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的“微生活美學”

今日頭條家居時尚盛典 文學 遊戲 劉悅笛哲學美學 2019-02-03


微時代的“微生活美學”


人為何要“遊戲”?遊戲既可以稱為狹義的Game,也可以稱作廣義的Play,既有“逍遙遊”那個大“遊”,也有我們嬉戲的小“遊”。

席勒講: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他認為在感性衝動和理性衝動之間,人還有一種特別特殊的衝動,叫做遊戲衝動,只有遊戲衝動作為橋樑,才能溝通人類的感性和理性,才能實現物質和精神、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和諧統一,這就把人類“做遊戲”這件事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如果人在滿足遊戲衝動這條道路上,尋求人的美的理想,那麼人才是不會迷路的。“美”不應只是生命,也不應只是形象,而是一種活的形象。也就是說,只要“美”向人暗示出絕對形式性和絕對實在性的雙重法則,“美”就存在。人應該同“美”一起遊戲,而且人應該只同“美”一起遊戲。“美”是遊戲的對象,那麼“美”的顯現就要靠遊戲來實現,遊戲也離不開“美”的顯現,自由就是聯繫著遊戲和“美”的橋樑,遊戲超越了感性和理性的對立,把人的完整性歸還給了人,並恢復了人的自由,“美”就是這種自由的顯現。


微時代的“微生活美學”


從藝術和遊戲的關聯來看,藝術來自於遊戲。席勒講:當小獅子不為飢餓和其它野獸搏鬥時,它的剩餘精力本身就開闢了一個對象,它使雄壯的吼聲響徹荒野,它的旺盛精力在無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享受。

斯賓塞認為藝術就來自於遊戲,人作為高等動物比低等動物有更多的過盛精力,藝術和遊戲無非就是人過盛精力的一個發洩而已。在這個意義上,人的遊戲衝動就是藝術創作的最基本動機,人類的藝術活動可以被看作一種遊戲,美感也是從遊戲當中獲得發洩的愉悅而已。

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新的微時代,就是以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為傳媒急先鋒,以微、小、短、精為傳播特徵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微美學。

微時代有以下幾個特徵:

1、小的美學。

2、快的美學。

3、即時的美學。

這個時代並不是媒介的發出者,不是大家都是受眾,訊息從中心到邊緣的時代,而是任何一個點都可能成為一個信息的發佈者,信息發佈快,接受也快,沒有任何最終的終端,所有終端都在不斷的漂移。


微時代的“微生活美學”


法國的哲學家斯蒂格勒認為,作為控制大眾感覺的技術審美武器,它還能使大眾的審美符號變得非常貧乏,權力的增多、文化產品分享的豐盛並不意味著與審美髮展成正相關。上世紀末是一個物質並不發達的時代,但是大部分重要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都產自八九十年代文化轉型時期,而非產自現在這個走向全球化的新世紀。其實在這樣一個超工業化時代中,審美儘管民主化了,但實際上卻可能變得越來越貧瘠,這就是所謂劣幣驅逐良幣規則:如果市場上發行一種硬幣,裡面含鎳是原來的50%,這種貨幣不斷髮行的話,以前的良幣會被逐漸的驅逐出市場。所以在這個時代審美變得越來越虛薄,同時生活也逐漸變得越來越虛薄,這種“虛”既包括虛空,也包括VR技術、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出現之後的生活虛擬化所造成的現實和虛擬之間的距離越趨模糊。

社會學家席美爾在《貨幣哲學》中特別講到貨幣經濟對人生活的重要影響,包括審美共同體的衰落,虛擬社區的興起等。微信中的小圈子是信息的小繭房,在其中我們的聲音相互迴響,會經常出現不符合你要求的人被驅逐出族群,或者這個人要主動退群,因為他不符合這個小繭室回聲壁的效應。所以,這個時代就出現了越來越多小的共同體,500人是上限。當然這個小的共同體還連成一個更大的共同體,所以現在呈現出一個眾生喧囂、非常複雜的當代文化和審美的局面,我們都生活在這個迴音室當中接受信息、發佈信息。

如今,每個人既是媒介的發出者,又是媒介的接受者,人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生活藝術家,審美逐漸變得越來越民主化。生活美學的核心主張就是人人都是生活藝術家,就是把藝術向上拉的同時,再把你的生活向上拉,這就是生活美學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微時代的“微生活美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