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學文:金融科技需加強監管界限與規則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27日電 題:《霍學文:金融科技需加強監管界限與規則》

作者 霍學文(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

當前,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持續深入推進。金融科技是金融業改革創新浪潮的前沿,其本身就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方式,同時引領著未來金融業發展方向。我想就金融科技迴歸理性再出發,與大家交流幾點意見。

一、金融科技發展更趨理性

金融與科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金融=制度+技術+信息。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快速發展催生金融科技質的飛越。2012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金融科技領域,由於監管規則的滯後性和違法金融活動的低成本性,導致行業一度無序發展,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

隨著監管規則的日益完善,互聯網金融等風險專項整治深入推進、虛擬貨幣“炒幣”風潮、P2P平臺暴雷的教訓以及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全社會對於金融科技行業的認識逐漸迴歸理性。人們開始深刻地認識到,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要突出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強化金融屬性,通過不斷夯實技術根基才能更好地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底層技術首先是源代碼技術,第二是安全技術,第三是金融的發展底層技術。如果沒有強大的安全技術基礎,金融科技與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其實就是一頁紙的間隔。

二、金融科技必須加強監管

由於金融科技具有開放性、延展性的特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場固有風險和金融媒介風險。信用風險、合規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等都很容易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外溢。監管行為滯後或者說非法金融活動增多都會增加金融科技時代的金融風險。就北京而言,由於北京具有金融與科技資源的雙重優勢,針對金融科技的屬地監管,我們極早謀劃探索形成北京市“1+3+N”監管體系,形成以自律監管為依託,以產品登記、信息披露、資金託管三大監管措施為核心,以行業大數據平臺、託管平臺、行業併購基金、行業風險處置機制為一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三、發展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不是金融與科技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技術為核心的新產業生態。金融科技實際上是以金融+科技為內核的金融生態體,很難從側面給以精準定義。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導致金融邊界模糊和科技滲透到金融。所以,在金融科技時代需要大量研究和加強監管界限、監管規則。

我將金融科技概括為“ABCDEFG”:A是人工智能(AI),B是區塊鏈(Blockchain),C是雲計算(Cloud Computer),D是大數據(Big Data),E是生態化、綠色化(Ecological),F是人臉識別(Face ID),G是5G。在2G、3G時代,金融科技很難有如此快速的發展,4G時代金融科技得以快速發展,而5G時代金融科技將會有更大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在這個領域科學的研判和預判。

金融科技要在有效監管下規範發展。我們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機制。也就是說,監管要明確,業界要負主體責任,研究者要有正確導向,包括媒體在內要加強金融科技啟蒙。否則,我們受到的金融風險的影響會比2G、3G時代大得多。

金融科技要遵循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國家金融開放不斷深入,我們要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以國際化的視野、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新一輪金融科技發展。我們正在籌備金融科技公共研發平臺,設立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示範區理事會,聘請國內外專家參與金融科技研發與治理,充分借鑑國際經驗設立監管沙盒,同時要鑄牢監管科技的基礎。(中新經緯APP)

(本文根據霍學文在2019年5月26日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的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