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考古 甲骨文 文物 帝堯 談古論晉 2017-06-17

---史話三晉之襄汾篇

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產生的產物,也是文明進化的一大標誌。對於中國漢字的起源,雖有“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但是大家公認的甲骨文才是初步的文字系統,同時也認為在甲骨文之前,文字發展應該還有一段很長的歷史。

在山西南部的襄汾縣東北的陶寺遺址,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年的文字,還陸續發掘出土了震驚海內外的諸多文物。令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整整提前了300年!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山西襄汾縣,是1954年襄陵縣和汾城縣合併後的名字,於當年10月,將縣治遷到今天的襄汾縣城所在地。

襄陵縣因晉文公重耳的兒子晉襄公死後葬於此地,故而稱之為襄陵,西漢時期在此置襄陵縣。

當年的汾城縣就是今天的汾城鎮。最早的時候為《史記》中魏國的城邑,秦國軍隊“兵屯汾城”,是今天襄汾縣趙康鎮的晉城。到了北魏年間,將臨汾縣北劃出設泰平縣,縣治為今天的古城鎮。北周時避諱宇文泰名諱,改名為太平縣。後唐太宗李世明將這塊地方封給卾國公尉遲恭,這裡被稱之為“卾公堡”。後將縣治遷移到今天的汾城鎮。因這裡沃野千里,百姓富庶,又有“金襄陵,銀太平”之說。

到民國時,因全國有三個太平縣,遂將縣名以古地名“汾城”改為汾城縣。

兩縣合併為襄汾縣後,遂有了汾城鎮。

1952年秋,因修建臨汾侯馬機場,在襄汾縣南丁村發現了巨大的骨骼。於是1954年在在此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一同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4年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因發現於丁村,命名為丁村人。是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為早期智人。

這塊土地有著如此久遠的歷史,註定會有更為驚人的發現。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1984年春天,在襄汾縣城東北的陶寺鎮,考古隊在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已經殘破的扁壺。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有硃紅彩筆描的筆畫痕跡。當確認這個扁壺上這兩個筆畫痕跡是字時,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單字。同時出土的還有陶龍盤、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1900年間。

這些珍貴文物的出土,一下子將堯舜禹的傳說變成了史實。

多數專家認為其中一個是“文”字,對另一個符號則分歧較大。有認為是“堯”,也有認為是“命”、“邑”和“唐”等的,還有認為不一定是字的。但是,單單一個“文”,便已早出甲骨文一千多年,足以證明當時在堯的領導下,人們已經開始是使用文字。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是否屬實的真相,離我們也越來越近了。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尚書.堯典》載:“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八音”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金屬樂器在商周時期才成為制度,在此之前,“石、土”樂器已被廣泛使用,《周禮·春官·大師》稱:“......石,磬也。土,壎也 ......”在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石磬旁邊還有陶鼓或鼉鼓。

《尚書·堯典》記載舜的“典樂”夔向舜承諾“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樂器了吧。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在步入文明社會的堯帝帶領下的臣民,應該有所居住的城池啊!

在1978年到1987年的第一階段發掘後,第二階段從1999年開始了。

發現了一個巨型城址,城內有王宮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以及貴族墓葬區和祭祀區、庶民居住區等,完全具備了作為都城的全部功能和內涵。

在城址的東南部,發現了平面呈半圓形的平臺,在圓心觀測點以東25米,是一道深埋地下約3米的弧形夯土地基,地基上有特意留下的豁口,每道豁口寬20釐米左右。這是幹嘛用的呢?

後經多名天文學家的協助下,歷經數年的模擬觀測,這是最早的觀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也就是“觀象臺”。

站在觀測圓點,從豁口處看到太陽從塔兒山升起,根據太陽的不同位置,制定出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的種植農時,以及氣候變化和宗教節日。其中二號豁口為觀測冬至,七號豁口為觀測春分和秋分的,十二號豁口為夏至的觀測口。

這是“中國天文考古真正的開端”。

現在陶寺觀象臺得以復原,成為華夏民族最早的科技成果向世人展示。

這些,證明是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都城,學術界幾無異議。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2006年,在陶寺遺址的宮殿區又發現了兩個文字,但是依舊在解讀中,此時已經發現了四個文字了。拋開文字的爭議,達成共識的是,這些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並不是符號,和甲骨文一樣屬於漢字系統,為早甲骨文1000年的陶寺文字。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竹書紀年》載:“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鬥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

這是一段被當做傳說的文字記載,在陶寺遺址出土的一件龍盤,圖案中的龍用硃砂繪製,盤龍身上的鱗狀斑紋可看成“龍負圖”。這與帝堯傳說吻合。

“單拿出某一個,都是可以質疑的,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此大量而密集的相關證據,形成的證據鏈是穩定的結構,那我們就說,是時候下結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是這樣說的。

在這裡,發現了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可以說,陶寺是最初的“中國”,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整整提前了3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國新辦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佈會”上是這樣說的:“是的,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要修改了!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我們會拿出報告,應該對教科書進行修改。我們是在為中華民族續寫家譜,是更早的家譜!”

談古論晉:在這裡,發現比甲骨文還要早1000多年的文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