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糝湯一澆,熱辣肥香

"

糝湯一澆,熱辣肥香

“老闆,一碗糝,兩根油條。”

糝,這道有著厚重歷史的湯食,據說於元朝時期落戶臨沂,這種來自西域的肉糊滿足了臨沂人的胃口,一經落地,便花開四方,明朝正式定名為糝。時至今日,一口糝湯,依舊在侍候著臨沂人的胃。

先說它怎麼讀。你來臨沂和店老闆說,“來碗糝(shēn或sǎn)”,老闆未必能聽懂,因為我們這裡多念sá。儘管這樣考試算錯,但就是這麼任性。

糝的品種多樣,可依個人口味而定,主要有雞肉糝,牛肉糝和羊肉糝。糝和肉粥類似,但頗為講究。臨沂做糝,對火候、時間、用料,炊具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一般是夜裡熬湯,第二天一早,開始做糝。原料主要是雞牛羊為主,而輔料則不盡相同,主要有麥仁,麵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而有的糝鋪用料多達40多種。臨沂的糝與外地的不同,其中一點就是胡椒粉的區別。臨沂的糝,用的是黑胡椒,色澤偏黑,一些外地人不能接受,便用白胡椒代替,於是顏色上有了區別。做糝用的鍋也不同於一般的鍋,它比一般的鍋要大幾倍,還有個脖子,據說是為了減少香氣的散發。而且做糝用的鍋蓋必須要用柏樹木做,燒湯的柴火也要用果樹木,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臨沂糝來。當然,這眼下是越來越難喝到正宗的糝了。

這麼好喝的糝湯,不配上兩個傳說,那不太孤單了嗎。

話說東晉時,有一對窮困潦倒的外地夫婦逃荒來到臨沂,當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看到他們非常可憐,就經常接濟他們,夫婦二人非常感動(換我我也感動),無以為報。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覺得報恩的機會來了,就把家中留著下蛋的惟一一隻母雞殺了做湯,並在湯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驅寒中草藥。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著了,不想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著煮得黑糊糊的雞湯,妻子很生氣,可家裡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了王羲之。再說王羲之本來臥病在床,吃了中藥病也略有起色,但口乾舌苦,沒有食慾,看著送來的雞湯,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嚐了嚐,沒想到這一喝,頓時神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意思是米中人蔘。到了後來,後人就把它稱做糝。

乾隆老兒一聽,這麼好喝的東西不能沒有我啊。

於是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臨沂用早餐,想嚐嚐當地的名吃,地方官員就把這種味道獨特的早餐獻了上來,乾隆一嘗,怎麼從來沒喝過如此可口的粥,隨口問了一句:“這是啥?”官員沒聽清楚,也隨聲問:“啥?”乾隆聽為“糝”。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傳開了。

歷史仍需斟酌,傳言不可輕信,糝湯值得一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