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抗日戰爭 歌德 文物 郭沫若 孔夫子舊書網 2017-06-16

土紙本,顧名思義就是以土法制作的手工紙印造的圖書、期刊雜誌。由於歷史的原因,這本該為藏書者所摒棄的“物種”,卻是我國近現代出版史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關於土紙本,姜德明先生《土紙書的特殊價值》中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我國大半土地,各革命根據地都處於日偽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雙重封鎖之中,印刷設備和紙張極端缺乏,印書只好因陋就簡地採用土法制造的手工紙,紙質粗劣,顏色發黑,鉛字磨損不全,常有字跡不清或在書頁上留有空洞……從印刷技術來講,這樣的出版物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誕生的這些特殊的版本,無疑地又帶有時代的烙印,把它作為革命文物來看待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而薛冰也在他的《版本雜談》中指出:“這種鮮明的時代印記,造就了土紙本特殊的版本價值。作為一種版本形態的現代土紙本,不僅在於其所用紙張的特點,更因為它是特殊環境中迫不得已的產物。……土紙本在一九三〇年代末已有出現,而以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間為集中……土紙本的品種與印量,相對較低,抗戰勝利之後的數十年間,又因其紙質粗劣而不被重視,大量遭淘汰銷燬,如今存世就格外稀少。”

也就是說,土紙本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現象,從而具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

圖1、2、3是一本1942年重慶文林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譯作---《赫曼與竇綠苔》(歌德的長篇敘事詩)。此書印紙粗糙,字跡模糊且空白處多有墨跡。不僅如此,由於年代久遠,紙張發黃,蟲蛀孔洞遍及各處。按一般標準,書品頂多七品。但如果換一副“眼鏡”來看,我想會是大不相同的價值認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土紙本的確應該有其特殊的價值判斷,但並不等於說,越糙越好。其實,土紙本的紙糙而印製卻未必糙。圖4、5、6是1942年桂林出版的戰時期刊---《青年文藝》,雖然同樣“滄桑滿面”,但從它的封面設計,目錄形制以及字體呈現等方面,無不體現出編輯印製的刻苦用心,豈是一個“糙”字所能概括的呢?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民國版土紙本書刊 你見過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