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通信行業總體上分為兩大陣營,第一陣營就是以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為主的通信運營商,擁有面向C端的一道王牌,在全球五百強中也能排到前列。而另外一個陣營就是,以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等為主的通信技術流,依靠著基站鋪設、互聯網基礎服務和城際路由交換機的技術也同樣有著龐大的生態鏈。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通信行業不只是二八原則甚至是一九之分:

雖然說,大家想到通信行業的時候,總會提起華為,順帶提及了諾基亞,但是諾基亞其實在5G市場份額上,已經遠比不上華為的。早在2019年1月份的時候,任正非就透露說,華為已經拿到了全球30份5G合同,建設了上萬個5G基站,而同期愛立信的合同數量為10份,而諾基亞的只是個位數。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核心技術價值VS附加技術價值:

科技領域有一個通用的標誌就是:當大家技術含量都類似的時候,剩下比拼的就是附加價值,進而友商之間的競爭力會從技術競爭,轉變為附加值競爭。就好比手機,在當下,旗艦機的配置大同小異,但是手機價格差異則很大。在核心技術參數一致的情況下,最大的差異能達到3000左右,說明目前手機行業是一個附加值為上的行業。

但是當領域的某一項目技術突破之後,會大幅度拉開跟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依然以手機行業為例,蘋果手機個性化的設計摒棄了鍵盤同時又採用扁平化的UI風格,使得蘋果一躍升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同理在空調行業也是一樣,變頻空調出來之前,空調市場勢均力敵。但是海信研發出來了第一款變頻空調之後,使得整個空調行業產生了變革。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細觀中興的歷年年報,從年盈利40億(2017年年報),到虧損70億(2018年財報)就可以看出來,5G成為了2018年-2023年的一個核心產業。

目前5G可以說是一個代表性的核心技術價值,但是5G並不是在2018年才出來,更多的是幾代產品線共同努力而造就的。我們都知道,華為是一個善於佈局的公司,而且研究華為體系的人都知道,華為的運作方式跟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差異,膽大又穩,就是華為的標籤,我們從華為的發展史就可以看到。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上世紀80年代,華為成立,面對的是酒店和小型企業的PBX,在行業研究了3年,在1990年的時候,研發團隊已經有了成熟的技術,開始自主研發PBX。這是華為沉寂到爆發的第一個三年。

1993年,PBX市場問題,並且已經盈利。華為研究決定開始把盈利投入做數字交換機,主要用戶農村。要知道農村雖然市場大,但是消費能力低,而把往年的利潤拿出來去做一個新的領域,其實是冒險的。

但是事實證明,這次新技術研發是對的,1995年,華為已經成為了銷售額超過10億的中大型企業,就是因為這樣,華為才在1996年,進入了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在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已經成為了全球的關鍵詞彙。是否要投入互聯網基礎建設?這在華為內部其實是有很大的矛盾聲的。因為一旦投入互聯網基建就不能回頭,而且投入大,收益要等到N年以後。最終的結果就是一批人選擇離開,而留下的人,堅持到了2003年,華為取得了CMM4認證,並在一年後通過了CMM5級認證。


IBM就是華為的榜樣,因為IBM促使了華為新的管理體系(華為曾要求所有中層做述職報告,並且直接淘汰30%)。2G時代,華為並沒有賺到多少利潤,但是3G時代有一個機會,就是中國聯通在3G時代發展比較迅速,但是TDSCDMA作為二級合作方,華為第一時間找到了中國移動,並進行了合作。正是這次合作,華為拿下了163個骨幹網絡。基於骨幹網絡優勢,華為又拿下了中國電信1200多萬個ADSL路線。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華為在3G才跟上了國際步伐,而到了2010年以後,就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華為收購華賽,把英國的2G網絡全面升級,華為的海外營收超過國內。到了2013年,成立全球財務中心、2014年成立5G創新中心開始,標誌著10年的追趕,華為終於走向了超越之路。

5G,華為的全球市場份額,當之無愧No.1,這就是華為2014年-2019年努力的結果。而獲得的結果就是,華為2018年的營收達到7212億,淨賺593億,增幅高達25%。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與此同時:傳來中興虧損70億的消息,真的讓一個通信人感到惋惜!

曾幾何時:中興早於華為2年成立(1985年),而成立之初就綁定著半導體的身份,同樣在1990年自主研發交換機。而更超前的是,1996年,中興已經在海外有較大的市場。在2000年中興年銷售破百億,比華為還要先於在國外市場紮根。

中興在3G時代的地位,就類似於華為在4G時代的地位,3G時代,中興是拿著CDMA的第一合作的。在2008年以前,中興的CDMA出貨量,在全球是第一的。全球四大通信企業之一就有中興。可以說CDMA使得中興的光環照向了全球。但是從2010年開始,中興開始偏向了終端。

因為CDMA全球第一的出貨量,使得中興意識到C端的大市場,而中興的整體方向開始偏向了終端。其實這樣的決定也無可厚非,因為在互聯網產業穩定的前提下,誰能夠在C端拿下客戶,誰就能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但是中興忽略了一點就是,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從3G到4G就是幾年的時間,而且3G到4G給人們的意識也就是網速的加快,並沒有根本上的改變。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而在4G時代,這種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速度,更為明顯。但是中興在4G時代的技術已經稍稍落後於華為,主要是因為華為從4G開始已經指數倍的增加了對4G網絡通訊的研發。使得在5G開始研發的時候,華為已經領先一步,而互聯網科技的特性就是,一步領先步步領先。華為在4G時代著手研發的5G技術,已經成熟,並且能夠直接參與到5G規則的制定當中。

通信行業巨頭的分化:1項技術落後和1個不同決定,產生600億差異

核心技術,一旦落後,除非5G停步不前,任何一個想要與華為競爭的,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發才能追趕上華為(因為技術領先,就代表著專利領先,專利領先就意味著最好的路只能擁有專利的人去走)。

遺憾的是,中興好不容易在2017年扭虧為盈,賺來了40億的利潤,在2018年營收只有華為不到20%:855億,而直接虧了70億。利潤比差距600億,而且要知道華為在2018年研發投入為1015億,累計4850億,已經超越了蘋果公司的研發投入。而中興的年度研發投入僅僅為109億。

從數據上來看,華為的研發投入,已經接近利潤的2倍,這跟華為一貫的作風有關,把賺來的大半都投入到新的研發體系當中,要做就要大力的投入做好。就先雷軍或者柳傳志都看好芯片,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捨得投入,都能夠做好。甚至有時候需要長達10年的堅持,才能做到全球第一,但是不堅持,怎麼能領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