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出川抗戰的350多萬川軍,有64萬多人傷亡(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佔全國抗日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何應欽正奉命在川康整軍,裁減川軍。一者,為避免其嫡系部隊被裁減,二者,為抗日之民族大計,劉湘主動致電蔣介石請纓出川殺敵。1937年7月底,國民政府在南京籌備召開國防會議。劉湘發言明確反對蔣介石以消滅地方勢力為目的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公開宣佈:“要抗戰才能救亡圖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內。……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千萬石。……四川所有人力財力,均可貢獻於國家。”(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為調川軍出川作戰,劉湘召集高級幕僚籌商多日,決定將川軍編成兩個集團軍,由劉湘統一指揮:第22集團軍,司令鄧錫侯、副司令孫震,轄41、45、47三個軍(均非劉系部隊);第23集團軍,司令劉湘自兼,以唐式遵為副司令,轄21、23兩個軍和三個獨立旅〔全屬劉湘嫡系)。為避免川軍被分散瓦解,出川前劉湘向蔣介石提出三點要求:“不分割川軍建制,並由自己整個的統一指揮;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隊駐守原防;對出川抗戰部隊的裝備、武器要作必需的補充。”蔣一一承諾。因為擔心“我的部隊已大半開赴前方,我自己不去看照,恐將會被蔣慢慢吃光”,劉湘胃腸病此時雖已很嚴重,但仍然堅持親赴前線指揮。第二十二集團軍出發前,劉湘還特別叮嚀鄧、孫:“川軍出去,一定不讓分割建制。北上後,必待全軍和全集團軍集中才渡河;必待川軍全部集中才參加作戰。”

川軍出川后即被分散處置;出川前所承諾的武器、裝備,也未能到位

但事情並不如劉湘所願,川軍出川后,迅速被打散:41、45軍調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李家鈺的第47軍調歸第一戰區程潛指揮,楊森的第20軍則調往淞滬戰場。劉湘的“必待川軍全部集中才參加作戰”的計劃未能實現。劉湘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裝備補充,也未能到位。據時任第22集團軍第41軍司令部高級參謀的胡臨聰回憶,當時川軍裝備極差:“當時各軍部隊的武器裝備極為低劣簡陋,所有步槍十分之八為川造,十分之二為漢陽造,更因使用已久,質量太差,以致大部不堪使用,打一兩槍就搬不開槍機,有的槍上連刺刀也沒有。至於輕重機槍,其數極微,每師多則十餘挺,少則數挺而已。火炮方面,每師除數門迫擊炮外,山、野炮一門都沒有。裝備方面,每人僅有粗布單衣兩套(短褲),綁腿一雙,既窄且短的單被一床,小竹蓆一張,雨鞋兩雙,斗笠一頂。而其所赴之地,則系氣候多寒的黃河附近地區,真是武器不堪殺敵,衣被難以禦寒。”(《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入晉抗戰》,《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5-678)而川軍薪晌待遇僅及“中央軍”的一半。

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雪上加霜的是,川軍“有個別的旅團長以為中央已答應配換和補充武器,就將部隊中能用的槍提留起來,作為自己失敗後‘重起爐灶’的後路;更有拿廢槍換好槍,逕自私運回家,以致一連之中,僅有一兩隻槍打得響者。至於機關槍一項,一個團或一個旅才有兩三挺;手榴彈每兵只有三四顆;比較有戰鬥力的部隊,還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一切作戰配屬都沒有(如醫藥、救護、兵站、補給……)。”(雷雲仙《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抗戰在山西》,《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9-690)然而當川軍到達西安時,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拒絕補充物資,並讓他們找閻錫山。閻錫山則推諉說:因山西方面的一切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早已運過黃河儲存於潼關附近,所以在太原實無辦法,拒絕補充。結果僅送了山西造的輕機槍20挺給第41軍作為禮物了事。

川軍在山西:被零星分割成以營為單位投入戰場;後勤不足傷兵被大量遺棄在戰場

川軍第22集團軍進入山西后的情況,與劉湘設想的“必待川軍全部集中才參加作戰”完全不同。川軍“搭乘同蒲路的火車(窄軌),其裝載情況,與隴海路完全兩樣。原來一列車(準軌)至少可以裝載一個團以上的兵力,現在一個團就須分兩列車來載運,遂使部隊剛一進人戰場,就被零星分割為以營為單位了。由於日軍猛撲晉東,娘子關方面吃緊。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茲急不暇擇,就把一個還在行軍縱列中的第四十一軍,拿來分割逐次使用。”(雷雲仙《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抗戰在山西》,《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9-690)加上“當時各軍師連作戰地區的軍用地圖也沒有一張,通信器材亦極缺乏……敵從何來、番號是什麼、兵力有多少,有沒有配合作戰的部隊,歸誰指揮等,都不清楚。”(《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入晉抗戰》,《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5-678)致使川軍不但對敵我態勢不明,就是自己所屬部隊的位置和行動也不明白。加上川軍武器裝備與日軍相差實在太大,因此戰場形勢一片混亂。混亂的程度從第124師第370旅第739團的情況就可以看出來:

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團部和第一營(營長蔡徵)搭乘的列車,半夜到達榆次,就又被攔著給予作戰任務……此時團的另外兩個營,還阻滯在下一趟北開的列車中。團部除了一部有線電話機外,什麼通信器材也沒有,向上級請示不可能。……呂團長即率團部和第一營佔領陣地,連夜趕築急造工事。由於士兵隨身攜帶的工作器具太少、太劣,而這一帶地質又是土少石多,官兵們雖然挖了一個通宵,工事還是不夠使用條件。凌晨八點左右……敵人的炮擊開始了。待到敵兵衝近我方陣地時,我們即靠手榴彈的威力打擊敵人。但我位置一暴露,又成敵炮火的集射目標。兩個鐘頭後,前線的官兵就冒著敵機的轟襲,退下來了!”(雷雲仙《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抗戰在山西》,《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9-690)

更悲慘的是,由於後勤不足,川軍的死傷士兵無法得到救治,甚至糧食都成問題:“第41軍雖然參加了晉東的幾次戰鬥,只因各師、旅、團,都是以平常行軍的態勢,進人戰場,都沒有配屬戰時衛生部隊(如繃帶所、擔架隊……),故在戰鬥中,凡負輕傷、能行動者,就血淋淋地自個兒往後走;凡重傷、或輕傷而不能行動者,多遺棄陣地、或留置陣地後方的臨時收容所,任敵殺戮,棄屍於野,只有待敵去後,靠當地人民出面掩埋屍體。……又如第三七二旅在平定的西郊附近作戰時,先將輜重(官兵的隨身被蓋卷等等)放於平定,戰鬥中負傷的官兵,即送入城內。由於城裡軍民已逃避一空,傷兵無人接運,只好滿城擱置。晚間全旅撤退,數百名重傷官兵,見被遺棄,齊聲痛呼:‘唉!連長!營長!團長!旅長!我們都是四川人啊,跟著您走了這麼遠,就忍心把我們這樣丟下嗎)?’‘唉!弟兄們!我們是同著來打國戰的喲!帶了傷,就不管了嗎?’‘天呀!打國戰就這樣打的呀!”淚隨聲迸,淒厲難聞!其中有的恐落人敵手,於部隊去後就急尋自盡的。當時在行進隊伍中的士兵們,睹景生情,邊走邊哭,甚有痛哭失聲者,也有義憤填膺,大罵;’‘狗日的xxx,這一下好吃空缺了!’翌日敵軍入城,還是見人一刺刀,屠殺盡淨。還有一件事:因為部隊沒有配屬兵站,一入戰場,就缺糧食,官兵生活,雖靠當地人民支持,但亦類於徵發,因而影響軍紀甚大。長途行軍,連餐不得食,弄得官兵飢疲不堪。據第七三一團副團長張則蓀說:‘我在轉進時,硬是餓得住,過榆次,搶購了三塊冷豆腐吃,後來連冷豆腐也得不到一塊了。’”(雷雲仙《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抗戰在山西》,《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P679-690)但閻錫山在總結戰役時,卻屢屢指責川軍作戰不力、軍紀太壞,閉口不談川軍所面臨的實際困境。

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1937年9月,川軍第20軍在楊森的率領下開赴上海蔘戰。該軍是川軍中最窮的部隊,裝備也最差。據何聘儒回憶:第20軍26師裝備是“一個連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槍使用過久,來複線都沒有了,還有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繫著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見……”(高華《王銘章殉國與川軍抗戰》)但就是以如此裝備,26師成為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優的五個師之一,此足以顯示川軍之英勇。該師官兵在淞滬戰場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餘名。每個連留存下來的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後僅剩下600多人!10月15日,八0四團奉命收復失掉的陣地。團長向文彬率部當夜惡戰,奪回了陣地,但全團官兵,營長只剩彭煥文1人,連排長非傷即死,無一倖免,排長剩下4個,士兵只剩120餘人!向文彬在‘一天中的三小時內,由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晉升少將’。”(高華《王銘章殉國與川軍抗戰》)

20軍的其他部隊的戰鬥同樣慘烈,據第20軍第124師第805團團部少尉見習官胡憶初回憶說:“當然我團的傷亡也很大。說來真是駭人聽聞,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集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作掩體,繼續打擊敵人的……全團數千人蔘戰最後只剩下150名官兵,其中很多還是輕傷未離隊的。”(胡憶初《川軍第一三四師在南翔戰鬥中》,《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死了多少川軍?

1937年10月,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率七個集團軍,另一軍一師一旅共40萬人開赴抗日前線。川軍出川時,被其他友軍視為最爛的部隊,低劣的裝備,渙散的軍紀,個個都像遊勇散兵似的。

就是這支爛部隊,打出了中國的軍威,打出了中國軍魂,更是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軍武士道精神。川軍沒有精良的武器,沒有嚴明的紀律,沒有充足的補給,但他們有一條條敢於自殺式進攻的鮮活的生命,他們有一顆顆滾燙的愛國之心。川軍視死如歸的精神令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望而生畏。

川軍可以說自8.13淞滬會戰後,幾乎參加了所有對日的大型戰役,他們是真正的在用血肉之軀在抵擋日軍的現代化武器。8年抗戰,川軍前後出川300多萬人奔赴前線,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其供兵源總量居全國之首,佔全國總供給兵源五分之一以上。300多萬衣衫襤褸的川軍,有64萬埋骨中華大地,川軍——一支永垂青史的隊伍。

每每想到川軍,不得不提四川王劉湘臨終前告慰川軍的那句話“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不還鄉。”劉湘的這句話川軍是切切實實的做到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