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前,毛澤東多次發出警告

1941年1月6日,當北移的新四軍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有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企圖封鎖消息,禁止報紙刊登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的文章,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

皖南事變前,毛澤東多次發出警告

全國抗戰爆發後,蔣介石迫於民族危機,不得不同意把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把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40年10月,蔣介石限令八路軍、新四軍開到黃河以北地區。中共顧全抗日的大局,主動作出讓步,至12月,江南新四軍十萬人馬多已北移,惟有新四軍軍部及其部隊九千餘人,仍孤懸皖南。毛澤東對此多次發出電報指示,對新四軍在皖南的困境一再予以警告,不斷催促其渡江北移。

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

八路軍、新四軍自抗戰以來,英勇戰鬥,不怕犧牲,成為全國矚目的抗日武裝力量。由此受到廣泛的歡迎和擁護,人民群眾參軍參戰熱情日益高漲,武裝力量得到壯大。到1939年,八路軍、新四軍的隊伍規模已是五十多萬,民兵發展到一百萬人。這一切令蔣介石如坐鍼氈,極為不安。1939年1月,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他發表反共報告,重演13年前的故技,又通過“整理黨務”的決議,成立“防共委員會”,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 會議通過《共黨問題處置辦法》《淪陷區防範共黨活動辦法草案》《第八路軍在華北陝北之自由行動應如何處置》《異黨問題處置辦法》等一系列文件。

隨即,國民黨頑固派屢屢在陝甘寧邊區挑起事端。6月12日,國民黨頑固派製造平江慘案,新四軍參議塗正坤、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等被槍殺。12月,胡宗南部侵佔陝甘寧邊區的淳化、旬邑、正寧、寧縣、鎮原五縣;閻錫山也在山西製造十二月事變,襲擊抗敵決死隊,摧殘抗日民主政權,殺害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次年2、3月間,蔣介石令朱懷冰等部,進攻太行山區域的八路軍總部。這便是第一次反共高潮。

不僅如此,國民黨還指責八路軍“不但自由擴軍,而且自由行動”,進而侵佔解放區,對八路軍實行經濟封鎖,既不發放軍餉,又不讓自籌軍餉,以期困死、餓死八路軍,從而達到“限制共產黨之發展”的目的。此時,蔣介石反共的中心在華北,而對新四軍則竭盡造謠誣衊之能事,說新四軍“遊而不擊”“作戰不力”等,以呼應華北的反共摩擦。

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對新四軍之新的壓迫之準備。”1939年1月27日,毛澤東和王稼祥致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新四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賴傳珠、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指出:“你們應將新四軍一年餘作戰經過、勝利及艱苦奮鬥的材料,整理電告重慶及此間,以便發表,並痛駁四軍作戰不力之說。”

針對國民黨的反共政策,中共堅持自衛原則,沉重打擊來犯之敵。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回援陝北,配合留守兵團趕走綏德地區的國民黨頑固勢力,使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連成一片;抗敵決死隊重挫閻錫山部進攻後,分別進入晉西北和太嶽區抗日根據地,正式編入八路軍;八路軍一二九師殲滅朱懷冰部3個師,擊潰投降日軍的石友三部。至此,第一次反共高 潮被擊退。

華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使毛澤東把眼光投向華中,以重新開闢這一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局面。華中地區主要指江蘇和安徽兩省區,這裡貫穿著京杭鐵路、京杭公路、江南鐵路(京宣線)和長江航道,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是連接八路軍、新四軍的樞紐。

新四軍組建之初,僅萬人左右,並不十分顯眼,這才得以駐留這一地區,受第三、五戰區統轄。新四軍在江蘇的南京、武進、常熟、無錫、金壇和安徽的蕪湖、銅陵、繁昌、桐城、無為、舒城等地進行遊擊戰,軍部駐涇縣雲嶺。日軍入侵華中地區以後,這裡成了抗戰前線,開展游擊戰爭才是新四軍生存發展的唯一方針。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當時在討論中共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問題時,毛澤東就力主“鞏固華北,發展華中”。他說:“游擊戰爭尚未充分發展,或正開始發展的地區,如華中一帶,主要方針是迅速地發展游擊戰爭,以免敵人回師時游擊戰爭發展的困難。”他特別指出:“現在就應準備這一形勢的到來。”會後,周恩來帶著六中全會的精神來到新四軍軍部,幫助他們對照六中全會的精神,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

此時,國民黨也驚醒過來,一改在華北時懼敵畏敵、退卻逃跑的做法,積極向華中伸展,恢復其政治、軍事統治。1939年,國民黨派出遊擊部隊進入蘇南,並限令新四軍一、二支隊退出武進、江陰等鐵路以東地區。此外,三戰區還祕密成立“防制異黨活動委員會”,實施《防止新四軍活動辦法》,企圖將新四軍誘出蘇南,“調至後方整編”。

這時,我軍在華中發展確有許多困難,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如彭雪楓的六支隊和李先念的豫鄂挺進縱隊。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張聞天和王稼祥等中央書記處同志會商後,以中央書記處致電項英並東南局,進一步強調:“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六中全會早已共同確定,後來周恩來到新四軍時,又商得‘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一致意見。華中是我們目前在全國最好發展的區域,在華中可以發展(彭雪楓由三連人發展到十二團,李先念幾百人發展到九千人),而大江以南新四軍受到友軍的威脅和限制的時候,我們曾主張從江南調一個到二個團來江北,以便大大地發展華中力量。”“由江南抽兵到皖南,請考慮,因為我們覺得似乎皖南發展較難,江南陳毅同志處應努力向蘇北發展。”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項英主持新四軍工作,功不可沒。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缺乏戰略眼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正是這些因素使他面對上述困難時,舉棋不定,錯過了新四軍向華中發展的最好時機。

皖南事變前,毛澤東多次發出警告

周恩來(中)與葉挺(右)、項英(左)留影

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準備

華中發展已經失去良機,這裡將成為國民黨反共摩擦的中心,新四軍發展的前途在哪呢?毛澤東仍堅持新四軍的出路在江北。1940年1月29日,毛澤東和王稼祥致電項英、葉挺,再次強調“你們主要出路在江北,雖已失去良機,但仍非力爭不可。”“須祕密準備多數渡口,為緊急時用”。新四軍江北部隊根據這個精神,不失時機地向皖東敵後發展,到1940年3月 間,就由原來的五千人發展到一萬五千人,為向蘇北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四軍在蘇北的發展,令蔣介石如芒刺在背。於是,他密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桂系將領李品仙,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等部向江北新四軍進攻。

面對嚴峻局面,毛澤東立即發出警告,“摩擦中心將移至華中”,並且要求:“在華中武裝摩擦中,我黨的軍事部署應當是:以淮河、淮南鐵路為界,在此線以西避免武裝鬥爭,在此線以東地區則應堅決控制在我軍手中;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後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陳毅部隊立即應當向蘇北發展。”

日益惡劣的華中形勢倍受毛澤東關注,皖南新四軍軍部的安危一直系掛在他心上。2月29日,毛澤東致電項英:“頑方有可能利用其優勢兵力向新四軍軍部進攻,因此,軍部及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準備,以免遭襲擊,萬不得已時可向蘇南陳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

針對國民黨展開的全面反共摩擦,毛澤東對華北和華中分別作了部署,要求華北儘量剋制、忍讓, “非得中央同意,不得發生軍事衝突,以使山西、河北兩省歸於平靜局面”。而華中的“鄂中、皖東、淮北地區,新四軍應堅決地有計劃地進行自衛戰爭”;同時,華北八路軍應抽調四、五萬人的力量增援皖東、淮北的新四軍,“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建設以淮河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長江以北,大海以西為範圍的新的抗日根據地”。

此時,華北的形勢極為惡劣,敵軍佔領區越來越大,直逼抗日根據地,形勢已變得“不入華中不能生存”。毛澤東在給彭德懷、劉少奇、黃克誠的電報中,再次強調華中在應變“全國性事變時”的重要戰略地位。他說:“我軍決不能限死黃河以北而不入中原。故華中為我最重要的生命線。”又說,在國民黨軍合力向新四軍進攻時,我們“應乘此時機派必要軍力南下”。

新四軍在蘇北打退韓德勤部的進攻後,毛澤東便估計到局勢將會有新的變化,預料到顧祝同會對皖南、江南的新四軍採取軍事壓迫的手段。這時,毛澤東最擔心皖南新四軍的處境,北面是日軍嚴密封鎖的長江,東、南、西三面有國民黨重兵壓境,處此態勢下,隨時都有被突然襲擊的可能。所以,他急切致電項英:“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在遭國民黨軍襲擊時是否有衝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是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部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對不可能,黨內幹部是否已有應付可能遭到襲擊的精神上的充分準備等。”

僻處皖南的新四軍軍部面臨險境,可如何走出險境,新四軍內部卻出現兩種意見。項英等認為,“江北部隊不南調,衝突仍不免,全國局勢日益惡化”,主張將江北的葉飛、陶勇部急調江南,“以應大事變”。陳毅、粟裕則認為:“皖南地非敵後,處在三戰區包圍圈中,蘇南是我軍對日作戰和向東向北發展的基地。而且以當時我軍的兵力來看,暫難在皖南、蘇南兩處應敵。為此,我們建議皖南軍部率部即向蘇南靠攏。”

毛澤東完全同意陳、粟的建議,並由中央書記處致電項英等,建議“皖南軍部以速移蘇南為宜”。為避免國共之間不必要的衝突,行動方向應力避“友黨後方”,“向戰爭區域與敵人後方行動”。

但項英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仍然以各種理由予以推宕,甚至還夢想著蔣介石發餉發彈後再作計較。5月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東南局及新四軍的指示電,對項英提出批評,指出:“所謂發展,就是不受國民黨的限制,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範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堅決地建立根據地,在這種根據地上獨立自主地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權,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在應付可能的全國性的突然事變的問題上,也只有採取鬥爭的方針,才能使全黨全軍在精神上有所準備,在工作上有所佈置。否則,就將再犯一九二七年的錯誤。”

陳毅在蘇南傳達完這一指示後,便率部北渡長江,挺進蘇北,從而使蔣介石在蘇南消滅新四軍的圖謀撲了空。項英卻心存僥倖,沒有聽從中央的“皖南軍部以速移蘇南為宜”的告誡,喪失了轉移的時機,致使新四軍軍部孤懸皖南,陷入越來越危險的境地。

皖南事變前,毛澤東多次發出警告

1939年春於新四軍軍部合影,左起陳毅、粟裕、傅秋濤、周恩來、朱克靖、葉挺。

最困難的是皖南部隊與軍部

1940年以來逐步升級的國共摩擦,國民黨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相反,共產黨的力量卻得以發展。中共中央對未來的發展雄心勃勃,決心要“將整個華北直至皖南江南連成一片,化為民主的抗日根據地,置於共產黨進步勢力管理之下,同時極大發展鄂中與鄂東,以便與全國工作相配合。”甚至提出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擴軍百萬的目標。

蔣介石被嚇到了!在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上,他正式提出“解決共產黨問題”。於是,國民黨出籠所謂《中央指示案》,要求將陝甘寧邊區改為陝北行政區,歸陝西省政府指導;把八路軍、新四軍的活動區域限制在冀察兩省、魯西北及晉西北,並嚴令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全部開赴上述規定地區;八路軍準編為三軍六個師,三個補充團,另再增兩個補充團,新四軍準編為兩個師。此外所有縱隊,支隊及其他一切游擊隊,一律限期收縮,不準自由成立抗日部隊。不得在原駐各地設立留守處、辦事處、通訊處及其他一切類似機關,也不得留置部隊或武器彈藥於原地,更不得在原敵後組織祕密的抗日民眾武裝。

蔣介石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收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

正當八路軍向日軍發起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史稱“百團大戰”時,蔣介石卻把槍口對準了蘇北的新四軍,認為爭奪華中可“先從蘇北下手,後打皖南”。9月3日起,韓德勤部一萬五千餘人分兩路向黃橋進犯,企圖聚殲新四軍蘇北部隊,再殲擊南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一再避戰、退讓,並多次呼籲停戰。韓德勤卻步步緊逼。27日,陳毅明確表示:退到黃橋,決不再退;如再進攻,只有自衛。這時,黃克誠奉中共中央指示,率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增援。毛澤東致電周恩來說,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望先告何應欽停止韓之行動,否則八路軍不能坐視”。10月4日,韓德勤調遣數萬大軍,向黃橋發動總攻。蘇北新四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經過4天激戰,殲滅韓部一萬一千人。黃橋戰役的勝利,使新四軍在蘇北站穩了腳跟。

黃橋戰役打痛了蔣介石。本以為一紙《中央提示案》,可以將新四軍羈留限制,沒想到新四軍的地盤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眾。新四軍再也不似組建之初,已經建立了皖東、皖東北、豫皖蘇邊、蘇北根據地,並擴大了蘇南、皖中根據地,已經發展到九萬人。新四軍問題著實讓蔣介石傷透了腦筋:再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真的會使皖南與華北連成了一片,成為共產黨的天下。

毛澤東料定蔣介石一定會向皖南新四軍軍部採取報復行動,還在韓德勤分兵進攻陳毅、粟裕之初,他便致電中原局、新四軍:國民黨政府已向顧祝同發出掃蕩長江南北新四軍的命令,請葉挺、項英、劉少奇準備自衛行動,皖南尤須防備。10月8日,他和朱德、王稼祥致電葉挺等,認為韓德勤在黃橋失利後必定報復,會製造新的反共摩擦。形勢對新四軍軍部極為不利,因為,“主力戰將在蘇北與江南”。電文說:“最困難的是皖南的戰爭與軍部。我們意見,軍部應移到第三支隊地區,如頑軍來攻不易長期抵抗時則北渡長江,如移蘇南尚有可能,也可移蘇南。向南深入黃山山脈遊擊,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是最不利的。”

這裡所說的“第三支隊地區”是指臨江的繁昌,從這裡北渡或東移,都具有極大的機動性和可能性。此時,蔣介石開始部署兵力對皖南新四軍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湯恩伯率十萬兵力向皖東北進犯,李品仙率五萬兵力進攻皖東。幾乎與此同時,顧祝同調集5個師的兵力集結皖南。但顧祝同仍嫌不足,又調144師、52師、40師、新7師、108師迅速逼近新四軍,封鎖交通要道,佔領戰略要地。國民黨甚至在廣播中大肆宣傳“新四軍要渡江北上”,以藉助日偽軍的力量封鎖長江。

然而,新四軍軍部仍沒有行動的跡象。10月12日,毛澤東和朱德、王稼祥又致電葉挺、項英等,再次提出警告:由於蔣介石堅持反共立場,新四軍已不能在國統區進行任何游擊戰爭。“因此軍部應乘時速速渡江,以皖東為根據地,絕對不要再遲延。皖南戰鬥部隊,亦應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堅持游擊戰爭。”皖東部隊應立即部署向西防禦,“皖東決不可失,如失皖東, 則蔣介石必沿運河、淮河構築封鎖線,斷我向西之途。”同時,又致電陳毅在與韓德勤談判時,務使國民黨“(一)停止安徽向皖東進攻。(二)撤退皖南對新四軍之包圍。(三)撤退蘇南對新四軍之包圍”,以完全實施新四軍的行動方針。

皖南事變前,毛澤東多次發出警告

在茂林待命出發的新四軍部隊

這個方針早已指示你們了

1940年5月以來,國共兩黨就各自防區劃界問題,多次談判磋商,卻一直沒有結果。10月19日,依據《中央提示案》,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聯名發出致朱德、彭德懷、葉挺電,指責:(一)八路軍、新四軍不守戰區範圍,自由行動;(二)不遵編制,各地自由擴充;(三)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系統;(四)不打日人,專事軍事吞併。限令八路軍、新四軍“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第三問題所規定之本地境內”。因其電報代號為皓,故被稱之 為“皓電”。

國民黨不僅要把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趕到黃河以北貧瘠而狹窄的地區,同時還要將原有的五十萬人縮編為十萬人,並斷了八路軍、新四軍的糧餉,非但如此,為配合這一行動,軍令部祕密擬定《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時時準備著對八路軍、新四軍的軍事行動。

毛澤東認為“皓電是哀的美敦書”,在致周恩來、彭德懷、劉少奇、項英的電報中說,“我們應估計到最困難、最危險、最黑暗的可能性,並把這種情況當作一切佈置的出發點”。中共中央在對皓電作出答覆前,毛澤東和朱德、王稼祥致電葉挺、項英:“中央決定用朱、彭、葉、項名義答覆,採取緩和態度,以期延緩反共戰爭爆發時間。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

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覆電何應欽、白崇禧,一方面駁斥皓電的不實之詞,拒絕限期撤至黃河以北的無理命令;另一方面表示為顧全團結抗日的大局,皖南新四軍可以移至長江以北。因其電報代號為佳,故被稱之為“佳電”。

皖南新四軍軍部北移路線有二條可供選擇:1、往北由銅陵、繁昌間直接渡江到皖東;2、由涇縣往東,經蘇南轉經郎溪、溧陽、金壇、武進渡江去蘇北。當時的形勢,無論走哪條路線,都要承擔軍事上的風險。毛澤東十分清楚皖南新四軍北移的艱難,而繼續留在皖南,更是萬難千險。

正因如此,毛澤東從11月初起,就堅決主張迅速北移,兵分兩路,即由銅陵、繁昌間北渡的同時,另一路經蘇南渡江。11月22日,毛澤東致電葉挺、項英,通報國民黨軍正調集華中,將進攻皖東、淮北新四軍,並詢問“皖南部隊及軍部在解決韓德勤之前移至蘇南為有利,準備情形如何,幾天可開完?”葉、項覆電,提出種種理由,表示新四軍軍部短期內無法開動,如發生戰鬥反不如暫留皖南為好。24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又致電葉挺、項英:“(一)你們必須準備於十二月底全部開動完畢。(二)希夷率一部分須立即出發。(三)一切問題須於二十天內處理完畢。”他們還不放心,又於同日追加一份電報:“立即開始分批移動,否則一有戰鬥發生,非戰鬥人員及資材勢必被打散。”

毛澤東屢屢催促,但身處險境的項英始終確定不了北移的決心。他和葉挺一面向延安發去一份又一份的請示電,一面又與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交涉經費、彈藥、冬服等問題,要求展期至次年1月8日行動。

中央考慮到這些困難,並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周恩來在重慶也在與國民黨交涉,以速給新四軍補充彈餉,停止對我華中部隊進犯等為說詞,要求遲緩北移的時間。

毛澤東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12月25日,他和朱德致電周恩來、葉劍英,就新四軍由銅陵、繁昌間北渡,將會受到國民黨軍“暗中包圍,阻我交通”等問題,讓周、葉與蔣介石交涉:“(一)須分蘇南,銅、繁兩路北移;(二)須有兩個月時間,若斷若續,分批偷渡;(三)皖南軍隊不得包圍,不得阻礙交通;(四)皖北軍隊由巢、無、和、含四縣撤退,由張雲逸派隊接防,掩護渡江;(五)保證不受李品仙襲擊;(六)彈藥及開拔費從速發下。”

中央和毛澤東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的爭取時間,儘量創造皖南新四軍北移的最佳條件。兵貴神速,身在一線的項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精神上仍然沒有足夠的準備,仍然遲遲不予出動。毛澤東急了,次日,他為中央書記處起草致項英、周子昆、袁國平電,指示他們必須堅決執行北移的方針:

“你們在困難面前屢次來電請示方針,但中央還在一年以前即將方針給了你們,即向北發展,向敵後發展,你們卻始終藉故不執行。最近決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動中的困難,要你們自己想辦法,有決心。現雖一面向國民黨抗議,並要求寬展期限,發給餉彈,但你們不要對國民黨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國民黨幫助你們任何東西,把可能幫助的東西只當 作意外之事。你們要有決心有辦法衝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環境,達到北移之目的。如有這種決心、辦法,則雖受損失,基本骨幹仍可保存,發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動搖猶豫,自己無辦法無決心,則在敵頑夾擊下,你們是很危險的。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你們這樣遲疑猶豫無辦法無決心的。在移動中如遇國民黨向你們攻擊,你們要有自衛的準備與決心,這個方針也早已指示你們了。我們不明瞭你們要我們指示何項方針,究竟你們自己有沒有方針?現在又提出拖或走的問題,究竟你們自己主張的是什麼?主張拖還是主張走?似此毫無定見,毫無方向,將來你們要吃大虧的。”

這封長長的電文,已不僅是催促,多少帶有嚴厲批評的口吻。兩天後,項英不得不選擇經由茂林的北移路線。可是,一切努力都已經晚了,顧祝同已經編織好一張巨網,就等著新四軍入套了,皖南事變——這一歷史悲劇終於釀成。

來源:黨史縱橫 作者:張家康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