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赤字,綠色金融正當時'

"

【編者按】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的廣州、深圳、佛山、肇慶、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9+2”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區,作為中國“一帶一路”、“三大主軸”等重要戰略的節點,大灣區正面臨著複雜的生態文明建設挑戰與機遇,灣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了解其發展的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近日,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一個地球基金會聯合中科院共同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019》。這期,我們邀請了WWF綠色金融項目成員解讀金融機構如何貢獻到環境保護中,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方向,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2%的GDP,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灣區,灣區經濟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長,灣區的生態服務系統將面臨著更加複雜和嚴峻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019》指出,如果全球人口都採用灣區的生活模式,世界一年需要2.5個地球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灣區生態資本供需平衡結果為完全的生態赤字。下降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增長的生態赤字、增高的膳食空間對外依存度揭示,灣區面臨愈趨嚴重的生態系統服務匱乏的挑戰。《報告》同時也指出建設親近自然的生態可持續城市群,灣區至少需要應對兩方面挑戰:在供給端,提供基本充足的本地生態系統服務;在消費端,抑制生態足跡特別是碳足跡的不合理增長。為了建設宜居宜業美麗灣區,灣區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和模式。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縱觀《規劃綱要》,綠色發展是底色,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同時強調了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對灣區綠色發展的重要性。

灣區規劃發展為何要強調綠色金融?

金融服務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石。首先,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所決定的。現代經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發達的貨幣信用經濟或金融經濟,它的運行表現為價值流導向實物流,貨幣資金運動導向物質資源運動。

其次,金融是現代經濟中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槓桿。現代經濟是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其顯著特徵之一是宏觀調控的間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後,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貨幣資金作為重要的經濟資源和財富,成為溝通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命脈和媒介。現代一切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貨幣資金運動。

綠色金融是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它的主要作用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更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和方式,促進環保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都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通過綠色金融制度安排和產品創新,充分發揮金融的導向和撬動作用,是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及高效利用經濟活動提供資金融通,風險管理的有力保證。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能夠有效緩解和遏制生態赤字的趨勢,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發展綠色金融,遏制生態赤字

雖然金融服務業不直接依賴生態環境系統,但對其影響程度卻非常大。金融機構通過向企業和項目貸款,投資和承保而間接曝露於環境風險,進而對環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從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監管措施,以及金融產品創新上鼓勵金融機構壓縮乃至退出環境不友好項目,發展綠色投融資業務,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產業。

灣區內的金融機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等環境問題,無所作為將引發重大金融風險(例如,政策轉型風險將使化石能源資產未來成為“擱淺資產”;氣候變化引致的物理風險會導致資產的重新估值以及財務可行性。進而引發金融系統的風險),開明而且富有遠見的行動則會帶來重大機遇。

四大綠色金融策略

金融機構可以使用以下四種策略來管理環境風險:

1)在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採用“紅線標示”的方法投資;

2)針對環境敏感行業制定指導方針;

3)審慎對缺乏專業知識的融資領域進行投資,或者依靠能夠提供環境評估的第三方給出專業建議;

4)與客戶合作,通過金融政策和條款來提高其環境表現並減輕危害。例如,國際上主流的金融機構已為林業客戶和項目制定了具體的指導方針,對於來自非法採伐氾濫國家的客戶,摩根大通公司規定了驗證其木材合法來源的期限(FSC,2005)。與此類似,匯豐銀行也制定了淡水基礎設施領域項目融資活動的指導方針(HSBC,2005)。對於位於關鍵自然棲息地、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項目,以及不符合世界水壩委員會框架要求的大壩項目,匯豐銀行將根據該方案來限制投資。

環境友好型產業之於金融業

同時,金融業也在許多方面受益於對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投資,增加利潤和提高商譽的同時,可以為投資人降低風險。比如近期發展勢頭很強勁的關注企業長期價值的ESG投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專門向既有潛力提供財務回報,又能實現低碳綠色環境效益的投資。

根據美國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協會2016年的一份調查,80%的人認為ESG因子能夠提高收益。據統計,2016年全球ESG投資基金(投資目的包含促進ESG發展)的資產規模約為23萬億美元,佔總管理資產的26.3%,年複合增長率為15%。

瑞銀集團調查發現,可投資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中國投資者中,約60%的人表示已將ESG納入到投資組合中。約74%的中國投資者希望未來10年“影響力投資”能成為新的投資準則。

彭博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清潔能源領域投資額超過1000億美元。在大灣區內,廣東雖然經濟增長總量排名全國第一,但仍存在大量兩高一剩產業,迫切需要綠色轉型和升級,為此也亟需金融的配套和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業現狀及未來

目前,粵港澳對發展綠色金融十分重視,而且具備發展基礎。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於2010年9月30日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廣碳所正式掛牌成立於2012年9月;

以花都區為核心建設的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自2017年6月獲批以來,經過兩年探索實踐,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9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又推出操作性更強的《關於促進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

香港政府在2018年至2019年財政預算中,規劃發展“綠色債券”的藍圖。

近年來,隨著ESG理念逐步成熟,國際組織及各國都在ESG發麵有了新的進展。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簡稱TCFD)於2017年6月發佈了TCFD建議,從公司治理、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標準和目標四大主題提出披露建議。許多國家的ESG指引都採納了TCFD建議,香港聯交所的ESG指引也與TCFD建議接軌。各國監管方面,中國內地監管機構也出臺和修訂了與ESG相關的政策,對ESG相關信息披露提出更高要求,旨在更好應對全球氣候風險,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意識。

另外發展灣區的綠色金融,也需要提高各地的金融機構的融合度,通過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解決綠色金融產品單一的問題。

比如,創設碳金融衍生品市場,吸引金融機構參與到碳金融中,同時激勵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參與;考慮將香港納入全國碳金融體系,推動廣東碳金融交易對外開放,利用香港先進衍生品服務開發更多碳金融衍生品,借鑑國際經驗,探索搭建以香港為紐帶的中國與國際碳交易市場連接平臺。

金融機構也可以考慮將企業碳排放量等指標納入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分體系,鼓勵企業制定內部碳定價機制。在消費端,鼓勵商業銀行開發綠色消費貸,以優惠的貸款利率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築以及節能設備等。

另外,粵港澳政府可以考慮合作創建專門的政策性綠色金融機構和綠色產業引導基金,為示範性綠色環保項目提供資金,鼓勵企業設定科學碳目標,購買綠電,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和可持續貿易金融,提升綠色金融的專業化水平,推進綠色金融不斷深化。

總之,在區域發展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融資需求,以及跨境金融產品與服務應運而生,這為大灣區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為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提供了大量的應用場景。

通過創新金融制度安排,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鼓勵綠色消費,同時有效抑制環境不友好性投資。利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和相關政策為綠色發展服務。以綠色金融支持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將是灣區發展的必然趨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