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魏新 魏道泉城

老家過年走親戚,喝酒是喝酒,吃飯是吃飯。喝酒時上菜,吃飯時不管菜還有多少,一盤盤全撤下去,然後上“蒸兒”。“蒸兒”就是蒸碗,上四個,六個,或者八個,再上兩個湯,一鹹一甜,鹹湯多是汆丸子,甜湯裡有銀耳、紅棗,有時還會削上幾片蘋果,剝好幾瓣桔子,放在湯裡,有些“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韻味。

魏新:蒸碗來了


蒸碗有許多種花樣:蒸羊肉、蒸牛肉、蒸雞、蒸魚等等。“蒸兒”不是清蒸,堪稱“重蒸”,有重重工序,大體是:先將要蒸的食材切塊,稍微醃一下,掛糊,放油鍋裡炸好,撈出,放進碗裡,加少許鹽、蔥姜、湯汁和調味料,放在蒸籠裡蒸透,扣在盤子裡,就是可以享用的美味了。

魏新:蒸碗來了


比起別的菜,蒸碗的滋味兒最濃最足,每塊肉都經過醃、炸、蒸的重重工序,哪方面都不能含糊。而關於蒸碗的做法,並沒有可以參考的食譜,家家都是不斷積累摸索出的經驗,所以,每一家的蒸碗,味道都不同。過年一圈親戚走下來,誰家蒸碗好壞,每個人肚子裡都有數。

魏新:蒸碗來了


諸多蒸碗中,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是蒸甜米,甜米是用江米做的,加上紅棗,山藥片,一起蒸,紅棗在碗底,扣過來,在盤子上像一朵盛開的玫瑰花,再撒上些白糖,彷彿花瓣上晶瑩的露水。

魏新:蒸碗來了


我對蒸素雞情有獨鍾。素雞不是雞,類似於四喜丸子,形狀和內容又不同。通常用豬肉剁成餡,炸成一個餅形,再用刀切成半指厚的薄片,放在碗裡蒸好了,素雞外黃裡白,鹹香無比,就著個白麵饅頭,我足足能吃一碗。

這些年還有一種白素雞,前期不過油炸,蒸出來是白色的,吃起來清淡一些,但我覺得比不上傳統的蒸素雞好吃。

這兩種素雞的差異,如同北方的四喜丸子和江南獅子頭,一個濃汁重料,一個原汁原味,無法分高低,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口味。

魏新:蒸碗來了


素雞之所以叫素雞,和傳統禮節有關。客人到家裡,主人要有雞有魚,才算成席,尤其是過年,必須“雞慶有魚”。沒有魚,用木頭刻一個,也要擺在桌子上,還在上面正經撒點香菜和蔥絲,應那句“年年有餘”。買不起雞,就用麵粉做一個,擺上桌,也算是有雞了,應那句“大吉大利”。日子好一些,麵粉裡摻點肉,素雞雖然不素了,還叫素雞,如今條件都好了,素雞基本上全是肉的,摻點饃糝子,是為了不那麼膩,再加點麵粉,也只是為了定型。只有素雞的名稱還在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那些貧窮但依然敬畏信仰的曾經。

魏新:蒸碗來了


其實,如追溯蒸碗的誕生,也是生活條件的逼迫。沒有新鮮蔬菜、肉蛋,沒有冰箱儲存,沒有那麼多方便、快捷的廚具,年要過,客人要招待,於是提前做好適合存放的蒸碗,客人來了,一會兒工夫,就能端出幾個蒸碗來吃,蒸碗裡有濃濃的親情,有熱騰騰的年味兒。

魏新:蒸碗來了


必須承認,在吃上,中國人擁有著奇蹟般的智慧,許多烹飪方法的創造都能讓人感覺出祖先們好好活下去的決心。這比長城、兵馬俑要可歌可泣,讓我更加熱愛這個國家的人間煙火。

現如今,過年在家做蒸碗的比過去少了很多,通常人家裡簡單做幾樣,算是有個代表,就算可以了。但是味道似乎差了點。後來有一天,我恍然大悟,並不是我們習慣了山珍海味,就覺得蒸碗單調貧乏,蒸碗最不可複製的,就是要用大蒸籠,一層一層,把不同品種的蒸碗放在一起蒸,讓各種食材、香料的香氣在籠子裡互相浸透,牛肉有羊肉的香味,羊肉也帶著雞肉的香味,雞肉有糯米的香味,蒸出來的蒸碗才有“蒸兒”的香味。

甚至,每一層放什麼蒸碗,都影響著蒸碗最終呈現的品質。所以,看似簡單的蒸碗裡面大有文章。

我這幾年,一直在尋覓一家做蒸碗的地方,終於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老家一處叫做“致寬堂”做的蒸碗,老闆寬哥專門聘請了民間做蒸碗的師傅,主打蒸牛肉、蒸羊肉、蒸草魚、蒸柴雞以及蒸甜米等,全部採用老家上等的食材,配以各種大料精製而成,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是我吃過的老家最好的蒸碗了。

今年一入冬,我就問寬哥,什麼時候做蒸碗,寬哥說過兩天。

過兩天,我又問。寬哥說,再過兩天。

再過兩天,我又問,寬哥說:等下了雪。

下雪之後,蒸碗果然來了。

魏新:蒸碗來了


現在,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河北江南,只要是在順豐快遞兩天的路程裡,都可以吃到我老家正宗的蒸碗了。

魏新:蒸碗來了


每一碗都是一份味道,每一碗都是一種情懷。

在各種蒸碗中,我為大家精選了六種,最好吃,最特別也最有代表性的六種:

蒸黃牛肉、蒸土雞、蒸草魚、蒸素雞、蒸甜米、蒸肉。

這六種是一箱,僅售150元(山東省內4箱以上免郵費)。

魏新:蒸碗來了


收到後只要把蒸碗放在鍋里加熱,就可以品嚐美味了。

一次吃不完的蒸碗放在冰箱裡冷凍,隨吃隨熱,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也沒有做成影響口味的真空包裝,所以常溫下一定不要久存。

蒸碗的味道,是故鄉冬天的味道,是老家過年的味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