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40載,中國對外投資市場更多元

金融 投資 中國核電 經濟 張建平 中國商務新聞網 2018-12-14

改革開放走過40載,中國對外投資和經貿合作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區域到全球的發展過程,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深度融合、實現互利共贏的橋樑。

受訪專家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貿合作實現了跨越性發展,區域開放佈局不斷優化,對外投資合作深入推進,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由小到大由弱及強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82~2000年,中國累計實現對外直接投資278億美元,年均投資額僅14.6億美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經濟學博士趙晉平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階段上來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只有少數國有企業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開始嘗試性發展。

轉變發生在2000年。趙晉平分析稱,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提出“走出去”戰略,作出了促進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佈局的戰略部署,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規模開始逐步擴大,覆蓋的地區和國家不斷擴圍,對外直接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彼時,中國工業化生產進入中後期,對外部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和能源,以保障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企業在能源和資源領域的投資相對比較集中。

“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情況又出現了新變化,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不再侷限於獲得能源和資源等方面,而是通過全球戰略佈局實現配置資源的方式來滿足國內發展的需要。從經濟發展進程來看,中國開始進入‘走出去’和‘引進來’並舉的重要階段。”趙晉平說,國內企業也需要通過“走出去”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以此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在這個階段,投資領域日趨多元化,產業結構也開始逐步完善。

“由於每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勢不一樣,市場的規模和吸引力也都不同,中國企業‘走出去’必然是多元化的格局。”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說。

時至今日,中國已成長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1246億美元,是2002年的46倍,年均增長高達29.1%。

市場、領域、形式均在拓展

從中國企業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來看,張建平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可以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看作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更多面向發展中國家,而在金融危機以後,全球資產價格出現回落,隨著發達國家的資產價格趨於合理,企業逐漸到發達經濟體進行投資併購。

同時,張建平提到,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中國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帶動了企業向沿線國家投資的快速增長,合作項目的落地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就業,改善民生。

從投資領域來看,中國企業當前在傳統基建、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國際產能合作。數據顯示,2015~2017年,中國流向裝備製造業的對外投資351億美元,佔製造業對外投資的51.6%。中國裝備製造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湧現出中國高鐵、中國核電等亮麗的國家名片。

從投資形式來看,張建平說,在不斷擴大對外投資的過程中,中國也開始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向創新驅動轉型,因此對外投資形式亦在逐步優化,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兼併、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擴展,企業跨國併購日趨活躍。

趙晉平亦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這一方面需要依靠中國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企業加強和國際跨國公司之間的合作,這既有利於跨國公司的業務發展,同時也有利於中國企業通過合作加快自身轉型升級。

未來,對於企業“走出去”,張建平建議,企業一方面應該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培育國際化人才;另一方要合規經營,注重本土化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