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用極為細緻的鏡頭表現了飛船與月球中轉站對接的情形。太空船內部的設計、功能和種種設施,都被鉅細靡遺地近距離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視電話、無重力裝置等高科技設備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大大超出了他們平常的想象空間。

隨後,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逐漸得知了這艘飛船的任務:在月球上人類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人類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斷髮送電磁波,為了追尋黑石的祕密,一艘飛船被派往木星前去調查。

飛船上有三位沉睡中的宇航員以及兩名負責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的宇航員普爾和鮑曼。整個飛船全部由一臺先進的智能電腦哈爾(HAL)自動操控,一切的指令和程序都已被事先設定,宇航員只需每天機械地檢查設備、鍛鍊身體。

但是,哈爾一次錯誤的故障報錯卻讓宇航員開始懷疑它的程序出了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哈爾。然而哈爾對飛船上的一切都洞察無疑,如何才能避開它的注意?

庫布裡克在這裡發揮了一個極具天才的創意——讓兩位宇航員在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是哈爾卻通過讀脣語的方式瞭解了兩人的談話內容。當洞悉了兩人試圖終止自己的程序之後,哈爾決定先發制人。

因為它曾被設置了一條絕密的指令,那就是將飛船開往木星,兩位醒著的宇航員的任務也僅止於此,此次飛行的真正目的只有沉睡中的三位宇航員才知道。

如果飛船上的人員全部喪生,哈爾可以自己接管飛船,完成任務,且不得對信息有任何隱瞞。在這樣兩條出現悖論的指令下,哈爾的程序發生的錯亂,它只能試圖將宇航員全部殺死——包括普爾和沉睡中的三人,自己接管飛船。但是,機智的鮑曼最終切斷了哈爾的電源,開始一個人的太空漫遊之旅。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用極為細緻的鏡頭表現了飛船與月球中轉站對接的情形。太空船內部的設計、功能和種種設施,都被鉅細靡遺地近距離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視電話、無重力裝置等高科技設備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大大超出了他們平常的想象空間。

隨後,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逐漸得知了這艘飛船的任務:在月球上人類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人類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斷髮送電磁波,為了追尋黑石的祕密,一艘飛船被派往木星前去調查。

飛船上有三位沉睡中的宇航員以及兩名負責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的宇航員普爾和鮑曼。整個飛船全部由一臺先進的智能電腦哈爾(HAL)自動操控,一切的指令和程序都已被事先設定,宇航員只需每天機械地檢查設備、鍛鍊身體。

但是,哈爾一次錯誤的故障報錯卻讓宇航員開始懷疑它的程序出了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哈爾。然而哈爾對飛船上的一切都洞察無疑,如何才能避開它的注意?

庫布裡克在這裡發揮了一個極具天才的創意——讓兩位宇航員在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是哈爾卻通過讀脣語的方式瞭解了兩人的談話內容。當洞悉了兩人試圖終止自己的程序之後,哈爾決定先發制人。

因為它曾被設置了一條絕密的指令,那就是將飛船開往木星,兩位醒著的宇航員的任務也僅止於此,此次飛行的真正目的只有沉睡中的三位宇航員才知道。

如果飛船上的人員全部喪生,哈爾可以自己接管飛船,完成任務,且不得對信息有任何隱瞞。在這樣兩條出現悖論的指令下,哈爾的程序發生的錯亂,它只能試圖將宇航員全部殺死——包括普爾和沉睡中的三人,自己接管飛船。但是,機智的鮑曼最終切斷了哈爾的電源,開始一個人的太空漫遊之旅。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當飛船接近木星的時候,黑石再次出現,鮑曼也經歷了一場絢爛的聲光旅行(按照今天的理論,這應該是穿越了一個“蟲洞”),鮑曼在經過一條漫長的彩色光廊後到達一個地理面貌詭異的星球。

為了拍攝這段鏡頭,庫布裡克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實驗各種膠片效果,最終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濾鏡和負片影像技術成功打造出這場視覺奇觀。在影片的結尾,他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中,在一連串絢麗的蒙太奇後,他逐漸變老,直至在這裡死去。

死後,他卻變化成了一個好似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這便是著名的“星孩”形象(Star Child)。此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再次響起。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用極為細緻的鏡頭表現了飛船與月球中轉站對接的情形。太空船內部的設計、功能和種種設施,都被鉅細靡遺地近距離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視電話、無重力裝置等高科技設備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大大超出了他們平常的想象空間。

隨後,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逐漸得知了這艘飛船的任務:在月球上人類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人類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斷髮送電磁波,為了追尋黑石的祕密,一艘飛船被派往木星前去調查。

飛船上有三位沉睡中的宇航員以及兩名負責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的宇航員普爾和鮑曼。整個飛船全部由一臺先進的智能電腦哈爾(HAL)自動操控,一切的指令和程序都已被事先設定,宇航員只需每天機械地檢查設備、鍛鍊身體。

但是,哈爾一次錯誤的故障報錯卻讓宇航員開始懷疑它的程序出了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哈爾。然而哈爾對飛船上的一切都洞察無疑,如何才能避開它的注意?

庫布裡克在這裡發揮了一個極具天才的創意——讓兩位宇航員在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是哈爾卻通過讀脣語的方式瞭解了兩人的談話內容。當洞悉了兩人試圖終止自己的程序之後,哈爾決定先發制人。

因為它曾被設置了一條絕密的指令,那就是將飛船開往木星,兩位醒著的宇航員的任務也僅止於此,此次飛行的真正目的只有沉睡中的三位宇航員才知道。

如果飛船上的人員全部喪生,哈爾可以自己接管飛船,完成任務,且不得對信息有任何隱瞞。在這樣兩條出現悖論的指令下,哈爾的程序發生的錯亂,它只能試圖將宇航員全部殺死——包括普爾和沉睡中的三人,自己接管飛船。但是,機智的鮑曼最終切斷了哈爾的電源,開始一個人的太空漫遊之旅。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當飛船接近木星的時候,黑石再次出現,鮑曼也經歷了一場絢爛的聲光旅行(按照今天的理論,這應該是穿越了一個“蟲洞”),鮑曼在經過一條漫長的彩色光廊後到達一個地理面貌詭異的星球。

為了拍攝這段鏡頭,庫布裡克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實驗各種膠片效果,最終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濾鏡和負片影像技術成功打造出這場視覺奇觀。在影片的結尾,他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中,在一連串絢麗的蒙太奇後,他逐漸變老,直至在這裡死去。

死後,他卻變化成了一個好似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這便是著名的“星孩”形象(Star Child)。此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再次響起。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以上的劇情只是這部電影最淺顯的表層,對於理解這部充滿隱喻的電影而言,還遠遠不夠。這是一部不僅需要去觀看,更需要去感受和思考的電影。

正如同創舉性地使用《藍色多瑙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古典音樂,幾乎完美地配合著畫面的動感與節奏。這些莊嚴的旋律與靜謐的影像結合之後,配合著影片的宏大母題,彷彿表現出人類升入眾神領域的境界。

貫穿影片的黑色巨石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它到底象徵了什麼?是神諭,還是某種神祕的生命起源?

更多的人將它視作一種高度文明的載體與象徵,它們的智慧與科技已經發展到遠遠超乎人類想象的高度,能夠迅速地開啟文明,於是遠古時代的猿人和未來太空時代的人類都在黑石面前受到了點化。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用極為細緻的鏡頭表現了飛船與月球中轉站對接的情形。太空船內部的設計、功能和種種設施,都被鉅細靡遺地近距離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視電話、無重力裝置等高科技設備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大大超出了他們平常的想象空間。

隨後,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逐漸得知了這艘飛船的任務:在月球上人類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人類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斷髮送電磁波,為了追尋黑石的祕密,一艘飛船被派往木星前去調查。

飛船上有三位沉睡中的宇航員以及兩名負責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的宇航員普爾和鮑曼。整個飛船全部由一臺先進的智能電腦哈爾(HAL)自動操控,一切的指令和程序都已被事先設定,宇航員只需每天機械地檢查設備、鍛鍊身體。

但是,哈爾一次錯誤的故障報錯卻讓宇航員開始懷疑它的程序出了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哈爾。然而哈爾對飛船上的一切都洞察無疑,如何才能避開它的注意?

庫布裡克在這裡發揮了一個極具天才的創意——讓兩位宇航員在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是哈爾卻通過讀脣語的方式瞭解了兩人的談話內容。當洞悉了兩人試圖終止自己的程序之後,哈爾決定先發制人。

因為它曾被設置了一條絕密的指令,那就是將飛船開往木星,兩位醒著的宇航員的任務也僅止於此,此次飛行的真正目的只有沉睡中的三位宇航員才知道。

如果飛船上的人員全部喪生,哈爾可以自己接管飛船,完成任務,且不得對信息有任何隱瞞。在這樣兩條出現悖論的指令下,哈爾的程序發生的錯亂,它只能試圖將宇航員全部殺死——包括普爾和沉睡中的三人,自己接管飛船。但是,機智的鮑曼最終切斷了哈爾的電源,開始一個人的太空漫遊之旅。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當飛船接近木星的時候,黑石再次出現,鮑曼也經歷了一場絢爛的聲光旅行(按照今天的理論,這應該是穿越了一個“蟲洞”),鮑曼在經過一條漫長的彩色光廊後到達一個地理面貌詭異的星球。

為了拍攝這段鏡頭,庫布裡克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實驗各種膠片效果,最終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濾鏡和負片影像技術成功打造出這場視覺奇觀。在影片的結尾,他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中,在一連串絢麗的蒙太奇後,他逐漸變老,直至在這裡死去。

死後,他卻變化成了一個好似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這便是著名的“星孩”形象(Star Child)。此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再次響起。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以上的劇情只是這部電影最淺顯的表層,對於理解這部充滿隱喻的電影而言,還遠遠不夠。這是一部不僅需要去觀看,更需要去感受和思考的電影。

正如同創舉性地使用《藍色多瑙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古典音樂,幾乎完美地配合著畫面的動感與節奏。這些莊嚴的旋律與靜謐的影像結合之後,配合著影片的宏大母題,彷彿表現出人類升入眾神領域的境界。

貫穿影片的黑色巨石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它到底象徵了什麼?是神諭,還是某種神祕的生命起源?

更多的人將它視作一種高度文明的載體與象徵,它們的智慧與科技已經發展到遠遠超乎人類想象的高度,能夠迅速地開啟文明,於是遠古時代的猿人和未來太空時代的人類都在黑石面前受到了點化。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在哈爾的段落中,庫布裡克完成了他對人類最深刻的一次批判(這種批判其實貫穿在庫布裡克所有的電影中)。人與機器顛倒式的種種對比被不露痕跡地展示出來:普爾與鮑曼日復一日的舉動更接近機器,反倒是人類利用自己的高度文明製造的機器哈爾表現得更富人情味,它不時會說些滑稽的俏皮話調動沉悶壓抑的氣氛。

而且,哈爾最終被賦予了高度的人工智能,它不再是簡單地執行指令和程序,某種意義而言,它已經可以開始“思考”(如何消滅自己的對手——人類)。

在機器與人類的對比間,庫布裡克質問著人與機器之間的區別。就這點他還曾想拍攝一部叫《人工智能》的電影,但卻在項目啟動前離世,斯皮爾伯格按照他的設想拍攝了此片。而猿人的武器——骨頭化成的太空船,本質而言都是人類依賴的工具,最終卻都可能面對被工具所奴役的局面(機器具備高度智能後奴役和毀滅人類,是後來的科幻電影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

50年前問世的《2001:太空漫遊》,為科幻電影樹起了一座里程碑,它不僅定義了科幻電影,影響了無數後來的科幻電影,而且在藝術成就和思想高度上,從未被超越。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50年之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能拍出比它更好的科幻電影。是的,我就是這麼說了。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主演:凱爾·杜拉

如果有一部電影,當得起“深邃”、“博大”、“宏偉”等等耀眼的形容而不失言過其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只能是《2001太空漫遊》。

這部有著“最深奧難解的科幻電影”之稱的作品,不可思議地在短短140分鐘時間內把人類的發展歷程、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等命題做了哲學化的思考,它屬於極少數的那種你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足以被其畫面與音效震撼的偉大電影之一。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的一群猿人開場,配是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

在一塊神祕的黑色巨石面前,猿人學會了如何將骨頭作為武器(為了爭奪水源相互攻擊),這也是人類最早的工具。一塊骨頭被拋往空中,在幾秒鐘後,它疊化成了一艘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船。

這或許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剪輯,在霎那眨眼之間,幾百萬年的時光就此流逝,兩個形體相似的物件就這樣完成了無縫銜接。

接下來,鏡頭對準了寧靜深髓的太空與優雅地飛行著的太空船。在約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的舒緩伴奏下,地球、月亮、行星、太空船沿著各自的軌道安靜地運轉,彷彿在跳一支“太空芭蕾”。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庫布裡克用極為細緻的鏡頭表現了飛船與月球中轉站對接的情形。太空船內部的設計、功能和種種設施,都被鉅細靡遺地近距離展現在觀眾面前。可視電話、無重力裝置等高科技設備對於當年的觀眾而言,大大超出了他們平常的想象空間。

隨後,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逐漸得知了這艘飛船的任務:在月球上人類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人類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斷髮送電磁波,為了追尋黑石的祕密,一艘飛船被派往木星前去調查。

飛船上有三位沉睡中的宇航員以及兩名負責完成這次飛行任務的宇航員普爾和鮑曼。整個飛船全部由一臺先進的智能電腦哈爾(HAL)自動操控,一切的指令和程序都已被事先設定,宇航員只需每天機械地檢查設備、鍛鍊身體。

但是,哈爾一次錯誤的故障報錯卻讓宇航員開始懷疑它的程序出了問題,他們試圖解決哈爾。然而哈爾對飛船上的一切都洞察無疑,如何才能避開它的注意?

庫布裡克在這裡發揮了一個極具天才的創意——讓兩位宇航員在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是哈爾卻通過讀脣語的方式瞭解了兩人的談話內容。當洞悉了兩人試圖終止自己的程序之後,哈爾決定先發制人。

因為它曾被設置了一條絕密的指令,那就是將飛船開往木星,兩位醒著的宇航員的任務也僅止於此,此次飛行的真正目的只有沉睡中的三位宇航員才知道。

如果飛船上的人員全部喪生,哈爾可以自己接管飛船,完成任務,且不得對信息有任何隱瞞。在這樣兩條出現悖論的指令下,哈爾的程序發生的錯亂,它只能試圖將宇航員全部殺死——包括普爾和沉睡中的三人,自己接管飛船。但是,機智的鮑曼最終切斷了哈爾的電源,開始一個人的太空漫遊之旅。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當飛船接近木星的時候,黑石再次出現,鮑曼也經歷了一場絢爛的聲光旅行(按照今天的理論,這應該是穿越了一個“蟲洞”),鮑曼在經過一條漫長的彩色光廊後到達一個地理面貌詭異的星球。

為了拍攝這段鏡頭,庫布裡克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實驗各種膠片效果,最終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濾鏡和負片影像技術成功打造出這場視覺奇觀。在影片的結尾,他置身於一個洛可可式的華麗大房間中,在一連串絢麗的蒙太奇後,他逐漸變老,直至在這裡死去。

死後,他卻變化成了一個好似蜷縮在子宮中的胎兒,這便是著名的“星孩”形象(Star Child)。此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再次響起。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以上的劇情只是這部電影最淺顯的表層,對於理解這部充滿隱喻的電影而言,還遠遠不夠。這是一部不僅需要去觀看,更需要去感受和思考的電影。

正如同創舉性地使用《藍色多瑙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古典音樂,幾乎完美地配合著畫面的動感與節奏。這些莊嚴的旋律與靜謐的影像結合之後,配合著影片的宏大母題,彷彿表現出人類升入眾神領域的境界。

貫穿影片的黑色巨石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它到底象徵了什麼?是神諭,還是某種神祕的生命起源?

更多的人將它視作一種高度文明的載體與象徵,它們的智慧與科技已經發展到遠遠超乎人類想象的高度,能夠迅速地開啟文明,於是遠古時代的猿人和未來太空時代的人類都在黑石面前受到了點化。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在哈爾的段落中,庫布裡克完成了他對人類最深刻的一次批判(這種批判其實貫穿在庫布裡克所有的電影中)。人與機器顛倒式的種種對比被不露痕跡地展示出來:普爾與鮑曼日復一日的舉動更接近機器,反倒是人類利用自己的高度文明製造的機器哈爾表現得更富人情味,它不時會說些滑稽的俏皮話調動沉悶壓抑的氣氛。

而且,哈爾最終被賦予了高度的人工智能,它不再是簡單地執行指令和程序,某種意義而言,它已經可以開始“思考”(如何消滅自己的對手——人類)。

在機器與人類的對比間,庫布裡克質問著人與機器之間的區別。就這點他還曾想拍攝一部叫《人工智能》的電影,但卻在項目啟動前離世,斯皮爾伯格按照他的設想拍攝了此片。而猿人的武器——骨頭化成的太空船,本質而言都是人類依賴的工具,最終卻都可能面對被工具所奴役的局面(機器具備高度智能後奴役和毀滅人類,是後來的科幻電影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再過50年,它還是史上最好的科幻片

在另一個層面上,影片藉助黑石這一神祕載體,又表現出數百萬年的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渺小存在,不過是滄海一粟。

這部電影用非凡的想象力,激發所有的觀眾一起思考,讓我們反思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理解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環境。它開啟了一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對未知文明的探索、對宇宙體系的認知、乃至用高度精確的模型拍攝想象出來的高科技產物的方法,都對後來的《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正是從本片開始,帶來了7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興盛與繁榮。

《2001太空漫遊》問世之時,正值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如火如荼進行之際,人類對外太空的憧憬與嚮往正熱情高漲。這種熱情,本身也是影片所承載的精神的一部分。

影片上映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天用來叫醒宇航員的音樂就換成了《藍色多瑙河》,而在一年後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后便驚呼“Just like that movie!”(就和那部電影中一樣!)

(昨天的送票活動今天還可以參與,明天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