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一家四代為抗日烈士守墓70餘年

抗日戰爭 雞公山 李先念 社會 東方今報 2017-04-04

▶在信陽市溮河區雞公山管理區李家寨鎮臺子畈村村民周遠義家,祖孫四輩一直在踐行一個承諾:守護山上的抗日烈士墓地。修繕、祭拜、掃墓……這一守,就是70多年。

▶隨著烈士的妻子、老紅軍周明的到訪,李福太烈士的身份揭曉,當年的抗戰故事得以重現。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王姝/文 章繼軍/圖

信陽一家四代為抗日烈士守墓70餘年

【重訪】

斷壁殘垣見證艱苦歲月

3月29日一大早,周遠義帶上掃墓工具和祭祀用品,步行幾裡地,來到小衝山上李福太烈士墓前。他一邊清理墓地旁垃圾,一邊和烈士“嘮家常”:“李政委,今天我帶著記者來看您啦。”

下山路上,周遠義講起了李福太的事蹟。

1910年,李福太出生於四川成都,1934年加入紅四方面軍,後隨隊長征至陝北。在延安,李福太認識了衛生隊的四川老鄉周明,兩人結為夫妻。

1941年,時任新四軍第五師十五旅四十五團政委的李福太,與周明帶幼子李延生跟隨李先念部隊,前往駐馬店確山、信陽四望山等地抗日。新四軍在信陽雞公山建立了信南第五師醫院。1942年,李福太對日作戰時負傷。1944年在信南第五師醫院病逝。

李福太妻子周明當時就寄宿在周遠義父親家中。安葬丈夫後,周明將年僅3歲的李延生寄養在當地村民家,隨部隊轉戰抗日前線。

信南第五師醫院在距李福太墓地五里地左右的另一座山上,目前僅存用石頭壘成的下半部分。在醫院附近,記者發現了一個搗米用的米臼。

“這應該是戰時用的米臼,老百姓家的比較深,也細緻得多。”周遠義告訴記者,父親曾說,當年部隊在山上,由地下組織供應糧食,一天最多兩頓飯,戰事緊張時,一頓也保證不了。

去醫院的山路陡峭,需要爬坡和蹚河。周遠義介紹,當年新四軍在這裡設置了很多關卡。日本人一出現,就有部隊將他們引開,保護醫院病人。“我爺爺就見過,一名送信的戰士犧牲時還抱著槍”。

信陽一家四代為抗日烈士守墓70餘年

【傳承】四代默默守墓

直到烈士身份揭曉

從記事起,周遠義就跟著爺爺、父親給李福太烈士掃墓。那時還沒有墓碑,周遠義只是從祖父輩口中得知,這位抗日英雄官職不小,每次打仗都衝在最前面。但是這位烈士具體是什麼身份,他一直不是很清楚。

“為了打日本人,人家從四川來咱這兒,又犧牲在這兒。咱得給烈士看好墓,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周遠義的爺爺說。

70餘年經歷數次搬家,周遠義一家從未間斷對李福太烈士墓的守護。其間因為山坡改造,他們還將烈士墓向山上搬遷了一小段。2010年,信陽市平橋區文化新聞出版局退休幹部李建設,在重走長征路的過程中,在湖北紅安縣見到97歲的周明。周明提到當年葬在小衝山的丈夫李福太。李建設承諾幫她打聽烈士墓情況。隨後,李建設找到周遠義,李福太的身份此時才得以揭曉。

當年5月,周明來到墓址,確認這就是李福太的墓地。

2011年,李建設重走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6月來到周明祖籍所在地四川省南江縣,向當地政府說明了老紅軍周明的情況。很快,當地縣委派出慰問團隊,前往周明家中。

“老一輩革命家為了新中國奉獻了一切,理應被社會敬重、歷史銘記。”李建設告訴記者,2013年周明百歲誕辰時,他和周遠義來到其在湖北省紅安的家中。提及往事,周明很激動:“謝謝你們信陽好人。”

2016年,周明去世。周遠義告訴記者,他們的故事一直在當地流傳,如今,李福太烈士墓已成為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而他們一家,也將守墓的承諾踐行下去。

信陽一家四代為抗日烈士守墓70餘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