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發掘示意圖。

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臺塬樑峁之上石頭築起的石峁遺址,給此次考察的學者們留下了難忘印象,他們紛紛用“太震撼了”“真了不起”來讚美這個遺址。

面積400萬平方米以上的這個石城,相當於6個故宮,這座石頭城在中國考古史上絕無僅有,推算總用石料12.5萬立方米。它是公元前兩千紀前後中國所見規模最大的城址、中國北方地區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距今4300年前中國乃至東亞最大的史前石頭城址,被譽為“華夏史前第一城”、“中華文明的前夜”、本世紀中國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王斌(左)與孫偉林(右)在皇城臺外合影。

“真想在這兒過一把皇帝癮!”剛登上遺址的核心區——“皇城臺”,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編劇王斌的一句玩笑話,把正處於興奮中的大夥兒逗樂了。整個石峁遺址氣勢恢宏,構築精良,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內城牆和外城牆呈半包圍狀將“皇城臺”層層環抱。城內密集分佈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遺蹟,城外還有數座“哨所”預警遺蹟。

“金字塔”狀的“皇城臺”,開創了東亞地區古代都城格局的先河

“皇城臺”底大頂小,呈“金字塔”狀,三面塹山而築的護坡石牆,環裹著高大巍峨的皇城臺臺體。講解員說,如果從溝底算起,這個皇城臺總共有70多米高。8萬多平方米的臺頂上,已經發現成組分佈的建築基址。

這些石砌城牆不僅是防禦性設施,還具有神權或王權的象徵意義,它的出現暗示著在公共權力督導下修建公共設施等活動,已成為石峁這一北方地區早期都邑性聚落的重要特徵。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研究員在石峁遺址發掘現場。

去年,本報記者曾專程到此造訪。考古隊隊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告訴記者,“皇城臺”是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築基址的核心分佈區,應當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即大型宮殿、宗廟、池苑及作坊的分佈區域。其周邊已發掘出石雕人頭像、鱷魚骨板、彩繪壁畫、玉器、鑄銅等高等級遺存,推斷“皇城臺”為高等級貴族或“王”居住的核心區域。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皇城臺”出土的製作青銅器用的石範。

專家研究表明,“皇城臺”或許已經具有早期“宮城”的意義,它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東亞地區保存最好的宮城遺址,由內城、外城拱衛宮城的佈局,開創了東亞地區古代都城格局的先河。

石峁城址已經步入中國北方早期國家都邑的行列之中,是中國北方距今4000年前後早期國家的統治中心和權力象徵,為中國早期國家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實證。邵晶說,“石峁遺址無疑已經具備了早期城市的必要因素及特徵,與其周邊數以千計的中小型聚落正是早期國家形態下所謂‘國’與‘野’的具象體現。石峁遺址的統治者掌握了操控公共權力及控制祭祀權力的可能,具備了早期王國都邑的必要條件。”

在石牆牆體一側,考察者正為牆體上一個個插著圓木的孔洞而詫異。記者告訴他們,這是因為石牆最高的地方有十七八米高,這些插著的圓木是起“拉筋”、維護石牆穩固的“紝木”。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皇城臺牆體上密集佈設的“紝木”。

在皇城臺門址一帶,考古隊揭露出了廣場、甕城、南北墩臺、門道等。其中面積2100平方米的廣場,被確認為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廣場。這個門址前設置甕城和廣場,開創了中國都城正門結構的先河。

在這裡,考古發現了銅器、石範、玉器及制骨遺存。銅器年代為龍山時代晚期至夏時期,是中國早期銅器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尤為重要的是,它夯實了河套地區在中國銅器起源和傳播過程中的地位;銅器和製作銅器的石範的發現,為揭示中國北方地區早期銅器的形制和技術特徵增添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石範則為探索早期冶金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提供了關鍵的連接點。

在皇城臺東牆北坡的“棄置堆積”內,出土了約200件陶瓦殘片,經分辨是筒瓦。專家推測,這些陶瓦的發現,暗示著皇城臺臺頂存在著覆瓦的大型宮室類建築。這些陶瓦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數量最大、區域位置最北端的重要發現,對探討中國早期建築材料及建築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皇城臺出土的玉鉞。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出土的骨制管哨。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出土的陶製球哨。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甕城出土的石雕。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城外一處叫“樊莊子”的地點發掘的“哨所”遺址。

一個30立方米的土方內,發現超過250枚骨針,各類骨器總計超過300件。這些骨器的發現,表明皇城臺頂部存在著制骨手工作坊,為探索皇城臺頂部聚落結構和石峁城址內部功能區劃,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還證明,皇城臺不僅是貴族的活動區域,也是當時的手工作坊區。

“華夏第一門”——石峁外城東門址,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城門遺蹟

海拔約1290米處,青灰色的保護大棚下,是完成發掘的外城東門址,這裡是石峁城的制高點。外城東門址,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城門遺蹟,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體量最龐大、結構最複雜、形制最規整的城門遺蹟,被譽為“華夏第一門”。

2012年至2014年,考古隊重點發掘了外城東門址,出土了玉鏟、玉鉞、玉璜、玉璋等大量遺物,還發現了“人頭奠基(祭祀)”、“藏玉於牆”等重要現象。這些玉器是修建城牆時的有意嵌入,或許表達了石峁統治者企圖藉此寄予攮神驅鬼、保護安全的期望,也或與上古時期文獻所見“玉門瑤臺”有關。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城東門址結構示意圖。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發掘出土的陶鷹。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出土的陶斝。

這裡發現了內、外兩個甕城,南北兩個砌石夯土墩臺,以及“馬面”、門塾等,它們組成了相對完備的防禦體系。

東門址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門道只有一條,9至11米寬,而隋唐時期的城門已有3條門道。東門址發現了6處集中埋藏人頭的遺蹟,人牲數量達百餘具之多,K1埋有24具人頭骨,多屬於年輕女性,頭骨多有明顯的砍斫和燒灼痕跡,這一跡象或與人牲伐祭、燎祭等人祭儀式活動有關。

記者從邵晶處獲知,外城東門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內守的實體屏障,也是石峁統治者構建的精神屏障。這裡出土了玉器、壁畫和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發掘出的甕城、馬面等早期城防設施,形制規範、設計精巧、建構技術先進、形態成熟,是國內確認的最早的同類城防設施,是我國早期“制度文明”的重要創舉,將中國古代同類城防設施的出現年代上溯至龍山時代晚期。

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在城門外加築甕城始於唐代。石峁甕城,首次將中國最早的甕城實例追溯到了距今4000年前後。石峁城址至少發現10多處馬面遺蹟,將中國的城防史和城建史中這種附屬設施的年代,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城東門址發掘的“墩臺”遺址。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城東門址出土的壁畫殘塊。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考古人員正清理墓葬。

“中華文明的前夜”——陝北石峁遺址!

外城東門址出土的4000年前的壁畫。

石峁甕城和馬面的發現與確認,不僅表明在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前夜,北方地區政治格局的複雜化和武力戰爭的頻繁,也成為東亞地區土石結構城防設施的最早實物資料。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和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外城東門址和附近出土的300餘幅壁畫,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數量最多的史前壁畫,構圖精美,色彩斑斕。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製幾何圖案,壁畫由顏料層、白灰層和草拌泥層構成,顏料包括鐵紅、鐵黃、綠土以及炭黑。在製作工藝和繪製技法上均與漢代及其以後的壁畫相似,這暗示著中國早期壁畫的基本製作工藝和技法早在夏代早期或更早時期就已經基本確立。

石峁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先後斬獲“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2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2014年),成為彰顯中華文明淵源流長燦爛輝煌的重要載體,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強烈的學術共鳴。已作為體現中華文明發展主體進程的重點項目,被納入“國家記憶”工程。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韓 宏

圖:韓 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編輯:韓 宏

責任編輯:朱 輝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