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今年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民盟市委昨天舉行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深切緬懷談家楨在遺傳學上的傑出貢獻,堅持真理、科學報國的崇高精神,高瞻遠矚、提攜後學的寬廣胸襟。

談家楨是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名譽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

一盞桐油燈下,開創遺傳學研究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26年被保送東吳大學,主修生物學,1930年畢業後進入燕京大學,師從李汝祺先生,193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1934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其助手杜布贊斯基(Th.Dobzhansky),1936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37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回國,聘為生物系教授。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今年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民盟市委昨天舉行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深切緬懷談家楨在遺傳學上的傑出貢獻,堅持真理、科學報國的崇高精神,高瞻遠矚、提攜後學的寬廣胸襟。

談家楨是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名譽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

一盞桐油燈下,開創遺傳學研究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26年被保送東吳大學,主修生物學,1930年畢業後進入燕京大學,師從李汝祺先生,193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1934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其助手杜布贊斯基(Th.Dobzhansky),1936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37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回國,聘為生物系教授。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抗戰爆發後,隨浙江大學輾轉內遷,生物系遷到貴州湄潭的唐家祠堂,此後6年時間裡,談家楨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在重要人生關口的無悔選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鑫華說,第一次是博士畢業後,他深知此時國內遺傳學基礎很薄弱,仍謝絕了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發展遺傳學。第二次是在抗戰烽火中,隨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湄潭。

在祠堂的簡陋“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但他選擇了對知識的堅守,通過對亞洲異色瓢蟲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價值的遺傳學研究成果——“嵌鑲顯性”遺傳現象的發現。

這一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為遺傳學教科書的經典內容,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林鑫華說,在如此艱苦條件下,談家楨還培養了多位我國遺傳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如中科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施履吉,微生物遺傳學家盛祖嘉,人類遺傳學家劉祖洞等。

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

1952年,院系調整後談家楨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後擔任復旦大學遺傳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等職務。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今年是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民盟市委昨天舉行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週年座談會,深切緬懷談家楨在遺傳學上的傑出貢獻,堅持真理、科學報國的崇高精神,高瞻遠矚、提攜後學的寬廣胸襟。

談家楨是中國現代遺傳科學奠基人之一,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任上海市第八、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名譽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員會主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

一盞桐油燈下,開創遺傳學研究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26年被保送東吳大學,主修生物學,1930年畢業後進入燕京大學,師從李汝祺先生,1932年畢業獲碩士學位,1934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其助手杜布贊斯基(Th.Dobzhansky),1936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37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邀請回國,聘為生物系教授。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抗戰爆發後,隨浙江大學輾轉內遷,生物系遷到貴州湄潭的唐家祠堂,此後6年時間裡,談家楨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在重要人生關口的無悔選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鑫華說,第一次是博士畢業後,他深知此時國內遺傳學基礎很薄弱,仍謝絕了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發展遺傳學。第二次是在抗戰烽火中,隨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湄潭。

在祠堂的簡陋“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但他選擇了對知識的堅守,通過對亞洲異色瓢蟲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價值的遺傳學研究成果——“嵌鑲顯性”遺傳現象的發現。

這一原創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為遺傳學教科書的經典內容,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林鑫華說,在如此艱苦條件下,談家楨還培養了多位我國遺傳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如中科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施履吉,微生物遺傳學家盛祖嘉,人類遺傳學家劉祖洞等。

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

1952年,院系調整後談家楨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後擔任復旦大學遺傳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等職務。

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毅然回國,毛澤東曾四次接見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林鑫華說,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的米丘林學說在國內盛行,它強調對育種起決定影響的是外部環境而非內因,摩爾根的基因學說受到壓制,但談家楨卻不懼壓力,為捍衛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堅持真理,毫不動搖。1956年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召開後,毛澤東曾4次接見了談家楨,鼓勵他“要大膽地把中國的遺傳學搞上去!”

1978年,改革開放後,談家楨先生髮現國內的遺傳學發展嚴重落後,歐美已經跨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差距巨大。他不顧在高齡時動過兩次大手術,遠訪美國、歐洲和日本,大力加強交流合作,先後推薦學院17位中青年學術骨幹去國外訪問、進修和合作研究,這些人學成回國,後來大多數成了復旦遺傳學科的中堅力量。1979年,談家楨邀請自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老同學、美國科學院院士James Bonner帶領學術團隊來複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系統介紹建立基因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學術進展,為我國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骨幹。

1980年,談家楨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又當選為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會長。1999年國際編號354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70餘年裡,談家楨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遺傳學事業,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復旦大學統戰部副部長葛慶華說,談家楨提議設立的“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有力促進了中國生命科學事業的發展。在他的呼籲下,我國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工作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他的推動下,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成立,構建了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平臺,為我國相關研究立足世界打下了基礎。

天上那顆星永遠在閃爍微笑

民盟上海科技館支部的耿佳榕說,談家楨心繫科普,傳播科學開啟民智。他不僅著書立作,用科普讀物的形式傳播科學,他更是高瞻遠矚,以上海自然博物館為載體,持續提升公眾科普素養。

耿佳榕說,相信位於延安東路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在很多人兒時記憶裡都佔有一席之地,一定也曾被展館門廳處的兩大“鎮館之寶”——體長8米,身高4米的“黃河古象”和另一個——身長22米,肩高3.5米的“合川馬門溪龍”的龐大身軀所震撼。這座半個世紀來肩負人民大眾科學文化教育責任的場館,在籌建初期就受到談家楨的密切關注,他在場館後續的籌備、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1983年談家楨正式擔任上海自然博物館館長,自此博物館的發展名正言順地擠進了談家楨的工作日程。作為館長,他對博物館研究、收藏和教育這三大功能的相互依存關係有著清晰的表述:“……收藏標本、科學教育、科學研究,這三者是有機聯繫的,是分不開的。……要使標本能起到科學教育的作用,必須進行科學研究。”鑑於上海自然博物館研究力量單薄,談先生更是建議要開門辦館,分學科與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學院和上海水產學院等高校及研究所合作。

“那時候他是八十歲的老人,在學術上要花不少時間和精力,參加國際和國內的各種會議,還要指導復旦大學他的弟子和研究生,開展專題研究。”民盟市委原專職副主委馬克烈說,在政治上,在民盟工作方面,他也是位無微不至關心年輕人的好領導。

馬克烈回憶說,有一次主委辦公會上討論一位盟員的處分問題,因為他在負責某項工程,工作中出現了問題被停職審查,盟組織討論是否要作出相應處理,副主委趙超構和談家楨當即表示要慎重,先弄清問題,不要輕易處理。後來,這位盟員在市內好幾項重大工程中都發揮了領導才幹,做出了顯著成績。

“回憶往事,我彷彿看到了談先生那慈祥的笑容,那雙厚實的手,聽到了那濃濃的寧波口音。”馬克烈說,“天上那顆談家楨星永遠在閃爍微笑。”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張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