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北郊有個“御葬墳”,藏著什麼?祕密正在揭開……

2018年初,真州路即將啟動北延工程的消息一到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有人的神經都開始緊繃起來。因為道路北延的工程,將穿過一片重要的區域——御葬墳。乍一聽這個名字,讓人以為是哪位皇帝葬於此。其實並非如此。傳說,這裡埋葬著明代揚州籍名臣高銓。高銓曾官至正二品南京戶部尚書,做過正德皇帝老師,他去世後,正德皇帝御賜其葬於蜀岡之上,所以當地人稱此地為“御葬墳”。從以往的考古發掘來看,這一片風水寶地是涵蓋戰國到明清時期墓葬的一片墓葬聚集區。任務艱鉅,考古隊幾乎全員上陣,開始了真州路北延段及其附近的搶救性發掘工作。

御葬墳:埋著正德皇帝的老師

揚州北郊有個“御葬墳”,藏著什麼?祕密正在揭開……

漢墓中有一些陶製隨葬品

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從2018年2月開始。寒冬尚未過去,清晨,地面溼潤的泥土也變得堅硬,冰渣與泥渣混合在一起,給發掘工作帶了很大的困難。只有等太陽出來溫度升高一些時,發掘工作才能得以繼續。

現場,考古工作幾乎與路面施工作業齊頭並進,考古隊員在前,施工隊員在後,因為只有對這一區域的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後,施工才能進行下去。而考古工作又與施工不同,人力作業佔據了極大的部分。一點點、一塊塊,工程慢慢向前推進,前面便是御葬墳了。雖然傳說此地埋葬著高銓,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高銓的葬處。

揚州少山。御葬墳這一區域,有連綿高低起伏的小山包,環山抱水。古人挑選葬址,一般喜歡高敞的地方,所以這裡也必是墓葬聚集區域。工程車將地面的泥土慢慢一層一層地撥開,御葬墳區域內,一塊塊顏色明顯不同的黃土區域開始顯現出來。考古隊員立即入場,開始這一區域的考古發掘工作。

僅御葬墳區域,考古隊員就發現有20多座漢代的墓葬。這些墓葬的年代,從西漢早期、中期、晚期均有,有的僅一副棺木,有的帶有槨室或側廂,有的則在墓壁掏出一個壁龕,用以擺放隨葬物品。從墓葬的形狀、隨葬品的規格來看,漢代特徵十分明顯。但是很可惜,由於“風水寶地”的特徵太過於明顯,這一帶的墓葬大部分已經被歷代盜墓賊光顧過,墓葬內空無一物,最多僅餘一些陶禮器。

揚州北郊有個“御葬墳”,藏著什麼?祕密正在揭開……

漢墓左側側廂有一些陶製隨葬品

梯形棺:兩座“姊妹”隋代墓葬

御葬墳再往北一些,是一大片農田。真州路北延,這片區域也是必經之處。當工程車將表層的泥土慢慢推掉後,秦宗林和隊員們突然發現了不同之處:地底竟有青灰色的泥土。更令隊員們驚訝的是,發現青灰色泥土的位置距離地表僅約60公分深。

這是一座狹長的隋代墓葬。從棺木形狀上看,是明顯的梯形棺。揚州多漢墓,隋代墓葬較為少見。尤其難得的是,它看起來保存十分完好。“因為地上是農田,有水,是水把這座墓葬保存下來了。”考古隊員秦宗林說,由於地下水的浸泡,將墓內的氧氣擠壓出去,讓地底的環境變得更加穩定,也更利於墓葬的保存。不過,雖然墓葬沒有被盜掘的痕跡,但因為年月太久,泥土自然沉降進入棺木中,整個棺木都已經被青灰色的淤泥塞滿,給發掘工作帶來了一點困難。

就在這座隋墓東南方向不遠處,考古隊員們又發現了另一座隋墓。這兩座隋墓的大小、形制幾乎一模一樣。

揚州北郊有個“御葬墳”,藏著什麼?祕密正在揭開……

隋墓中出土的多足青瓷辟雍硯

尋寶記:考古隊員徒手在淤泥中摸索

考古隊員秦宗林、吳寶春二人,帶領7個民工,開始一層層地清理上層淤泥。距離底部10-15公分時,重要的部分便開始了。由於靠近可能存有隨葬品的區域,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工具將淤泥鏟除。為了更加準確地確定出土物原本所在的位置,考古隊員們只能徒手進入淤泥中進行清理。

“淘洗可以把東西篩出來,但是具體在哪裡就不清楚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只能是用手去清理。”秦宗林也不戴手套,因為他需要用指尖、皮膚,去第一時間觸覺感受淤泥下文物的存在,手套的隔離感會讓人失去第一時間的感知。

正是這樣徒手清理,考古隊員們才能知道,早些發現的那座隋墓中,棺木頭部的位置有一對玉髮簪和一對銀髮簪,在頭頂位置有小型的多足青瓷硯等,在腰部的位置有一面小銅鏡,在墓葬的地面還分散著不少隋五銖。這些隨葬物品入土時的位置與模樣,才能生動地再現出來。除了這些,在這座隋墓中,還有剪刀、泥元寶、迷你青瓷水杯等,“這些隨葬品的種類與蕭後墓出土的差不多”。

可惜的是,另一座隋墓已經被盜墓者光顧過,僅留幾片隋五銖和一隻帶扣。考古隊員推測,帶扣可能是腰繫物。

春暖花開的時候,真州路北延段的考古發掘工作也結束了。從2018年2月至8月間,考古隊員在這段約2.8公里長的區域,共發掘出西漢至隋代的墓葬69座,其中漢墓65座,出土各類文物500餘件。2018年8月,真州路北延路段通車。

揚州北郊有個“御葬墳”,藏著什麼?祕密正在揭開……

御葬墳考古發掘現場

【小故事】“80後”考古隊員,這樣理解一篇小學課文

秦宗林加入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近10年時間了,是個踩著80後尾巴的“80後”。真州路北延工程的考古工作中,考古隊員們共發掘出69座墓葬,他參與了其中近30座。

天天和墓葬打交道,害怕嗎?

秦宗林笑了:“我講一小學課本上的一個童話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做《陶罐和鐵罐》。這可能是很多人聽過的關於考古的第一個故事,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也是後來從事這個工作才發現的。”

傳說,國王的御廚裡有兩個罐子,一個是陶的,一個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並且總是時不時地去碰陶罐。鐵罐很堅硬,可是陶罐很脆弱。鐵罐一直覺得,陶罐總有一天會變成碎片,而自己將永恆存在。

隨著時間流逝,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個罐子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慢慢地,它們的表面覆蓋上了厚厚的塵土。有一天,人們來到這裡,掘開厚厚的堆積物,突然發現了那個陶罐。

“喲,這裡有一個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個陶罐!”其他的人都高興得叫起來。

捧起陶罐,倒掉裡面的泥土,擦洗乾淨,它還是那樣光潔美觀。

“多美的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兒,千萬別把它碰壞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悶得夠受了。”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連鐵罐的影子都沒見到。鐵罐已經不知道在什麼年代完全氧化,腐蝕成一堆鏽土。

小學課本中的這則故事是要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為考古隊員的秦宗林卻說:“鐵在泥土中會完全氧化,人其實也一樣。當人埋進土地,歲月會腐蝕他的肌理、他的毛髮、骨頭,千百年過去,便融入塵土。棺木裡還有什麼呢?其實什麼都沒有。”

【小插曲】亦漢亦清墓,哪來的?

在御葬墳這一區域,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墓葬:其形制是漢墓,卻在墓中發現了幾掛清代的銅板錢。西漢墓中怎會有清代的銅板錢呢,二者可是相差一千多年啊!

考古隊員推測,有可能是清代某個人實在愛慕這片“風水寶地”,於是帶著隨葬品,“躺”進了別人的棺木中。所以,這也是本次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的一座亦漢亦清的墓葬。

記者 林倩雯

編輯 張婷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