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抗日戰爭 徐向前 劉伯承 彭德懷 泰無邪 2017-06-08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在中國高級將領最優秀的名將之中,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五人是最為出類拔萃的,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在這五人中,粟裕、林彪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時間更為長久一些。彭德懷、劉伯承兩人在戰爭尾期指揮過大兵團作戰,但兵員數量顯然低於50萬人的規模。徐向前在紅軍時期曾經指揮8萬餘人的紅四方面軍,成為同期直接指揮最多兵員作戰的將領,但國共內戰中的指揮規模則遠遠低於其他四人。在五人中,粟裕被軍委評價為“尤其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彭德懷

第一野戰軍(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彭德懷北伐戰爭期間在湘軍當團長,1928年率部與滕代遠,黃公略組織平江起義參加革命。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就是赫赫有名的紅三軍團總指揮,這個軍團是彭德懷平江起義的基本部隊。與林彪指揮的紅一軍團同時是紅軍時期是毛澤東手上最有力也是最堅定的基本部隊。彭德懷在整個解放戰爭開始時手上的兵力是五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少,裝備最差,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最懸殊、地理環境最惡劣的一支部隊。但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解放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到1948年中旬,解放軍徹底扭轉了西北地區敵強我弱的戰局,並形成席捲西北之勢確實非常不容易。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劉伯承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劉伯承。劉伯承1926年加入中國共 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是中共內少有的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高級指揮人員。劉伯承意志堅定,作戰勇敢,北伐戰爭前在討伐袁世凱的作戰中傷及右眼,他在做手術時堅持不用麻藥,因而被稱為“當代關雲長”,在川軍中素有“軍神”之美譽。解放戰爭全面暴發後,在劉伯承指揮下,接連取得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呂梁、汾(陽)孝(義)戰役和滑縣、巨(野)金(鄉)魚 (臺)等戰役的勝利。到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在這一時期內,劉伯承通過戰爭的手段極大地發展和壯大了部隊,在1947年的時候,二野部隊有這樣的大發展,這在解放軍的各戰略集團中也是少有的。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粟裕

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1924年3月,十七歲的粟裕考入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師範讀書,並在此加入中國共 產黨。1927年夏,許克詳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常德也受到影響,粟裕深夜潛出學校,前往江西參加了南昌起義。一介書生粟裕從此走上他波瀾壯闊的從軍道路。1955年他被授予的解放軍大將軍銜時,是所有十位大將中年齡倒數第二的一位,僅超過比他小的許光達大將一歲。也是十位大將中唯一擔任解放軍一個戰略集團最高指揮員的人。粟裕戰爭指揮藝術的最高水平發揮是在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經過在中國的各種文章中記述得相當多,但粟裕在其中的表現最令人佩服的,是他首次向中央提出了展開淮海戰役的建議。這說明,粟裕不僅具有一般戰役指揮員所應該具備的戰役眼光,而且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眼光。中央也對粟裕有著充分的信任。為了讓粟裕真正地全面指揮好這次戰役,事先將三野司令員陳毅調到了二野當副司令。淮海戰役的勝利,使三野部隊一下子發展到了四個兵團,80萬人,而且裝備精良。成為解放軍中另一支與林彪部隊齊名的最有實力和戰鬥力的部隊。在1950年準備攻臺戰役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最大兵力近65萬人。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林彪

第四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林彪是中國十大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林彪在1949年指揮百萬大軍從東北進關時年僅42歲,1955年被授於元帥軍銜時年僅48歲。林彪身材不高,外表文靜,少言寡語,由於在平型關大捷後被閻錫山的友軍開槍誤傷中樞神經,致使其長期身體虛弱。他在蘇聯養病期間恰逢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居說林彪經常在斯大林面前對戰爭進程和蘇軍的戰略戰術發出奇思妙想,使得斯大林甚愛其才。林彪在戰爭年代一直是解放軍及其前身紅軍、八路軍的高級將領,號稱從沒當過副職的唯一的人。其軍事指揮藝術和風格以精於算計,奇出巧打而聞名於世,他在戰爭中總結的“一點兩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等戰術動作和規則成為解放軍後來的戰術教程。1948年8月,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四個兵團70餘萬人(不含軍區部隊)。1950年1月,又指揮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部隊150萬人(含軍區部隊)。林彪麾下戰將奇多,部隊的戰鬥力也非常強悍,其中38軍在朝鮮戰爭中獲彭德懷元帥“萬歲軍”的美譽。

揭祕:哪五名開國將領被毛主席稱為“五虎上將”

徐向前

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徐向前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 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雖然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但並不是如彭、林、劉、粟等名將一樣負責一個戰略方面的軍事主官,但由於他曾經擔任過很長時間的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這一要職,而且在解放戰爭時期又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獨自一人完成了拿下整個山西重任。解放戰爭時期,山西的城市多半有堅固的城牆,在奪取山西全省的作戰過程中,也由徐向前發明了在沒有重武器的條件下用土工作業的方式攻破堅固設防城市的經典戰例。山西王閻錫山曾經無奈地嘆道:“我山西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文有薄一波;武有徐向前,如果這兩個人都為我所用,我就可以統治全中國,可惜他們都跑到共 產 黨那裡去”。因此,在中國元帥的行列中,徐向前仍不愧為一代名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