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本時代,屬於你我的時代

金融 投資 經濟 巴菲特 和君諮詢 2017-05-05

文章 | 鍾昌震、陳一誠

來源 |《賦能式投資》,日前由和君商學出版發行,本文為該書推薦序二

過去幾年裡,在“資產荒”的背景下,充裕的資金在股市、債市、樓市和期貨市場中“流竄”,資產泡沫此起彼伏,“按下葫蘆浮起瓢”。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採取行動試圖讓一個市場降溫,不久,另一個市場又膨脹起來。

種種資產泡沫輪動的背後,金融資本的強勢已不再。缺的不是錢,缺的是真正理解產業進而能夠把握資金投向的產業投資者,他們是中國新一代的投資銀行家。金融資本要向產業資本轉移,金融資本越來越像產業資本,走向實質意義上的產融互動,成為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提升產業效率,推動商業文明。

我們之所以在這個時點上花如此大的力氣研究3G資本的理念與實踐,並把這本書的版權引入中國,由和君策劃出版,是因為我們認為3G資本的做法走在了前頭。

雷曼、特列斯、斯庫彼拉這三個巴西人是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投資銀行家,佔據了巴西富豪排行榜前五位中的三席。但同時,他們也是企業家,他們擅長的不僅是做交易,更是做企業,他們致力長期投資、幫助企業改善運營效率、並能站在全球視野上通過併購整合提高整個產業的結構效率。甚至可以說,他們是企業家、產業家,碰巧還是投資人。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這是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他是巴西三雄的好友,欣賞3G資本選擇的路,而這條路,也是我們這批人腳下的路。

天量資金,何處是歸程?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國天量資金缺少出口的情況,已經演化到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種種資產泡沫都或多或少與之有關。我們從結果說起。

先說許多人感受最明顯的房地產。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16年,全國重點城市房價漲幅巨大,北京、上海、深圳相比2015年漲幅超過40%,最少的也超過了20%。

然後是股權市場,A股殼價值暴漲,小市值公司逐漸被消滅。從2014年初至今,A股市場上總市值小於20億的公司從473家下降到7家;總市值小於30億的公司從994家下降到23家;小於40億的公司從1369家下降到141家。其趨勢之快愈演愈烈。小市值公司集體被消滅掉意味著什麼?公司還是原來那個樣子,但是市值集體暴漲。

股權市場的早期創投領域,人民幣化也越來越明顯。這幾年興起一個詞叫“獨角獸”,特指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初創公司。這種估值量級,其股權在一級市場卻沒有任何流動性。放在三年前,想想都覺得可怕。然而今天這種公司卻比比皆是,螞蟻金服估值超過3000億人民幣,如果放在創業板就是市值領跑、第一大,但這種公司居然還在一級市場,如此大的估值無流動性支持。

再看債券市場,從2014年初至今,已經走出了一波延續三年的牛市行情。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14年1月份的4.6%下降到現在不足2.9%,降幅超過1.7個百分點。從收益率下降持續的時間來看,這次債券牛市長於過去10多年來的歷次牛市。

也就是說,幾大類資產都在漲,只要與中國人財富相關的資產類別幾乎都在漲,不動產尤其典型。股權、債券,包括基本面極其差的公司,都是一樣的漲、漲、漲。

這是什麼原因?

自2012年,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加速。以往的金融體系,主體資金在全社會的配置是靠銀行系統,靠間接融資系統,而非股權市場,彼時匯率是不市場化的。然而2012年之後,這個情況就變了,錢是要追逐收益的,銀行的存款通過做結構,投資到非標資產,包括樓盤、地產、基建等,基本都是一些收益比較高的資產,這是貨幣的流動。錢從銀行體系流出,金融釋放出力量,到處找資產。

所謂“金融脫媒”使巨獸被放出牢籠,啟動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金融自由化的繁榮。

傳統金融體系約束信用擴張的柵欄被推倒以後,整個商業金融系統貨幣信用創造的無限性一下子釋放出來。現在大家做資管,拿起電話談生意,上百億很普遍,中國金融業佔GDP的比例現在已經高達10%,而2012年這個比例是6%左右,不到四年的時間,增長了四個百分點。美國金融業如此發達,金融業佔GDP的比例只有6.5%。所以某種程度講,中國靠金融業繁榮託舉著日漸頹勢的經濟增速。

洪荒之力釋放出來的結果,就是一個個能夠提供收益的非實體領域陸陸續續被玩壞。錢通過各種方式湧出來,P2P等第三方理財這幾年一下子就出來了。期限利差被抹平,信用利差被抹平,按這個趨勢推演下去,未來的流動性溢價差也會抹平。那麼,資金將不得不做出改變,向傳統的流動性欠缺的資產發動進攻,一級市場大量的獨角獸公司已經證明了這個時代的到來。

所有資產的水位都在一級級地往上走,而且是上去的水位下不來,所有人的錢都出不去,被人稱為“關門放水泡資產”。而另一方面,資產荒的現象正在越來越突出,在今天的中國金融市場中,足夠確定性的資產是有的,但遠遠不能提供足額的收益率覆蓋交易結構的成本。2016年金融投資市場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傳統負債型的機構不得不向固定收益以外的金融資產發動攻擊。

現在市場上到底有多少錢呢?我們用“非銀金融機構存款”來衡量,通俗地說,該指標表明的是隨時可以投資於股票債券非標等金融資產的“自由現金流”。目前非銀金融機構存款規模是16.3萬億人民幣,是2014年牛市啟動前的1.6倍。

16萬億是個什麼概念呢?創業板5萬億、中小板10萬億、新三板2萬億,16萬億可以把這幾個板塊的股份全部買下來。

大家關心的問題是,下一步錢去哪裡?

幾個大的選擇無非是:地產、債券、非標市場、匯率、大宗商品,還有就是股權市場。

我們的判斷是,如果不發生系統性危機,未來會是股權投資的黃金週期,私募股權投資的時代即將到來。理由很簡單:目前資產槓桿整體很高,且大部分都在那些不能多創造整體社會價值的資產類別裡面,國家去槓桿,實際上是想把這些錢轉化成股本金,這是政策導向,也是大勢所趨。

如果放長遠,看大週期的話,萬億級資金的走向一定是犧牲流動性。走向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趨勢,就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深度融合。

這是我們基於上述宏觀週期的分析和理解,得出的一個相對確定性的結論和方向感,那就是,資本與產業的深度結合,是確定無疑將會到來的一波巨浪。中國新一代的投資銀行家,會在不久的將來陸續登場。

企業家僱傭資本,而非資本僱傭企業家

時代不同了。以前是錢很值錢,錢的溢價很高,未來是錢越來越不值錢,產業的溢價越來越高。誰對資產類別的操盤能力更強,誰就對整個投資鏈條擁有更強的話語權。

對比歷史,這和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利率市場化、經濟大發展的背景非常類似。彼時,美國出現了第四次併購浪潮,槓桿併購興起,股權類的併購基金(Buyout Fund)首次出現,開啟了美國併購市場風起雲湧的時代。

新的歷史機遇促成了大批產業基金的成長,之後在全球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KKR、黑石等也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來,他們通過股權基金、垃圾債券等創新金融工具,彙集保險公司、養老經濟等大型機構投資者的鉅額資金,大舉收購各類企業,通過改組管理團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讓美國一大批傳統成熟產業重新煥發生機。他們往往在行業低谷出手,甚至特意選擇有瑕疵的不良資產,通過點石成金的資本運作手法,重塑企業價值,在資本週期的高峰賣出或跨市場套利。

這些PE機構對週期的精準把握,對管理團隊的高度掌控,以及財技上的長袖善舞,令人歎服,黑石集團的人均利潤率一度達到高盛的9倍。

儘管如此,股神巴菲特卻另有看法,他對PE機構並不歡迎。巴菲特直言:“我不喜歡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如下做法:盡其所能地募集每一分錢,然後提高所投資公司的融資槓桿率,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公司真的沒有為未來發展而做出準備”,“PE公司並沒有對它們的監護公司注入它們急需的股權投資,相反,它們把自己還剩下的資金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相當之‘私’”。

巴菲特對槓桿收購同樣充滿反感:“槓桿收購公司,很快重新標榜自己為私募股權。他們的名字可能已經改了,但事實的真相是:被收購公司的權益大幅減少,而且在幾乎所有的私募收購中堆集了大量債務。”

“事實上,對很多私募股權收購者來說,‘權益’是個骯髒的詞;他們熱愛的是債務,並且因為債務目前如此便宜,這些買家能經常支付最高價。之後公司會被再次出售,通常賣給另一個槓桿收購方。實際上,公司變成了一件商品。”巴菲特如是說。

你會對一個商品產生感情並且在它身上賦予事業、夢想和畢生的追求嗎?

這或許正是資本家與企業家的根本性區別。用和君的經典說法就是:“企業家僱傭資本,而非資本僱傭企業家。”歸根結底,是企業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身家、夢想傾注在這項事業上,將心注入,長此以往,孜孜以求,才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產業資本時代,屬於你我的時代

產融互動,以做企業的心態做投資

3G資本的做法就不同了。巴菲特對這家巴西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稱頌有加。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3G資本恰好就是巴菲特不喜歡的這種公司:

1、它是典型的PE機構——即巴菲特最不喜歡的“二加二十人群”,意思是私募股權投資者為所提供的服務收取高得驚人的2%管理費及20%附帶權益費(即無需提供本金而可獲得的收益提成);

2、慣用槓桿收購:3G資本的幾乎所有交易無一例外都動用了槓桿;

3、熱衷投後管理:替換管理層,大規模裁員,削減開支——與巴菲特“無為而治”的理念大相徑庭。

但事實是,近幾年3G 資本併購整合國際食品行業的驚濤駭浪幕後,巴菲特的身影頻現:

  • 2013年,3G資本聯手巴菲特,以232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番茄醬製造商和食品巨頭亨氏集團(Heinz),合併後的公司由3G 資本負責運營;

  • 2014年,3G 資本與巴菲特主導漢堡王作價114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咖啡和甜甜圈連鎖企業蒂姆·霍頓斯,打造了僅次於百勝集團和麥當勞的全球第三大快餐供應商,年營業額達到220億美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8萬家連鎖店;

  • 2015年,3G資本與巴菲特主導亨氏和卡夫合併,併購交易規模高達450億美元,巴菲特與3G資本共同出資100億美元現金,新公司“卡夫亨氏”成為北美第三大、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

“我認為3G資本是在通過商業做一件偉大的工作”,巴菲特談道:“雷曼和他的同伴是再好不過的合夥人了。我們與他們分享併購的激情,構建和創立更大的企業來滿足基本的需求和慾望。我們走著不同的道路,但是追求著同一個目標。他們的方法一直以來都非常成功。”

為什麼3G資本得到巴菲特如此高的評價?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長達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3G資本始終能夠守得住,守住一個產業,守住產業中的一個企業,進而以此為基點不斷髮展,產業深耕,產融互動,以做企業的心態做投資,最終造就了偉大的產業鉅子。

3G資本對全球啤酒行業的整合之路就是非常典型的例證:

1989年,巴西三雄收購巴西最大啤酒廠布哈馬(Brahma),進入啤酒行業,由特列斯全職運營;

1997年,布哈馬收購競爭對手南極洲(Antarctica),併成立安貝夫(Ambev),成為巴西最大、全球第五大啤酒製造商;

2001年,安貝夫收購巴拉圭啤酒製造商CerveceriaNacional;

2002年,安貝夫分兩次分別收購阿根廷啤酒製造商Quilmes36%和15%股權;

2004年,比利時啤酒製造商英特布魯(Interbrew)收購安貝夫,併成立英博(InBev)集團,巴西三雄成為英博股東,後續增持股份成為最大個人股東;

2008年,英博集團以520億美元現金交易拿下了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即百威啤酒,成立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ABInbev);

2012年,百威英博以201億美元買斷了墨西哥最大的啤酒公司莫德羅(Grupo Modelo),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2015年,百威英博以697.8億英鎊(1055億美元)完成對全球第二大啤酒製造商SAB Miller的收購,成為全球啤酒行業無可匹敵的巨頭。

這就是3G資本與巴西三雄的作為。許多中國讀者此前可能不會想到,百威英博背後的成長之路就跟3G資本的長期堅守是密不可分的,巴西三雄也從中年步入老年。在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他們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像其他PE機構一樣,以不錯的價格售出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可他們沒有。事實上他們所做的正好相反,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向世界宣示:我們不是單純追逐收益率的資本禿鷲,我們是產業的主人。

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壞公司的敵人

最好的投資是“時間的玫瑰”。在長期的實踐中,雷曼發現,投資人偏好和企業家偏好有本質上的不同:雷曼和他的合夥人希望做長週期、少數量的投資,著眼長遠,重度參與,用長週期的資金通過複利賺長週期的錢。相比投資家的頭銜,說他們是企業家更合適。而大多數投資人希望通過快速的大範圍投資,追求較高的短期收益,實際上這種模式很容易造成精力分散,也難以實現投資控股,無法導入管理模式,從而使成功率下降。

雷曼常說“我們最有價值的資產是時間”。而3G資本有著非常清晰的投資理念:

1、3G資本的資金中,合夥人的自有資金佔比更高,可以保證投資週期;

2、投資戰線大大收縮,投資數量大大減少,真正通過關鍵的控股性投資導入管理,做深做重做長遠;

3、投資的上市公司不再限於巴西本土,而是延伸到全球,包括歐美髮達國家,尤其是美國;

4、投資的企業類型,從新興企業和傳統企業並舉到聚焦於沒有技術革命風險的食品飲料領域,而且多為上市公司,股權分散,治理規範。

時間是最重要的尺度,在AWS的 re:Invent2012大會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說的這番話很有深意——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什麼東西將會發生改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我幾乎從未看到過這樣的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什麼將不會改變?但是我認為,實際上,在這兩個問題當中,第二個問題其實更加重要,因為你可以根據隨著時間流逝保持穩定趨勢的事物構建一個商業戰略。

對於投資也是如此。你在以多長的週期思考問題,也決定了投資模式的變與不變。

如果以1年為週期來思考投資,你需要關注的是市場的波動、政策的變化;如果以3年為週期來思考投資,你需要關注公司的經營質地、戰略佈局;如果以10年為週期來思考投資,你需要關注產業的變遷和走向;如果以30年為週期來思考投資,你需要關注人生的信仰和最終歸宿。

如果你想做一家“永續經營”的投資機構,又該關注什麼呢?

說到底,3G資本是在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用和君的說法就是“產業為本,戰略為勢,創新為魂,金融為器”。槓桿收購、併購重組等都只是“器”,根和本在於選擇偉大的事情,找到很棒的人,然後創造一個組織,幫助自己和他人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這也正是The 3G Way 這一書名想要傳遞給讀者的東西。

君重之路,任重道遠

從全球視野和經濟時差來看,大洋彼岸的故事終將以相似的邏輯在本土重演,中國的私募投資基金將以何種姿態迎接這一輪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轉移的巨大浪潮?

3G資本和巴西三雄的經驗值得借鑑。在這本書中,3G Way的核心理念總結為三個詞:Dream,People,Culture。而我們對比發現,這些理念與和君這麼多年所秉持的信條竟不謀而合,或可稱之為和君版的“夢想—人才—文化”。

Dream——致力於做偉大的事情,而不是“管理錢”。產融互動,最根本的是以金融手段服務於產業發展。“產業為本,金融為器。”

People——基於人才的打法。只有人才奔騰,才能事業洶湧。人本理念:先造就人,然後造就企業和事業。人品即事品,人成即業成。

Culture——人生如蓮,三度修煉,君子務本:態度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人之態度、氣度、厚度,猶如蓮之根本;“三度”修煉,日積月累,功到自然成。

我們是這麼理解的,也是這麼做的。作為和君集團的成員企業,君重資本緊緊堅守著“產業為本,戰略為勢,創新為魂,金融為器”的理念,正逐步打造出“君重”特色的獨特投資模式。“君重”二字,即“以人為本”加“做重產業”。目前正在進行的PIPE式投資,即以私募基金投資於上市公司股權,正協助一個又一個國內的上市公司,在各自的產業建立起堅實的產業壁壘。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是《孫子兵法·軍爭篇》的名句。

何為不動如山?資本市場瞬息萬變,面對大浪淘沙式的資本週期,任何投機式的投資行為都如海上一扁舟,大浪拍過,屍骨無存。而我們堅信,唯有紮根產業大地,將自己的人生、事業投入到產業發展中,方可不動如山!

在大洋彼岸,3G資本的傳奇尚在繼續,而我們,正在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你的時代終將到來,不要辜負你的時代!

鍾昌震,和君資本合夥人,君重資本董事長

陳一誠,和君資本合夥人,君重資本合夥人

本文來源:和君諮詢( hejungrou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