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40年:改變產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機器人 高考 工程師 國產車 北晚新視覺網 2017-06-07

恢復高考40年間,培養出的大量人才,進入製造業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使中國製造業企業的人才結構發生劇變。

恢復高考40年:改變產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北汽集團也在分享著恢復高考40年中帶來的人才紅利。北汽集團人才結構的優化,也成為多年來中國製造業企業人才結構劇變的縮影,提升著企業的競爭力,也使其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在北汽集團北京現代分公司的車間中,工程師常鋒與工人一起討論著機器人出現的問題。從依靠外方技術人員維修,到參與到維修中,再到擺脫外方進行單獨維修,直至可以為機器人制造企業提出設計缺陷……點滴進步都離不開像常鋒一樣的技術人員。

走出象牙塔後,這些耕耘在一線的技術人員用什麼樣的方式提升著企業的競爭力?

常鋒:成為400機器人的大管家

34歲的常鋒,2003年參加高考,考入中國礦業大學學習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常鋒在大學期間,便加入了學校的機器人協會,參與機器人的動作編程。

2007年畢業後,常鋒加入了北京現代,成為一名設備工程師,對機器人出現的問題進行維護。北京現代二工廠開工建設,剛剛入職不久的常鋒便全程參與了車身車間設備的安裝、調試和管理體系建設。

恢復高考40年:改變產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每個機器人都是自己的身份證,有自己的標號,之前出過什麼問題,如何維修過,維修有什麼挫折,都可以一目瞭然。”

畢業進廠後從二廠調入一廠,始終沒有與機器人分開。現在常鋒已經成為北京現代一工廠近400臺機器人的“大管家”。

“24小時手機開機,時刻需要待命。”在設備維護崗位上,常鋒經常凌晨時分要趕到事故現場進行處理。“技術和責任,是作為工匠必備的。我總感覺設備在那裡壞著,心裡不踏實。”

正是這種責任心,激勵著常鋒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

2007年,常鋒進廠時,機器人的管理出現了困境。“小故障都是我們保全去做,出現硬件問題,就束手無措。壞了就是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技術上沒有突破。”常鋒說,機器人發生嚴重故障只能邀請機器人廠家前來解決,每次維修都要支付很大的維修費用,而且維修會導致的停線時間很長。

2008年開始,常鋒與機器人槓上了。

將一臺機器人拆散,一個零部件一個零部件地去研究,通過網絡去查詢每個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以查,知道了零部件的功能後,就大概可以知道這些部件組成的電路板作用和用途。”

利用半年業餘時間,常鋒摸透了機器人的工作原理,還將半年的心得編寫了一份教材。

半年之後,當外方維修人員對機器人進行維修的時候,常鋒已經可以看懂維修人員的操作。“慢慢地就可以跟著他們一起處理。”

又過了一年時間,常鋒便可以自己處理機器人出現的問題。“2010年的時候,除了機器人整體的機械機構出問題,在故障方面,就不需要外國維修人員了。”

去年開始,北京現代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出現任何故障,都無需再請外方維修人員。而且常鋒開始自己製作維修工具,並被韓方推廣到整個現代汽車集團。

經過多年的學習,常鋒現在能夠發現機器人電路和機械的設計缺陷,將設計缺陷反饋給企業。

孫明禹:持續追求不出彩兒的細微之處

今年36歲的孫明禹,是北汽集團北京分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同時兼任車身分廠的廠長,管理著數百人。

1999年,孫明禹高考,考入北京工業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後,孫明禹便加入北汽集團,先是在北京現代工作6年時間,在車身車間學習管理和質量控制。

恢復高考40年:改變產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出於培養人才的考慮,北汽集團鼓勵員工繼續深造,對考上研究生的員工提供學費資助。而考上了研究生後,孫明禹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選擇辭職。在他看來,辭職並非離開,而是想專心回到學校進行深造。

回到母校專心學習一年後,孫明禹接到了老領導召喚他的電話。北汽正在為發展自主品牌組建團隊,老領導希望孫明禹參與籌建C70和B40兩條生產線。稍加思索後,孫明禹接受了老領導的召喚。“自主品牌,不同於完全按照外方設計製造的合資品牌,有更大的展示空間。”

孫明禹開始邊工作邊學習。初入北汽集團北京分公司,剛剛三十歲的孫明禹周圍都是四五十歲的前輩,對於他來說壓力倍增。“快速學習,吸收他們的經驗和思維方式。”

車門的縫隙是否均勻,是否有高度差,對於許多買車人來說並不太關注。但是這對於孫明禹和他的團隊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種間隙和段差決定車的精度,零配件匹配的效果。”

孫明禹和團隊想盡辦法去調整,車輛中很多零部件組合在一起,縫隙要均勻,不能出現段差。“非常綜合,非常困難,有專門的小組在一起,持續研究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持續改善,我們下了很大力量。”

在孫明禹看來,這是個不出彩兒的工作,但是是汽車的基礎工作,需要持續去改善,整車精度也在不斷提高。

王強:農村孩子成長為設備工程師

王強今年41歲,作為北汽集團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設備維護部總經理,在他眼中,對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來說,使得最大效能地發揮作用。

恢復高考40年:改變產業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他所在設備維護部則是讓生產線安全運轉更加順暢的部門。

1996年,王強考入北京科技大學,學習機電一體化專業。王強的求學頗為坎坷,中考、高考都曾復讀。第一年中考時,只想考上中專,畢業後分配工作可以快速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中考並未考上理想的中專後,王強決定復讀考高中。“第一年高考考了個三本,復讀一年考上了北科大。”

對於專業,在農村長大的王強並沒有清晰的印象,“當時選擇這個專業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感覺這個行業會很辛苦,會在工廠、礦山裡進行工作,當時覺著自己是一個農村孩子,自己能夠吃苦,競爭或許會小一些。”

畢業工作三年後考取了研究生,而後王強進入了北京奔馳,成為設備維護工程師。“十年前,有工作經驗又有研究生學歷,我的條件算是比較不錯的。”

目前,在王強的團隊中工程師有150多人,比較10年前要多出許多。工程師中的最高學歷為博士,海外留學的20多人,50%至60%具有研究所學歷,百分之百具有本科學歷。

北汽集團北汽鵬元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乃方認為,人才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十分重要,只有人才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北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北汽集團打造了五大平臺,建立起規模化的整車和零部件製造體系,企業的規模效益和行業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員工總數已達到11萬人,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操作人才、黨群人才的數量分別達到5507人、34170人、69298人、884人。北汽集團擁有8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2名北京市海聚工程專家。人才總量的擴充和人才結構的優化,為北汽集團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基礎。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喜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