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爺“旬頭”那年,嚇死了!(凡人真事)

孔子 孟子 儒家 國學 海外華文客戶端 海外華文客戶端 2017-11-04

九爺“旬頭”那年,嚇死了!(凡人真事)

傳說中的九爺常著長袍馬褂,手持文明棍,儼然鄉紳。村上哪家有個紅白喜事,總少不了請九爺當“知客”。“知客”是幫助主家招待賓客的人,主人把當天待客的一切事項都交給“知客”掌管,相當於總指揮。這一角色,都是當地有頭臉的人充當。

九爺當過上百次“知客”,還兼職調解鄰里關係,不用說,九爺見慣了生老病死,肯定是個洞察人生世事的明白人。

四十年前,我十幾歲,我印象中的九爺已漸漸退去鄉紳光環,進入了老境,腰彎腿軟,咳嗽哮喘。七十三歲那年,九爺整日長吁短嘆,經常見他蹲在牆根,勾著頭;依著門框,勾著頭;拄著柺棍,勾著頭;給人說話,也勾著頭。

九爺總是有氣無力,提不起精神。

九爺聽不得“死”字,只要聽說附近村莊哪個老人去世,就會充滿恐懼和無奈,害怕哪一天“死亡”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表現出來的那種絕望,讓人不敢直視。

我問別人,九爺是咋了?有長輩說,九爺今年是“旬頭”哩,怕死,嚇哩了。

啥是“旬頭”?我不解。讀過幾年書的爹說,“旬頭”就是人的壽命進入了七十三歲或八十四歲。每旬十二年,人活六旬,即七十二歲。孔子活到七十三歲亡,孟子活到八十四歲故去,而七十三歲、八十四歲這兩個數字恰好是第七旬的兩個頭,所以說第七旬為“亡故旬”。當人活完七十二歲後,便進入七十三歲,也就衝進了“亡故旬”,就會被“旬閻王”給捉了。若有幸漏網,頂多躲到旬末八十四歲,但永遠逃不出這一旬。爹說,這種說法很荒謬,但不少老年人相信。

怪不得,九爺七十三歲的時候,怕得不得了。

九爺就特別忌諱七十三歲,七十三歲時,人家問年紀,他要麼說七十二歲,要麼說七十四歲。九爺的兒女和村上人也都絕口不提七十三歲這件事。

那一年,九爺晚上睡覺都會害怕,臨睡時,老磨蹭,寧願坐著打呼嚕,也不願意上床躺下,他怕一睡過去不會醒來。

這大概是老年人潛意識對“死”的恐懼,感覺到自己慢慢迫近死亡期限,感覺到生命力一點點流逝枯竭的無力,感覺到留戀又無可奈何的絕望。

後來,九爺的精神越來越萎靡,牙齒所剩無幾,眼睛只剩下最後一抹微光,腿腳靠柺杖也挪不了幾步,消化器官衰退導致每頓只能吃少量的食物,骨瘦如柴的身軀讓我每次看到都心疼不已。

我想,一個蒼老的人,一定是從內心到身軀一起蒼老:心死水微瀾,身軀幹枯得溝壑縱橫。

最終,九爺沒能躲過七十三歲“旬頭”。

“旬頭”的說法來自儒家信仰,兩個年齡數字分別是儒家始祖孔子和孟子的去世時的年齡。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死於公元前四七九年,週歲為七十二歲,虛歲是七十三歲;孟子生於公元前三七二年,死於公元前二八九年,週歲是八十三歲,虛歲是八十四歲。人們認為,聖人的大限尚且如此,何況芸芸眾生呢?

其實,一個人壽命的長與短,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而保持心情愉快是極其重要的,所以,為毫無科學道理的“旬頭”說法而憂愁,實無必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壽命在逐年增加。歷次人口普查證明,耄耋之年的老人遍及城鄉,而百歲壽星已不足為奇。

雞年來臨了,又一批老人進入或接近所謂“七十三、八十四”年齡坎,我們將這一歷史大謊言予以批駁、辨析,希望能解除人們一些莫名的心理困擾,讓老人更樂觀、豁達、健康長壽。同時,也提醒老年人,讀讀書,會會友,做做操,打打牌,多出去走走,多培養點愛好。當然,做子女的,更應該多陪陪老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