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為人知的360金融:死磕科技賦能

文 | 接招(ID:itakethat)方浩

最近,360金融發佈了今年第二季度財報,兩個數字領跑眾多互金上市公司:截至到6月30日,累計註冊用戶數達到1.09億,第二季度促成貸款總額483億人民幣。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接招,這兩個維度疊加在一起,無論規模、增長速度還是風控能力,在已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中,360金融領先優勢都是結構性的,可能是僅次於螞蟻金服、微眾銀行,和京東數科、百度度小滿並列的互聯網金融巨頭。

但是,現在360金融卻明顯不想談以上這些規模上的優勢,反而強調的是以下幾個看起來可有可無的“信號”:

1、機構資金佔比達到85%,意味著360金融實現全量資金來源機構化已近在咫尺;

2、科技人員佔到公司全體1000多名員工中的48%,今年一直在花費 重金招攬AI、算法等方面的人才;

3、科技服務促成的放款量增長10倍,達到總放款量的8%,未來這個佔比會越來越高。

這幾個信號傳遞出來的信息,在新任CEO吳海生看來,360金融不是互金公司,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從一誕生就朝這個方向努力。”

360金融生於2016年。彼時,互聯網金融已是全民風口,不僅大批創業者湧入,就連互聯網新老巨頭也紛紛涉足。除了阿里和騰訊兩家超級巨頭,百度、滴滴、美團、小米等流量平臺也先後加入。

這些新老巨頭流量不比360少,資金、人才也不比360差,但到最後,成功上市的只有脫胎於360的360金融,有些巨頭的金融板塊不僅沒有做起來,甚至還與P2P爆雷事件扯上關係。360金融是真正意義上巨頭“金融科技第一股”。

從2016年7月誕生,到2018年1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360金融只用了兩年半時間。

在互金上半場,競爭的主題是賺快錢,但這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到了下半場,擺在各家公司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老路,繼續在監管政策的高壓下尋找灰色地帶,承擔利潤風險;另一條是新路,通過科技服務賦能傳統金融機構,不承擔利潤風險,而是賺取科技紅利。

目前中國金融行業的一個大趨勢是,銀行開始從對公業務向零售業務轉型,消費金融的風口已經到來。對於各家Fintech公司來說供給端和需求端都已各就各位,關鍵就是誰有能力在中間端把供需兩端用技術、數據連接起來。

消費金融市場的整體趨勢是向上的,就看誰有能力精準獲客、安全授信、高效催收。在這個行業的下半場,應該是從承擔風險利潤的公司變成不承擔風險利潤的科技公司,比如360金融,收入來源會做一些調整,更多靠科技服務去賺錢,這是一個戰略選擇。

“迴歸初心,立足於大數據驅動、AI賦能,要把這些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一家單純的互聯網金融公司。”

吳海生坦承,正如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不會把利潤作為第一個關注指標,360金融也不會特別關注利潤,而是用對技術的投入、對用戶的投入來建立剛性壁壘。“各家的核心區別是,第一,有沒有數據,第二,有沒有團隊、有沒有能力真正讓數據服務於業務應用。”

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本質都是在解決三個問題:獲客、授信、催收。

先說獲客。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獲客,也就是買賣流量。但隨著流量紅利期的結束,很多互金上市公司在流量投入上已經大為減少,有的公司甚至接近於零投入。

今年第二季度,360金融的市場營銷(主要是獲客)費用依然達到8.39億元,而在480億的助貸規模中,有70%是來源於老客,也就是說新客佔比是30%。

在360金融看來,Fintech下半場的獲客邏輯,應該是用技術幫助金融客戶降低獲客成本。以往,一個銀行想要100萬的流量,就按照一個用戶多少錢直接投出去,至於收穫的是不是目標用戶,從來不算這個賬。

但360金融與各個超級App展開合作,通過開放API接口的形式,可以獲得金融客戶想要的流量(用戶),這背後是AI算法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目前能夠幫助客戶節約30%的營銷成本。

360金融的大數據獲客系統,每天可處理來自近7億用戶的逾百億訪問請求,近百臺服務器的每秒處理峰值可達到20萬次。

授信是所有金融機構的痛點,特別是在普惠金融時代,很多用戶沒有信用記錄,比如很多年輕人是沒有信用卡的,但360金融可以根據一個用戶更換Wifi的頻率,來判斷Ta的信用特徵。

很簡單,如果一個用戶總是換Wifi登陸,說明Ta總是在蹭網,特別在意流量,這背後依然是算法分析。財報顯示,360金融超過90天的逾期率為1.02%,找對用戶很重要。

傳統金融機構之所以在普惠金融市場走得很慢,很大程度就是催收環節的人工成本太高。而360金融已經在催收環節實現了75%的工作由機器人來完成。這種機器人能夠與用戶進行簡單的自然語言對話,而不是單向播放語音那麼簡單。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證了效率。

不得不說,很多互金公司倒在了上半場。這個行業上半場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互金公司與金融機構共擔風險,當監管政策越來越嚴的時候,很多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傷及自身。

360金融始終把技術看做解決消費金融的出路。今年第二季度, 科技服務促成的交易大幅增加,交易額達到38億元人民幣,佔全部放款額的8%,環比增加10倍以上。“我們正在從一家共擔風險助貸的公司,轉變了一家依靠科技輸出助貸的公司。”360金融數據智能部負責人常富洋說。

說白了,未來360金融的收入,不再是利差,而是通過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在獲客、授信、催收等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獲得的科技佣金收入,盈利模式完全由to C轉為to B。

盈利模式並不是輕易就能轉變的,這需要考驗一家公司抵禦誘惑的能力。為了長期目標而犧牲眼前利益,360金融做過。

一位業內人士說,2016年前後,整個行業都很瘋狂,一家P2P公司一個月就可以輕鬆放貸幾十億,藉助“714高炮”,簡直比販毒還賺錢。

但360金融從一出生就拒絕了“利潤吸毒”。首先,始終把所有的產品利率都控制在36%這個國家紅線之下,在合規問題上不含糊;其次,不碰一些灰色行業的借貸業務,比如醫美整形等;再次,不碰P2P的資金,供給端的資金來源都合規合法。

知易行難,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說,做到“不粘鍋”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底氣。360金融的底氣來自360集團的品牌背書。

很多金融機構在找合作伙伴時,非常看重平臺的權威性,而360作為一家著名互聯網公司,無疑給了360金融極大的品牌加持,再加上週鴻禕的行業影響力,使得360金融要比同期的絕大多數創業公司更能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

今年二季度,360金融機構資金合作伙伴數量已從第一季度的30餘家增至二季度的60餘家。在撮合借款業務總量中,金融機構資金佔比達到85%,較1季度的79%顯著提升,在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首屈一指。

“to B業務最終拼的是服務。如果你的服務能夠更好地解決客戶需求,你的服務能夠更好地幫客戶去降低風險、識別欺詐、獲取客戶,客戶就會認,”吳海生說,“這個市場是公平,我們的機構客戶數量多,不是因為360金融和它們關係好,人家都會看數據,依據數據來決定是否跟你合作。數據不好是沒用的。”

生於巨頭,但最終走出了巨頭,這是360金融的進化邏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