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劇忠實的守護者與擺渡人,這是我天然的責任與使命,因為我姓譚!

傳承 【六代薪傳《定軍山》】

“現在許多老生不大唱《定軍山》這個戲了,只有譚家六代堅持演出這個戲”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譚正巖唱著這熟悉的唱詞走上舞臺,一登場就贏得了現場諸多嘉賓的如潮掌聲。這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一幕。

譚正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定軍山》片段

談起譚家的傑作《定軍山》,譚正巖說,那是譚派的經典之作。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12月28日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然而,時光飛逝,幾經流轉,電影膠片早已遺失。2015年,中宣部領導主動提出,補拍《定軍山》電影。110年之後,依然由譚家後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頗具歷史意味。此次拍攝沒有絲毫改動,唱腔、唸白、動作都沒有改動過,卻依然不落伍,或許這就是譚派藝術的魅力吧!

訪談中,我們翻開《譚門七代畫傳》一書,欣賞譚派六代分別扮演的《定軍山》中的“黃忠組圖”,似乎又回到遙遠的歲月。


"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劇忠實的守護者與擺渡人,這是我天然的責任與使命,因為我姓譚!

傳承 【六代薪傳《定軍山》】

“現在許多老生不大唱《定軍山》這個戲了,只有譚家六代堅持演出這個戲”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譚正巖唱著這熟悉的唱詞走上舞臺,一登場就贏得了現場諸多嘉賓的如潮掌聲。這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一幕。

譚正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定軍山》片段

談起譚家的傑作《定軍山》,譚正巖說,那是譚派的經典之作。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12月28日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然而,時光飛逝,幾經流轉,電影膠片早已遺失。2015年,中宣部領導主動提出,補拍《定軍山》電影。110年之後,依然由譚家後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頗具歷史意味。此次拍攝沒有絲毫改動,唱腔、唸白、動作都沒有改動過,卻依然不落伍,或許這就是譚派藝術的魅力吧!

訪談中,我們翻開《譚門七代畫傳》一書,欣賞譚派六代分別扮演的《定軍山》中的“黃忠組圖”,似乎又回到遙遠的歲月。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六代人演出《定軍山》

在《定軍山·陽平關》中,譚正巖有了新的突破。他先演黃忠,後演趙雲,“這種演法是前無古人的”。譚正巖後來又通過研究生班的學習,在戲劇專業和理論上,取得了更多更新的認識,演技爐火純青。"



"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劇忠實的守護者與擺渡人,這是我天然的責任與使命,因為我姓譚!

傳承 【六代薪傳《定軍山》】

“現在許多老生不大唱《定軍山》這個戲了,只有譚家六代堅持演出這個戲”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譚正巖唱著這熟悉的唱詞走上舞臺,一登場就贏得了現場諸多嘉賓的如潮掌聲。這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一幕。

譚正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定軍山》片段

談起譚家的傑作《定軍山》,譚正巖說,那是譚派的經典之作。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12月28日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然而,時光飛逝,幾經流轉,電影膠片早已遺失。2015年,中宣部領導主動提出,補拍《定軍山》電影。110年之後,依然由譚家後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頗具歷史意味。此次拍攝沒有絲毫改動,唱腔、唸白、動作都沒有改動過,卻依然不落伍,或許這就是譚派藝術的魅力吧!

訪談中,我們翻開《譚門七代畫傳》一書,欣賞譚派六代分別扮演的《定軍山》中的“黃忠組圖”,似乎又回到遙遠的歲月。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六代人演出《定軍山》

在《定軍山·陽平關》中,譚正巖有了新的突破。他先演黃忠,後演趙雲,“這種演法是前無古人的”。譚正巖後來又通過研究生班的學習,在戲劇專業和理論上,取得了更多更新的認識,演技爐火純青。"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如數家珍 【譚家與餘家、梅家的百年世交】

爺爺為孫取名“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的藝術交往史

在京劇界,譚家與“餘家”、“梅家”是百年世交。據史料記載,道光年間,余三勝是最早進京的前輩,且在天津、北京均享有盛名,有“戲狀元”之稱。余三勝與譚家的譚氏父子同為湖北漢調演員,譚餘兩家過從甚密。譚鑫培到餘府學藝,餘要譚鑫培遞上門生帖子,正式收譚為徒,傾心傳藝。譚鑫培則終生遵循余三勝的藝術法則,以演出余三勝的劇目為主。後余三勝之孫餘叔巖拜師譚鑫培,譚鑫培之孫譚富英拜師餘叔巖,譚富英之子譚元壽為世代遵循餘派藝術法則,推宗餘派藝術,為孫取名“譚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150多年的藝術交往史。

梅蘭芳的梅家和譚家也是百年世交。梅家先祖梅巧齡曾掌四喜徽班,為人厚道,賙濟過許多貧苦同業。早年,譚派第一代譚志道、譚鑫培父子到京東籌辦科班,苦無資金,梅巧齡竟然變賣自己的房產資助了譚氏父子,使譚氏後代沒齒難忘。

“先祖譚鑫培先生在世時,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總要第一個到梅家拜年。後來譚鑫培先生請其子梅雨田操琴,這是有1905年灌製的《賣馬當鐗》和《洪洋洞》唱片可查的。譚鑫培同時又與梅巧齡之次子梅竹芬同臺演出,極力提攜、關照孫輩的梅蘭芳,多次演出《四郎探母》和《汾河灣》等戲,以報答梅巧齡大恩。”他說。

“從小葆玖爺爺就特喜歡我,小時候,葆玖爺爺跟我爺爺說,‘我特喜歡正巖這孩子,我收了他學男旦吧。’但爺爺說輩分不對,不能拜師的,也許可能是一個玩笑話吧。‘傳幫帶’、老帶青,是梨園界的傳統。當年,我第一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時,我主動請葆玖爺爺來給我捧場,葆玖爺爺一口就答應了。葆玖爺爺和我清唱《四郎探母·坐宮》。他一再鼓勵我,我沒有壓力了。”


"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劇忠實的守護者與擺渡人,這是我天然的責任與使命,因為我姓譚!

傳承 【六代薪傳《定軍山》】

“現在許多老生不大唱《定軍山》這個戲了,只有譚家六代堅持演出這個戲”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譚正巖唱著這熟悉的唱詞走上舞臺,一登場就贏得了現場諸多嘉賓的如潮掌聲。這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一幕。

譚正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定軍山》片段

談起譚家的傑作《定軍山》,譚正巖說,那是譚派的經典之作。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12月28日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然而,時光飛逝,幾經流轉,電影膠片早已遺失。2015年,中宣部領導主動提出,補拍《定軍山》電影。110年之後,依然由譚家後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頗具歷史意味。此次拍攝沒有絲毫改動,唱腔、唸白、動作都沒有改動過,卻依然不落伍,或許這就是譚派藝術的魅力吧!

訪談中,我們翻開《譚門七代畫傳》一書,欣賞譚派六代分別扮演的《定軍山》中的“黃忠組圖”,似乎又回到遙遠的歲月。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六代人演出《定軍山》

在《定軍山·陽平關》中,譚正巖有了新的突破。他先演黃忠,後演趙雲,“這種演法是前無古人的”。譚正巖後來又通過研究生班的學習,在戲劇專業和理論上,取得了更多更新的認識,演技爐火純青。"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如數家珍 【譚家與餘家、梅家的百年世交】

爺爺為孫取名“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的藝術交往史

在京劇界,譚家與“餘家”、“梅家”是百年世交。據史料記載,道光年間,余三勝是最早進京的前輩,且在天津、北京均享有盛名,有“戲狀元”之稱。余三勝與譚家的譚氏父子同為湖北漢調演員,譚餘兩家過從甚密。譚鑫培到餘府學藝,餘要譚鑫培遞上門生帖子,正式收譚為徒,傾心傳藝。譚鑫培則終生遵循余三勝的藝術法則,以演出余三勝的劇目為主。後余三勝之孫餘叔巖拜師譚鑫培,譚鑫培之孫譚富英拜師餘叔巖,譚富英之子譚元壽為世代遵循餘派藝術法則,推宗餘派藝術,為孫取名“譚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150多年的藝術交往史。

梅蘭芳的梅家和譚家也是百年世交。梅家先祖梅巧齡曾掌四喜徽班,為人厚道,賙濟過許多貧苦同業。早年,譚派第一代譚志道、譚鑫培父子到京東籌辦科班,苦無資金,梅巧齡竟然變賣自己的房產資助了譚氏父子,使譚氏後代沒齒難忘。

“先祖譚鑫培先生在世時,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總要第一個到梅家拜年。後來譚鑫培先生請其子梅雨田操琴,這是有1905年灌製的《賣馬當鐗》和《洪洋洞》唱片可查的。譚鑫培同時又與梅巧齡之次子梅竹芬同臺演出,極力提攜、關照孫輩的梅蘭芳,多次演出《四郎探母》和《汾河灣》等戲,以報答梅巧齡大恩。”他說。

“從小葆玖爺爺就特喜歡我,小時候,葆玖爺爺跟我爺爺說,‘我特喜歡正巖這孩子,我收了他學男旦吧。’但爺爺說輩分不對,不能拜師的,也許可能是一個玩笑話吧。‘傳幫帶’、老帶青,是梨園界的傳統。當年,我第一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時,我主動請葆玖爺爺來給我捧場,葆玖爺爺一口就答應了。葆玖爺爺和我清唱《四郎探母·坐宮》。他一再鼓勵我,我沒有壓力了。”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責任 【扛起譚派大旗】

“我就是為京劇而生的,我必須要幹這行”

譚正巖的人生底色是溫暖的、善意的,這是他有擔當、注重弘揚傳統美德、無私奉獻、助力公益事業的鑰匙。

“一直以來,經常會有人問我:正巖,譚老師,譚少,你是從小就喜歡京劇嗎,還是家裡逼你學的?’我說:‘我小時候並不喜歡,不過家裡沒有逼過我,是我自願的。’‘啊?不喜歡還要學?’‘嗯,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的責任,我的歷史使命。’那麼問題又來了,‘你為什麼那麼小就有這種責任感?’我也說不好,也許是年幼時被洗腦了吧,因為我小時候不論周圍鄰居,還是幼兒園阿姨,或是小學老師,他們大部分都是戲迷,經常看我家前輩們的演出,所以總給我灌輸‘哎呀你是京劇的未來啊,你要接譚家的班啊,你要扛起大旗啊’等等。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我就是為京劇而生的,我必須要幹這行。”他說。


"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京劇史。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從一出生就與京劇形成了無法割捨的緣分。我自知此生必做京劇忠實的守護者與擺渡人,這是我天然的責任與使命,因為我姓譚!

傳承 【六代薪傳《定軍山》】

“現在許多老生不大唱《定軍山》這個戲了,只有譚家六代堅持演出這個戲”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天助黃忠成功勞。站立在營門三軍叫,大小兒郎聽根苗……”譚正巖唱著這熟悉的唱詞走上舞臺,一登場就贏得了現場諸多嘉賓的如潮掌聲。這是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的一幕。

譚正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定軍山》片段

談起譚家的傑作《定軍山》,譚正巖說,那是譚派的經典之作。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的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1905年12月28日在前門大觀樓放映,片長30分鐘,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然而,時光飛逝,幾經流轉,電影膠片早已遺失。2015年,中宣部領導主動提出,補拍《定軍山》電影。110年之後,依然由譚家後人譚孝曾、譚正巖完成,頗具歷史意味。此次拍攝沒有絲毫改動,唱腔、唸白、動作都沒有改動過,卻依然不落伍,或許這就是譚派藝術的魅力吧!

訪談中,我們翻開《譚門七代畫傳》一書,欣賞譚派六代分別扮演的《定軍山》中的“黃忠組圖”,似乎又回到遙遠的歲月。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譚家六代人演出《定軍山》

在《定軍山·陽平關》中,譚正巖有了新的突破。他先演黃忠,後演趙雲,“這種演法是前無古人的”。譚正巖後來又通過研究生班的學習,在戲劇專業和理論上,取得了更多更新的認識,演技爐火純青。"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如數家珍 【譚家與餘家、梅家的百年世交】

爺爺為孫取名“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的藝術交往史

在京劇界,譚家與“餘家”、“梅家”是百年世交。據史料記載,道光年間,余三勝是最早進京的前輩,且在天津、北京均享有盛名,有“戲狀元”之稱。余三勝與譚家的譚氏父子同為湖北漢調演員,譚餘兩家過從甚密。譚鑫培到餘府學藝,餘要譚鑫培遞上門生帖子,正式收譚為徒,傾心傳藝。譚鑫培則終生遵循余三勝的藝術法則,以演出余三勝的劇目為主。後余三勝之孫餘叔巖拜師譚鑫培,譚鑫培之孫譚富英拜師餘叔巖,譚富英之子譚元壽為世代遵循餘派藝術法則,推宗餘派藝術,為孫取名“譚正巖”,演繹了譚、餘兩家150多年的藝術交往史。

梅蘭芳的梅家和譚家也是百年世交。梅家先祖梅巧齡曾掌四喜徽班,為人厚道,賙濟過許多貧苦同業。早年,譚派第一代譚志道、譚鑫培父子到京東籌辦科班,苦無資金,梅巧齡竟然變賣自己的房產資助了譚氏父子,使譚氏後代沒齒難忘。

“先祖譚鑫培先生在世時,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總要第一個到梅家拜年。後來譚鑫培先生請其子梅雨田操琴,這是有1905年灌製的《賣馬當鐗》和《洪洋洞》唱片可查的。譚鑫培同時又與梅巧齡之次子梅竹芬同臺演出,極力提攜、關照孫輩的梅蘭芳,多次演出《四郎探母》和《汾河灣》等戲,以報答梅巧齡大恩。”他說。

“從小葆玖爺爺就特喜歡我,小時候,葆玖爺爺跟我爺爺說,‘我特喜歡正巖這孩子,我收了他學男旦吧。’但爺爺說輩分不對,不能拜師的,也許可能是一個玩笑話吧。‘傳幫帶’、老帶青,是梨園界的傳統。當年,我第一次舉辦個人演唱會時,我主動請葆玖爺爺來給我捧場,葆玖爺爺一口就答應了。葆玖爺爺和我清唱《四郎探母·坐宮》。他一再鼓勵我,我沒有壓力了。”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責任 【扛起譚派大旗】

“我就是為京劇而生的,我必須要幹這行”

譚正巖的人生底色是溫暖的、善意的,這是他有擔當、注重弘揚傳統美德、無私奉獻、助力公益事業的鑰匙。

“一直以來,經常會有人問我:正巖,譚老師,譚少,你是從小就喜歡京劇嗎,還是家裡逼你學的?’我說:‘我小時候並不喜歡,不過家裡沒有逼過我,是我自願的。’‘啊?不喜歡還要學?’‘嗯,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的責任,我的歷史使命。’那麼問題又來了,‘你為什麼那麼小就有這種責任感?’我也說不好,也許是年幼時被洗腦了吧,因為我小時候不論周圍鄰居,還是幼兒園阿姨,或是小學老師,他們大部分都是戲迷,經常看我家前輩們的演出,所以總給我灌輸‘哎呀你是京劇的未來啊,你要接譚家的班啊,你要扛起大旗啊’等等。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我就是為京劇而生的,我必須要幹這行。”他說。


京劇譚派第6代傳人 譚正巖 講述“無聲不譚”的背後故事(下)

除了譚派絕學,譚正巖深知譚門京劇能傳七代之久,是依靠道德、精神、藝術的一脈相承。談起家風,譚正巖說,“先祖譚小培先生就反覆強調過,‘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只是梨園中人’;先祖譚富英先生也教誨:‘譚門家訓是江河不擇溪流,泰山不棄土壤’。爺爺為譚派的傳承傾注了一生心血,他的教誨是,永遠不稱‘藝術家’,‘咱們譚家祖祖輩輩都是先做人,後作藝’。父親給我的教誨是‘忠厚傳家久,百善孝為先’。”“譚”字重千鈞!

“慈善和公益是梨園界的傳統。我的太祖譚鑫培先生當年是把自己收入的七成做公益,三成做家用。曾祖父譚富英先生,參加了抗美援朝演義務戲,還捐獻飛機大炮。祖父譚元壽和父親譚孝曾先生就多次帶著我參加了‘萬眾一心,共抗非典’演出、汶川地震慰問義演等公益活動。其實,我參加工作之前也熱衷於公益。去長安大戲院,主動幫助老人領位、推輪椅、過馬路……”


京劇《沙家浜》唱段《你待同志親如一家》 主演:譚元壽

執著 【煥京劇光彩】

年輕的頭腦和眼光,讓他更多地思考未來京劇該何去何從。

多年前的一次國安足球比賽場上,看臺上人頭攢動。比賽第一場結束的空當,譚正巖信心百倍地站上了球場,演唱起來了京劇《沙家浜》“困難嚇不倒英雄漢”,幾乎每一句唱詞都被臺下的喝彩聲淹沒。

“京劇能有多少機會變得這麼年輕?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拼命做一些事情跟住這個時代,把京劇推到年輕人面前。京劇是劇場藝術,需要形式感,足球與京劇的融合,正是把人們碎片化的時間整合起來,打破和糾正一些娛樂的習慣,讓足球看者用戶變成京劇用戶。感謝觀眾對我的‘魚水之情’。因為,我記得自己的京劇夢,記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嚴謹地傳承京劇藝術,一絲一毫都不能,也不敢怠慢。”

譚正巖在《傳承中國》

這些年來,譚正巖努力地在走一條嘗試傳承京劇藝術的創新之路——“曲線振興京劇”,就像當年的譚鑫培一樣,用電影的方式傳達中國的京劇,講述中國的故事。他說,“我嘗試參加綜藝節目,與何雲偉、李菁說相聲,與音樂人創作新作品,還有影視劇的拍攝。可後來發現這個曲線繞得太遠了,這得繞到何年何月去啊。近年來,我和朋友又開發了‘時尚京劇’,因為京劇是很包容的藝術。去年,我錄製了北京衛視的真人秀節目《傳承中國》,讓演藝明星拜師學藝唱大戲,很多大膽的嘗試,賦予了京劇這古老的藝術以新的生命力。”跨界,意味著突破邊界並且自我拓展——他極力跨過京劇的高門檻和堅硬外殼,觸碰更廣闊的人群。

就在幾個月前,譚正巖在“北京青年榜樣·時代楷模”活動中獲得了“文化之星”的稱號。譚正巖表示,“譚派傳人”這個身份對自己來說,不僅僅是要承襲老一輩的衣缽,將京戲的香火不斷沿傳下去這一層含義,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京劇這門國粹發揚光大。

彭立昭 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