,無法達到分類運輸的質量標準,導致收運企業很難做到真正的乾溼分離收運,所以只好索性一車裝走,運到垃圾處理站後,再由專業人員進行分揀分類。因此,解決“混裝混運”問題與實行垃圾分類是互相作用的。在具體前端垃圾分類環節,自下而上推進;在垃圾裝運和處置環節,自上而下銜接,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

接下來,各地在制定相關條例時,都會針對杜絕“混裝混運”進行明確規定。比如,上海在“投放、駁運、收集、運輸、處理”5個環節之間建立了雙向監督系統。根據該系統,物業對居民垃圾分類有監督指導責任;物業短駁中混裝混運,市民群眾也可以進行監督;如小區垃圾分類沒有分好,環衛車司機可督促物業整改,必要時可“不分類不收運”;進行末端處置的焚燒廠、溼垃圾處理廠則要對環衛車運過來的垃圾質量檢查。為了方便居民監督,上海在幹垃圾、溼垃圾運輸車輛上進行了標誌噴塗。市民如發現“混裝混運”現象可以直接舉報。

分類可以替代焚燒嗎?

為什麼“分”了還要“燒”?

有市民提問說,垃圾分類是不是可以替代垃圾焚燒?垃圾都已經分類了,為什麼還要焚燒?

劉建國說,結合國內外垃圾管理經驗,垃圾分類與垃圾焚燒並非替代關係,而是生活垃圾合理化處置過程的兩個環節。分類首先提煉出了垃圾的資源價值;焚燒發電進而提煉出了垃圾的能源價值和剩餘價值,二者互補,齊頭並進。

在歐洲,那些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國家,恰恰也是焚燒處理率比較高的國家。像奧地利、瑞士、德國、丹麥、瑞典、法國、荷蘭等,無一例外。這說明,焚燒不但沒有阻礙分類,反而還促進了分類。起源於歐洲的垃圾焚燒技術,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日本的垃圾分類規矩多如牛毛,對居民近乎苛刻,是垃圾分類做得非常到位的國家,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垃圾焚燒率最高的國家。

總的來說,垃圾分類不是為了不燒,而是為了少燒,為了好燒。

大家都在看

還在大量刷好評、刪差評?小心進“失信名單”!

“要不我給你生個孩子吧,賣了就能掙點錢……”聽完學生的對話,老師驚了!

剎車!剎車!剎車!剎車!剎車啊!剎車啊!

責編:翟巧紅 |編輯:喬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