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技也不見得好,我們就被它坑了一次,多虧了俄羅斯接盤俠

利刃\LMF

在我國戰機實現國產化的道路過程中,為了實現一些技術上的突破,總會去研製那麼一些技術驗證機。而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麼一款技術驗證機——殲八ACT。

殲八ACT是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產物,其意義正在於它的名字,是為了嘗試我國當時尚未掌握的電傳飛行控制系統。

德國科技也不見得好,我們就被它坑了一次,多虧了俄羅斯接盤俠

一般來說,二代機與三代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三代機具有超視距空戰的能力,還具有更好的低空低速性能、更齊全的電子設備。除此之外,三代機飛控系統也與二代機不同,二代機採用的是單純的機械傳動系統,而三代機則採用的是電傳操縱系統。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研製出性能過硬的三代機,就必須要在電傳飛控系統上有所突破,因此殲八ACT這款驗證機對我國空軍的意義不言而喻。

但是好事多磨,這款技術驗證機的鑄造之路卻顯得那麼的曲折。電傳飛控系統此前在我國空軍技術上是一片空白,為了實現技術上的突破,向其他國家尋求技術上的借鑑必不可少。而殲八ACT研製時間處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我國與西方國家正處於蜜月期,因此當時的西方國家也就成為了我國首要的借鑑對象。

德國科技也不見得好,我們就被它坑了一次,多虧了俄羅斯接盤俠

當時歐洲實力強勁的航空公司有很多,比如法國的達索公司、英國的馬可尼公司等。但是當時負責該項目的沈飛卻選擇了另一家德國的公司——德國MBB公司。這一選擇正是此後該項目研製道路曲折的根源。

德國MBB公司說它名不見經傳一點兒也不為過。最重要的是,該公司自己在電傳飛控技術上也是個二把刀。它唯一拿的出手的產品都不是獨立完成的,甚至要依靠美國人的幫助。不僅如此,在二戰以後,因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該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獨立完成過一款戰機的研製。因此,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選擇德國MBB公司實在是一個巨大的失策。

德國科技也不見得好,我們就被它坑了一次,多虧了俄羅斯接盤俠

然而在1983年,國內專家和沈飛代表飛赴西歐尋求合作伙伴之時,第一站就選擇了該公司,在此後的1985年,沈飛和該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沈飛對於電傳飛控技術的探索也得以正式開始。在該公司的指導下,我國將一架殲八戰機改裝成為了一款技術驗證機——殲八ACT。但是該驗證機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由於MBB公司自己的控制律軟件存在著嚴重的邏輯缺陷,殲八ACT在俯仰姿態控制缺乏迎角和過載反饋,這也導致該樣機在1991年墜毀。

德國科技也不見得好,我們就被它坑了一次,多虧了俄羅斯接盤俠

在其墜毀之前,我國早就意識到了該項目的失敗,不論是技術水平,還是飛行性能,該樣機都十分差勁。當時我國的成飛同樣在開展電傳飛控系統項目的研究,其合作對象為法國的達索公司。為了給電傳飛控系統的研製再加上一道保險,我國選擇將沈飛的項目繼續開展下去,而該項目正是殲八IIACT。

在殲八IIACT項目上,我國拋棄了德國公司,選擇對象放在了法國達索和英國馬可尼身上,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國未能與法國以及英國深入合作。一直到了1992年,我國在該項目上的合作對象正式變更為了俄羅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至此該項目正式地穩定了下來。經過漫長的曲折道路之後,在1996年,我國自主研發的飛控系統技術驗證機殲八IIACT首飛成功,其飛控系統要優於蘇聯的蘇-27,其可以算的上是里程碑式的突破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