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二、衛國

翟國待了12年後,此時已是晉惠公的夷吾擔心自己的這位哥哥搶他的王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無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對重耳以禮相待,不僅如此,重耳還在衛國遭受了羞辱。在走到衛國的五鹿時,重耳一行人餓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點吃的充飢。可沒想到這些村民卻把土放在碗裡給他們,重耳十分生氣,還好趙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齊國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厚禮相待,不僅把宗室的女子許配給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給予高規格待遇,使顛沛流離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兩年後,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了內亂,齊孝公即位。齊孝公對待重耳雖然沒有齊桓公那樣周到,但也算是禮遇有加。重耳也似乎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漸漸消磨了復國的決心。此時,他在齊國娶的妻子的一番話又使重耳重燃了奮鬥的信心。

《史記·晉世家》記載:“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

於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二、衛國

翟國待了12年後,此時已是晉惠公的夷吾擔心自己的這位哥哥搶他的王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無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對重耳以禮相待,不僅如此,重耳還在衛國遭受了羞辱。在走到衛國的五鹿時,重耳一行人餓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點吃的充飢。可沒想到這些村民卻把土放在碗裡給他們,重耳十分生氣,還好趙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齊國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厚禮相待,不僅把宗室的女子許配給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給予高規格待遇,使顛沛流離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兩年後,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了內亂,齊孝公即位。齊孝公對待重耳雖然沒有齊桓公那樣周到,但也算是禮遇有加。重耳也似乎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漸漸消磨了復國的決心。此時,他在齊國娶的妻子的一番話又使重耳重燃了奮鬥的信心。

《史記·晉世家》記載:“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

於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四、曹國

在經過曹國時,曹共公不僅不對重耳以禮相待,他不知道從哪聽說重耳腋下肋骨連成一片,還趁重耳洗澡時偷偷窺探。曹國有個大夫叫釐負羈是個明白人,他勸曹共公要禮遇重耳,可是曹共公不聽,釐負羈只好用自己的財產款待重耳。

五、宋國

經過宋國時,正值宋襄公剛剛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自己又受了傷。可是聽聞重耳路過的消息,宋襄公以對待他國君主的禮儀接待了重耳,可謂是極盡禮遇。但是宋國畢竟剛剛遭受重大打擊,無法庇護重耳,重耳只能繼續前行。

六、鄭國

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重耳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瞻聽聞重耳的賢能,諫言鄭文公要禮遇重耳,可是鄭文公不聽。

《史記·晉世家》記載:“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鄭文公的理由看似也很有道理,各個諸侯國的流亡公子路過鄭國的多了,總不能每個都禮遇有加吧!叔瞻於是又諫言說如果大王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乾脆除掉他以絕後患,可是鄭文公依舊沒有采納叔瞻的建議,這也為後來鄭國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二、衛國

翟國待了12年後,此時已是晉惠公的夷吾擔心自己的這位哥哥搶他的王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無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對重耳以禮相待,不僅如此,重耳還在衛國遭受了羞辱。在走到衛國的五鹿時,重耳一行人餓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點吃的充飢。可沒想到這些村民卻把土放在碗裡給他們,重耳十分生氣,還好趙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齊國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厚禮相待,不僅把宗室的女子許配給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給予高規格待遇,使顛沛流離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兩年後,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了內亂,齊孝公即位。齊孝公對待重耳雖然沒有齊桓公那樣周到,但也算是禮遇有加。重耳也似乎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漸漸消磨了復國的決心。此時,他在齊國娶的妻子的一番話又使重耳重燃了奮鬥的信心。

《史記·晉世家》記載:“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

於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四、曹國

在經過曹國時,曹共公不僅不對重耳以禮相待,他不知道從哪聽說重耳腋下肋骨連成一片,還趁重耳洗澡時偷偷窺探。曹國有個大夫叫釐負羈是個明白人,他勸曹共公要禮遇重耳,可是曹共公不聽,釐負羈只好用自己的財產款待重耳。

五、宋國

經過宋國時,正值宋襄公剛剛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自己又受了傷。可是聽聞重耳路過的消息,宋襄公以對待他國君主的禮儀接待了重耳,可謂是極盡禮遇。但是宋國畢竟剛剛遭受重大打擊,無法庇護重耳,重耳只能繼續前行。

六、鄭國

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重耳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瞻聽聞重耳的賢能,諫言鄭文公要禮遇重耳,可是鄭文公不聽。

《史記·晉世家》記載:“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鄭文公的理由看似也很有道理,各個諸侯國的流亡公子路過鄭國的多了,總不能每個都禮遇有加吧!叔瞻於是又諫言說如果大王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乾脆除掉他以絕後患,可是鄭文公依舊沒有采納叔瞻的建議,這也為後來鄭國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七、楚國

重耳一行到了楚國,楚成王以國禮厚待重耳。在和楚成王的交談中,楚成王問道:“如果你復國即位,拿什麼報答我呀?”重耳回答道:“如果不幸將來兩國交戰,我願意後退三舍的距離以報答您的恩情,”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典故。在楚國幾個月後,重耳等到了復國的時機。當時的晉國國君晉懷公因為得罪了秦國而被秦國所怨恨,秦繆公聽聞說重耳此時流亡在楚國,於是想要接重耳到秦國,已備將來扶立重耳復國即位。楚成王聽說後,表現出了他的開明和大度,他對重耳說:“楚遠,更數國乃至晉。秦晉接境,秦君賢,子其勉行!”然後恭送重耳來到秦國。

八、秦國

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流亡歲月後,重耳終於來到了可以幫他復國的秦國。秦繆公早就對重耳的賢能有所耳聞,加之扶立重耳為君後可以加深秦晉兩國的關係,更使得秦繆公把幫助重耳即位視為己任。聞聽公子重耳在秦國站穩了腳跟,那些早就仰慕重耳賢能的晉國舊臣紛紛來投,沒多久,在重耳身邊就聚集了一批人才和壯士。在流亡了19年後,重耳終於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刻。

《史記·晉世家》記載:“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在晉國內應的配合下,秦國護送著重耳回到了晉國,晉國上下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在已過花甲的年齡,漂泊半生的公子重耳終於如願登上了君主之位,是為晉文公。而晉國也在他的帶領下,成就了一代霸業。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二、衛國

翟國待了12年後,此時已是晉惠公的夷吾擔心自己的這位哥哥搶他的王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無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對重耳以禮相待,不僅如此,重耳還在衛國遭受了羞辱。在走到衛國的五鹿時,重耳一行人餓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點吃的充飢。可沒想到這些村民卻把土放在碗裡給他們,重耳十分生氣,還好趙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齊國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厚禮相待,不僅把宗室的女子許配給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給予高規格待遇,使顛沛流離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兩年後,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了內亂,齊孝公即位。齊孝公對待重耳雖然沒有齊桓公那樣周到,但也算是禮遇有加。重耳也似乎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漸漸消磨了復國的決心。此時,他在齊國娶的妻子的一番話又使重耳重燃了奮鬥的信心。

《史記·晉世家》記載:“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

於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四、曹國

在經過曹國時,曹共公不僅不對重耳以禮相待,他不知道從哪聽說重耳腋下肋骨連成一片,還趁重耳洗澡時偷偷窺探。曹國有個大夫叫釐負羈是個明白人,他勸曹共公要禮遇重耳,可是曹共公不聽,釐負羈只好用自己的財產款待重耳。

五、宋國

經過宋國時,正值宋襄公剛剛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自己又受了傷。可是聽聞重耳路過的消息,宋襄公以對待他國君主的禮儀接待了重耳,可謂是極盡禮遇。但是宋國畢竟剛剛遭受重大打擊,無法庇護重耳,重耳只能繼續前行。

六、鄭國

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重耳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瞻聽聞重耳的賢能,諫言鄭文公要禮遇重耳,可是鄭文公不聽。

《史記·晉世家》記載:“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鄭文公的理由看似也很有道理,各個諸侯國的流亡公子路過鄭國的多了,總不能每個都禮遇有加吧!叔瞻於是又諫言說如果大王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乾脆除掉他以絕後患,可是鄭文公依舊沒有采納叔瞻的建議,這也為後來鄭國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七、楚國

重耳一行到了楚國,楚成王以國禮厚待重耳。在和楚成王的交談中,楚成王問道:“如果你復國即位,拿什麼報答我呀?”重耳回答道:“如果不幸將來兩國交戰,我願意後退三舍的距離以報答您的恩情,”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典故。在楚國幾個月後,重耳等到了復國的時機。當時的晉國國君晉懷公因為得罪了秦國而被秦國所怨恨,秦繆公聽聞說重耳此時流亡在楚國,於是想要接重耳到秦國,已備將來扶立重耳復國即位。楚成王聽說後,表現出了他的開明和大度,他對重耳說:“楚遠,更數國乃至晉。秦晉接境,秦君賢,子其勉行!”然後恭送重耳來到秦國。

八、秦國

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流亡歲月後,重耳終於來到了可以幫他復國的秦國。秦繆公早就對重耳的賢能有所耳聞,加之扶立重耳為君後可以加深秦晉兩國的關係,更使得秦繆公把幫助重耳即位視為己任。聞聽公子重耳在秦國站穩了腳跟,那些早就仰慕重耳賢能的晉國舊臣紛紛來投,沒多久,在重耳身邊就聚集了一批人才和壯士。在流亡了19年後,重耳終於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刻。

《史記·晉世家》記載:“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在晉國內應的配合下,秦國護送著重耳回到了晉國,晉國上下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在已過花甲的年齡,漂泊半生的公子重耳終於如願登上了君主之位,是為晉文公。而晉國也在他的帶領下,成就了一代霸業。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我們回顧重耳在流亡途中各國的態度和表現可以發現一條規律:像齊、宋、楚、秦這樣的大國往往對重耳禮遇有加,而像衛、曹、鄭這樣的小國卻對重耳冷眼相向。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大國善於發現和整合資源,而小國不具備這些條件。對於大國來說,在鞏固既有優勢的前提下佈局新的發展機遇是可以做到並且希望做到的。在此前提下,大國對重耳的禮遇意味著他們不想失去這個將來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機會。結果也正如所料,在重耳即位成為晉文公後,那些曾經幫助過重耳的大國都獲得了相應的利益,秦國更是和晉國結成“秦晉之好”。而反觀那些之前冷遇重耳的國家在晉國強大後都遭到了清算和報復。

二是大國國君處在競爭激烈的位置,往往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大局觀和視野。大國的君主雖然也是資質各異,但在身邊大臣的薰陶下,在複雜局勢的歷練下,往往更容易形成敏銳的嗅覺和視角,具有開拓精神和爭霸的意志。小國君主則不然,安身立命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三是未知性對於大國來說是趨利為主,而對於小國來說是避害為主。面對晉國的流亡公子重耳,大國往往把他看做成未來的“潛力股”,是一筆合算的“投資”,他們的邏輯是:即使重耳將來不能成為晉國國君,自己也沒什麼損失,而如果萬一他成功了,自己會從中受益很多。小國則不具備這種條件,夾雜在大國之間使得他們的戰略受限,不得不處處謹小慎微。因為她們也不知道哪一天得罪了大國,就有可能遭受滅國的危險。

"

作為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由於自己的父親晉獻公寵幸驪姬,於是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為了實現廢長立幼的目的,晉獻公把申生、重耳、夷吾三個兒子調離都城。在驪姬的蠱惑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殺,重耳和夷吾也被逼逃亡。這一年,重耳42歲,他開啟了一段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在漫長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先後經過翟、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國,嚐盡了世間冷暖,也磨練了他堅忍剛毅的品質。值得玩味的是,面對這位流亡的晉國公子,八國君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那麼他們都是怎樣對待重耳的?在這背後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一、翟(狄)國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翟國,這很好理解,因為重耳的母親狐姬就是翟國人,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翟國算是重耳的母國。這裡要說的是,當初晉獻公為了讓奚齊接班而將年長的三個兒子調出都城,其中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翟。恐怕晉獻公之所以這麼安排,就是擔心重耳依靠母親祖國翟國的力量做大,從而威脅奚齊順利接班。

既然是自己人,翟國自然不會虧待重耳。不僅好酒好菜的招待重耳,還為他娶妻。

《史記·晉世家》記載:“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長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劉;以少女妻趙衰,生盾。”

翟國期間,重耳還有一次提前當晉國國君的機會。當時晉獻公已死,晉國大夫裡克順應民意誅殺了奚齊,而迎立在翟國的重耳回國即位。面對這一大好機會,重耳猶豫了,在反覆權衡後,他決定不回國即位,於是裡克只好改為迎立重耳的弟弟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關於重耳的這次選擇,《史記·晉世家》給出了兩種理由。

其一是:“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其二是:“重耳畏殺,因固謝,不敢入。”

有人據此說《史記》記載的有衝突,但我認為這並不矛盾。重耳選擇不回國即位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實力不夠,此時的他流亡在外,晉國國內的局勢並不能完全掌控,而且所依靠的翟國勢力不足以支撐其穩定混亂的局勢,此時貿然回國確實存在很大風險。但心裡這麼想,嘴上卻不好明說,所以有了這種看似矛盾的記載。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二、衛國

翟國待了12年後,此時已是晉惠公的夷吾擔心自己的這位哥哥搶他的王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無奈之下,重耳只好再次逃亡。在路過衛國時,衛文公沒有對重耳以禮相待,不僅如此,重耳還在衛國遭受了羞辱。在走到衛國的五鹿時,重耳一行人餓得不行,只能向村民要點吃的充飢。可沒想到這些村民卻把土放在碗裡給他們,重耳十分生氣,還好趙衰安慰道:“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三、齊國

到了齊國,齊桓公對重耳厚禮相待,不僅把宗室的女子許配給重耳,而且在生活上給予高規格待遇,使顛沛流離的重耳得到了很大的寬慰。兩年後,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了內亂,齊孝公即位。齊孝公對待重耳雖然沒有齊桓公那樣周到,但也算是禮遇有加。重耳也似乎習慣了這種安逸的生活,漸漸消磨了復國的決心。此時,他在齊國娶的妻子的一番話又使重耳重燃了奮鬥的信心。

《史記·晉世家》記載:“齊女曰:“子一國公子,窮而來此,數士者以子為命。子不疾反國,報勞臣,而懷女德,竊為子羞之。且不求,何時得功?”

於是,重耳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四、曹國

在經過曹國時,曹共公不僅不對重耳以禮相待,他不知道從哪聽說重耳腋下肋骨連成一片,還趁重耳洗澡時偷偷窺探。曹國有個大夫叫釐負羈是個明白人,他勸曹共公要禮遇重耳,可是曹共公不聽,釐負羈只好用自己的財產款待重耳。

五、宋國

經過宋國時,正值宋襄公剛剛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自己又受了傷。可是聽聞重耳路過的消息,宋襄公以對待他國君主的禮儀接待了重耳,可謂是極盡禮遇。但是宋國畢竟剛剛遭受重大打擊,無法庇護重耳,重耳只能繼續前行。

六、鄭國

經過鄭國時,鄭文公對重耳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瞻聽聞重耳的賢能,諫言鄭文公要禮遇重耳,可是鄭文公不聽。

《史記·晉世家》記載:“鄭君曰:“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

鄭文公的理由看似也很有道理,各個諸侯國的流亡公子路過鄭國的多了,總不能每個都禮遇有加吧!叔瞻於是又諫言說如果大王不能厚待重耳那就乾脆除掉他以絕後患,可是鄭文公依舊沒有采納叔瞻的建議,這也為後來鄭國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七、楚國

重耳一行到了楚國,楚成王以國禮厚待重耳。在和楚成王的交談中,楚成王問道:“如果你復國即位,拿什麼報答我呀?”重耳回答道:“如果不幸將來兩國交戰,我願意後退三舍的距離以報答您的恩情,”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典故。在楚國幾個月後,重耳等到了復國的時機。當時的晉國國君晉懷公因為得罪了秦國而被秦國所怨恨,秦繆公聽聞說重耳此時流亡在楚國,於是想要接重耳到秦國,已備將來扶立重耳復國即位。楚成王聽說後,表現出了他的開明和大度,他對重耳說:“楚遠,更數國乃至晉。秦晉接境,秦君賢,子其勉行!”然後恭送重耳來到秦國。

八、秦國

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流亡歲月後,重耳終於來到了可以幫他復國的秦國。秦繆公早就對重耳的賢能有所耳聞,加之扶立重耳為君後可以加深秦晉兩國的關係,更使得秦繆公把幫助重耳即位視為己任。聞聽公子重耳在秦國站穩了腳跟,那些早就仰慕重耳賢能的晉國舊臣紛紛來投,沒多久,在重耳身邊就聚集了一批人才和壯士。在流亡了19年後,重耳終於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刻。

《史記·晉世家》記載:“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

在晉國內應的配合下,秦國護送著重耳回到了晉國,晉國上下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在已過花甲的年齡,漂泊半生的公子重耳終於如願登上了君主之位,是為晉文公。而晉國也在他的帶領下,成就了一代霸業。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我們回顧重耳在流亡途中各國的態度和表現可以發現一條規律:像齊、宋、楚、秦這樣的大國往往對重耳禮遇有加,而像衛、曹、鄭這樣的小國卻對重耳冷眼相向。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大國善於發現和整合資源,而小國不具備這些條件。對於大國來說,在鞏固既有優勢的前提下佈局新的發展機遇是可以做到並且希望做到的。在此前提下,大國對重耳的禮遇意味著他們不想失去這個將來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機會。結果也正如所料,在重耳即位成為晉文公後,那些曾經幫助過重耳的大國都獲得了相應的利益,秦國更是和晉國結成“秦晉之好”。而反觀那些之前冷遇重耳的國家在晉國強大後都遭到了清算和報復。

二是大國國君處在競爭激烈的位置,往往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大局觀和視野。大國的君主雖然也是資質各異,但在身邊大臣的薰陶下,在複雜局勢的歷練下,往往更容易形成敏銳的嗅覺和視角,具有開拓精神和爭霸的意志。小國君主則不然,安身立命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三是未知性對於大國來說是趨利為主,而對於小國來說是避害為主。面對晉國的流亡公子重耳,大國往往把他看做成未來的“潛力股”,是一筆合算的“投資”,他們的邏輯是:即使重耳將來不能成為晉國國君,自己也沒什麼損失,而如果萬一他成功了,自己會從中受益很多。小國則不具備這種條件,夾雜在大國之間使得他們的戰略受限,不得不處處謹小慎微。因為她們也不知道哪一天得罪了大國,就有可能遭受滅國的危險。

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各國對他的態度為何相差如此之大?

綜上所述,不同國家在面對同一個未知事件時往往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而影響他們選擇的是一國君主的眼界,更是隱藏在國家背後的綜合實力。而這,或許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參考資料:《史記·晉世家》

本文由“大瀚聞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