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揹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揹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揹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揹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揹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揹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1944年9月,國軍最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抗日戰場。雖然貴為國軍最精銳師級部隊,但是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是卡其色棉帆布製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連接,而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風格,這種設計非常有利於穩固性。

1937型裝具組還非常強調裝具模塊化的理念,帆布吊揹帶就可以結合大、小揹包的揹帶當作是系統吊揹帶,也可以不掛任何揹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揹帶來當側揹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揹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在結合了所有裝具後就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駐印軍通用子彈袋方便所有人供彈

駐印軍配備的帆布子彈袋有好幾種,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帆布質地,方形,可攜帶指北針也可以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子彈袋,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通常每人都攜帶兩組字彈袋。

還有一種比較大型的BASIC彈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彈袋。這款子彈袋,既可以裝步槍彈,也可以裝衝鋒槍彈匣,還可以裝布倫機槍的彈匣。由於布倫機槍射速較快,彈藥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攜帶更多的彈匣,而單靠機槍手攜帶的彈匣肯定不夠,於是MK-3型通用子彈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點,讓步兵也能為機槍兵攜帶彈藥以備補充。子彈袋為直式長方體,卡其帆布質地,可以穿過帆布吊揹帶來進行固定,也可與揹包揹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接,使用起來靈活方便,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成為駐印軍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彈袋,在很多歷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裝具外,駐印軍還配備了少量美式裝具,不過美式裝具多是單個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裝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子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手槍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只配備了少量的美式裝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裝具組設計精良,使用方便堅固耐用,很受中國士兵的喜愛,而且補給也相當充裕。所以美式裝具也就僅僅配備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數下級軍官和士官而已。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揹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揹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揹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1944年9月,國軍最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抗日戰場。雖然貴為國軍最精銳師級部隊,但是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是卡其色棉帆布製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連接,而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風格,這種設計非常有利於穩固性。

1937型裝具組還非常強調裝具模塊化的理念,帆布吊揹帶就可以結合大、小揹包的揹帶當作是系統吊揹帶,也可以不掛任何揹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揹帶來當側揹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揹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在結合了所有裝具後就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駐印軍通用子彈袋方便所有人供彈

駐印軍配備的帆布子彈袋有好幾種,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帆布質地,方形,可攜帶指北針也可以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子彈袋,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通常每人都攜帶兩組字彈袋。

還有一種比較大型的BASIC彈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彈袋。這款子彈袋,既可以裝步槍彈,也可以裝衝鋒槍彈匣,還可以裝布倫機槍的彈匣。由於布倫機槍射速較快,彈藥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攜帶更多的彈匣,而單靠機槍手攜帶的彈匣肯定不夠,於是MK-3型通用子彈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點,讓步兵也能為機槍兵攜帶彈藥以備補充。子彈袋為直式長方體,卡其帆布質地,可以穿過帆布吊揹帶來進行固定,也可與揹包揹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接,使用起來靈活方便,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成為駐印軍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彈袋,在很多歷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裝具外,駐印軍還配備了少量美式裝具,不過美式裝具多是單個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裝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子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手槍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只配備了少量的美式裝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裝具組設計精良,使用方便堅固耐用,很受中國士兵的喜愛,而且補給也相當充裕。所以美式裝具也就僅僅配備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數下級軍官和士官而已。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征軍在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敢死隊。

駐印軍美國和英國鋼盔都有 各佔一半

駐印軍的鋼盔早期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進入緬北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鋼盔的防彈性與舒適性都不理想,所以後來美軍就給駐印軍陸續配發美軍現役的M-1鋼盔,最早換裝M-1鋼盔的是新編第三十八師,後來整個新編第一軍也基本換裝完畢。而新編第六軍除了少數直屬單位得到M-1鋼盔外,大部分部隊依然還是英制的MK-2型鋼盔。

駐印軍當時用的M-1鋼盔是Model-1943/44型,盔體比後來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鋼盔略高,卡其色棉織懸吊帶固定在內盔,在懸吊帶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有鋁質凸釘來連接內盔皮帶,內盔皮帶的作用是在戴上頭盔後,不使鋼盔前後晃動,不過很少有士兵這樣使用,大多數把內盔皮帶掛在鋼盔的前帽沿。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也大量採用套在鋼盔外面的偽裝盔網,並在鋼盔的左側漆有青天白日記號以作識別。

可以說駐印軍的單兵裝具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水準,再加上美式裝備和訓練,確實是抗戰後期中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在緬北地區取得了輝煌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揹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揹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揹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1944年9月,國軍最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抗日戰場。雖然貴為國軍最精銳師級部隊,但是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是卡其色棉帆布製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連接,而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風格,這種設計非常有利於穩固性。

1937型裝具組還非常強調裝具模塊化的理念,帆布吊揹帶就可以結合大、小揹包的揹帶當作是系統吊揹帶,也可以不掛任何揹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揹帶來當側揹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揹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在結合了所有裝具後就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駐印軍通用子彈袋方便所有人供彈

駐印軍配備的帆布子彈袋有好幾種,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帆布質地,方形,可攜帶指北針也可以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子彈袋,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通常每人都攜帶兩組字彈袋。

還有一種比較大型的BASIC彈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彈袋。這款子彈袋,既可以裝步槍彈,也可以裝衝鋒槍彈匣,還可以裝布倫機槍的彈匣。由於布倫機槍射速較快,彈藥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攜帶更多的彈匣,而單靠機槍手攜帶的彈匣肯定不夠,於是MK-3型通用子彈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點,讓步兵也能為機槍兵攜帶彈藥以備補充。子彈袋為直式長方體,卡其帆布質地,可以穿過帆布吊揹帶來進行固定,也可與揹包揹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接,使用起來靈活方便,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成為駐印軍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彈袋,在很多歷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裝具外,駐印軍還配備了少量美式裝具,不過美式裝具多是單個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裝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子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手槍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只配備了少量的美式裝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裝具組設計精良,使用方便堅固耐用,很受中國士兵的喜愛,而且補給也相當充裕。所以美式裝具也就僅僅配備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數下級軍官和士官而已。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征軍在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敢死隊。

駐印軍美國和英國鋼盔都有 各佔一半

駐印軍的鋼盔早期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進入緬北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鋼盔的防彈性與舒適性都不理想,所以後來美軍就給駐印軍陸續配發美軍現役的M-1鋼盔,最早換裝M-1鋼盔的是新編第三十八師,後來整個新編第一軍也基本換裝完畢。而新編第六軍除了少數直屬單位得到M-1鋼盔外,大部分部隊依然還是英制的MK-2型鋼盔。

駐印軍當時用的M-1鋼盔是Model-1943/44型,盔體比後來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鋼盔略高,卡其色棉織懸吊帶固定在內盔,在懸吊帶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有鋁質凸釘來連接內盔皮帶,內盔皮帶的作用是在戴上頭盔後,不使鋼盔前後晃動,不過很少有士兵這樣使用,大多數把內盔皮帶掛在鋼盔的前帽沿。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也大量採用套在鋼盔外面的偽裝盔網,並在鋼盔的左側漆有青天白日記號以作識別。

可以說駐印軍的單兵裝具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水準,再加上美式裝備和訓練,確實是抗戰後期中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在緬北地區取得了輝煌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美軍為從中國各地抽調來的精銳部隊發放膠鞋,以替換他們的草鞋。他們將參加即將開始的反攻滇緬印的大戰役,需要一雙好鞋。

防毒面具僅特殊兵種配 鋼盔是精銳標誌

不過要明確一點,德械師也好,駐印軍也好,其數量只佔到當時全部中國軍隊的很少一部分,其單兵裝具的水準比最高水準的普通中央軍部隊都要先進,根本不具有代表性。而更多的中國軍隊其單兵裝具完全可以用慘淡兩字來形容。由於國力貧弱,物資匱乏,防毒面具只配發給了中央軍和一些如炮兵、防空兵、裝甲兵這樣的特殊兵種,地方雜牌部隊幾乎都沒有裝備防毒面具,遇到日軍施放毒氣就只能把毛巾搞搞溼捂住口鼻,如果是催淚性質的毒氣還好些,要是窒息性毒氣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鋼盔也不是所有部隊都有,只有中央軍和雜牌部隊中少數主力才有配備。

當時中國軍隊配備的主流鋼盔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外形像個扁平狀的鍋子,也就是飛碟形狀,所以也叫“飛碟盔”,這是英國沿用一戰鋼盔的外形,要知道一戰主要是塹壕戰,士兵基本上都是躲在戰壕裡,鋼盔主要保護頭部不被彈片殺傷,所以設計成鍋子狀。而到了抗戰時期,這種形狀的鋼盔無論是抗彈性還是佩戴的舒適性,都已經明顯落伍了。就這樣的過氣型號鋼盔,都是中國軍隊中的好東西了。

軍鞋是草鞋 野戰食品自己背乾糧袋

中國軍隊的官兵腰間都系皮帶,士兵的是窄皮帶,軍官則是寬皮帶,有的還配有斜背武裝帶。武裝帶最初是用來掛軍官佩刀的,後來雖然佩刀被手槍所取代,但是武裝帶卻被保留了下來,併成為軍官的識別標誌。就這樣簡陋的武裝帶,都是軍官炫耀的資本,由此也就在戰場上成為日軍狙擊手的絕佳識別記號,因此在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軍政部就明令禁止軍官系武裝帶上戰場。

地方雜牌部隊使用的乾糧袋,也和中央軍不同,是一頭縫實一頭開口的粗布袋,裝上糧食(通常是生米或饅頭幹)後,把開口處用繩子繫緊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乾糧袋外面,然後背在肩上。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知道當時中國軍隊的野戰炊事供給相當落後,很難保證熱食,那麼體力和營養都肯定難以保證。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抗戰僅有中央軍精銳部隊才配備德盔

單兵裝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攜帶的個人裝備,現在的單兵裝具品種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功能上與抗戰時期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那麼在抗戰時期,中日兩軍的單兵裝具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先說中國軍隊,當時的中國軍隊雖然說名義上是統一的編制,實際上各個派系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別的且不說,就連最起碼的軍裝顏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中央軍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黃綠色為主,冬季則主要是藍灰色棉軍服。地方雜牌部隊中北方部隊大多是藍灰色軍服,南方的兩广部隊是土黃色,而云南的滇軍則是藍綠色。連個軍服顏色都搞得這樣雜亂,還談什麼其他的單兵裝具。相比較來說,自然是中央軍比較正規一些,好歹還有些政府軍的氣度。不過就拿當時的情況來看,就拿中國軍隊最高標準的中央軍精銳部隊來說,單兵標準個人裝具也就五大件,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

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軍在其一戰時期的M17鋼盔基礎上改進而成,製造工藝有所改進,採用了基本上就是現代的“熱壓”技術。所以比M17更輕便,對彈片的防護功能也更強。而且M35採用了全新的內盔,使佩戴起來更加舒適。所以無論是外形、材質、功能還是舒適,都是相當不錯,德國貨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國總共進口了31.5萬頂M35鋼盔,幾乎將M35在1936年前的產量包圓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部隊基本上都配發了M35。現在可以從當時很多的歷史照片中看到頭戴M35鋼盔的中國士兵,就是一個明顯例證。而佩戴M35鋼盔也成為中央軍部隊的一大標誌,日軍看到戴M35鋼盔的部隊就知道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了,馬上就會打點起精神全力以赴。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高配置部隊士兵才能攜帶100發子彈

子彈袋是帆布製成的長形袋,攜帶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最普遍的,一長條子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圈到腰間再在腰上繞一圈,最後以布帶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長子彈袋可以放20個彈包,每個彈包裡裝一個五發子彈的彈夾,總攜彈量100發,這個標準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絕對是高配置了。看過電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會記得,八路軍的子彈袋看上去滿滿的,其實真正只有三五發子彈,別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彈忽悠人的。第二種是兩條較短的子彈帶,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從兩肩掛下,如同倒“U”形。還有肩上掛一條,腰上纏一條的帶法。德械師中配備毛瑟駁殼槍的士官和下級軍官則是配有駁殼槍專用的皮質彈匣包,可以裝12個20發彈匣的彈包,用皮帶扣系在後腰,然後由“Y”形肩帶呈三點式支撐起彈匣包。駁殼槍手在著裝時,先背上手槍套,再背彈匣包,把手槍套固定在彈匣包之下,這樣行軍打仗時背在身上的駁殼槍就不會亂晃。

除了子彈之外,每名士兵還攜帶兩枚M24型手榴彈,放在一個帆布袋內,帆布手榴彈袋由細布條連接掛在脖子上,袋子則掛在胸前,再在背後用布條固定。從當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彈袋除了兩聯裝的,還有五聯裝,甚至八聯裝的。手榴彈袋有掛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間的。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就是在中國引以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師到了位於印度的美軍營地,都被要求燒掉身上破舊骯髒的軍裝,先洗澡,美軍再發新服裝,才能正式進入營房。

鋼盔皮包軍毯僅閱兵拿出來展示軍威

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採購,一部分是國內仿製。採用橢圓形木塞蓋,肩揹帶。這和德軍部隊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不同。乾糧袋為方形,揹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後來也有少量國內仿製的,防毒面具通常裝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軍那樣裝在圓筒中。但是有些當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後期仿製法國的,區別是仿製的圓筒增強紋是橫向的,而德軍所用的卻是直向增強紋。

另外,中央軍單兵裝具還有皮質揹包、軍毯、雨布、鐵製飯盒、水壺、乾糧袋、刺刀、兩組三聯裝的皮質槍盒。這套豪華裝具主要參考日軍和德軍的單兵裝具設計,不過只是在閱兵和有高級將領出席的野戰訓練中才有機會配給士兵,真正在戰時卻極少配發,只能算是一種充門面的花瓶擺設。遺憾的是德械式師沒有配發二戰時期德軍最具標誌性的個人裝具“Y”形揹帶,缺少了德式單兵裝具中最有點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

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

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由於整訓初期是由英國提供服裝和單兵裝具,所以駐印軍的個人裝具,就是英制1937型個人裝具組,也就叫作P-37裝具組,這一套裝具組包括:帆布腰帶、帆布吊揹帶、帆布揹包、帆布小揹包、水壺組、帆布子彈袋等,還可根據執行任務的性質再加配其他裝具,如可加掛鏟組、十字鎬等。1937型裝具組是二戰時期英軍以及英聯邦軍隊採用最多的單兵裝具系列,所以駐印軍的單兵裝具一下就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先進水準行列。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1944年9月,國軍最精銳的第5軍第200師乘坐美國飛機進入滇西緬北抗日戰場。雖然貴為國軍最精銳師級部隊,但是挑著扁擔,扛著木水桶和竹筐,穿著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來更像是一支雜牌軍。

1937型裝具組採用的帆布腰帶是卡其色棉帆布製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縫有垂直布肋與各型袋子後方的C型金屬勾連接,而腰帶上沒有任何穿孔式掛點,正是最典型的英式風格,這種設計非常有利於穩固性。

1937型裝具組還非常強調裝具模塊化的理念,帆布吊揹帶就可以結合大、小揹包的揹帶當作是系統吊揹帶,也可以不掛任何揹包,作為單獨的負載吊帶來使用,或者只用單條揹帶來當側揹帶,用於側掛及肩掛來使用。在使用吊帶時還可以把揹帶、帆布腰帶、子彈袋都連結起來,在結合了所有裝具後就成為整套裝具組的系統負載吊帶。

駐印軍通用子彈袋方便所有人供彈

駐印軍配備的帆布子彈袋有好幾種,一種是指北針/手槍通用型袋,帆布質地,方形,可攜帶指北針也可以放置手槍彈、步槍彈。第二種是步槍帆布子彈袋,雙彈袋設計,也就是說一袋兩包,通常每人都攜帶兩組字彈袋。

還有一種比較大型的BASIC彈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彈袋。這款子彈袋,既可以裝步槍彈,也可以裝衝鋒槍彈匣,還可以裝布倫機槍的彈匣。由於布倫機槍射速較快,彈藥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攜帶更多的彈匣,而單靠機槍手攜帶的彈匣肯定不夠,於是MK-3型通用子彈袋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點,讓步兵也能為機槍兵攜帶彈藥以備補充。子彈袋為直式長方體,卡其帆布質地,可以穿過帆布吊揹帶來進行固定,也可與揹包揹帶上的銅勾、勾跨相互連接,使用起來靈活方便,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成為駐印軍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彈袋,在很多歷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裝具外,駐印軍還配備了少量美式裝具,不過美式裝具多是單個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裝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帶、M-1923型腰帶式子彈袋、卡賓彈匣袋、.45手槍側掛皮套、M-3肩掛槍套、.45手槍彈匣袋、M-1942型刺刀組等。之所以只配備了少量的美式裝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裝具組設計精良,使用方便堅固耐用,很受中國士兵的喜愛,而且補給也相當充裕。所以美式裝具也就僅僅配備給有特殊任務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數下級軍官和士官而已。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圖為1944年9月4日,在中國遠征軍在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衝鋒前,美軍聯絡組把自己的鋼盔送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備給衝鋒在最前邊的敢死隊。

駐印軍美國和英國鋼盔都有 各佔一半

駐印軍的鋼盔早期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進入緬北作戰後,由於戰鬥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鋼盔的防彈性與舒適性都不理想,所以後來美軍就給駐印軍陸續配發美軍現役的M-1鋼盔,最早換裝M-1鋼盔的是新編第三十八師,後來整個新編第一軍也基本換裝完畢。而新編第六軍除了少數直屬單位得到M-1鋼盔外,大部分部隊依然還是英制的MK-2型鋼盔。

駐印軍當時用的M-1鋼盔是Model-1943/44型,盔體比後來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鋼盔略高,卡其色棉織懸吊帶固定在內盔,在懸吊帶上再結合汗圈,並在內盔有鋁質凸釘來連接內盔皮帶,內盔皮帶的作用是在戴上頭盔後,不使鋼盔前後晃動,不過很少有士兵這樣使用,大多數把內盔皮帶掛在鋼盔的前帽沿。駐印軍所用的M-1鋼盔平時除素色面盔體外,也大量採用套在鋼盔外面的偽裝盔網,並在鋼盔的左側漆有青天白日記號以作識別。

可以說駐印軍的單兵裝具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水準,再加上美式裝備和訓練,確實是抗戰後期中國最精銳的王牌部隊,在緬北地區取得了輝煌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美軍為從中國各地抽調來的精銳部隊發放膠鞋,以替換他們的草鞋。他們將參加即將開始的反攻滇緬印的大戰役,需要一雙好鞋。

防毒面具僅特殊兵種配 鋼盔是精銳標誌

不過要明確一點,德械師也好,駐印軍也好,其數量只佔到當時全部中國軍隊的很少一部分,其單兵裝具的水準比最高水準的普通中央軍部隊都要先進,根本不具有代表性。而更多的中國軍隊其單兵裝具完全可以用慘淡兩字來形容。由於國力貧弱,物資匱乏,防毒面具只配發給了中央軍和一些如炮兵、防空兵、裝甲兵這樣的特殊兵種,地方雜牌部隊幾乎都沒有裝備防毒面具,遇到日軍施放毒氣就只能把毛巾搞搞溼捂住口鼻,如果是催淚性質的毒氣還好些,要是窒息性毒氣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而鋼盔也不是所有部隊都有,只有中央軍和雜牌部隊中少數主力才有配備。

當時中國軍隊配備的主流鋼盔是英制MK-2型託尼(TOMMY)鋼盔,外形像個扁平狀的鍋子,也就是飛碟形狀,所以也叫“飛碟盔”,這是英國沿用一戰鋼盔的外形,要知道一戰主要是塹壕戰,士兵基本上都是躲在戰壕裡,鋼盔主要保護頭部不被彈片殺傷,所以設計成鍋子狀。而到了抗戰時期,這種形狀的鋼盔無論是抗彈性還是佩戴的舒適性,都已經明顯落伍了。就這樣的過氣型號鋼盔,都是中國軍隊中的好東西了。

軍鞋是草鞋 野戰食品自己背乾糧袋

中國軍隊的官兵腰間都系皮帶,士兵的是窄皮帶,軍官則是寬皮帶,有的還配有斜背武裝帶。武裝帶最初是用來掛軍官佩刀的,後來雖然佩刀被手槍所取代,但是武裝帶卻被保留了下來,併成為軍官的識別標誌。就這樣簡陋的武裝帶,都是軍官炫耀的資本,由此也就在戰場上成為日軍狙擊手的絕佳識別記號,因此在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軍政部就明令禁止軍官系武裝帶上戰場。

地方雜牌部隊使用的乾糧袋,也和中央軍不同,是一頭縫實一頭開口的粗布袋,裝上糧食(通常是生米或饅頭幹)後,把開口處用繩子繫緊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乾糧袋外面,然後背在肩上。從這一點來看,就能知道當時中國軍隊的野戰炊事供給相當落後,很難保證熱食,那麼體力和營養都肯定難以保證。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抗戰勝利不容易啊


在列多公路旁的一座康復營,一位美國將軍向一群中國殘疾軍人脫帽致敬。這些殘疾軍人從統一的服裝上看得到了比較好的照顧。傷愈後,他們將回到國內。

中國綁腿打到膝蓋 為防止灌木鉤掛

軍靴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數高級將領有馬靴,普通軍官能有雙皮鞋就相當不錯了,對一般小兵來說布鞋就是奢侈品了,所以當時中國軍隊尤其是南方部隊的標配就是草鞋了。

有張駐印軍和來自國內的遠征軍在芒友會師的照片上,駐印軍士兵鋼盔軍靴衝鋒槍,外加全套單兵裝具,而遠征軍士兵布小帽草鞋,步槍,帆布子彈帶。兩人的巨大反差,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

而草鞋的最佳搭配就是綁腿了,這也是中國軍隊的一大傳統。即便後來全副英美裝備的駐印軍也仍然堅持打綁腿。中國軍隊打綁腿很有特色,總是將綁腿纏到膝蓋部位,而不是外國軍隊大多隻纏繞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高度。打綁腿也很有講究,有經驗的老兵打出的綁腿既不會因太緊而影響血液循環,又不致因太鬆而走走就散開來。綁腿的作用是士兵在野外徒步行軍時褲腿不會被地表植物所鉤掛,而且特別是在長距離徒步行軍時可以避免大量血液湧入腳部,造成腳部不適。

綜觀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單兵裝具除了少數如德械師、駐印軍這樣的精銳部隊外,即便是中央軍也只有最基本的鋼盔、子彈帶、水壺、乾糧袋和防毒面具的五大件,而地方雜牌部隊,就這連五大件都配備不齊,幾乎都沒有防毒面具,能有鋼盔和子彈帶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部隊就只有最最簡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與大刀片!姑且不談輕武器與火炮,僅僅是從單兵裝具這個角度也就可以看出中國當時裝備的落後與物資的匱乏,但是正是在這樣情況下,中國軍隊依然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艱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艱辛與犧牲,足以使我們後人由衷地敬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