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融資信息上網 核心企業幹不幹?'

"

虎哥點香今天看了一篇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副祕書長張成棟對供應鏈融資的建議文章,希望構建國家供應鏈基礎設施,暢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核心觀點是供應融資要上線,免去中小企業融資時確認的麻煩。

不過虎哥點香覺得解決(或是無需解決)供應鏈融資的重點不在這裡。你覺得呢?



中小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革和發展完善中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規模龐大且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不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而且對優化經濟結構、緩解就業壓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中小企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許多困難,融資難、融資貴就是難題之一。按照常規邏輯,企業融資順序一般先是內部融資,然後是外部債權融資,最後是外部股權融資。然而,中小企業的實際融資現狀卻是內部融資能力較差,外部融資渠道狹窄,股權融資門檻高,債權融資成本高。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其一,中小企業規模小,抵押資產不足,談判能力差。其二,在供應鏈上處於劣勢地位,資金迴流速度較慢。其三,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獲取中小企業的資信狀況成本較高。因此,必須通過較高的貸款利息彌補風險溢價,導致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融資成本大致為同期基準利率的1.3到1.6倍甚至更高。其四,創業板、科創板、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融資工具門檻依然較高,中小企業的盈利水平、管理規範程度等與其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對此,筆者就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主要包括建立以供應鏈信息為中心的國家基礎設施平臺,暢通供應鏈增信環節,並開通應收賬款的官方交易通道;建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機構及信用再保險機構;同時提升企業自身素質。

建立國家供應鏈基礎設施平臺。供應鏈金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利器”,主要包括應收賬款融資、融通倉融資、保兌倉融資三種模式,分別以應收款、預付款和存貨為質押物為中小企業融資。中小企業可以根據上下游交易關係、所處的交易期間以及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融資模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目前國內關於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多是對其運作模式、網絡結構等進行描述,對供應鏈金融穿透到落地執行機制環節深挖不夠,也缺乏實踐。

在國家層面探索和建立構建以供應鏈信息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平臺,對於降低銀行和小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一個可行的重要落地措施。該平臺以數字簽名、雲計算、移動支付、身份認證、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為支撐,對現有碎片化供應鏈金融平臺進行整合,打造具有極寬外延和極大容量的、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家級供應鏈金融信息平臺系統。通過這一平臺,將全國乃至全球範圍的貿易合同、資產、支付、徵信、風控、資金等環節構成一個暢通的閉環,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集合於一體,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以達到提高資金安全、確保供應鏈金融高效運行的目的。

以中小企業為核心企業供貨合同融資為例,目前的做法是借款單位要和貸款單位的客戶經理共同到核心企業相關部門,對債權及未來的付款方式進行確認,此過程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融資成本;但如果核心企業不予配合,則中小企業融資目標就難以達成。而構建國家供應鏈基礎設施平臺後,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上傳上述融資需求,通過條例或相關法規規定,核心企業必須予以配合和確認,這必將大大降低中小供應商的融資成本。核心企業通過平臺網絡不僅發揮了增信作用,履行了社會責任,還可以得到相應的服務費用。同時,通過該平臺還可以進行應收賬款的交易,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建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保險機構和信用再保險機構。經營風險較大是影響中小企業信用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不對稱的作用下信貸風險更是被進一步放大,因此建立風險對衝機制至關重要。保險具有提供增信、化解風險的功能,政府應大力支持開展信用保證險業務,對衝信貸風險,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保障。具體包括,成立專門保險機構經營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建立分析中小企業信貸的模型系統,推出中小企業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等產品。在這一模式下,中小企業向信用保險機構支付保險金購買保險產品,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在企業獲得成本較低的貸款的同時,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也有效降低,實現多方共贏。中小企業信用保險產品緩釋了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風險,直接為中小企業增信,有利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及金融機構的“惜貸”問題,可以提高整個市場的資金效率。此外,國家應成立中小企業信用再保險機構,進一步分散保險機構的風險並體現政策支持導向。中小企業信用再保險機構與中小企業信用保險機構合力分散和共同承擔了相應的風險。國家財政部門也應考慮安排專項資金對上述業務予以補貼。

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素質是獲得融資的根本保證。決定中小企業融資能力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一是增強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走出簡單重複低層次的發展怪圈,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完成自身結構性調整。二是夯實中小企業發展基礎,提升企業決策者的管理能力,規範企業管理,構建先進的企業文化,加強工作人員素質培訓,達到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目標。三是中小企業做到有控制的平衡發展,處理好規模擴張過程與企業管理能力的平衡關係,處理好企業發展與政策環境的平衡關係,處理好企業成長與融資能力及流動性管理的平衡關係,延長中小企業的生命週期。

(作者系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副祕書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