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沈烈初 2019年五一節

最近一段時間,勁勝智能出現鉅額虧損的報道和帖子很多,如201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官方微博發表《去年鉅虧28.66億“無人工廠”做不下去了?勁勝智能:請仔細看公告》,該文章開篇第1段和第2段如下:

4月23日,勁勝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勁勝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下降14.2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8.66億元,同比下降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12.54%,較上年降低14.03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率為-52.08%,較上年降低59.25個百分點。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沈烈初 2019年五一節

最近一段時間,勁勝智能出現鉅額虧損的報道和帖子很多,如201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官方微博發表《去年鉅虧28.66億“無人工廠”做不下去了?勁勝智能:請仔細看公告》,該文章開篇第1段和第2段如下:

4月23日,勁勝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勁勝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下降14.2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8.66億元,同比下降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12.54%,較上年降低14.03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率為-52.08%,較上年降低59.25個百分點。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是東莞智能製造“明星企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單位”。尤其是勁勝智能在東莞東城打造的“無人化工廠”是國家工信部全國首批智能製造專項項目,也是3C領域唯一的智能製造示範項目。

“鉅額虧損”、“智能製造”成為這些報道和消息吸引讀者眼球的關鍵詞。我過去對勁勝智能的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現場學習考察,但一直關注有加,本次事件更是引發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事件背景的回顧

201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信部主要領導出席並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廣東省領導及全國省、市、自治區經信委/工信廳的主管領導及重點產、學、研領導應邀參加會議,規模較大。工信部主要領導講話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智能製造的艱鉅性與緊迫性”,“是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是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推進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試錯、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堅持不懈、系統地推進……”。

2016年9月,時任國務院主管工業領導前往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考察……

該項目落地於廣東勁勝智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智能)的前身——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精密),該公司主要為手機金屬與非金屬構件進行代工,即是一家“代工廠”。有10條自動化鑽攻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包括180臺國產高速高精數控鑽攻中心,81臺國產機器人,30臺RGV,10臺AGV小車,一套全自動配件檢測系統,同時搭載著全國產化工業軟件系統,包括雲數控平臺,CAPP、APS高級排程系統,MES生產管理系統等和生產控制中心,生產過程的三維仿真,實行對機床健康保障的監控,還有一條普及型自動化鑽攻推廣線,一條機器人打磨生產線,一條用於智能製造人才培訓智能生產線,應用了適應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製造現場“智能感知子系統”,改造升級現有智能化系統,建立全製造過程可視化集成控制中心及最新國產的軟硬件及信息化架構等。從技術上總結,該項目具有“三國”、“六化”、“一核心”的特點。“三國”即全部採用國產數控機床與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六化”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化、決策自主化;“一核心”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勁勝智能的無人(少人)化工廠,應該說是代表著當時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大聚寶”,是政、產、研、學、用數十個單位大協作科技成果,據筆者瞭解,國外也是少有的,應該倍加珍惜。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沈烈初 2019年五一節

最近一段時間,勁勝智能出現鉅額虧損的報道和帖子很多,如201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官方微博發表《去年鉅虧28.66億“無人工廠”做不下去了?勁勝智能:請仔細看公告》,該文章開篇第1段和第2段如下:

4月23日,勁勝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勁勝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下降14.2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8.66億元,同比下降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12.54%,較上年降低14.03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率為-52.08%,較上年降低59.25個百分點。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是東莞智能製造“明星企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單位”。尤其是勁勝智能在東莞東城打造的“無人化工廠”是國家工信部全國首批智能製造專項項目,也是3C領域唯一的智能製造示範項目。

“鉅額虧損”、“智能製造”成為這些報道和消息吸引讀者眼球的關鍵詞。我過去對勁勝智能的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現場學習考察,但一直關注有加,本次事件更是引發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事件背景的回顧

201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信部主要領導出席並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廣東省領導及全國省、市、自治區經信委/工信廳的主管領導及重點產、學、研領導應邀參加會議,規模較大。工信部主要領導講話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智能製造的艱鉅性與緊迫性”,“是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是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推進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試錯、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堅持不懈、系統地推進……”。

2016年9月,時任國務院主管工業領導前往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考察……

該項目落地於廣東勁勝智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智能)的前身——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精密),該公司主要為手機金屬與非金屬構件進行代工,即是一家“代工廠”。有10條自動化鑽攻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包括180臺國產高速高精數控鑽攻中心,81臺國產機器人,30臺RGV,10臺AGV小車,一套全自動配件檢測系統,同時搭載著全國產化工業軟件系統,包括雲數控平臺,CAPP、APS高級排程系統,MES生產管理系統等和生產控制中心,生產過程的三維仿真,實行對機床健康保障的監控,還有一條普及型自動化鑽攻推廣線,一條機器人打磨生產線,一條用於智能製造人才培訓智能生產線,應用了適應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製造現場“智能感知子系統”,改造升級現有智能化系統,建立全製造過程可視化集成控制中心及最新國產的軟硬件及信息化架構等。從技術上總結,該項目具有“三國”、“六化”、“一核心”的特點。“三國”即全部採用國產數控機床與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六化”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化、決策自主化;“一核心”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勁勝智能的無人(少人)化工廠,應該說是代表著當時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大聚寶”,是政、產、研、學、用數十個單位大協作科技成果,據筆者瞭解,國外也是少有的,應該倍加珍惜。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另外,勁勝智能以此為契機,轉型智能製造。為了轉型,勁勝智能收購了“創世紀”、控股了“嘉燦精密”、入股武漢艾普工華,這三家企業在智能製造生產線中分別提供數控機床、MES系統和自動化集成,以便將來勁勝智能根據自身的經驗教訓,軟硬件技術積累,成為能為製造業其它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化製造提供全方位軟硬件解決方案的集成商。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

二、思考和啟示

為什麼勁勝智能這樣一個全國著名的智能製造示範企業,不過數年,就發生巨大的虧損呢?從而使勁勝智能退出手機代工的行業,其次是退出消費類電子製造行業,如何處理好已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無人(少人)化工廠的現有裝備,這倒是一個擺在勁勝智能面前的難題。

這一消息震動了部分製造業各行各業的同仁們,聯想去年一批為消費類電子類、特別是手機代工企業陸續出現虧損,如上市公司奧瑞德虧損17億、產工科技出現虧損也較嚴重等。從而牽涉到為其提供數控機床等裝備市場銷售量也出現下滑。這些代工企業應用的數控高精高速鑽攻(絲)機床等裝備進入門檻低,不少機床企業採用組裝模式,全套引進境外的功能部件生產數控鑽攻機床,因此引發了這一類機床企業的大洗牌,甚至造成一些著名企業資金鍊的斷裂!這個教訓值得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思考。

我過去對勁勝智能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學習考察,但對方案有若干疑問之處,曾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下稱儀綜所)的專家去調查,以便釋疑,但僅著眼於技術層面,而沒有仔細研究深層次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的特點,特別是手機行業迅速市場變化的特點,不僅新技術、新材料變化快,而且帶有“時尚”(Fashion)的特點引發的產品快速迭代更新,而代工廠目前的智能製造模式尚不能適應用戶市場變化的需求。震驚之餘,我請機床雜誌社樑玉主編調出勁勝智能2018年200多頁的年報進行研究,得出下列一些粗淺的啟示,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專業人士剖析。

(一) “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勁勝智能出現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而可能是企業領導人人為決策不完全正確所致,至少到目前水平,所謂“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沈烈初 2019年五一節

最近一段時間,勁勝智能出現鉅額虧損的報道和帖子很多,如201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官方微博發表《去年鉅虧28.66億“無人工廠”做不下去了?勁勝智能:請仔細看公告》,該文章開篇第1段和第2段如下:

4月23日,勁勝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勁勝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下降14.2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8.66億元,同比下降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12.54%,較上年降低14.03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率為-52.08%,較上年降低59.25個百分點。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是東莞智能製造“明星企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單位”。尤其是勁勝智能在東莞東城打造的“無人化工廠”是國家工信部全國首批智能製造專項項目,也是3C領域唯一的智能製造示範項目。

“鉅額虧損”、“智能製造”成為這些報道和消息吸引讀者眼球的關鍵詞。我過去對勁勝智能的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現場學習考察,但一直關注有加,本次事件更是引發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事件背景的回顧

201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信部主要領導出席並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廣東省領導及全國省、市、自治區經信委/工信廳的主管領導及重點產、學、研領導應邀參加會議,規模較大。工信部主要領導講話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智能製造的艱鉅性與緊迫性”,“是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是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推進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試錯、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堅持不懈、系統地推進……”。

2016年9月,時任國務院主管工業領導前往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考察……

該項目落地於廣東勁勝智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智能)的前身——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精密),該公司主要為手機金屬與非金屬構件進行代工,即是一家“代工廠”。有10條自動化鑽攻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包括180臺國產高速高精數控鑽攻中心,81臺國產機器人,30臺RGV,10臺AGV小車,一套全自動配件檢測系統,同時搭載著全國產化工業軟件系統,包括雲數控平臺,CAPP、APS高級排程系統,MES生產管理系統等和生產控制中心,生產過程的三維仿真,實行對機床健康保障的監控,還有一條普及型自動化鑽攻推廣線,一條機器人打磨生產線,一條用於智能製造人才培訓智能生產線,應用了適應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製造現場“智能感知子系統”,改造升級現有智能化系統,建立全製造過程可視化集成控制中心及最新國產的軟硬件及信息化架構等。從技術上總結,該項目具有“三國”、“六化”、“一核心”的特點。“三國”即全部採用國產數控機床與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六化”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化、決策自主化;“一核心”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勁勝智能的無人(少人)化工廠,應該說是代表著當時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大聚寶”,是政、產、研、學、用數十個單位大協作科技成果,據筆者瞭解,國外也是少有的,應該倍加珍惜。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另外,勁勝智能以此為契機,轉型智能製造。為了轉型,勁勝智能收購了“創世紀”、控股了“嘉燦精密”、入股武漢艾普工華,這三家企業在智能製造生產線中分別提供數控機床、MES系統和自動化集成,以便將來勁勝智能根據自身的經驗教訓,軟硬件技術積累,成為能為製造業其它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化製造提供全方位軟硬件解決方案的集成商。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

二、思考和啟示

為什麼勁勝智能這樣一個全國著名的智能製造示範企業,不過數年,就發生巨大的虧損呢?從而使勁勝智能退出手機代工的行業,其次是退出消費類電子製造行業,如何處理好已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無人(少人)化工廠的現有裝備,這倒是一個擺在勁勝智能面前的難題。

這一消息震動了部分製造業各行各業的同仁們,聯想去年一批為消費類電子類、特別是手機代工企業陸續出現虧損,如上市公司奧瑞德虧損17億、產工科技出現虧損也較嚴重等。從而牽涉到為其提供數控機床等裝備市場銷售量也出現下滑。這些代工企業應用的數控高精高速鑽攻(絲)機床等裝備進入門檻低,不少機床企業採用組裝模式,全套引進境外的功能部件生產數控鑽攻機床,因此引發了這一類機床企業的大洗牌,甚至造成一些著名企業資金鍊的斷裂!這個教訓值得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思考。

我過去對勁勝智能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學習考察,但對方案有若干疑問之處,曾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下稱儀綜所)的專家去調查,以便釋疑,但僅著眼於技術層面,而沒有仔細研究深層次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的特點,特別是手機行業迅速市場變化的特點,不僅新技術、新材料變化快,而且帶有“時尚”(Fashion)的特點引發的產品快速迭代更新,而代工廠目前的智能製造模式尚不能適應用戶市場變化的需求。震驚之餘,我請機床雜誌社樑玉主編調出勁勝智能2018年200多頁的年報進行研究,得出下列一些粗淺的啟示,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專業人士剖析。

(一) “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勁勝智能出現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而可能是企業領導人人為決策不完全正確所致,至少到目前水平,所謂“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我在研究“智能製造”這幾年中,一直藉助於實踐論、矛盾論、工程控制論與系統工程論的方法,來剖析研究國內外學者發表的觀點。另一方面深入企業,瞭解中國製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的表現形式。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大部分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還處於工業1.0、工業2.0時代,工業3.0只存在於一些有實力有遠見的中大型企業,其具有國際視野,並以各種方式參與國際競爭與分工,從CAD、CAM、CAPP開始在數字化、網絡化艱難地漸進式推進,大都已有二三十年曆史,如常熟開關有限公司從1991年引進CAD技術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八年曆史,其他如山東臨工、文登曲軸、濰柴、徐工等採用信息化管理也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甚至更長。與發達國家美、德、日等國相比,其企業在工業2.0時代開始就已引入精益生產、準時化管理等科學管理方式,不斷優化工藝流程,積累了大量數據,建立數據中心。在工業2.0到工業3.0時代,大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考察了這些國家的製造業企業,企業大都有局域網及專網、內網了,不少企業已開始採用計算機管理,也就是說引入計算機管理已經有大量的數據了,企業內各方面積累的真實數據是計算機管理的前提。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出現數控機床作為商品,那時即開始裝備的數字化控制時代,特別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PLC等工控設備逐步應用,不僅用於生產產品設計、製造與管理,而且已開始用於生產線的集成控制,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製造必須建立在先進製造工藝與管理的基礎上,反過來,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製造不斷深入地應用,又促進先進製造工藝與管理更加優化、並進一步提高,這兩者是辯證關係,互相促進,這就是我一直強調: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化製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壓縮庫存、加速資金流動、縮短研發與製造時間,按質、按時交貨,加強維護服務等。總而言之,加速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不斷滿足用戶即需求側的需求。筆者認為,正確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係,從而加速工業1.0到工業2.0補課發展,再加速發展到工業3.0的推廣。目前尚沒有真正達到工業4.0 的試水階段,因為很多企業連正確的、全覆蓋的數據庫尚未完滿地建立,工業2.0的補課就是要補科學的管理,建立完善先進的工藝體系與業務流程,就是要補企業的人、機、料、法、環、測等生產要素的數字化描述,建立生產要素的數據庫,為奠定全數字化企業運行的基礎,數據的快速、有效、正確、大容量地實時傳遞,必須建立網絡,因此數字化與網絡化是分不開的。

去年10月,筆者參觀學習了業界稱之為智能化最高水平之一的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下簡稱為“西門子成都工廠”),生產PLC、HMI等全球供應的電子產品,主要研發基地在德國,訂單由西門子總部下,有少量自動化產品由西門子成都工廠研發,銷售也由西門子總部負責運送世界各地,實質上也帶有“代工廠”的性質。參觀印象深刻,啟示很多,回來後就寫了一篇:《參觀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兼論中德兩國專家、企業家及官員對“智能製造”認識上的差異》(此文附在本文之後讀者有興趣可指正一下),也許可找出勁勝智能與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所謂“智能製造”,從概念、戰略與戰術及實施過程的差異,實施後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具體技術層面上不可相比的。

成都西門子負責人介紹:成都工廠還不是智能化工廠,技術水平僅為工業3.X階段,而是全數字化工廠(大意),這是為什麼?

(二) 智能製造僅是手段,製造的產品需有市場、有競爭力

"

從紙筆到電腦,從單機到網絡,從“互聯網+”到“智能+”,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我國,人們對網絡、智能化等概念的接受能力之強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似乎只要是與智能沾邊的事情就進入了高大上之列。

對於製造業來說,“智能製造”一詞更是火熱得如同盛夏的烈日,灼人灼心。這邊各種“智能”公司紛紛上馬,那邊數個“智能”公司悄悄關門,於是乎很多公媒體、自媒體未作調查,便如無腦之獸般跟風而動,冷熱不均、不負責任的評論鋪天蓋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打亂了製造業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之路上的前進腳步。

其實,在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很少有人可以在當時當日篤定地分辨對錯,捧殺與棒殺都非智者所為。實地調查,冷靜思考,審慎落實,及時糾偏,才是身處實業的裝備製造從業者應有之舉。

近兩年,經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先生就機床及相關製造領域存在的問題數次發聲,在行業中引起了不小的影響。近日,沈部長授權機床雜誌社首發《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一文,與去年年底發佈的《參觀西門子自動化(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微信文章名《中德智能製造的區別在哪裡?》)相互呼應,深入分析智能製造成與敗背後的原因,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千家千言,爭鳴有益。歡迎讀者留言,各抒己見。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沈烈初 2019年五一節

最近一段時間,勁勝智能出現鉅額虧損的報道和帖子很多,如2019年4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官方微博發表《去年鉅虧28.66億“無人工廠”做不下去了?勁勝智能:請仔細看公告》,該文章開篇第1段和第2段如下:

4月23日,勁勝智能(300083.SZ)披露年報。2018年,勁勝智能實現營業收入55.07億元,同比下降14.2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28.66億元,同比下降721.88%。報告期內,公司銷售毛利率12.54%,較上年降低14.03個百分點,銷售淨利潤率為-52.08%,較上年降低59.25個百分點。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是東莞智能製造“明星企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單位”。尤其是勁勝智能在東莞東城打造的“無人化工廠”是國家工信部全國首批智能製造專項項目,也是3C領域唯一的智能製造示範項目。

“鉅額虧損”、“智能製造”成為這些報道和消息吸引讀者眼球的關鍵詞。我過去對勁勝智能的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現場學習考察,但一直關注有加,本次事件更是引發了進一步的思索。

一、事件背景的回顧

2016年7月24日,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工信部主要領導出席並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廣東省領導及全國省、市、自治區經信委/工信廳的主管領導及重點產、學、研領導應邀參加會議,規模較大。工信部主要領導講話中指出:“要深刻認識智能製造的艱鉅性與緊迫性”,“是推進製造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是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舉措”、“推進智能製造是一項複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試錯、難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堅持不懈、系統地推進……”。

2016年9月,時任國務院主管工業領導前往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考察……

該項目落地於廣東勁勝智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智能)的前身——東莞勁勝智能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勁勝精密),該公司主要為手機金屬與非金屬構件進行代工,即是一家“代工廠”。有10條自動化鑽攻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包括180臺國產高速高精數控鑽攻中心,81臺國產機器人,30臺RGV,10臺AGV小車,一套全自動配件檢測系統,同時搭載著全國產化工業軟件系統,包括雲數控平臺,CAPP、APS高級排程系統,MES生產管理系統等和生產控制中心,生產過程的三維仿真,實行對機床健康保障的監控,還有一條普及型自動化鑽攻推廣線,一條機器人打磨生產線,一條用於智能製造人才培訓智能生產線,應用了適應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製造現場“智能感知子系統”,改造升級現有智能化系統,建立全製造過程可視化集成控制中心及最新國產的軟硬件及信息化架構等。從技術上總結,該項目具有“三國”、“六化”、“一核心”的特點。“三國”即全部採用國產數控機床與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六化”即裝備自動化、工藝數字化、生產柔性化、過程可視化、信息集成化、決策自主化;“一核心”是構建智能工廠的“大數據中心”。勁勝智能的無人(少人)化工廠,應該說是代表著當時國內最高技術水平的“大聚寶”,是政、產、研、學、用數十個單位大協作科技成果,據筆者瞭解,國外也是少有的,應該倍加珍惜。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另外,勁勝智能以此為契機,轉型智能製造。為了轉型,勁勝智能收購了“創世紀”、控股了“嘉燦精密”、入股武漢艾普工華,這三家企業在智能製造生產線中分別提供數控機床、MES系統和自動化集成,以便將來勁勝智能根據自身的經驗教訓,軟硬件技術積累,成為能為製造業其它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化製造提供全方位軟硬件解決方案的集成商。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

二、思考和啟示

為什麼勁勝智能這樣一個全國著名的智能製造示範企業,不過數年,就發生巨大的虧損呢?從而使勁勝智能退出手機代工的行業,其次是退出消費類電子製造行業,如何處理好已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無人(少人)化工廠的現有裝備,這倒是一個擺在勁勝智能面前的難題。

這一消息震動了部分製造業各行各業的同仁們,聯想去年一批為消費類電子類、特別是手機代工企業陸續出現虧損,如上市公司奧瑞德虧損17億、產工科技出現虧損也較嚴重等。從而牽涉到為其提供數控機床等裝備市場銷售量也出現下滑。這些代工企業應用的數控高精高速鑽攻(絲)機床等裝備進入門檻低,不少機床企業採用組裝模式,全套引進境外的功能部件生產數控鑽攻機床,因此引發了這一類機床企業的大洗牌,甚至造成一些著名企業資金鍊的斷裂!這個教訓值得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思考。

我過去對勁勝智能項目有所耳聞,雖無直接機會進行學習考察,但對方案有若干疑問之處,曾請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下稱儀綜所)的專家去調查,以便釋疑,但僅著眼於技術層面,而沒有仔細研究深層次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的特點,特別是手機行業迅速市場變化的特點,不僅新技術、新材料變化快,而且帶有“時尚”(Fashion)的特點引發的產品快速迭代更新,而代工廠目前的智能製造模式尚不能適應用戶市場變化的需求。震驚之餘,我請機床雜誌社樑玉主編調出勁勝智能2018年200多頁的年報進行研究,得出下列一些粗淺的啟示,深層次的問題還需要專業人士剖析。

(一) “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勁勝智能出現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而可能是企業領導人人為決策不完全正確所致,至少到目前水平,所謂“智能製造”糾正不了人為重大錯誤的決策。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我在研究“智能製造”這幾年中,一直藉助於實踐論、矛盾論、工程控制論與系統工程論的方法,來剖析研究國內外學者發表的觀點。另一方面深入企業,瞭解中國製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點的表現形式。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大部分製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還處於工業1.0、工業2.0時代,工業3.0只存在於一些有實力有遠見的中大型企業,其具有國際視野,並以各種方式參與國際競爭與分工,從CAD、CAM、CAPP開始在數字化、網絡化艱難地漸進式推進,大都已有二三十年曆史,如常熟開關有限公司從1991年引進CAD技術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八年曆史,其他如山東臨工、文登曲軸、濰柴、徐工等採用信息化管理也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甚至更長。與發達國家美、德、日等國相比,其企業在工業2.0時代開始就已引入精益生產、準時化管理等科學管理方式,不斷優化工藝流程,積累了大量數據,建立數據中心。在工業2.0到工業3.0時代,大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考察了這些國家的製造業企業,企業大都有局域網及專網、內網了,不少企業已開始採用計算機管理,也就是說引入計算機管理已經有大量的數據了,企業內各方面積累的真實數據是計算機管理的前提。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出現數控機床作為商品,那時即開始裝備的數字化控制時代,特別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PLC等工控設備逐步應用,不僅用於生產產品設計、製造與管理,而且已開始用於生產線的集成控制,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製造必須建立在先進製造工藝與管理的基礎上,反過來,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製造不斷深入地應用,又促進先進製造工藝與管理更加優化、並進一步提高,這兩者是辯證關係,互相促進,這就是我一直強調:數字化、網絡化及以後的智能化製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壓縮庫存、加速資金流動、縮短研發與製造時間,按質、按時交貨,加強維護服務等。總而言之,加速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不斷滿足用戶即需求側的需求。筆者認為,正確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係,從而加速工業1.0到工業2.0補課發展,再加速發展到工業3.0的推廣。目前尚沒有真正達到工業4.0 的試水階段,因為很多企業連正確的、全覆蓋的數據庫尚未完滿地建立,工業2.0的補課就是要補科學的管理,建立完善先進的工藝體系與業務流程,就是要補企業的人、機、料、法、環、測等生產要素的數字化描述,建立生產要素的數據庫,為奠定全數字化企業運行的基礎,數據的快速、有效、正確、大容量地實時傳遞,必須建立網絡,因此數字化與網絡化是分不開的。

去年10月,筆者參觀學習了業界稱之為智能化最高水平之一的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下簡稱為“西門子成都工廠”),生產PLC、HMI等全球供應的電子產品,主要研發基地在德國,訂單由西門子總部下,有少量自動化產品由西門子成都工廠研發,銷售也由西門子總部負責運送世界各地,實質上也帶有“代工廠”的性質。參觀印象深刻,啟示很多,回來後就寫了一篇:《參觀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引發的思考——兼論中德兩國專家、企業家及官員對“智能製造”認識上的差異》(此文附在本文之後讀者有興趣可指正一下),也許可找出勁勝智能與西門子成都工廠實現所謂“智能製造”,從概念、戰略與戰術及實施過程的差異,實施後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具體技術層面上不可相比的。

成都西門子負責人介紹:成都工廠還不是智能化工廠,技術水平僅為工業3.X階段,而是全數字化工廠(大意),這是為什麼?

(二) 智能製造僅是手段,製造的產品需有市場、有競爭力

勁勝智能鉅虧,這不是“智能製造”的錯

勁勝智能是一家專門為手機客戶代工的,自己沒有產品,最大的客戶是三星。三星不訂貨了,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太貴,代工廠都轉移到東南亞去了,給了勁勝智能極大的衝擊。二是4G發展到5G,因5G是毫米波,手機的材料由鋁鎂合金改變為玻璃及塑膠,增加屏蔽效果,同時因消費類電子產品帶有“時尚”(Fashion)特點,外形變化快,因而工藝從有模具加工變為無模具加工(其實數控機床是可以做到的),勁勝智能更加適應不了。年報中勁勝智能旗下的深圳創世紀公司,主要研發生產數控機床與加工中心,營業額雖有下滑,但尚未出現虧損,因為它有自己的主要產品,可以快速轉型(創世紀公司註冊資金3億元)。

(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必須相適應

筆者查閱了2018年的年報,勁勝集團股份結構十分複雜,有五層之多,各層次的利益訴求不完全相同。這兩年因示範項目的效應,規模迅速擴大,勁勝智能旗下的子孫公司超過15家之多。筆者不知道這些情況對勁勝智能有沒有造成負面影響,只有勁勝控股人知道。也需要專業人士進一步觀察和深入研究。

(四) 對“官、產、學、研、用”各方的啟示

1. 對各級政府而言

推進“智能製造”要“一廠一策”地引導,因製造業門類繁多,發展水平多在不同的階段,地域差異又很大,社會專業化分工與產業鏈的完整與水平並不一樣,企業的規模、商業模式、任務又不一樣,因此每個企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並不一樣,因而智能製造的切入點的選擇也可能不一樣,即尊重共同規律之下,要注意個性化的幫助。政府對企業要“授予魚”,更要“授予漁”,靠企業的內生動力去發展。

2. 對“產”企業本身

首先要深入調查自己的企業實際情況,明確通過智能製造需要解決企業的主要矛盾,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然後才能實施;要總體規劃,分階段推進;每個階段完成之後,要進行總結反思,經驗仍可貴,教訓價更高,用PDCA辦法循序前進,“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西門子成都工廠一期工程已投產,總結一期的經驗教訓,實施第二期工程,即將投產,現在已經規劃好第三期工程,正在開工建設;一期比一期水平高,第一期的投資二年就已完全回收,這種滾動式發展符合“投入產出”的經濟規律。根據市場發展的規律,綜合各生產要素的狀況,企業是否正確決策是實施智能製造成敗的關鍵。智能製造救不了企業決策的失誤。

3. 對“學”與“研”來說

是智能製造部分“知識”與研究成果的提供者。目前“學”與“研”的成果來源於國外傳進來的技術與知識,經過自己的消化再傳遞到企業、或嫁接到企業的應用中去。“學”與“研”一定要把握好中國國情,瞭解企業的實際需要,有時企業並不瞭解自己的薄弱環節。因此“學”與“研”客觀地對企業進行評估,尋找短板,填平補齊後再幫助企業逐步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最終達到智能化水平。“傳遞者”一定要實事求是,摒棄一時的“名利”,使企業得到實惠,由此“傳遞者”也有可靠的“回報”,要具體化授予“漁”,使其將來能自行發展,否則水土不服,造成反覆。

4. 對“用”來說

特別是對機床企業的“產用結合”警示,一定要吸取。“用”是一切技術、產品供給側落地的出發點與歸宿。“用”要給“產”試錯的機會。

“產用結合”就是新技術產業化的基礎。所謂“光洋模式”(大連光洋是提供高端數控機床的一家民營企業)內涵之一:就是與用戶“共同創新,共同提高,共同受益”,用戶要把自己的工藝變化無保留地告訴您的戰略伙伴(為了用戶商業機密,可以簽訂保密協議,承擔法律義務),即裝備的提供者;裝備的提供者要主動了解用戶工藝的變化,並預測變化的狀況,特別是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出現,評估其對裝備工業的影響。筆者不久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新材料是工業4.0基礎”,特別是工作母機與工具(含成型、切削、鑄、鍛、焊、3D打印、表面工程等行業)要適應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如筆者最近參加一個研討會,航空工業所需的材料迅速變化著,從過去的鋁合金發展到鈦合金,再發展到複合材料、碳纖維等,從而對“工作母機與工具”提出了不少新要求。沒有前瞻性的研發,肯定跟不上用戶對裝備工業的要求。去年筆者在大連參觀德國GROB公司,是加工發動機、缸體、缸蓋的權威,參觀時看到福特的缸體,已把缸套直接壓鑄到鋁合金缸體中去了,這樣缸體加工大大縮短了加工時間,加工工藝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條5-6臺數控複合加工中心組成的生產線就可完成所有工序,大大提高了精度與效率,節拍僅有五分鐘,完全變成一條無人化值守柔性智能生產線了。定製化接口,在用戶安裝好後,即可接入用戶信息網絡系統。

5. 對“產”與“用”角色轉換的啟示

在全球社會化、專業化分工的今天,任何一個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對上游前一個環節是“用戶”,對下游後一個環節又變成供給方即“產”方,因此製造業每一箇中間環節的企業都具有“產”與“用”的身份。“產”與“用”的結合是一個永恆的主體,因此“產與用”結合才能更經濟、更健康地推進智能製造發展,少走彎路,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試錯”的案例今後還會出現,要用平常的心態接受他,而且作為深刻剖析,用PDCA固化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反思反思再反思!努力努力再努力,請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沈烈初 2018年10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