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長大之後冉閔也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年紀輕輕就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而且,還表現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與軍事素養。公元338年,作為遊擊將軍的他,第一次親臨戰場。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後趙的各路軍隊幾乎都被打的潰敗而逃,只有他帶領的三千漢人軍隊,由於軍紀嚴明指揮得當,不但反敗為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還沒受到什麼損失。

作為一個少年將軍,第一次上戰場的他就交出瞭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鮮花與掌聲。此戰之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北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防衛事務。

當時的後趙境內,盤踞著烏恆、丁零、夫餘等多個少數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雜了,因此,當時經常發生內部叛亂事件,又或者,各少數民族時常陷入混戰局面,並且,他們還要不時應付鮮卑族對北方邊境的騷擾。事實上,想要穩住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冉閔卻把這個任務完成得異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穩住了內部的混亂局面,而且,還多次在鮮卑族侵犯邊境的時候屢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對戰鮮卑大軍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僅帶領自己手下的軍隊打敗了鮮卑族的20萬大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擒獲和斬殺的鮮卑士兵最少有7萬餘人。這其中,被他們斬殺的擁有上將官銜的將軍,就有三十餘人。並且,他們還燒燬了敵軍的20萬斛糧草,一路屢戰屢勝,攻取了對方大大小小的郡縣共計二十八座。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但是,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他也未嘗不可。自此,他一戰成名,威震八方。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長大之後冉閔也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年紀輕輕就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而且,還表現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與軍事素養。公元338年,作為遊擊將軍的他,第一次親臨戰場。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後趙的各路軍隊幾乎都被打的潰敗而逃,只有他帶領的三千漢人軍隊,由於軍紀嚴明指揮得當,不但反敗為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還沒受到什麼損失。

作為一個少年將軍,第一次上戰場的他就交出瞭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鮮花與掌聲。此戰之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北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防衛事務。

當時的後趙境內,盤踞著烏恆、丁零、夫餘等多個少數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雜了,因此,當時經常發生內部叛亂事件,又或者,各少數民族時常陷入混戰局面,並且,他們還要不時應付鮮卑族對北方邊境的騷擾。事實上,想要穩住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冉閔卻把這個任務完成得異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穩住了內部的混亂局面,而且,還多次在鮮卑族侵犯邊境的時候屢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對戰鮮卑大軍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僅帶領自己手下的軍隊打敗了鮮卑族的20萬大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擒獲和斬殺的鮮卑士兵最少有7萬餘人。這其中,被他們斬殺的擁有上將官銜的將軍,就有三十餘人。並且,他們還燒燬了敵軍的20萬斛糧草,一路屢戰屢勝,攻取了對方大大小小的郡縣共計二十八座。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但是,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他也未嘗不可。自此,他一戰成名,威震八方。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如果,後來石氏家族不因為內鬥而導致朝堂動盪不堪的話,冉閔可能還會一直堅持做那個只知一心忠君報國的熱血將軍。可是,世事總在不斷變化,人心也只能隨之不斷變化。石氏眾人一心忙著爭權奪利,互相傾軋,他也由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漸漸長成了後世人眼中哪個野心勃勃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皇帝厭惡冉閔的權傾朝野,不服管教,冉閔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而代之。我們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先變了,也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對誰錯。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的話,那大概就是世事弄人吧。彷彿,每個人都在命運齒輪的推動下,都是一路身不由己地前行著,這條路一旦踏上了,便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他與皇帝之間早已註定了必須爭個頭破血流,所幸,最終冉閔還是佔據了上風。勝者為王是千古以來的鐵律,作為這場角逐的失敗者,石鑑只能成為了他的階下之囚,自此,他正式走上了大權獨攬,權傾朝野的道路。

或許,是由於他的所作所為觸及到了石氏家族最核心的利益,因此,這個家族裡的人紛紛起來反抗他,人人慾對他除之而後快。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已註定了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既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他相繼剷除了石氏家族的多名核心成員。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他的這種行為是在恩將仇報,但是,事情走到今天,他其實早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們之間的爭鬥,不僅僅是簡單的皇位之爭,甚至,還涉及到胡、漢兩個民族的民族之爭。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長大之後冉閔也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年紀輕輕就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而且,還表現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與軍事素養。公元338年,作為遊擊將軍的他,第一次親臨戰場。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後趙的各路軍隊幾乎都被打的潰敗而逃,只有他帶領的三千漢人軍隊,由於軍紀嚴明指揮得當,不但反敗為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還沒受到什麼損失。

作為一個少年將軍,第一次上戰場的他就交出瞭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鮮花與掌聲。此戰之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北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防衛事務。

當時的後趙境內,盤踞著烏恆、丁零、夫餘等多個少數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雜了,因此,當時經常發生內部叛亂事件,又或者,各少數民族時常陷入混戰局面,並且,他們還要不時應付鮮卑族對北方邊境的騷擾。事實上,想要穩住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冉閔卻把這個任務完成得異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穩住了內部的混亂局面,而且,還多次在鮮卑族侵犯邊境的時候屢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對戰鮮卑大軍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僅帶領自己手下的軍隊打敗了鮮卑族的20萬大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擒獲和斬殺的鮮卑士兵最少有7萬餘人。這其中,被他們斬殺的擁有上將官銜的將軍,就有三十餘人。並且,他們還燒燬了敵軍的20萬斛糧草,一路屢戰屢勝,攻取了對方大大小小的郡縣共計二十八座。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但是,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他也未嘗不可。自此,他一戰成名,威震八方。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如果,後來石氏家族不因為內鬥而導致朝堂動盪不堪的話,冉閔可能還會一直堅持做那個只知一心忠君報國的熱血將軍。可是,世事總在不斷變化,人心也只能隨之不斷變化。石氏眾人一心忙著爭權奪利,互相傾軋,他也由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漸漸長成了後世人眼中哪個野心勃勃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皇帝厭惡冉閔的權傾朝野,不服管教,冉閔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而代之。我們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先變了,也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對誰錯。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的話,那大概就是世事弄人吧。彷彿,每個人都在命運齒輪的推動下,都是一路身不由己地前行著,這條路一旦踏上了,便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他與皇帝之間早已註定了必須爭個頭破血流,所幸,最終冉閔還是佔據了上風。勝者為王是千古以來的鐵律,作為這場角逐的失敗者,石鑑只能成為了他的階下之囚,自此,他正式走上了大權獨攬,權傾朝野的道路。

或許,是由於他的所作所為觸及到了石氏家族最核心的利益,因此,這個家族裡的人紛紛起來反抗他,人人慾對他除之而後快。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已註定了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既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他相繼剷除了石氏家族的多名核心成員。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他的這種行為是在恩將仇報,但是,事情走到今天,他其實早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們之間的爭鬥,不僅僅是簡單的皇位之爭,甚至,還涉及到胡、漢兩個民族的民族之爭。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因為,讓擁有漢族血統的冉閔把持朝政,對於胡族來說,簡直就是一件他們完全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他們多次設計伏擊、刺殺冉閔,但是,最終都沒能成功。泥人還有三分性子呢,更何況,冉閔是一個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將軍。胡族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行為,徹底將他惹怒了,於是,他頒佈了針對胡族的嚴苛法律,此法一出,胡族各部人心惶惶,紛紛想辦法逃出皇城。眼看著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他深知這些胡人再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了。

在當時人的心中大概有這樣的一種看法,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防止胡人出逃後激起民變,他只能下令截殺那些出逃的胡人,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胡令》。也許,很多人對這道命令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誤解,他們認為所謂的《殺胡令》,指的就是殺光所有胡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實際上,當時他的手下還有許多胡人官員,而且,他的禁衛軍中也有許多胡人,如果,他的殺胡令是針對所有胡人的話,那麼,他怎麼還敢用這些人呢?

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時,胡、漢之間的矛盾已經愈演愈烈了。冉閔的這道命令,確實殺死了不少當時的少數民族,並且,當時雙方一直處於交戰狀態,而他又幾乎是百戰百勝,在戰爭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才會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胡人,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退出中原的決定。在那個交通工具十分落後的情況下,這些胡人想要順利返回家鄉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當時胡人各部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他們更是時常會發動戰爭互相掠奪資源。

所以,正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當時逃出中原的胡人,十個之中能有兩到三個順利回鄉就已經不錯了,其他的大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長大之後冉閔也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年紀輕輕就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而且,還表現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與軍事素養。公元338年,作為遊擊將軍的他,第一次親臨戰場。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後趙的各路軍隊幾乎都被打的潰敗而逃,只有他帶領的三千漢人軍隊,由於軍紀嚴明指揮得當,不但反敗為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還沒受到什麼損失。

作為一個少年將軍,第一次上戰場的他就交出瞭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鮮花與掌聲。此戰之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北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防衛事務。

當時的後趙境內,盤踞著烏恆、丁零、夫餘等多個少數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雜了,因此,當時經常發生內部叛亂事件,又或者,各少數民族時常陷入混戰局面,並且,他們還要不時應付鮮卑族對北方邊境的騷擾。事實上,想要穩住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冉閔卻把這個任務完成得異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穩住了內部的混亂局面,而且,還多次在鮮卑族侵犯邊境的時候屢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對戰鮮卑大軍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僅帶領自己手下的軍隊打敗了鮮卑族的20萬大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擒獲和斬殺的鮮卑士兵最少有7萬餘人。這其中,被他們斬殺的擁有上將官銜的將軍,就有三十餘人。並且,他們還燒燬了敵軍的20萬斛糧草,一路屢戰屢勝,攻取了對方大大小小的郡縣共計二十八座。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但是,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他也未嘗不可。自此,他一戰成名,威震八方。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如果,後來石氏家族不因為內鬥而導致朝堂動盪不堪的話,冉閔可能還會一直堅持做那個只知一心忠君報國的熱血將軍。可是,世事總在不斷變化,人心也只能隨之不斷變化。石氏眾人一心忙著爭權奪利,互相傾軋,他也由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漸漸長成了後世人眼中哪個野心勃勃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皇帝厭惡冉閔的權傾朝野,不服管教,冉閔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而代之。我們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先變了,也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對誰錯。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的話,那大概就是世事弄人吧。彷彿,每個人都在命運齒輪的推動下,都是一路身不由己地前行著,這條路一旦踏上了,便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他與皇帝之間早已註定了必須爭個頭破血流,所幸,最終冉閔還是佔據了上風。勝者為王是千古以來的鐵律,作為這場角逐的失敗者,石鑑只能成為了他的階下之囚,自此,他正式走上了大權獨攬,權傾朝野的道路。

或許,是由於他的所作所為觸及到了石氏家族最核心的利益,因此,這個家族裡的人紛紛起來反抗他,人人慾對他除之而後快。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已註定了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既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他相繼剷除了石氏家族的多名核心成員。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他的這種行為是在恩將仇報,但是,事情走到今天,他其實早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們之間的爭鬥,不僅僅是簡單的皇位之爭,甚至,還涉及到胡、漢兩個民族的民族之爭。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因為,讓擁有漢族血統的冉閔把持朝政,對於胡族來說,簡直就是一件他們完全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他們多次設計伏擊、刺殺冉閔,但是,最終都沒能成功。泥人還有三分性子呢,更何況,冉閔是一個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將軍。胡族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行為,徹底將他惹怒了,於是,他頒佈了針對胡族的嚴苛法律,此法一出,胡族各部人心惶惶,紛紛想辦法逃出皇城。眼看著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他深知這些胡人再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了。

在當時人的心中大概有這樣的一種看法,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防止胡人出逃後激起民變,他只能下令截殺那些出逃的胡人,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胡令》。也許,很多人對這道命令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誤解,他們認為所謂的《殺胡令》,指的就是殺光所有胡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實際上,當時他的手下還有許多胡人官員,而且,他的禁衛軍中也有許多胡人,如果,他的殺胡令是針對所有胡人的話,那麼,他怎麼還敢用這些人呢?

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時,胡、漢之間的矛盾已經愈演愈烈了。冉閔的這道命令,確實殺死了不少當時的少數民族,並且,當時雙方一直處於交戰狀態,而他又幾乎是百戰百勝,在戰爭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才會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胡人,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退出中原的決定。在那個交通工具十分落後的情況下,這些胡人想要順利返回家鄉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當時胡人各部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他們更是時常會發動戰爭互相掠奪資源。

所以,正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當時逃出中原的胡人,十個之中能有兩到三個順利回鄉就已經不錯了,其他的大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與胡人軍隊的交戰中,冉閔確實達到了戰無不勝的程度。甚至,我們可以說,他的這些戰役打出漢家軍隊的威風。冉閔或許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稱帝兩年之後,他就由於管理不善,而導致自己的軍隊糧草缺乏,因此,他不得不帶領自己的軍隊,通過游擊戰的方式,在他國的城池中到處搶糧。都知道,游擊戰這種方法固然別出心裁,但是,用幾次之後,它的臨時作用自然也就失效了。

最終,在一次搶糧的行動中,冉閔就被鮮卑族的14萬大軍圍困住了。儘管,他手下的士兵拼死掩護突圍,他也確實憑藉著自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武殺出了重圍,但他最終還是因為自己的戰馬受傷而墜馬了。他還是沒能逃過成為鮮卑俘虜的命運,被俘之後,他受盡了侮辱和折磨,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死的結局。前燕的慕容俊命人將其押到了龍城,斬首示眾。

至此,一代英豪的輝煌一生徹底終結。

“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鐵律適用於任何時代,冉閔雖然死了但他卻活在了千千萬萬漢人的心中。那些手無寸鐵的漢人百姓,雖然沒有能力為其報仇,但他們始終不願歸降異族。不久,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往江南投奔了東晉。由於,沒能得到東晉軍隊的及時接應,他們遭受到了慘烈的截殺,幾十萬人雖然被屠戮殆盡。

即便如此,這些漢人也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所以,在我看來:冉閔死得悲壯,他至少活成了世人心中的英雄,所以,他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

自古以來,華夏大地就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在這泱泱5000年的歷史洪流之中,我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個功績斐然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的直至今日仍廣為人知,有的卻漸漸被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正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此人年少成名,首次參加作戰便大獲全勝。並且,他還是一個戰爭奇才,通常情況下,他領導的戰役大多能創造以少勝多或是反敗為勝的奇蹟。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到底是我國曆史上哪一位英雄人物?那接下來就由我來為大家揭曉答案。

此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冉閔。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說到此人,大家可能並不十分熟悉,有些人甚至都不曾聽說過他的名字。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數千年以來,大家對他的關注並不太多的緣故。事實上,歷史上有關此人的記載並不算少。姑且不論歷史上對他多次以少勝多的宏偉戰績的記載,就單單是他頒佈的《殺胡令》,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譭譽參半的,有關他的評價主要分為了兩個陣營:

一方他的行為太過血腥殘暴,而他本人也過於刻薄寡恩了。

另一方則認為他是一個亂世梟雄,如果,沒有他對那些少數民族的殘暴打擊的話,華夏文明是不可能得以保存的那麼完整的。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雖然,兩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他們的觀點還是太過片面和武斷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不能縱觀全局的話,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未免有失公允。從人道主義上來說,他頒佈的《殺胡令》確實太過血腥殘忍了。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眾所周知,他當時正處於五胡亂華時期。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華夏民族與胡族原本就處於兩個極端的對立面。

雙方的關係本就是緊張而又脆弱的,因此,在那個時期,他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而做出了一些罔顧他人性命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我認為那些說他殺胡族,是維護了華夏文明的人,他們的看法也是比較片面的。因為,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正是由於它的這種兼容幷包的特性,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如果,一個文明需要通過排斥,更甚是扼殺其他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話,那麼,它本身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呢?

所以,綜合以上原因,我個人並不同意以上兩方的觀點。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應該從一個更加單純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人。

事實上,他的身上並沒有那麼多光環,他也不必時時刻刻揹負著人們口中那個所謂的殺胡罪孽。其實,在我心中他更應該是一個英雄,一個單純的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英雄。或許,會有很多人不贊同我的這種說法,但是,請大家稍安勿躁。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歷程,接下來,大家再來判斷一下我說的是否還是有那麼幾分道理的。

根據相關的史料記載,冉氏一族原本就是漢人,歷朝歷代的冉氏家族,走的都是以武報國的路子。其祖上最輝煌的時候,曾官至黎陽騎都尉。但是,當胡人石勒攻陷陳午的時候,一個名叫冉良的人成為了其手下的俘虜。此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但是,此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卻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他反而更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

因為年齡尚小,作戰卻十分勇武,所以,他很快就得到了石勒的賞識。都說籠絡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它變為自己人。對於年少出眾的冉良,石勒自然也懷著幾分惜才之心。於是,他讓自己的堂侄石虎將其收為義子。並且,為了表達對冉良的重視和喜愛,還將他的名字改為了石瞻。如此一來,他也算是半隻腳邁進了石氏家族了。

古語有云:“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對於石氏家族對自己的看重,冉良的內心是十分感動的。因此,他死心塌地的跟隨石虎出生入死,征戰四方。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很快,他就因戰功赫赫,被封為了積射將軍,最後,又被封為了西華侯。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吧,冉閔自小臂力過人,而且,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機敏和果敢。

因此,石虎非常喜愛他,幾乎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子來培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長大之後冉閔也果然不負眾望,不但年紀輕輕就相貌出眾、儀表堂堂,而且,還表現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與軍事素養。公元338年,作為遊擊將軍的他,第一次親臨戰場。根據史書記載,那一場戰役打得異常慘烈。後趙的各路軍隊幾乎都被打的潰敗而逃,只有他帶領的三千漢人軍隊,由於軍紀嚴明指揮得當,不但反敗為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且還沒受到什麼損失。

作為一個少年將軍,第一次上戰場的他就交出瞭如此出色的答卷,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鮮花與掌聲。此戰之後,他很快就被提拔為了北中郎將,參與後趙北方邊界的防衛事務。

當時的後趙境內,盤踞著烏恆、丁零、夫餘等多個少數民族。人多了,自然心思也就雜了,因此,當時經常發生內部叛亂事件,又或者,各少數民族時常陷入混戰局面,並且,他們還要不時應付鮮卑族對北方邊境的騷擾。事實上,想要穩住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冉閔卻把這個任務完成得異常出色。

他不但成功的穩住了內部的混亂局面,而且,還多次在鮮卑族侵犯邊境的時候屢立奇功。公元三百五十年,大概是他對戰鮮卑大軍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了。在那一年,他不不僅帶領自己手下的軍隊打敗了鮮卑族的20萬大軍。並且,在這場戰役中,他們擒獲和斬殺的鮮卑士兵最少有7萬餘人。這其中,被他們斬殺的擁有上將官銜的將軍,就有三十餘人。並且,他們還燒燬了敵軍的20萬斛糧草,一路屢戰屢勝,攻取了對方大大小小的郡縣共計二十八座。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但是,在我看來,用這句話來形容他也未嘗不可。自此,他一戰成名,威震八方。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如果,後來石氏家族不因為內鬥而導致朝堂動盪不堪的話,冉閔可能還會一直堅持做那個只知一心忠君報國的熱血將軍。可是,世事總在不斷變化,人心也只能隨之不斷變化。石氏眾人一心忙著爭權奪利,互相傾軋,他也由一個一心報國的熱血青年,漸漸長成了後世人眼中哪個野心勃勃權傾朝野的大將軍。皇帝厭惡冉閔的權傾朝野,不服管教,冉閔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取而代之。我們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先變了,也說不清朝到底是誰對誰錯。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情況的話,那大概就是世事弄人吧。彷彿,每個人都在命運齒輪的推動下,都是一路身不由己地前行著,這條路一旦踏上了,便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他與皇帝之間早已註定了必須爭個頭破血流,所幸,最終冉閔還是佔據了上風。勝者為王是千古以來的鐵律,作為這場角逐的失敗者,石鑑只能成為了他的階下之囚,自此,他正式走上了大權獨攬,權傾朝野的道路。

或許,是由於他的所作所為觸及到了石氏家族最核心的利益,因此,這個家族裡的人紛紛起來反抗他,人人慾對他除之而後快。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已註定了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既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他相繼剷除了石氏家族的多名核心成員。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他的這種行為是在恩將仇報,但是,事情走到今天,他其實早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們之間的爭鬥,不僅僅是簡單的皇位之爭,甚至,還涉及到胡、漢兩個民族的民族之爭。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因為,讓擁有漢族血統的冉閔把持朝政,對於胡族來說,簡直就是一件他們完全不能忍受的事情。因此,他們多次設計伏擊、刺殺冉閔,但是,最終都沒能成功。泥人還有三分性子呢,更何況,冉閔是一個從刀光劍影中走出來的將軍。胡族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行為,徹底將他惹怒了,於是,他頒佈了針對胡族的嚴苛法律,此法一出,胡族各部人心惶惶,紛紛想辦法逃出皇城。眼看著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他深知這些胡人再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了。

在當時人的心中大概有這樣的一種看法,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防止胡人出逃後激起民變,他只能下令截殺那些出逃的胡人,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胡令》。也許,很多人對這道命令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誤解,他們認為所謂的《殺胡令》,指的就是殺光所有胡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實際上,當時他的手下還有許多胡人官員,而且,他的禁衛軍中也有許多胡人,如果,他的殺胡令是針對所有胡人的話,那麼,他怎麼還敢用這些人呢?

可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時,胡、漢之間的矛盾已經愈演愈烈了。冉閔的這道命令,確實殺死了不少當時的少數民族,並且,當時雙方一直處於交戰狀態,而他又幾乎是百戰百勝,在戰爭中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才會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胡人,讓他們不得不做出退出中原的決定。在那個交通工具十分落後的情況下,這些胡人想要順利返回家鄉並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當時胡人各部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他們更是時常會發動戰爭互相掠奪資源。

所以,正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當時逃出中原的胡人,十個之中能有兩到三個順利回鄉就已經不錯了,其他的大多人都死在了半路上。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在與胡人軍隊的交戰中,冉閔確實達到了戰無不勝的程度。甚至,我們可以說,他的這些戰役打出漢家軍隊的威風。冉閔或許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稱帝兩年之後,他就由於管理不善,而導致自己的軍隊糧草缺乏,因此,他不得不帶領自己的軍隊,通過游擊戰的方式,在他國的城池中到處搶糧。都知道,游擊戰這種方法固然別出心裁,但是,用幾次之後,它的臨時作用自然也就失效了。

最終,在一次搶糧的行動中,冉閔就被鮮卑族的14萬大軍圍困住了。儘管,他手下的士兵拼死掩護突圍,他也確實憑藉著自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武殺出了重圍,但他最終還是因為自己的戰馬受傷而墜馬了。他還是沒能逃過成為鮮卑俘虜的命運,被俘之後,他受盡了侮辱和折磨,最終,還是沒能逃過一死的結局。前燕的慕容俊命人將其押到了龍城,斬首示眾。

至此,一代英豪的輝煌一生徹底終結。

“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鐵律適用於任何時代,冉閔雖然死了但他卻活在了千千萬萬漢人的心中。那些手無寸鐵的漢人百姓,雖然沒有能力為其報仇,但他們始終不願歸降異族。不久,幾十萬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往江南投奔了東晉。由於,沒能得到東晉軍隊的及時接應,他們遭受到了慘烈的截殺,幾十萬人雖然被屠戮殆盡。

即便如此,這些漢人也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所以,在我看來:冉閔死得悲壯,他至少活成了世人心中的英雄,所以,他也算是死得其所吧。

發佈《殺胡令》拯救漢人,為何進不了教科書?他算是民族英雄嗎?

2012年,由冉魏家族後裔冉東發起,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集資 ,在武悼天王冉閔故里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高堤鄉寨外村修建了冉閔紀念園。冉閔紀念園又名中華武魂園,包括冉閔雕像、劍林、華夏哭牆等建築。每年都有很多海內外炎黃子孫自發前來該地拜謁冉閔。現在,此地為中國古代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王朝的唯一文化景點。

參考資料: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魏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八十三》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資治通鑑·卷九十八》、《十六國春秋別本·卷二·後趙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